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寫景散文;朱自清;《春》;《荷塘月色》【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4.011【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4-0037-04
散文為極其重要且十分繁雜的一類文體,在文學領域中可劃分為廣義與狹義兩類。從廣義的維度看,凡是韻文以外的都可以被歸入散文范圍。《辭源》里面對散文的解讀同樣是“無韻之文”。隨著人們對文體的深度探究,文體逐步朝精細化過渡,如今人們更多是采用“散文”的狹義概念,如朱自清所說“散文這種文體是與小說、詩歌、戲劇所并舉的,是新文學的一個獨立部分”[]。顯然狹義的概念顯示散文與小說、詩歌、戲劇是不同的文體范疇。“形散神不散”被認定為散文的一個關鍵特點。朱自清的散文體現出自身特有的風格,語言活潑,讀起來抑揚頓挫,能夠賦予文字呈現畫面的效果,詮釋出一種別樣的藝術內涵。他的寫景散文跟其他文學家的特色相異,擁有自身的風格與特色,尤為明顯的是他寫景散文的藝術美。朱自清寫景散文的藝術風骨在文學研究領域有著重要意義。
一、語言美:語言清新自然
葉圣陶指出:“談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2]葉圣陶的話表明了朱自清散文語言清新自然的特性。
(一)細膩入微的觀察與描繪
在《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朱自清體現出了令人詫異的觀察力與縝密的描寫水平。他以細致的筆觸捕捉到了夜晚荷塘的微妙神韻,為讀者展現出一個如幻如夢的世界。“曲曲折折”勾勒出荷塘形狀的蜿蜒,具有動態的感覺。“田田”一詞逼真地表現出荷葉的茂盛與生機。此外,作者把葉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精妙地抓取了荷葉的姿態,又賦予其靈動之美,讀來仿佛可見荷葉在微風中悠悠搖曳,如舞者般曼妙回旋。這般精細的刻畫讓讀者可置身其中,切實地體會到荷塘月色的靜謐與神秘。每一絲微風的輕拂、每一縷月光的傾灑,都可以通過文字傳至讀者的感官之內。
(二)生動形象的比喻與擬人
朱自清在《春》中頻繁運用大量的比擬與比喻手法,把自然界予以人格化,增加了文字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作者在描寫鳥兒的句子中,“賣弄”一詞一般帶有貶義的色彩,但在這里作者巧妙地借它來描繪鳥兒的模樣,把鳥兒的歡快情緒賦予人的情感色彩,生動地凸顯出鳥兒在春天里歡快活潑的姿態。“唱出”一詞同樣也是賦予鳥兒人格化的特征,進一步體現了這種擬人效果。這類語言構建手段,將原本抽象的自然景觀變換為具體可感、饒有情調的畫面,讓讀者可以直觀地覺察到春天的生機與活力,置身其中仿佛能聽見鳥兒清脆的歌聲,看到繁花嫩葉搖曳里鳥兒歡快的模樣,拉近了讀者跟自然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推動了讀者和作者的心靈溝通。
同樣在《荷塘月色》中,比喻俯拾皆是,賦予了景物鮮活的生命力。朱自清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荷葉的舒展之態與舞裙的飄逸靈動相互映照,讓荷葉的形象瞬間立體起來。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從光澤、閃爍之姿、清新氣質等角度,全方位展現荷花之美。擬人手法的運用,讓筆下景物充滿人情味。描寫荷花姿態時,“裊娜”和“羞澀”賦予荷花人的姿態與神情,荷花宛如含情脈脈的少女,或大方綻放,或嬌羞含蓄,生動展現其不同形態。“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燈光被賦予“沒精打采”的神態,化靜為動,營造出慵懶又朦朧的氛圍。此外,文中“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一排比句,從不同側面描繪荷花,強化了語言的節奏感和表現力,加深讀者對荷花之美的印象。
(三)和諧的音韻美與節奏感
朱自清散文里的語言呈現出鮮明的音樂美感,他經由對句子長短搭配、詞語甄選以及重復等手段的絕妙運用,營造出協調的音韻效果。在《春》中,“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這一句,句式體現出節奏感與韻律美,體現了春天降臨,萬物皆變得充滿生機。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通過描寫蟬聲和蛙聲,營造出夏夜的熱鬧氛圍,而多次出現的“聲”字,從聽覺維度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的美感。“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以簡潔又對仗協調一致的形式,不僅在節奏這個層面產生了明顯的頓挫感,還把蟬聲、蛙聲跟作者進行對照,更突出地表達出作者內心的孤獨與哀愁。朱自清聰慧地把語言的節奏感和情感的深度完美糅合。當閱讀《荷塘月色》的時候,讀者仿佛可以聽見蟬鳴與蛙叫交織的聲音,深刻體悟到作者在熱鬧情境里的那份孤獨與悲戚。此類音韻與情緒的雙重表露,使文章蘊藏獨特且充滿藝術魅力的內涵。
(四)簡潔明快與含蓄深遠并重
朱自清的語言具有簡潔爽利、含蓄邈遠的屬性,用最少的文字傳遞最飽滿的意蘊。在《春》的開篇,簡短的語句,未添加過多的修飾,卻確切地勾勒出春天萬物復蘇的活潑景象。“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和“欣欣然張開了雙眼”,對大自然運用擬人化手法,賦予世間萬物人的狀態與情感,讓讀者直觀地認知到春天到來時的那種生機與活力。同時這種簡約的表達還給讀者留下無盡想象的空間,每位讀者皆能夠依照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感受,去添加和充實這幅春天的畫卷,懂得春天背后更內在的希望與美好。此外,身為散文名家,朱自清極為擅長對簡單易懂、鮮活生動的口語加以提煉,這讓他的散文語言表現出那種清新雋永的風格。就像《春》里面的“趕趟兒”是口語,意思是“趕得上”,作者采用這樣的表達,讓人覺得春天里所有的花好似都活躍起來了,充分描繪了春日里百花盛開的熱鬧景象。
二、圖畫美:畫面靜謐優美
在朱自清所著的散文《荷塘月色》和《春》中,皆呈現出他對自然景觀的深刻認知與細膩刻畫。朱自清擅長借助色彩、意象與感官,把萬物快速復蘇的春天與幽靜
帶朦朧意境的荷塘月色展現得活靈活現,鋪就一幅極具色彩美感的畫面。
(一)生動的色彩運用
在朱自清的筆下,色彩是裝點畫面的關鍵元素。他始終能運用精確且多樣的描繪色彩的詞匯,為文字增添美觀與活力。在《春》中,對春日花朵的描繪堪稱絕妙,對春天中不同色彩的花朵加以描繪,同時又把春天百花爭艷的景象充分地呈現出來。“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三種鮮明的色彩彼此交織、彼此映襯,在讀者眼前拼貼出一幅五彩絢麗、生機旺盛的春日花海景象,使人們真切領會到春天那迎面而來的蓬勃朝氣與無窮活力。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亦是巧妙地運用色彩,全情投入地描寫色彩的對比與層次感。他所描繪的荷塘被月光所籠罩著,映現出一片銀白光芒,月光似輕柔飄灑的水,緩緩地落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銀白的月光像水一樣傾瀉,為荷葉和荷花覆蓋了一層朦朧的薄紗,讓其于月色里若有若無,洋溢著如夢似幻的美感。荷葉的綠潤與荷花的雪白在銀白色月光的映襯下,顯得越發清新淡雅。此種色彩層次的組合讓讀者的畫面視覺效果得到增強,同時還營造出一種靜謐、和諧、幽美的意境。
(二)細膩的感官描寫
朱自清擅長發動多種感官,從別樣角度對自然的事物展開描寫,使他勾勒的圖景愈發立體、靈動。在《春》營造的氛圍里,他借助對春風接觸感的描繪,令讀者體悟到春天的溫軟。把春風想象成母親的手,使讀者真切地感覺到春風撫弄面龐時那種舒適愜意的感覺。同時文中“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這一有關鳥兒描寫的句子,從聽覺的層面分析,給春天添上了一抹歡快與靈動。此外,還有對花香的描寫,“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則從嗅覺維度,讓讀者聞到春天獨有的清醇氣息,體會到大自然的芬芳馥郁。作者在實施描寫的階段打通了多個感覺器官,使讀者在閱讀時能更全面地體悟到春天的活力與生機。
同樣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亦采用了多樣的感官呈現。“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經典描寫把嗅覺和聽覺相融合,借助通感這一修辭方法,把荷香的清逸、縹緲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給人賦予一種與眾不同且奇妙的感官體驗。此外,對荷塘里光影的刻畫“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還將視覺與聽覺相融合,把荷塘中光與影交錯展現出的美比作小提琴上奏出的美妙旋律,使讀者可從視覺與聽覺兩個層面體驗荷塘月色的和諧與美妙,進一步增添了畫面的層次感與立體感。
(三)精巧的意象構建
朱自清于散文創作里運用各類意象,經由描寫意象去傳達自己的情感與觀念,使文章更飽含內涵與韻味。在《春》這篇文章的結尾,他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這三個意象梯次遞進,真切地傳達出春天的新、美和力。春天恰似剛落地的娃娃模樣,從里到外全是新的,體現出春天的新生與希望;春天好似小姑娘,勾勒出春天的美麗與活潑;春天恰似健壯的青年則體現了春天的蓬勃朝氣和無窮的發展后勁。這一套靈動的意象,將春天的特性形象逼真地呈現出來—春天,正是催生新希望的季節。
就《荷塘月色》而言,荷塘實際上是作者心境的一種映照,荷塘被朱自清營造為一個靜謐且神秘的世界。月色傾灑中的荷葉荷花超脫塵世紛擾,荷葉“田田”錯落,荷花千姿百態,把人的姿態、情感賦予荷葉和荷花,讓它們成了美好、純潔的象征。在這個煩囂的塵俗世間里,荷塘恰似一個遠離喧囂的桃源,承載起作者對寧靜、自由生活的期待和追索。月光灑落時的荷葉荷花不只是自然景觀的勾勒,更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映照,它們于靜穆的夜空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三、結構美:結構嚴謹精美
文章的架構離不開作者的謀劃,它映現出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景象。通過對文本結構的品鑒,讀者能夠明晰作者對材料的組織與安排,所采用的線索,段落和段落之間的聯系。在謀篇布局當中達到統一和諧,由此形成了文章嚴謹精美的結構。
(一)精妙的構思
1.文眼的設置
朱自清擅長在寫景散文中設定文章的“文眼”,文眼恰似文章的靈魂,是整篇作品的主旨。《荷塘月色》篇章的開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恰是全文的文眼,圍繞這篇文章里的關鍵語句,作者展開了對荷塘月色的靈動勾勒。置身于月下荷塘的絕美風光中,作者的情感獲得寄托與宣泄。不管是荷葉的蓊郁、荷花的綽約,還是月色的微茫,都是作者為排遣內心的不平靜而施展的筆觸。這一文眼使文章有了明確的焦點,所有的描寫與抒情都圍繞它層層展開,讓讀者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和行文邏輯。
2.線索的貫穿
除了文眼的設置,朱自清還于文章里穿插線索,使文章的主題更顯著。在《春》這篇散文中,作者以對春天的贊美之情為情感線索,將春天里各種自然景象的描寫串聯起來。從盼春開始,到依次描繪一幅幅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圖,再到迎春和贊春,作者大體上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描述的。春天來臨首先表現為小草破土而出,緊跟著各類花朵競相吐艷,春風的輕撫與春雨的滋潤馬上就會來臨。這樣的時間順序不僅貼合自然界春日演變的實際情形,同時讓文章的敘述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呈現出來,進而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與感染力。要是對圖中順序進行肆意調換,不僅打亂了春日到來的自然順序,而且會影響文章的整體表達效果。在對春的贊美這條情感線索的貫穿下,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處對春天的描寫都飽含著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與期待。《春》不僅僅是對春天景色的描寫,更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生命、自由和美好的追求。春景成了作者表達這些主題的載體,使文章的情感和思想更加豐富和深刻。
(二)嚴謹填密的結構設計
1.開頭引人入勝
朱自清慣于以與眾不同的開頭快速抓牢讀者的心弦。在《春》所構成的文本語境里,開頭采用重復“盼望著”的方式,急切的期盼之情躍然紙上,就像一股暖流,即刻點燃讀者對春天的熱切期盼,為全文賦予了歡快的基調。在《荷塘月色》開頭之際,“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直抒胸臆展現作者內心的情緒困境,激起讀者的好奇與關注,順理成章地引導讀者追隨作者的步伐,步入那個夜晚的荷塘,探尋其內心的恬適之地。此種開篇形式,或是營造洋溢活力的場景,或是勾起情感的懸念,引發讀者的閱讀渴望,這些都為后續的行文做了絕佳的鋪墊。
2.結尾處升華
朱自清散文的結尾往往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升華。在《春》的末尾,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以及健壯的青年,采用生動的比擬,把春天的活力與希望提升到對生命成長和未來的憧憬,勉勵讀者積極進步。《荷塘月色》篇章的結尾,作者走進自家門前,從荷塘體現出的清幽之境回歸現實,表面平淡卻包含著作者在歷經內心的掙扎與寧靜的滌蕩后的復雜情感,給予讀者無窮的思考余地,使讀者在回味中領悟到生活與心靈的微妙聯系。
(三)收放自如的節奏
在《春》所勾勒的圖景里,作者敘寫春花采用了簡約靈動的語言,緊湊有力的句式,鮮活地呈現出春天百花齊放、百花爭嬌的景象。節奏急促,如同歡快的鼓點。而描寫春雨時,朱自清將其比喻為牛毛、花針和細絲,節奏舒緩,娓娓道來,如同輕柔的樂章,將春雨的細密、溫柔展現得淋漓盡致。《荷塘月色》中,描寫荷塘邊小路時,節奏平緩,營造出寧靜的氛圍。在描寫荷塘中荷葉荷花的動態時,將荷香比作歌聲,以及“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這一句,節奏稍顯緊湊,使畫面充滿動感。這種節奏的改變,消除讀者閱讀過程中的單調感,使閱讀感受豐富且美妙。
四、結語
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感情真摯,自然流溢,整體結構嚴謹,結合生動活潑的語言,讀起來順口流暢。其作品“充滿著詩情畫意”,細細品味不難發現,這些散文藝術風格獨特性的形成,主要源于其對語言的獨特運用、意境的營造烘托,以及結構的精細構思編排。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呈現出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語言別具一格、結構科學恰當,言語里面洋溢出情感。通過對朱自清的《春》和《荷塘月色》這兩篇寫景散文的分析,讀者能切實察覺到他在語言美、圖畫美和結構美方面的藝術特色,這種藝術的絕佳融合,不僅呈現出朱自清對文學藝術的透徹把握和超凡手法,也為后人呈上了賞析、探究和傳承中國寫景文學的寶貴典例。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朱金順.朱自清研究資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3]劉一.論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J].青年文學家,2021,(29):131-135.
[4]宋峰.《荷塘月色》語言藝術探究[J].語文建設,2017,(15) :21-22+64
[5]溫立新.朱自清文學藝術特征與意蘊[J].語文建設,2016,(29):25-26.
[6]吳格明.漂亮而縝密的《春》[J].語文建設,2020,(05):51-53.
作者簡介:
楊曉芬,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嚴舒舒,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