【關鍵詞】溫情;人性之美;家庭;信仰;人與自然【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2.002【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2-0007-03
一、小人物的書寫
《雪山大地》以“父親母親”為代表的三代建設者在西藏為建設美麗家園而奮斗的故事為脈絡,展現了生活在藏族的許多小人物,比如以桑杰賽毛為代表的牧人;以角巴與囊隆為代表的基層干部;像達娃、藏紅花、喜饒這樣的家中并無勞動力的可憐的孩子們;更有洛洛那一群無父無母只能靠自己生存的孤兒。不僅如此,以父親母親為代表的為西藏發展貢獻自身力量的漢族人民也一直在基層工作中奉獻自己。作者通過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人性刻畫,展現了當困難來臨時普通人對生活的堅韌與創造,更在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變化中展現了生命的溫度以及人世間的溫情。
(一)溫暖人性的書寫
作者所構建的小人物形象總是在具體事件中透露出人性的美好與光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便是角巴德吉。在西藏解放后,西藏部落按規定組成公社,隨著沁多公社的建立,角巴也從從前的頭自轉化為公社主任,然而藏族人民的思想觀念無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快速轉變。桑杰見到父親這樣的“官”依然是畏懼的、不信任的,他依然把自己放在如過去一樣的最低的位置去討好他人,也如角巴的女兒見到桑杰時下意識的還是會說下人。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轉變需要一個過程,然而上級卻偏要將根源歸咎于角巴。即使被領導誤會、撤換,角巴依然不忘初心:為自己的救命恩人李志強解決難題;幫助強巴給沁多學校招生,解決學校孩子們的生活問題角巴身上無時不在散發著人性的光輝,讓接近他的人都感到溫暖,正如他自己所希望的自己只應該給別人傳遞快樂一樣。小說中還塑造了許多這樣的人物,父親對于賽毛來說只不過是一個不熟的客人,可她卻愿意拼盡性命去救他。官卻嘉阿尼看似是一個招搖撞騙的形象,但他卻無償為賽毛的死做法事。父親母親雖然不是藏族人,可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西藏。父親建學校,母親建醫院,使得這里的孩子能擁有受教育的權利,病人們也有能解決病痛之所。作者對這些小人物的人性書寫讓讀者心靈深處產生了共鳴一最暖不過人心。
(二)堅韌的生活態度
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改革創新的路總是崎嶇的,發展變化也是會有陣痛的,而楊志軍的《雪山大地》向讀者展示了生命中最頑強、最堅韌的力量。角巴因牛尸林事件被才讓州長推出去當替罪羊,此后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針對,但他并沒有聽強巴的安排一次次逃跑躲避,而是直面困難。桑杰一出場給人的感覺就像舊日的農奴,作為塔娃的桑杰,他的孩子沒有辦法自由自在地在草原玩耍,他也沒辦法自由放牧。所以即使角巴給他開出的條件很苛刻,但他還是接受了。他憑著自己的真誠與踏實獲得了角巴的認同,做了公社的主任,更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改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是他促進了沁多整個地區的商業發展,也是他帶動牧民們搬離草原才能使雪山大地得以休養生息。他的故事讓人們看到苦難生活中堅韌的生命所開出的欣欣向榮的花朵。
父親和母親在建校與建醫院的過程中更是困難重重,因為領導不支持,他們生活所需很多都是靠自己與角巴謀得,卻在建成之際被構陷不得不過上流亡的生活。即使如此,他們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在生別離山繼續創造奇跡。楊志軍的這篇小說并不是刻意去表現環境的苦寒和現實的苦難,而是更著重去表達這些小人物們堅韌的生活態度。
二、漢藏融合的家庭建構
自古以來,家意象一般指向溫情,許多作家作品中都是以家庭為線來敘述故事的。如格央的《讓愛慢慢永恒》、尼瑪潘多的《紫青稞》,都是以家庭關系展開,以小見大,反映出時代的發展變化,對家庭關系的描述中也總是散發著濃濃的溫情。作者楊志軍在訪談中曾提到對于60年代生活困難的時候,家里和藏族人的接觸一一那種相濡以沫的生活十分感念,想要把它表現出來。于是他在《雪山大地》中則描述了一種獨特的家庭建構——漢藏融合。
(一)家庭關系的建構
小說一開始以父親的蹲點工作為開端將父親、角巴與桑杰三人聯系起來,隨后因著婚姻關系以及兒女福分將三家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緊緊綁在了一起。這樣一個特殊又龐大的家庭卻總是給人們傳遞出源源不斷的溫情。
為了感激賽毛的救命之恩,強巴將聾啞的才讓送到了西寧自己岳父母處代為照料,從此才讓就成為這兩個家庭之間不可分割的紐扣。母親和姥姥姥爺帶著耳不能聽、口不能言的才讓看遍了醫生,每天早上伴隨著母親對才讓的叫喊,都是才讓新生的可能,終于在最后一次看藏醫吃完藥的一天,才讓能聽到家人對他的呼喊,一家人抱在一起的場面讓人不禁眼眶濕潤。另外一邊因為上學與“吃肚子”原因,強巴決定讓兩個孩子去草原沁多學校上學,才讓因為生病原因留在了西寧,而洋洋則不遠千里到達草原。遠離母親、姥姥姥爺的洋洋卻絲毫沒有缺失愛,他一直羨慕著像才讓一樣的擁有皮袍的藏族小朋友,在他入學的第二天卓瑪他們就送來了一件充滿愛的皮袍。在兩個孩子重逢之時,本是藏族血脈的才讓卻穿著姥姥姥爺買的襯衣褲子,而洋洋卻早已如他所愿全身都散發著酥油香。這兩個家庭的孩子互換,仿若電視節目《變形計》一般增進了三個家庭的關系。
(二)家溫情的延續
一個家庭真正的意義在于它能給予家庭成員愛的能力與不斷傳遞愛的勇氣。在長輩們的影響下,洛洛與央金、才讓與瓊吉、梅朵與江洋之間的結合更是將這種婚姻維系的家庭關系傳承下去,他們相互扶持,在對方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永遠是對方的光亮,正如在父親入獄、母親失蹤時,梅朵便是江洋的光:“梅朵來啦,星期天的陽光不再是死乞白賴的,金色、藍色和白色的天就像重新組裝、重新洗過了一樣,結構和色彩都顯得新穎別致了許多。”①除此之外,由父親、桑杰與角巴德吉所組成的家庭關系不僅僅是這三個家庭組合的小家,更是在他們的庇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共同擁有的大家。正如父親所預測,當時西藏的文化與教育水平決定了這些孩子們成長起來后注定會成為地方建設的棟梁之材。他們共同的母親是腳下的雪山大地,這里是他們共同的家。羔羊跪乳、烏鴉反哺,洛洛和沁多學校的其他學生在學校遇到危機時毅然決然地回到草原。此后沁多學校從小學到中學,越來越壯大,使得生活在草原的孩子們都擁有了受教育的權利。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作者的筆觸都是溫情的,讓人們感受到家的力量、愛的延續。
三、神奇土地上的信仰
在這個缺氧而不缺信仰的地方,景色迷人固然是吸引人們的一大方面,他們的信仰追求則更讓人心生敬佩與感念。書中對藏族人民們的日常生活信仰進行了大篇幅的描述,除了刻在骨子里的信仰,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也逐漸走向了文明,接受了新思想,進行了新探索。
(一)信仰的堅守與傳遞
桑杰和他的家人們一出場就伴隨著六字真言“庵嘛呢叭咪晧”,他們一家對于父親的接受也是從他念祈福真言、跪拜他們的信仰阿尼瑪卿雪山開始的,他們嘴里總是念叨著“雪山大地”,角巴總是對父親說“雪山大地會保佑你的”,在牛瘟出現時,他又說到“雪山大地在上,不干凈的肉是不能運走的”②。父親建立沁多學校剪彩那天,沒有經過彩排的學生不約而同地跳起了舞,且沒有一個人出差錯。即使在生別離山得了麻風病的病人們,依然會在下一個新年到來時縱情歌唱與瘋狂跳舞。他們對于生活的這片土地無比的熱愛,對獨屬于藏民的這份信仰誓死堅守,使得他們能夠看清眼前的方向,即使是迷茫時,也有雪山大地的指引。而這份堅守也傳遞給了他們身邊的人,父親從一開始對官卻嘉阿尼給予桑杰家的物品的不信任,到后來開始贊同他們的堅守,到不自覺地走向這份堅守。母親以及母親身邊的張麗影與馬秋楓也因為生別離山那些病人們走上了共同建造美麗西藏的這條信仰之路。
(二)新的信仰一走向文明
在西藏傳統的社會中,商業是不存在的,即使西藏已然解放,在西藏許多鄉村的牧人依然是只有牛羊而沒有錢,只能拿著牛羊去換自己的生活所需。然而隨著現代文明對鄉土文化的沖擊,西藏也在經歷著轉型社會的陣痛與裂變。商業思想的梳理,門第觀念的消失,傳統與現代,新與舊都在沖擊著看似封閉卻早已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的西藏。桑杰從一開始無家可歸的“塔娃”到故事結局時的“沁多貿易”的董事長,身份上經歷了主任、校長到公司董事長的轉變,思想上也隨之發生變化,他積極接受時代的變化,將自己置身于時代的潮流中。從小就懂得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才讓從上學開始,到后來選擇去香薩主任那里學習以及任教規劃與出國留學都緊跟時代的步伐。梅朵央金跟著宣傳隊、歌舞團在世界各地演唱,傳播新時代新思想。牧人們也不再抱有“孩子上學沒用”的思想。他們都沒有選擇故步自封,而是選擇走向時代、走向文明、走向美麗發展的新西藏。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伴隨著社會生產力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對自然資源的浪費問題也越來越彰顯?!堆┥酱蟮亍分v到了新時期以來,隨著牧民的牛羊數量的增加以及馬業的發展對草原造成了無法修復的損傷,對人類生存空間在當下和未來的走向發出了預言和警示。除了人與生態的關系,小說中還提到了人與生活在大自然的動物之間的交流與共生。讓讀者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一)生態可持續發展
擁有記者經歷的楊志軍,有六年時間常駐草原,草原的美麗風光已深深刻入他的腦海里。在小說中,幾乎每一章都會對草原以及西藏的自然風貌進行描述。我們可以看到草原上新開的花朵;“大地的綠是厚墩墩的”③;季節變化時草原綠的變化。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草原上竟然逐漸出現裸漏的表皮,生活在這里的牧民們還沒有察覺到這悄然的變化。牛羊數量的增加導致對于草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草原無法得到休養生息就再一次次經歷牛羊甚至是馬的侵略,造成了草原逐漸沙化。于是父親與老才讓合作進行草原恢復工作,無奈卻選錯了方式方法,開墾草原種草使得草原破壞更加嚴重。在這時,阿旺秋吉出場,他用計將馬群帶到丹瑪久尼保護區,為草原減少了一大負累。最后阿爸又通過將生活在草原的牧人搬到城市,給予草原以時間來休養生息。所謂能救草原的永遠是雪山大地,相信給予雪山大地足夠的時間,曾經草色青青的景象會再次出現在人們面前。
(二)萬物有靈一人與動物相互依存
《雪山大地》并不是作者第一部涉及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作品,在這之前,他的《藏獒》系列講述了人與藏獒之間生命互相碰撞和取暖的藏地往事。在這部新作中,他繼續談到藏獒是牧人們最得力的伙伴,同時也談到了人與馬甚至是與狼群的和諧共生。小說中日尕從父親來到沁多公社開始就一直陪伴著他,正如書中所言:馬永遠期待著馴服,永遠不主動被馴服。在日尕認父親為主后,它就成為父親最得力的干將。它可以辨別前方的路上有沒有危險,可以尋找到最安全的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將父親送達目的地。他也是最有靈性的,能帶著父親尋找重傷的角巴。而藏獒同樣肩負著護主的這一責任,書中出現的藏獒如梅朵黑、梅朵紅以及當周等,它們驅趕狼群、保護牛羊、忠心護主。在作品中,狼群仿佛也擁有了人性。在父母親告別病人離開生別離山時,一直行進的他們卻并沒有遭遇狼群的攻擊,在天亮之時一覽無余的狼腳印證明了不是沒有狼群,而是狼群放過了他們。這些雜糅了作者經歷的故事讓人們感受到了萬物有靈的溫情。
五、結語
讀《雪山大地》時仿佛總能從中獲取到無限的精神力量,正如楊志軍語錄所言:就地理來說,它高曠而寒冷;就精神來說,它馨香而溫暖。作者在作品中雖然體現出對于草原問題的憂患意識,也描述到西藏在改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坎坷與問題以及在西藏工作生活的藏漢人民面臨的困難,但他的作品總的感情基調卻是滿含溫情與人文關懷的。他將目光聚焦于困難生活中的相濡以沫,苦難生活中的人性之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一切的筆觸更多的是向讀者傳達一種激情、樂觀的人生信仰,讓讀者能夠感受到雪山,大地有愛。
注釋:
①②③ 楊志軍:《雪山大地》,作家出版社2022年版,第268頁,第50頁,第432頁。
參考文獻:
[1]楊志軍.雪山大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2.
[2]郭冰茹,宮銘杉,陳婉婷等.藏地書寫的詩性力量——《雪山大地》筆談[J].藝術廣角,2024,(01):123-133.
[3]汪政.神奇土地上的信仰之歌——楊志軍《雪山大地》[J].中國文學批評,2023,(04):144-152+190.
[4]趙坤.絮語、生活倫理與共屬性精神道德——《雪山大地》及新世紀文學的美學原則[J].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4,(03):93-99.
[5]張曉琴.點亮雪域高原的文明新燈——楊志軍《雪山大地》論[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3,(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