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5-0098-04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各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雙高\"建設的基礎性工作。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部署,推動實現“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建設目標,切實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高職院校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修已安人能力培養為目的,并將三者融會貫通、有機統一。通過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政育人價值,創新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構建“知識傳授、價值塑造、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全面落實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造新時代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精品課程,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德技并修、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當前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承擔著傳承文化基因、涵育價值認同的重要使命,應該成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領頭羊”,而實際上,當前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尚存在“思路不清”“鹽水分離”“實踐斷裂”現象,具體表現為價值懸置化、知識灌輸化、實踐斷裂化。
一是價值懸置化。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部分任課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認識不到位,導致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不清。該問題已成為制約課程育人實效的主要因素,具體又體現為課程思政目標泛化、內容碎片化、方法僵化三重困境。從目標定位來看,許多高職院校尚未構建起具有高職特色的思政框架,僅簡單套用本科院校的“文化傳承”目標,未能結合職業教育的“德技并修”要求進行轉化。部分課程大綱中“培養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等表述流于形式,既缺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銜接,也未能與專業崗位所需的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形成深度關聯。此外,還存在跨學科整合意識不強的問題。這使得任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難以將思政元素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也難以把思政元素與社會熱點相聯動,導致思政元素變成了“高大全”但又脫離實際、泛泛而談的“空中樓閣”。
二是知識灌輸化。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一些任課教師將課程思政具體實踐簡單化,存在為了“思政”而“思政”的“鹽水分離”現象。一方面,將課程思政建設視為額外任務,育人意識較為薄弱,僅在教案或課件中機械添加“思政模塊”,或是簡單疊加愛國詩詞、工匠故事等思政“標簽”,或是將思政案例生硬嵌入知識講授中,缺乏系統融入,導致教學內容設計被生硬割裂。另一方面,因為學科壁壘造成的認知局限,一些作為“文科教師”的中國傳統文化授課教師很容易陷入“泛思政化”的漩渦,將課程思政簡單等同于“政治宣傳”,將一切內容強行綁定課程思政,忽視專業邏輯,在教學內容中生硬地加入重要會議精神、政策口號或領導人的講話等,再加之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缺乏互動討論、案例分析和實踐體驗,難以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三是實踐斷裂化。部分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師不重視項目化、情境化的思政教學設計,導致學生在非遺技藝實操、傳統文化創新等實踐環節難以達成目標。在項目化層面,缺乏以問題為導向的實踐項目設計。以某校《論語》課程為例,教師僅采用逐章講解的方式,并未結合現代社會設計“經典與現實對話”的項目任務,導致學生難以將儒家倫理思想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設計缺陷使得思政教育停留在認知層面,無法有效實現價值引領。在情景化教學方面,現有課程多依托教室場景開展理論教學,缺乏多維度情境構建。具體表現為缺少結合地方非遺資源的實景教學,未建立虛擬仿真實驗室再現歷史場景,也較少組織學生參與傳統節慶的策劃實踐。這種脫離具體情境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面對現代價值沖突時難以激活傳統文化認知資源,削弱了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造成了課程思政與教學實踐斷裂的現狀。
二、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
基于上述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建設總體思路,即以破舊立新、厚植情懷和指導實踐為核心,通過批判性繼承、創新性轉化和現實應用,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的深度融合。
(一)破舊立新:強化制度設計,從根源上重構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定位
每學期伊始,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授課教師總會面臨學生頗具代表性的提問:“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何在?”這一普遍性的質疑直接反映了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課程的疏離,其本質是教育價值導向失衡的縮影。一方面,職業教育長期受實用主義影響,片面強調“技能至上”,將傳統文化視為“無用之學”。許多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中壓縮人文通識課時,甚至將傳統文化課程降格為選修課程,教學時長和顆粒度都大幅下降,導致學生難以系統接觸其精髓。另一方面,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反思與斷裂,尤其是五四運動后形成的激進否定傾向,使部分學生下意識將其等同于“落后”或“封建糟粕”。加之部分院校的教學方式仍停留在照本宣科或“服裝秀”“讀經熱”等形式化活動中,難以激發學生的內在認同,進一步加劇了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在以“技能本位”為主導的高職院校愈發嚴重,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對傳統文化課程普遍存在“無用論”的偏見。事實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而且是培養“德技并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養分,破除“無用論”偏見,應嘗試破解價值懸置化的現狀,從根源上重構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定位。
要做到“破舊立新”,高職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從制度建設入手,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高職人才培養的核心框架,全力構建“雙向賦能”的價值實現機制。在頂層設計上,需以國家文化戰略為牽引,建立“三維聯動”改革框架:明確“文化認同度”“價值內化率”“創新轉化力”三級核心指標。在課程層面,打造“雙螺旋結構”,將典籍研讀與文化實踐深度融合,例如高職院校可開發“《禮記》禮儀復原項目”,通過復原傳統冠禮、鄉射禮,使學生理解等級制度背后的“敬天法祖”倫理觀。又如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聯合高校開發的“宋韻文化PBL課程”,將《營造法式》中的建筑智慧轉化為STEM項目,引導學生用榫卯結構原理設計抗震模型。在評價層面,可健全并推行“成長檔案袋”制度,記錄學生從文化認知到價值踐行的動態軌跡。在上述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須激活傳統文化的現代解釋力,使傳統文化真正成為創新思維的孵化器。
這種價值重構的本質,可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從“文化標本”向“精神基因”的范式轉型。當《論語》的“君子和而不同”成為國際理解教育的哲學根基,當《天工開物》的匠作精神融入勞動教育課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才能真正顯現。這要求決策者以“創造性轉化”為方法論,在課程標準、師資培養、資源建設等環節形成制度閉環。例如北京市推行的“非遺傳承人駐校計劃”,通過建立“雙導師制”將傳統技藝傳承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使景泰藍制作成為立體幾何教學載體,讓文化傳承與知識建構實現“雙向奔赴”。讓傳統文化教育突破“博物館式”傳承窠白,在新時代完成從文化記憶到文明創新的價值躍升,解決價值懸置化的問題。
(二)厚植情懷:在情境浸潤與知行合一中實現向“文化熱愛”跨越的轉型
在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正面臨從“文化認知”向“文化熱愛”跨越的關鍵轉型。傳統以知識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往往導致文化傳承陷入“情感懸浮”的困境,而創新性的情境浸潤與知行合一教學體系通過構建“情感一認知一行為”三位一體的育人生態,有效激活高職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
情境浸潤式教學以“具身化體驗”重構文化認知路徑。在傳統文化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物質情境(如帶領學生參觀文化博物館,通過古琴、漢服、茶具、青銅器等實體文物構建觸覺記憶)儀式情境(如設計簡化版“成人禮”“拜師禮”)、虛擬情境(如展示運用AI技術復原的《清明上河圖》等傳世名畫)項目情境(如開展“非遺活化工作坊”,組織學生分組完成從技藝學習,如剪紙、年畫到現代文創產品開發的完整流程;或開展“文化田野調查”等多重情境,讓學生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方面實現“五感聯動”,沉浸式地體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心理共鳴和深層次認同。
在知行合一的實踐維度,教學設計需緊扣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本質特征,構建文化傳承與職業發展的價值閉環。在重慶某高職院校的火鍋非遺工坊項目中,學生不僅需要還原《齊民要術》記載的“髓餅”古法工藝,而且需按照HACCP體系標準要求對傳統發酵技術進行微生物檢測,開發出符合現代食品安全標準的創新底料,這種“古法今用”的轉化過程讓文化認同扎根于職業能力;山東某高職中藥專業創設“典籍驗方活化實驗室”,要求學生在《千金方》研學基礎上,運用HPLC技術分析經典方劑的有效成分,并通過3D打印制作智能藥丸模具。項目成果轉化為社區中醫藥文化體驗包,使學生在“古方新制”中體悟“醫者仁心”的職業價值。這種“文化基因解碼一技術載體重構一社會價值輸出”的實踐鏈條,讓傳統文化從課堂知識升華為職業信仰。
當傳統文化教育突破“傳承保護”的單一維度,與職業能力、技術創新、產業轉型深度耦合時,能激發學生由文化自覺向文化自信轉化,最終在創造實踐中升華為持久的文化熱愛。這種教育創新不僅重塑了文化傳承的生態,更能孕育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新范式。
(三)指導實踐:樹匠心鑄匠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現代職業人培養
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價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務。價值遠比能力和知識更加重要,要像“鹽溶于水”一樣,將價值塑造的成分有機、自然地融入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之中;職業教育要充分發掘隱藏在各類課程和專業知識背后的思政要素,“潤物細無聲”地培育工匠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工匠精神資源:從《考工記》“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的行業尊嚴,到莊子《庖丁解牛》中“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技藝境界;從宋代李誡《營造法式》中毫厘不爽的建筑標準,到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里“巧奪天工”的技術追求;等等。工匠精神始終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器物制作的精良上,更凝結為一種“執事敬”“事思敬”的職業倫理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修為態度。在當代職業教育的語境下,重新激活這一精神傳統,不是簡單的復古懷舊,而是為現代職業人構建深沉的精神底色,使其在技術理性的浪潮中依然保持人文溫度與價值定力。當德國職業教育強調“精確”,日本推崇“匠人氣質”時,我們更應當從自身文化母體中汲取養分,培育具有中國氣派的職業精神譜系。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具有天然的思政育人屬性,高職教師應大力弘揚這一屬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詩詞書畫中蘊含的審美情操,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文化淵源。如教師通過解構《論語》中的“君子九思”分析《清明上河圖》中的市井文化、解讀二十四節氣的農耕智慧,可將誠信、敬業、和諧等價值理念進行現代化轉化。這種文化基因與思政目標的同頻共振,為課程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撐。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做好課程內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在價值引領下,充分挖掘“仁禮家國”“天人合一\"等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當在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同時,凝練每一章節的德育內容和思政融入點,并以此為基礎設定“課程思政”預期成效。
高職院校的定位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注重實踐教學和校企合作,兼具促進就業和終身教育的功能,是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所有課程思政建設都應當和專業技能提升相結合——核心在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深度融合,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其職業素養、社會責任感等。因此必須結合職業院校的特殊性,讓課程思政設計緊緊結合學校定位,否則會導致思政教育與專業技能培養出現“兩張皮”現象,既削弱傳統文化育人的實效性,也無法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動力,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價值體認,使課程思政淪為空洞說教,背離新時代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通過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構建“價值引領一知識傳授一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學框架。課程以“仁、義、禮、智、信”核心思想為主線,設計“典籍研讀”“非遺體驗”“當代轉化”三大教學模塊。在典籍研讀環節,精選《論語》《孟子》等經典中“天下為公”“和而不同\"等20個思政案例,采用“情境還原+小組辯論”方式,引導學生理解“修齊治平”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將非遺體驗模塊融入書法、茶道、民樂等實踐項目,如在書法臨摹中解析“顏筋柳骨”背后的人格修養要求,通過古琴曲《流水》賞析體會“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使學生在技藝習得中感悟“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當代轉化模塊設計“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中醫藥在抗疫中的現代價值”等專題研討,組織學生走訪社區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推廣實踐,培養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意識。教師應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建設“詩詞中的家國情懷”“傳統節俗的當代意義”等微課資源庫,線下運用“角色扮演法”還原“張騫通西域”等歷史場景,通過“文化沙龍”探討“君子之道”對大學生人格塑造的啟示;注重過程性考核,設置“傳統文化踐行日記”“文化傳播方案設計”等實踐作業,最終形成“課堂表現(30% )+文化實踐( 40% )+創新成果( 30% ”的多元評價結構。該課程特色在于將“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等思想精髓有機融入現代思政教育,通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雙重提升。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積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智慧和實踐哲學,對培養現代職業素養具有深遠的意義。比如,儒家的“忠恕之道”是團隊協作精神的文化元基因,道家的“無為而治”和法家的“法、術、勢”則可以為現代管理哲學提供參考。教師可通過文化滲透,以中國傳統文化賦能現代職業素養教育,構建起一套與現代社會兼容的價值體系。這需要任課教師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方法論指導,通過以下五個維度將傳統智慧與現代職業深度融合(如表1所示)。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思政改革是新時代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突破口,要堅持以破舊立新、厚植情懷、指導實踐為核心的教學改革思路。在價值引領維度,充分挖掘“仁禮家國”“天人合一”等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在方法創新維度,注重構建“沉浸式體驗”的互動機制,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轉化為現代職業人的價值底色,以此培養既有精湛技藝又具深厚文化底蘊的新時代“大國工匠”,為制造強國建設注入持久的文化動能。這正是高職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將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生動實踐之一。
注:本文系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廣西高職院校‘三位一體、三階遞進、五創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GXGZJG2023A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責編 羅異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