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近,那么美,養老到河北。近年來,隨著京津冀養老服務的協同發展,戶籍在北京、天津的老年人到河北養老、生活成為“新時尚”。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強調:“推動京津養老項目向河北具備條件的地區延伸布局。”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精神,保定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積極承接京津養老服務需求,出臺了“一攬子”政策,致力于打造“京津冀頤養幸福城市”,推動康養產業加速發展。目前,保定全市養老機構共人住京津老年人601人,較2024年底新增448人。
一、精準視角下保定對接京津老年群體康養產業發展的優勢
(一)保定是一座“老有所游”的樂享之城
第一,區位優勢突出。保定作為京津冀區域中心城市,區位優勢明顯,與京津形成一小時交通圈,同城效應日漸明顯;第二,人文環境優越。保定氣候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高,物產豐富。特別是環京的易縣、淶源、淶水等縣負氧離子集聚,為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第三,文旅資源豐富。保定市現有5A級景區4處、4A級景區15處、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森林公園5處。2024年,保定市持續深化業態融合,打造沉浸式旅游新場景,117公里的保定太行步道吸引了眾多京津游客前來打卡。
(二)保定是一座“老有所醫”的健康之城
第一,醫療資源基礎雄厚。全市擁有醫療衛生機構一萬多個,醫院363家,總量全省第一。在國際醫療基地,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和廣安門醫院保定醫院正在進行內裝外裝,將于2025年試運營,讓在保養老群體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北京的高水平醫療服務;第二,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保定擁有1100多年的中醫藥文化傳承,孕育了影響深遠的易水學派、寒涼學派等中醫流派。“千年藥都”安國是中藥文化發祥地,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中藥材交易市場,素有“天下第一藥市”之稱。[
(三)保定是一座“老有所養”的安居之城
第一,康養項目深入推進。京津冀首個銀發經濟產業園在保定市揭牌成立,康養產業集群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同時,出臺《保定市三級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全市康復醫療的發展路徑和方向,加快建立市、縣、鄉三級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第二,康養人才隊伍持續壯大。6所駐保高校、13所技工學校開設生活服務類專業,每年培養養老專業技能人才4000多人。
二、保定對接京津老年群體康養產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瞄準京津“跨城養老”這一新趨勢,全市各縣(市、區)搶抓機遇,在宣傳推介、項目建設、健康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
(一)如何“引”:重對接、強宣傳,打造品牌名片
保定市以小切口為突破,瞄準京津重點區域、有實力的康養企業以及專家學者,積極對接洽談異地養老合作事項,達成了養老服務協同框架,在養老協同、疏解承接上同向發力,實現了京津老人引入。
首先,對接重點區域,加強宣傳推介。全市各縣(市、區)積極與京津重點區域簽訂合作協議,圍繞異地康養,共同做好政策互通和無縫對接工作,京津助力推動轄區內有意向的老年人赴保定康養旅居;其次,對接重點企業,開展合作交流。通過項目推介會以及現場考察對接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強與京津優質養老企業的溝通對接;最后,對接重點人群,提供專業指導。積極與京津兩地的專家學者對接,為保定市康養產業發展提供專業化指導和系統化設計。
(二)如何“放”:抓項目、夯基礎,提升承載能力
一方面,聚焦機構養老,突出醫養結合特色,加快推進環京養老示范項目建設。為了更好地承接京津養老服務需求,保定市以東籬頤養社區為重點,在全域22個縣(市、區)動態儲備實施了136個養老產業項目,其中,環京項目50個,總投資493億元。這些項目將吸引更多京津老年人來保康養養老;另一方面,聚焦旅居康養,突出量身定制特點,加快推進“保定小院”建設。保定市瞄準京津旅居康養人群,以“保定小院+”為承接地,形成了綿延百里、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的康養軸帶。
(三)如何留:強服務、促提升,健全配套功能
第一,擴大“康養 +′′ 生態圈,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保定市強化“業態融合”,著力打造多元化的康養場景。比如,通過推進“康養 + 鄉村旅居”融合發展,淶水縣打造養老微院品牌,多次被國家、省、市官媒內刊宣傳推介;第二,擴大醫療“朋友圈”,強化京津老年人醫療保障。保定市政府與北京、河北衛生健康委三方簽署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框架協議,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京津冀醫聯體合作等方面深化合作;第三,打好政策“組合拳”,讓“跨城養老”更加貼心舒心。保定先后出臺了“一攬子”政策舉措,支持京津老年人來保養老。
三、精準視角下保定對接京津老年群體康養產業發展的困境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保定市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承接京津養老需求的水平與打造京津冀首選頤養幸福城標準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交通設施和配套建設是影響京津老年人“跨城養老”的基礎條件。一是公共交通條件有待改善。保定市與京津城市之間的流動極其便利,但是,城鄉客運公交銜接不暢,加之車次少、配套不健全,影響了一些鄉村旅居的京津老年人人駐;二是適老化改造力度不夠。由于適老化改造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許多公共基礎設施無法進行適老化改造。比如,馬路、公交站臺等無障礙環境建設滯后,公園、綠地等老年人活動密集場所缺乏醫療急救、康復輔助器具等,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和生活質量。
(二)康養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多元化、專業化、智能化的康養服務是影響京津老年人“跨城養老”的重要因素。一是康養產業鏈條不夠完善。保定圍繞老年人在“養、食、居、游、學”等方面的開發不夠,使得京津老年人在保停留時間較短,不能有效發揮業態融合的集合效應;二是康養品牌度不強。缺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康養產品和服務品牌,康養領域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后、資金不雄厚、創新力不足等現狀嚴重制約著保定市康養產業的發展,在對接京津方面缺乏優勢;[2]三是智慧養老發展滯后。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建設不夠,在保康養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醫療機構就診情況管理不夠精準。同時,許多機構因智能設備維護成本過高,仍以人工服務為主。
(三)醫養結合方面有待優化
“就醫方便”是影響京津老年人“跨城養老”的關鍵所在。一是醫療服務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鏈接不夠。大部分養老機構都不具備單獨設立醫療部門的條件,為了達到定期醫療護理的目標,只能聘請區域范圍內的正規醫院醫生或退休醫務人員上門提供醫療服務,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二是醫養結合關鍵制度建立受阻。從醫療保險報銷制度來看,現行醫療保險的報銷主要針對疾病診療及治療期間,缺乏對疾病觀測期及康復期的支付標準。
(四)政策保障措施有待加強
完善服務保障是影響京津老人“跨城養老”的重大前提。一是政策效用發揮不夠。目前,保定市出臺了《關于承接北京養老需求向我市疏解的工作實施方案》《保定市發展“銀發經濟”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但政策力度還不夠大,政策帶動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揮;二是土地和資金保障不足。保定市的養老市場需求主要是新建高標準養老機構,但并未預留一定的養老用地,且養老機構在新建、改建養老中心方面資金不足,影響了養老項目建設。
四、精準視角下保定對接京津老年群體康養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結合以上經驗做法和存在問題,筆者梳理了一些推動保定市吸引京津老年人來保養老享老的意見建議。
(一)持續提升城市康養氛圍,讓老年人來保更便利
第一,進一步提升交通便利水平。加快推進雄安新區機場快線(R1線)雄安新區至保定東段建設。建議R1線在沿途縣市多研究設立站點,北京和雄安的養老群體可以坐地鐵到保定康養,便利程度將進一步提升。為持續縮短京津老年人的心理距離,建議開設養老專線巴士,方便老年人快速抵達。具備條件的養老機構可以提供接送服務,并配備護士全程陪同,確保安全;第二,加快基礎設施適老化改造。根據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及行動特點,在公園、公廁、廣場、醫院、養老院、銀行網點等老年人活動密集的場所,增設適老化座椅、扶手、廊架、專用衛生間等設施,減少道路盲道“斷點”、緣石坡道高差,讓更多老年人享受便捷生活。
(二)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質效,讓老年人來保有“醫”靠
第一,提升醫療能力。用足用好國際醫療基地的優質醫療資源,發揮特色專科醫療資源優勢,積極對接北京其他特色專科醫院,爭取在保定設立京外康復院區,形成“北京問診、保定治療”的格局,打造專科醫學康復高地;第二,開辟綠色就醫通道。為在保京津老年人發放就醫、轉診和綠色通道明白卡,各醫療機構為持卡就診的京津老年人開通就醫綠色通道。同時,縣域各醫療機構加快推進與京津醫療機構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積極開展線上會診、雙向轉診等醫療服務,使在保的京津老年人“住得下、看得好、回得去”;第三,強化醫養結合。針對養老服務發展較好的縣(市、區),支持市內三甲醫院、縣醫院和中醫院與養老機構簽約合作,并選派優秀醫護人員對接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建立定期巡診制度,保障養老群體在養老機構內的優質醫療需求。
(三)持續提升康養服務質量,讓老年人來保住得好
第一,拓展康養場景。依托保定豐富的文旅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探索打造“醫養 + 康養 + 文旅 +N′′ 的產業發展新模式,為不同人群定制每日活動計劃和精品旅游線路,白天出門逛景區、享文化、享美食,晚上入住保定小院、精品民宿,從“一日游”到“七日游”到“一月游”,讓老年群體“來得了、留得下”;第二,推進智慧養老。學習借鑒廊坊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的智慧養老模式,將互聯網技術融人養老服務,通過設置數據庫、智能平板終端和智能一卡通,為養老群體提供健康管理、緊急呼叫、智能點餐、活動預約等服務。3強化養老群體健康智能監測,通過可穿戴設備、傳感器與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和分析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健康狀況等數據,精準分析保障養老人群的生活和醫療需求;第三,強化人才培育。落實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與保定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支持河北大學做大做強康復醫學院,鼓勵更多駐保高校增設康養類專業,優化康養類課程設置。用好保定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點,鼓勵職業院校擴招康養類專業學生,培養更多專業護理人員。4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重點對養老護理員、老年社會工作者等進行培訓,提升養老服務人才的能力素質。
(四)持續提升養老成本優勢,讓老年人來保更劃算
第一,強化養老補貼。建議各縣(市、區)通過加強資金投入、聯合養老機構出臺優惠政策等方式,針對京津養老群體來保異地康養,提高補貼標準,提升京津養老群體來保康養的價格競爭力和吸引力;第二,完善醫保政策。支持康養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納人醫保定點結算結構,并同步開通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同時,圍繞“保定小院”“太行步道”康養標志性工程,將沿途涉及的1400余家村(社區)所在定點醫療機構全部納入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以吸引更多京津老年人來保康養;第三,完善長護險政策措施。建立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和服務保障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并相應建立個人和單位繳費、財政補助、社會捐助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多元籌資機制。密切關注國家相關政策,借鑒成渝地區的長護險互認經驗,打破長護險跨區統籌經辦管理壁壘,將京津養老群體納入長護險異地養老支持范圍,為京津康養群體提供最大便利。
(五)持續強化養老項目建設,讓老年人來保有保障
第一,強化政策保障。對照國家出臺的政策文件,進一步出臺《加快推動京津養老項目向保定延伸布局三年行動計劃》《環京養老產業發展重點縣支持措施》等,用好保定市與京津民政部門簽訂的養老服務戰略合作協議,發揮政策效應,加快推進京津養老項目向保定延伸布局;第二,強化用地保障。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結合養老服務設施用地規劃布局和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統籌安排,充分保障養老服務機構的劃撥用地需求,并在康養公司資產交易、土地用途變更、規劃及工程許可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務;第三,強化金融保障。鼓勵駐保銀行結合養老金融相關政策,開發特色信貸產品。吸引保險機構通過自建養老社區、第三方合作、股權投資等方式,滿足養老機構在新建、改建等方面的資金需求,助推養老項目建設再加速、再發力、再出成效。
五、結束語
京津老齡人口異地養老需求存在較大差異,這就要求保定市在對接京津老年群體康養產業發展中要依據實際情況,精準展開各項工作。本文從精準視角客觀分析了保定對接京津老年群體康養產業的優勢和現狀,精準研判了產業發展的現實困境,并針對現存問題,精準提煉出保定市對接京津老年群體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可行性路徑,認真貫徹落實保定市委、市政府關于推動京津籍老年群體到保定康養的要求,為打造京津冀首選頤養幸福城市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牛琪,張然.保定市積極打造京津冀首選頤養幸福城市[N].河北經濟日報,2024-05-14(006).
[2] 王莉莉.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推進保定市康養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
[3]方紫薇.河北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京津冀協同發展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新模式[N].中國城市報,2022-12-12(A11).
[4]武麗英.引得來留得住成長得好推進環京津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J].鄉音,2024(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