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親屬稱謂語;泛化;影響因素;語用【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5.039【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5-0128-03
親屬關系是基于婚姻、血緣或收養行為而形成的一種人際關聯。親屬稱謂語則是對上述人際關聯的特定稱謂系統,用以指代不同親屬身份及其相互關系,對于中國的社會文化和發展有著獨特的作用。隨著社會變遷,一些原本用于親屬之間的稱謂語也在非親屬關系中使用,這種現象被稱之為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現象。
一、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現象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強調“尊卑有等,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觀念,并且形成了一個相對嚴密的親屬稱謂語系統。這些稱謂不僅反映了屬系關系,更是一種對親密程度的劃分。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這樣嚴密的系統也出現了泛化現象。對于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現象,其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大街上常會有這樣的情景:素未謀面的兩人,卻能親切地稱呼對方“爺爺”或者“奶奶”。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所以他們之間根本不存在親屬關系,但也能將用于親屬之間的稱呼用在他人身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現象。從漢語親屬稱謂語泛化的發展歷程來看,漢語親屬稱謂的泛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親屬稱謂到擬親屬稱謂,第二階段是從擬親屬稱謂到社會稱謂,第三階段是從社會稱謂到流行稱謂[]。漢語親屬稱謂語最初主要應用于宗族血緣關系的關系網之中,隨著人際交往范圍的擴展,為了在非親屬關系中建立更為緊密的社會聯系,人們開始將親屬稱謂延伸至無血緣或姻緣關系的交際對象,從而形成了擬親屬稱謂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后來隨著社會發展,又進一步泛化為社會稱謂。最后由于網絡的發展,一些帶有親屬稱謂語標志的詞盛于網絡,但是又在社會上廣泛傳播,進而發展到最后一個階段。由此可見,漢語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經歷了一整個發展歷程。
從指稱范圍來看,親屬稱謂語可系統劃分為三個主要類別:父系、母系以及平輩親屬稱謂。其中,父系稱謂的泛化現象尤為顯著。相關研究表明,在現代漢語常用的36個親屬稱謂中,僅有15個存在泛化使用現象,具體包括:祖父、祖母、母親、娘親、伯父、伯母、叔父、嬸母、兄長、嫂子、弟弟、弟媳、姨母、姐姐及妹妹。值得注意的是,除“姨母”屬于母系稱謂外,其余14個均為父系親屬稱謂。[2]
在英語語言體系中同樣存在親屬稱謂現象,但其稱謂系統與中國傳統體系相比顯得較為簡略且缺乏嚴密的層級結構。這種差異源于西方社會強調個人主義的文化傳統,其親屬稱謂體系主要圍繞核心家庭構建,對家族內部與外部的親屬關系往往采取相對平等的稱謂方式。[3]比如,“aunt”一詞既是父親那方的伯母、嬸嬸和姑姑,同時也是母親那方的姨媽、舅媽等。它僅用一個詞卻囊括了漢語中的五個單一的詞。此外,英語稱謂體系在非親屬社交場合通常避免使用親屬稱謂。具體而言,社會成員之間普遍采用“Mr.”或“Mrs.”等敬稱結合姓氏的方式,抑或是直接稱呼對方名字。這種稱謂特點與西方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其家庭內部同樣體現出較為平等的互動模式,例如子女對父母采用直呼其名的稱謂方式亦屬常見現象。在學校,師生之間也可直呼其名,這也就是為什么英語國家中很少出現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現象。
二、漢語親屬稱謂語泛化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結構
中國古代社會在經濟上始終是以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政治上則是高度集權統一的專制皇權統治全國。事實上,政治經濟和文化是很難機械地一分為二的。專制皇權把整個社會組織成為一個共同體,雖然有嚴格的等級劃分,但是從大方向上看,其實反而使每一個階層都形成了一定的緊密關系,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而小農經濟的特點是以家庭為單位,幾代人長期定居在同一地方農業勞作,自給自足。長時間和同一村落的居民交往溝通,形成了一種類似親屬的關系。4由此,對村落中的其他人的稱呼方式逐漸擴大,逐漸以親屬稱謂語來稱呼對方,這種現象促使了親屬稱謂語的泛化。
例(1):這村子好幾代人都叫我“丁大娘”。
例(2):你也叫我王大爺吧,他們都這樣叫。
例句中的“丁大娘\"和“王大爺”就是由大娘和大爺泛化而來的,這種泛化有明顯的變體形式,即“姓氏 + 大娘/爺或其他親屬稱謂”。
(二)傳統文化和人際關系
在中國傳統中,人們依賴于用特殊親屬稱謂來維系家庭的和諧和關系,中國人非常注重家庭觀念,并希望以此來進行親情滲透。5由于受到長子繼承制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親屬稱謂講究長幼秩序,家中對于子女排行十分重要,井然有序,這極大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強調家庭的維系需要“禮和序”,為了遵循儒家思想提出的“禮和序”,就逐漸出現了親屬稱謂語,嚴格地使用親屬稱謂語可以維系家庭的穩定,而這樣的思想也一直流傳到了現在,人們對于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賦予了一定的關系,并有特定的稱謂去稱呼。然而除了家庭,人們也希望在社會上形成更大的關系網,借此出現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說法,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已經形成了文化認同,再逐漸擴大到各個社會層面,由于家庭關系網觀念的擴大,出現了干親、義親等關系,促使了漢語親屬稱謂語的泛化。而在傳統思想上男人的突出地位也導致親屬稱謂語以父系親屬稱謂語的泛化占主導地位。從另一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禮貌并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維護,適當使用親屬稱謂語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從而維護人際關系,為了達到兩者的平衡,進而出現了親屬稱謂語的泛化。[7]
例(1):子仁生下時,祖父為的是它好活,就認了鄰居田大娘為干媽。
例(1)中把田大娘認為做干媽,田大娘和子仁之間不存在親屬關系,子仁卻稱呼田大娘“干媽”,這也是漢語中親屬稱謂語泛化的表現之一。
(三)社會交際和情感原則泛化
在人類社會交往活動中,人際溝通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交流障礙。作為動態調整的交際工具,語言運用往往需要根據特定的交際意圖、對話主體等變量進行相應調整。同時,這些關鍵因素又反過來影響著交際策略的選擇與改變。究其本質,交際行為的深層動因在于參與者都期望通過有效溝通實現各自的交際目標。而如何通過得體的語言來實現交際自的從而獲得滿足引發了人們思考,其實在交際過程中,從交際的第一句就注定了交際的實現度,為了能讓交際活動能夠順利且舒服地進行,人們選擇從稱謂語入手來拉近距離,運用親屬稱謂語讓雙方處在一個良好舒適的環境。通過不斷地社會交際,中國人逐漸形成了泛化了的統一的情感原則,那就是“重親情、重友情、重感情”,如何突出這一情感原則,最有效的就是泛化親屬稱謂語了。其實在承認“交際中的人們帶有親切性”觀點的同時,我們往往會將交際關系看作是一種親緣關系,這樣能夠降低雙方的敏感性,拉近與交際對象的關系從而實現交際目的。[8]
例(1):她請教身邊的一個老頭:“大爺,您喜歡球?”
例(2):機艙里的叔叔們就忙著從機艙口撒出一溜粉粒一樣的細末。
上面的例(1),結合語意,不難推斷出是為了拉近陌生人的距離,降低敏感度,此外對于陌生人的稱謂,也是盡量建立在尊重親切的基礎上,所以例(2)中用“叔叔”稱呼中年男人。
(四)補足社會稱謂語的缺失
社會稱謂語能基本滿足人們的交際需求,盡管親屬稱謂語遠不及社會稱謂語的使用,但是如果要考慮交際對象和交際場合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就親近感的這一角度來說,大部分的社會稱謂語都在不知道如何稱呼對方的情況下,無法實現使交際雙方具有親近感。9而泛化使用親屬稱謂語正好補足了社會稱謂語在這方面的缺失。例如,同事之間:李哥、張姐等;同學之間:哥們兒等。
泛化使用親屬稱謂語可以體現說話者的親切態度,對交際活動有著良好的調節作用。
三、從語用層面上看漢語親屬稱謂語的泛化
親屬稱謂語在出現泛化現象后在社會上被廣泛使用,具有豐富的語用內涵。
(一)語體類型
語體按色彩可分為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對于親屬稱謂語的泛化來說,它在兩種語體中均有體現,但是在兩者的對比之下,在口語中的使用范圍更突出顯著一些。見語例:
例(1):他很會招引孩子,“老爺爺,變成了什么呀?”“噢,老爺爺可是什么也變不成啦。”
例(2):《神雕俠侶》中,郭襄稱楊過為“大哥哥。”
例(3):說著時,總管老奶奶已帶了一群媳婦兒、小丫頭進來了。
例(1)、例(2)是親屬稱謂語在口語上的泛化,例(3)則是書面語上的泛化。不難看出人們在口語中使用親屬稱謂語更加廣泛,因為在日常交際中經常使用,對于人們來說也更熟悉。但同時也不能否認親屬稱謂語的泛化在書面語上也會出現。
(二)語用原則
1.禮貌原則
禮貌作為人類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是維系正常社會秩序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礎。這一行為規范源于人類長期共同生活的歷史積淀,通過代際傳承與文化習得,最終以習俗、慣例等文化形式得以確立和延續。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人們都把禮貌當作是避免發生沖突的策略,作為減少人際交流矛盾的手段,有時候這并不是出于內在情感,而是為了滿足外在條件。其核心在于:通過利他行為建有效促進交際過程的順利開展。這種互惠性交往策略往往能在建立信任的基礎上,最終為行為主體帶來更為可觀的潛在收益。從語用學的角度分析,言語交際中說話者往往借助特定的稱謂語選擇策略,來拉近與聽話者之間的心理距離,進而有效實現預期的交際效果。
2.順應原則
研究漢語稱謂語系統的潘攀教授曾經說過:親屬稱謂語的泛化具有選擇性。如何來理解這個選擇性呢?是指語言的選擇一定會順應一定的語言環境。在言語互動中,交際主體對稱謂語的選用本質上是對特定語境的動態適應過程。具體而言,親屬稱謂的泛化現象反映了說話者根據受話者的個體特征、交際情境等多重因素所作出的語用調整。這種語言選擇既體現了對交際對象的順應,也包含了對彼此心理認知和社會關系的協調。其中,對受話者及其心理狀態的順應性表達,往往能夠營造親密融洽的交際氛圍,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依照順應原則,使得親屬稱謂語出現泛化現象,意味著家族關系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
(三)語用功能
1.確定尊卑長幼關系
由于受到社會結構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要求人們在人際交往活動中遵循尊老愛幼的原則,時刻講求尊卑關系。這就使得需要用特定的稱謂語來劃分尊卑關系,這種需要劃分關系的要求不僅在宗族關系中需要,在社會這個大層面來說也同樣需要,由此就泛化使用親屬稱謂語來體現社會中的尊卑長幼關系。例如,在稱呼年紀大的老人時,以“爺爺”“奶奶\"來稱呼,會使人認為這人非常有禮貌,被稱呼的人也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兩方的交流也會由此順利進行。子稱呼中體現了長幼尊卑關系,形成了一個較為嚴密的社會交際關系稱謂系統。
2.增強雙方的親密程度
前文提到因為受到“四海之內皆兄弟”觀念的影響,促進了親屬稱謂語的泛化。事實上,由這樣觀念而泛化的親屬稱謂語會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從而營造良好和諧的交際的氛圍,試想這樣一個情景: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稱呼一位年齡與自己母親相當但不陌生的女性,開口是:“王女士,您好!”這樣雖然不會讓對方感覺不適或者生氣,但是從情感層面來說將兩人的距離拉得很遠,讓人感到很生分。如果將“王女士,您好!”換成“王阿姨,您好!”這樣就會讓人感到親切,愿意與之深入交流,同時也讓對方有被尊重的感覺,以此增強了雙方的親密感,達到交際的目的。通過上述案例可見,使用不同稱謂稱呼交際對象給人的感覺是相當大的。適當泛化使用親屬稱謂語可以增強雙方的親密程度。
四、結語
漢語中親屬稱謂語的泛化不是簡單地由于社會更替出現的現象,它受到社會結構、傳統文化、社會交際等因素的影響,可以說這樣泛化現象的出現是必然的。恰當使用親屬稱謂語可以拉近交際雙方的距離,使得交際過程舒服且順利。
參考文獻:
[1]郜培芳,任強.漢語親屬稱謂語泛化用法略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4(05):111-113.
[2]張會會.漢英親屬稱謂語泛化對比研究[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20,(5).
[3]劉薇.漢語擬親屬稱謂語的文化內涵[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6,(5).
[4]周艷麗.漢語用親屬稱謂表達對稱的歷時考察[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2,(9).
[5]劉居紅.現代漢語口語中親屬稱謂語的泛化[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8).
[6]潘攀.論親屬稱謂語的泛化[J].語言文字應用,1998,(2).
[7]部培芳,任強.漢語親屬稱謂語泛化用法略探[J]湖北經濟學院報,2017,(5).
[8]趙文.漢語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研究[J].語文學刊,2015,(7).
[9]張曼瑩.對外漢語教學中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