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5-0030-0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使命感教育關乎青年群體的精神成長,通過教育的途徑建構個體與國家的價值聯結,有利于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人才。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學界對大學生使命感教育展開廣泛研究。本研究運用知識圖譜和文獻計量法,理性剖析該領域的熱點議題與演進趨勢,為后續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提供新的視角。
一、數據獲取及研究方法
(一)數據獲取及處理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源,以“使命感”和“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黨建”“職業教育”為主題詞檢索。截至2024年12月,共檢索出1081篇文獻,手動剔除其中的會議、書評及與檢索主題詞無關的文獻,對剩余996篇有效文獻進行分析。
(二)分析工具與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研發的引文分析軟件,具備多元統計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及動態網絡可視化等功能,可有效挖掘文獻隱含的知識結構與規律,為識別研究熱點和前沿趨勢提供依據[1]。本研究采用6.1.R6版本的CiteSpace軟件繪制可視化圖譜,輔以Excel編制表格、繪制統計圖,從期刊來源、研究階段、作者合作及關鍵詞等多維度分析文獻,以全面了解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研究的熱點與趨勢。
二、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研究的基本樣態
(一)期刊來源分布
期刊來源是衡量研究成果質量的重要指標。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獻共120篇,占總量的 12.05% 。其中,載文3篇及以上的核心期刊有4種,分別為《中國高等教育》載文10篇,占比為 1.00%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載文7篇,占比為 0.70%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載文4篇,占比為 0.40% ;《思想政治課教學》載文3篇,占比為 0.30% ,僅1種期刊載文達到10篇。這表明該領域高水平研究成果占比較低,未形成規模效應與相對影響力的高質量研究集群。
(二)文獻的研究階段分析
由圖1可知,該領域發文量整體呈增長趨勢,趨勢線擬合度 R2=0.9065 ,表明高度可靠。研究歷經初步探索、緩慢發展及快速發展三個階段,各階段交替時間節點與國家重要文件出臺或重要會議召開時間節點相關。
1.初步探索期
1988年至2001年為初步探索期,共發文47篇,占比為 4.72% ,表明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1988年,有學者提出大學生在嚴峻的現實面前應具備歷更使命感與緊迫感[2。1994年,《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頒布,該文件將國情教育、增強人民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政策導向下,部分學者聚焦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討學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這一時期的探索性研究雖數量有限,但為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研究開辟了重要方向,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礎。
2.緩慢發展期
2002年至2016年為緩慢發展期,發文量從13篇增至52篇,學術聚焦度持續提升。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發布,指出未成年人要準備好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2008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切實強化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推動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時代洪流中去,矢志為實現遠大理想而不懈奮斗。這些意見及重要講話凸顯了國家對大學生使命感培養的重視,推動學者深化其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為后續研究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快速發展期
2017年至今為快速發展期,發文量顯著增加,2021年突破87篇。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這些意見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明確了當代青年肩負的歷史使命,為深化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動學界圍繞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實踐創新,促進了該領域的蓬勃發展。
(三)發文作者合作分析
作者合作網絡是衡量學術共同體形成程度的重要指標。由下頁圖2可知,共計節點608個、連線133條,密度為0.0007,這一結構特征表明研究者多但合作較少,相對分散。目前最大研究合作規模為7人,聚焦醫學生群體,探討了醫學生使命感與責任感的培養路徑[3]
據統計,發文量最高的學者發表相關主題的論文為3篇,且達到該發文量的學者僅有4位。608位學者中,579位學者僅發表1篇論文,占總人數的95.23% ,這表明絕大多數學者對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的研究尚處于“一次性”嘗試階段,未能形成持續、深入的研究格局,核心作者群體規模較小,缺乏長期穩定的研究團隊,學術成果有待積累與深化。
(四)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是對文章內容的精煉概括。CiteSpace關鍵詞共現圖譜直觀地呈現了關鍵詞的頻次及關聯,可幫助學者捕捉研究熱點。圓形節點大小代表關鍵詞出現頻率,節點越大熱度越高。節點間的連線代表共現關系。
由圖3可知,共計關鍵詞582個、連線742條,密度為0.0044,表明該領域研究熱點廣泛且關鍵詞共現關系顯著。高頻關鍵詞有“大學生”“課程思政”“使命感”“高校”及“價值意蘊”等。學界圍繞“使命感\"這一核心概念,就使命感的價值意蘊及培養路徑等進行了深入探討。例如,借助思政課程和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對大學生進行使命感教育,力求提煉出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的有效路徑。
(五)關鍵詞突現分析
關鍵詞突現通過時間熱度變遷情況揭示研究趨勢。如圖4所示,“緊迫感”的突現強度自1992年至2002年間持續顯著,峰值達3.85,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背景相關,期間學者聚焦民眾使命意識與緊迫感的培育展開研究。自2022年起,“思政元素”“鄉村振興”“立德樹人”等關鍵詞持續突現,使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研究呈現三個特點:實踐維度深化思政課程與專業教育融合、戰略維度對接鄉村振興國家需求、價值維度回歸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縱觀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研究三個發展階段,其過程從碎片化探索向系統性整合、從理念倡導向實踐落地演進。尤其是2016年后,其與教育工作的融合顯著深化,需政策引領與實踐創新雙輪驅動,以契合新時代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研究重心從“為何做”轉向“如何做”,凸顯政策與實踐的雙重重要性。
(六)關鍵詞聚類分析
關鍵詞聚類分析可助力學者深入理解研究結構,聚類模塊值Q值和輪廓性指數 s 值主要展示聚類效果。由下頁圖5可知,對大學生使命感的相關文獻進行聚類分析,共形成12個聚類,0值為 0.767 4gt;0.3,S 值為 0.944 6gt;0.7 ,表明聚類結構顯著、信效度較高。通過系統梳理,聚類結果可作如下歸納。
1.研究對象
有學者對大學生使命感教育進行了整體性研究,也有學者聚焦醫學生、師范生、學生黨員等具體群體展開針對性研究。整體上,有學者認為大學生使命感是對社會、國家及時代所賦予使命的感知和認同,主要受學校、家庭、個體身心發展及社會因素影響[4.5]。針對不同群體,有學者認為醫學生的職業使命在于更好地服務醫學科學與人類健康;師范生的使命是教書育人;大學生黨員肩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使命[7]。
2.理論邏輯
教育內容上,研究呈現使命與國家戰略相結合的特點。有學者指出大學生使命感教育應涵蓋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4;有學者基于認知傳遞和價值形塑雙重路徑解構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的生成機理,提出以民族復興為內核,向外輻射理想信念鑄魂、家國情懷浸潤和時代精神賦能的復合型內容矩陣[8]。價值上,有學者認為大學生使命感教育可驅動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培育擔當精神,助力民族復興[9.10]
3.實踐進路
有學者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主張從強化主體重視、增強客體認同、優化環體、豐富載體四維度協同推進大學生使命感培育;有學者以知行合一理念為導向,構建“曉理一動情一導行一篤實”的漸進式培養路徑[12];有學者將偉大建黨精神、紅色文化等內容融入大學生使命感的理論與實踐教學之中[13.14];有學者主張依托理論筑基、課堂傳道、文化潤心、實踐強能等方式提升大學生使命感教育成效[9]
三、研究結論與展望
三十余年間,學界對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的探索在研究趨勢、時空分布及熱點聚焦等方面具有顯著的特征,未來需立足現有成果,深化理論創新與實踐拓展。
(一)研究結論
一是從研究趨勢來看,呈現三階段特征:1988年至2002年為初步探索期,聚焦大學生使命感內涵與價值等理論探討;2003年至2016年為緩慢發展期,重點轉向使命感教育內容體系及其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2017年至今為快速發展期,著力探索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的路徑。
二是從時間分布來看,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研究在政策推動下穩步發展已歷經三十余載。年發文量雖有波動但整體攀升,研究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熱度與影響力持續擴大。
三是從空間分布來看,作者與期刊來源廣泛,但95.23% 的學者僅發文1篇,多為獨著或同一機構內部合作,學術交流的深度與廣度有待拓展。核心期刊載文僅占 12.05% ,高水平研究成果相對較少。
四是從熱點分布來看,該領域研究主要涵蓋兩類:第一類是關于使命感內涵、教育內容及價值意蘊的元研究;第二類是圍繞課程思政、思政教育、路徑的經驗性探索,研究日趨多元、深入。
(二)研究展望
1.深化理論探索,構建使命感教育的元理論框架與分層實踐體系
當前,研究多聚焦于構建大學生使命感教育普適性框架,系統化元理論體系尚未形成。未來需從內涵、范式、邏輯、目標、實踐等維度突破大學生“群體均質化”桎梏,加強跨群體對比研究。內涵上從哲學、社會學雙重視角解構使命感教育“價值認同一責任內化一行動自覺”的本質屬性,如厘清工科生“科技報國”與文科生“文化傳承”的使命差異;范式上融入建構主義等多元理論,突破單一思政教育范式,構建復合分析框架;邏輯上基于“認知—情感—行為”模型,解構使命感形成的動態機制;目標上建立從基礎責任感知到高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梯度體系,依群體特征分層設定,遵循系統、動態、具身等原則開發分層分類的使命感教育內容。通過多維理論深化,構建使命感教育元理論體系,實現理論縱深與對象細化的辯證統一。
2.推進跨學科研究,構建多維度方法論融合創新體系
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研究亟須突破單一學科視角局限。當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而在技術應用、社會結構分析等跨學科領域的研究相對滯后。未來可從兩個維度構建跨學科研究框架:一是在認知科學維度整合認知神經科學與教育心理學方法,通過腦電波(EEG)技術追蹤使命感形成的神經機制,并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導向理論”,建立使命感教育的生理與心理聯動模型;二是在社會學維度融合教育技術與社會網絡分析技術,基于計算機編程語言構建大學生使命感發展軌跡的時序網絡模型,動態追蹤家庭、學校、社區等主體對大學生使命感形成的影響路徑,揭示其形成的動態規律。
3.加強技術賦能,推動使命感教育向精準化與智能化轉型
當前大學生使命感教育路徑針對性不明顯且呈碎片化特點,而技術賦能可通過數據驅動與智能技術重構教育模式,實現從“群體覆蓋”到“精準滴灌”的轉變。一方面,開發“使命成長監測系統”,運用大數據動態畫像技術結合機器學習算法,采集學生在課程參與、社會實踐、心理測評中的多模態數據,精準識別具體群體的教育需求,構建個體使命感發展模型,定制針對性課程與干預方案,以有效提升使命感教育的精準度。另一方面,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打破時空界限,創設沉浸式教育場景,通過模擬紅色教育基地教學、文化遺產保護現場情境、國際合作情境等,助力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強化國際理解、增強使命認同。
4.強化量化評估,以成效評價機制促進使命感教育質量提升
首先,打破以學業成績或短期成果為核心的單一評價模式,轉向涵蓋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社會責任與實踐能力的多維度綜合評價。將學生的價值觀塑造、社會參與度等納入評價范疇,通過動態跟蹤呈現其長期發展軌跡。其次,融合過程性評價與增值性評價,形成“評價一改進一再評價”的閉環機制,搭建動態檢測平臺實時追蹤教育效果,以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的表現量化使命感教育狀況,關注個體在不同階段的進步而非僅進行橫向比較。未來,大學生使命感教育的評估體系需進一步融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探索使命感形成的內在機制與外部影響因素,構建科學性、人文性兼具的評價范式,助力培育兼具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第三版[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2:2-3.
[2]林克.在創造良好的“小氣候”上下功夫: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1988(9):14.
[3]白潔,朱建華,李昭宇,等.醫學生早期臨床實踐培養途徑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3):12-13,30.
[4鄭敬斌,李佳樂.系統思維視域下新時代大學生使命感教育謨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6):48.
[5]王永明,夏忠臣.探析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的因素[J].教育與職業,2013(2):47-48.
6馬菊華,嚴世榮,王火松.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與評估模式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25(2):259-261.
[7]石德水,于騏瑋.淺析當代大學生黨員黨性的現狀[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11):156.
[8]黃娟,王國良.大學生使命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84-86.
[9]陳新進.新時代大學生職業使命感培育的當代價值[J].經濟師,2023(11):213-214.
[10]張弘強.新時代青年群體使命感教育價值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3(11):8-10.
[11]呂夢云.新時代青年使命感教育實踐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16):183-185.
[12吳鐵堅.知行合一視域下增強大學生使命感教育路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21(10):21-26.
[13]馬松紅,張耀.偉大建黨精神引領青年大學生使命感教育論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2(4):39-50.
[14]瞿靜.論紅色文化資源如何涵養初心使命[J].秦智,2024(4):55-57.
注: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高校思政專項)“遼寧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高質量運行機制研究\"(L22BSZ011)的研究成果。
(責編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