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名稱:安徽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雙碳”背景下數字經濟賦能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機制與政策研究》(課題編號:2022AH040335);安徽省高校科研一般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金融支持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課題編號:2024SK08)
一、研究背景與文獻綜述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我國已全面進人了小康社會,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得到了相對緩解。然而,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并未完全消除,城鄉居民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收入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提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本質就是要消除城鄉二元體制,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必須實現的目標。所以現階段,我國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
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要素,對居民的收入具有較為重要的調節作用,通過以往的研究可知,我國的金融發展水平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存在長期相互影響的關系,金融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相較于傳統金融,數字普惠金融具有更多的優點,如低成本、普惠性、服務效率高等,當前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大數據技術發展迅速,數字普惠金融引領金融發展的新方向,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
熊逍遙采用2011—2020年我國省域數據,以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收人差距的影響和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可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進而抑制城鄉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拉大,且西部地區的縮小效應最強,中部地區次之,東部地區最弱。王鈺選取了2011—2020年我國286個地級市數據,剖析了數字金融發展分別對城鄉居民的收人以及城鄉收人差距的影響,發現數字金融發展能夠為農村居民提供更高普惠性,有助于農村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從而達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目的。楊慧、李波選取2011—2019年273個地級以上城市面板數據,綜合運用多種模型,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效應和作用機制并得出以下結論: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顯著促進共同富裕,且鄉村產業振興在這一過程中具有明顯的中介效應,即存在“數字普惠金融一鄉村產業振興一共同富裕”的傳導機制。王偉、宋金彪利用2016—2021年重慶市38個區、縣數據構建面板模型,得到研究結果:處于“U”型拐點之前,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但數字普惠金融的數字化程度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存在門檻效應;處于“U”型拐點之后,數字化程度會提高金融門檻,從而阻礙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將擴大城鄉收入差距。吳一銘通過對2017年和2019年的CHFS數據進行研究,構建理論模型,利用異質性分析和分位數回歸的方法,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收人差距的影響,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可以收斂城鄉收入差距,并在不同地區呈現異質性;分位數回歸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對收入相對較低人群的幫助作用更大。
由此可見,數字普惠金融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具有較為明顯的效果。長三角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優勢,在我國經濟總量中占據較大比重,且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是我國目前極具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對于帶動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連接國內外市場、吸引海外投資、推動產業與技術轉移、參與國際競爭與區域重組具有重要作用和戰略意義。然而,長三角地區也面臨著內部城鄉二元矛盾和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帶來諸多壓力。本文選用面板回歸模型探討長三角地區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以期促進長三角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指標選取與數據說明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指標主要為城鄉居民收人差距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結合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取相關控制變量。
1.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泰爾指數能刻畫城鄉收入差距的動態特征,同時還能反映城鄉人口變動可能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本文采用泰爾指數衡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泰爾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1)中, j=1 代表城鎮, j=2 代表農村, t 表示年度, Iij,t 表示該地區 t 年度城鎮或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Pij,t 表示該地區 t 年度城鎮或農村的人口數, Ii,t 則表示該地區 t 年度的總體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樣地, Pi,t 為該地區t 年度的人口總數。通過該公式可計算出泰爾指數,該指數越大,表示收入差距也越大,計算泰爾指數指標的相關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
2.核心解釋變量
本文核心解釋變量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采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所發布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該指數從多個維度對數字普惠金融進行測量,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本文選取了數字普惠金融的總指數作為核心解釋變量,由于較其他指標數值而言該指數明顯大很多,因此將該指數除以100,從而使指標數據保持統一量綱。
3.控制變量
除數字普惠金融外,影響城鄉居民收人差距的因素還有很多。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進程也在加快,城鄉資源、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更加頻繁,極有可能促使農村居民收入增加,而產業結構轉型或升級,也必將對城鄉收入差距造成影響。政府作為一個市場主體,它的參與行為通常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宏觀經濟,政府為提高產值,通常會增加財政支出以刺激經濟增長,同時,政府實施利農、惠農政策,也會提升農村居民收人水平,以縮小城鄉差距。參照相關研究,本文選取城鎮化水平、產業結構、政府財政支出水平作為控制變量,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具體如表1所示。
三、實證分析
1.面板回歸分析
由于F檢驗和Huasman檢驗結果均小于0.01,本文構建固定效應模型進行面板回歸,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對個體時點雙固定、個體固定、時點固定三個模型的回歸結果比較可知,在時點固定效應模型中各變量的顯著性水平更高,因此本文結合時點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在該模型中,所有變量的回歸系數均顯著,數字普惠金融的系數為負,表明其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為負相關。其中,城鎮化水平和政府財政支出水平的回歸系數也為負值,表明這兩個指標與城鄉收入差距也是負相關;而產業結構的系數為正,表明產業結構的調整或升級會造成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2.穩健性檢驗
為提高模型的可信度,接下來進行穩健性檢驗,本文采用的檢驗方法是替換核心解釋變量,用數字化程度指數代替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結果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替換變量后,代入模型進行重新計算,時點固定效應模型系數計算結果與表2基本一致,即數字化指數、城鎮化水平,以及政府財政支出水平對城鄉收人差距仍是負向影響,產業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也與原模型一致,表明上述實證結果可靠。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1.研究結論
基于長三角地區2011—2022年的面板回歸模型,通過對核心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確能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數字普惠金融因其便利性使農村地區以更低的成本獲得金融服務和產品,激活農村的生產要素,促進農民增收。普惠金融的發展也能夠促使城鄉間信貸資源、金融產品和服務分布更加均衡,進而對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鄉收入差距的緩解產生積極作用。就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總指數而言,長三角地區內部的三省一市水平總體來說較為接近,差距不明顯,安徽省要略低于另外三個地區。
第二,城鎮化和政府財政支出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城鎮化水平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也進一步完善了農村的網絡基礎設施,農村居民對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熟悉度和使用率也會隨之提高,進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長三角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差異較為明顯,上海市的城鎮化水平最高,穩定在 89% 左右,江蘇省和浙江省的城鎮化水平較為接近,都介于62%~73% ,安徽省的城鎮化水平最低,在 40%~60% 。
政府通過財政支出干預和調節市場,政府作為一個重要的市場主體,無論是提供公共產品,還是購買服務,都會影響城鄉收人差距。各地政府頒布各種惠農政策、傾斜政策等都將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從而起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長三角地區在財政支出水平上差異比較明顯,上海和安徽省的水平較為接近,均在0.4左右;浙江省的水平最高,在0.5左右,但波動幅度較大;江蘇省的水平最低,穩定在0.12左右。
第三,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會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是數字普惠金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機制,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融合,帶來產業結構的升級,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進一步加劇了城鄉收入不平等的矛盾。這可能是因為,城鄉地區原本在產業結構上就有較大差距,本文采用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比值衡量產業結構,城市第三產業更為發達,且產業基礎更為堅實,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也更加完善,因此,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給城市帶來的經濟效應更大,城鎮居民的收入增加更多。從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數據來看,上海地區的水平較其他三個地區的水平略高,安徽省的水平最低,浙江省和江蘇省水平較為接近。
2.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幾點針對性建議。
第一,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積極發揮數字普惠金融的優勢。通過上文實證分析可知,數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長三角地區應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著力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加強金融的普惠性,進一步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創新,優化服務方式,穩步提升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范圍。長三角地區應當根據地區內部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創新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種類,使數字普惠金融為各類群體所提供的服務更具針對性。同時,各級政府應當出臺更多相關政策完善數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居民以及貧困群體的網絡費用施行補貼或政策傾斜,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金融監管機構應落實監管措施,加強信用體系建設,與時俱進,更新監管技術,創新監管手段,促進長三角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繼續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傾斜力度。全面統籌城鄉發展,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提高城鎮化水平,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加強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地區資源的自由流動,使農村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快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尤其要補齊金融基礎設施短板,縮小城鄉間的“數字鴻溝”,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廣泛的非農就業渠道。
第三,積極利用數字普惠金融,促進農村地區的新產業發展,使農村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化,要素投入和產出結構也更加優化,使村鎮實體企業技術創新更進一步。我國明確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強化農民增收舉措。長三角地區應抓住當前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契機,促進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培養各種新業態,提升發展品質,優化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推進農產品生產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協同發展,實現長三角地區內部農業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方盛奇,胡海云.我國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137-144.
[2]熊逍遙.共同富裕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基于工資收入差距的中介效應分析[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5):17-26.
[3]王鈺.數字金融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了嗎?——基于地級市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23(11):89-100.
[4]楊慧,李波.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效應與機制——基于地級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6):145-156.
[5]王偉,宋金彪.數字普惠金融對重慶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3(6):26-35.
[6]吳一銘.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CHFS數據的研究[J].經濟縱橫,2023(1O):14-17.
[7]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J].經濟學(季刊),2020(4):1401-1418.
[8]劉小春,林宇璇,李嬋.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江西省的實證[J].金融教育研究,2023(4):30-41.
[9]王清德.傳統普惠金融和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比較分析—以甘肅省為例[D].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23.
作者簡介:胡海云(1991—),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大數據與金融;徐旻(1979一),安徽安慶人,碩士研究生,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與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