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V來V去”;句法;語義;語用【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4.034【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4-0110-03
學界對“V來V去”結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句法結構和語義特征上,而對其語用功能的探討相對較少。李普霞從共時和歷時兩個維度審視了現代漢語中“V來V去”格式及其語法化過程,并在共時維度上將其劃分為三類:作為謂語的A類和B類,以及作為語篇銜接的C類[。通過歷時分析,他認為A類和B類之間不存在語法化聯系,而C類是從B類語法化演變而來。劉志生在近代漢語的背景下探討了“V來V去”的句法功能和語法化問題,提出B類是由A類語法化而來,而C類則是由B類進一步語法化形成2。這與李晉霞的結論不同。張虹指出,進入“V來V去”結構的動詞不同,其成句能力和語用功能也存在差異[3。因此,哪些動詞可以進入該結構,哪些不行,“V來V去”格式本身并不具備獨立成句的能力,通常需要其他成分在前后輔助以完成句子構建。本文將重點探討動詞“V”的相關問題,對趨向動詞則不做闡釋。通過綜合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平面的研究,獲得對“V來V去”格式更為全面的理解。
一、\"V來V去”格式概述
該格式通常由動詞“V”與趨向動詞“來”和“去”組合而成。一般認為,動詞或同義動詞能進入該格式,但范圍較寬,限制條件不足。“V來V去”格式最基本的語法意義是表示動作的反復和持續,具有 [+ 反復][+持續」的語義。存現動詞、判斷動詞等其他具有靜態存在意義的動詞,與該格式的反復和持續意義相悖。如,不能說“能來能去”“在來在去”。
除此之外,馬慶株將動詞分為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4,這對進一步理解哪些動詞可以進入“V來V去\"格式提供了線索。自主動詞表示有意識、有目的的動作行為,如“走來走去”“跑來跑去”,這些動詞與“來”“去”結合后,能夠自然地表達出動作的反復和持續。而非自主動詞,如“病來病去”“發生來發生去”,則顯得不自然,因為它們描述的是不受主觀意志控制的事件,難以與趨向動詞“來”“去”形成和諧的搭配,無法體現出動作的反復性和持續性。因此,能夠進入“V來V去”格式的動詞,更傾向于自主動詞,它們與格式的語法意義和語義特征相吻合。
在“V來V去”格式中,“V”可以是表動作,具有自主性的單音節動詞,也可以是雙音節動詞,但表動作,具有自主性的雙音節動詞只有少部分能進入該結構。能進入“V來V去”格式的雙音節動詞中存在少量單純詞,如“猶豫”“吩咐”等,其余的皆為雙音節動詞。能進入“V來V去”格式的復合式的雙音節動詞只有并列式(“安排、討論、調查\"),其余的動賓式(“吃飯、睡覺、唱歌\")、主謂式(“地震、海嘯、日出”、偏正式(“瓦解、漫談、朗讀\"、述賓式(“提高、打碎、減少\"不能進入此結構。
二、“V來V去”格式的句法分析
“V來V去”是表示動作的反復和持續的動詞性短語,除了作謂語,還能作主語、定語、補語、狀語等其他句子成分。
(一)“V來V去”作主語
(1)折騰來折騰去,其實都是為了維穩。(2)說來說去,問題始終是那個。(3)研究來研究去,就是不停地漲價。在句法結構中,“V來V去”作為主語時,其謂語通常受到限制,限于關系動詞,如“是”。
(二)“V來V去\"作謂語
“V來V去”格式最常見的是充當謂語。但不能單獨作謂語,要求有前加或者后加成分才能成句。
(4)我在透射室找到你們,只見他興致勃勃,把你擺弄來擺弄去,照了又照,我心里直發毛。
(5)大家同為石頭,憑什么我被人蹬來踩去,你卻被人供在殿堂?
(6)我想有個親哥哥或親姐姐,讓我呼來喝去。
(7)兩樹中間栓著一根秋千繩,寄宿的風偶爾在沒人的時候,在上面蕩來蕩去。
(8)他們興奮得手舞足蹈,在我身邊飄來飄去。
“V來V去”本身不能獨立作為句子的謂語,它需要與其他成分結合,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句子結構。在例(4)一(6)中“V來V去”的格式通過添加“把/被/讓”等作為前綴,從而成為前一分句的謂語。在例(7)、例(8)中,“V來V去”作謂語時,前面有狀語成分,表示事情發生的地點。
(三)“V來V去”作定語
(9)大意是滿腔的抱負與經驗淪為被人喝來呼去的工具。
(10)我沒法忍受呼來喝去的溝通方式。
(11)蕩來蕩去的脖子也像撐上了一根鋼筋。
“V來V去”格式是一種常見的動詞重疊形式,它通常用來描述一種反復進行或持續不斷的動作,當它在句子中作定語時,往往用來修飾名詞或名詞短語,以形象地描述該名詞或短語所代表的事物的動作特征。
(四)“V來V去”作狀語
(12)在這其中,又有一個瘋瘋癲癲的半老頭子,穿著一件已經看不出顏色的破長衫,一邊喊叫著勞動號子,一邊竄來竄去地指導別人如何才能把樹根全部挖出來,看上去他就和那些櫻花有著特別的深仇大恨似的。
(13)我們被裝進鐵箱子里,上了船,搖來晃去地從威尼斯來到了伊斯坦布爾。
“V來V去”格式作狀語時,從語義指向上來看,即可指向動作本身,也可以指向動作行為的發出者。例(12)中的“竄來竄去”的語義指向“指導”這個動作,而例(13)中的“搖來晃去”的語義指向“鐵箱子”這個動作的發出者,即乘坐的交通工具。
三、“V來V去”格式的語義分析
“V來V去”是漢語中一種普遍的表達方式,這里的“V”指的是動詞,“來”和“去”作為趨向動詞,用來表示動作的重復性和持續性。其含義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V來V去”格式蘊含著[+反復性]的語義,表達動作或狀態的不斷重復。有時“V來V去”也用來表達抽象概念的反復或持續,如“變來變去”表示狀態的不斷變化,“忙來忙去”則形容持續不斷的忙碌狀態。有時“V來V去”表示動作在時間維度上的反復進行,不強調空間移動,如“想來想去”表示思考過程的反復,沒有具體的空間位移。有時“V”代表的動作或行為本身不含方向性,但受到“來”和“去”的影響,動作的承受者因外力作用在空間中發生移動,如“搬來搬去”表示物品被反復移動,盡管“搬”本身不指示方向,但“來”和“去”為動作賦予了方向性。有時“V”表示具有方向性的動作或行為,“來”和“去”表明動作的執行者在空間中進行具體的往返移動,例如“走來走去”意味著在空間中來回走動。
沈家煊認為,動作有“有界”和“無界”之分[5]。其中,“有界”動作指的是有明確起點和終點的動作,而“無界”動作則缺乏明確的界限,表現為一種持續或重復的狀態。“V來V去”格式往往更多地與“無界”動作相關聯,因為它強調的是動作的重復性和持續性,而非其具體的起始和結束點。比如“飛來飛去”就缺乏一個具體的飛行終點。
上文提到,進入“V來V去”格式的動詞通常有 [+ 自主性],這種 [+ 自主性]體現在動作發出者的主觀意愿上。當“V”代表的動作是由動作發出者主動發起時,“V來V去”便帶有一種自主、隨意的意味。如,“走來走去”可能表示一個人自由地移動,沒有受到外界強制;“說來說去”則可能強調說話者自愿地、反復地闡述某個觀點。這種自主性使得“V來V去”在表達上更加生動,能夠傳遞出動作發出者的主觀態度和情感色彩。同時,這種自主性也與“V來V去”所蘊含的反復性、持續性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該格式豐富的語義內涵。
四、“V來V去”格式的語用分析
語法研究的語用層面關注的是語言符號與使用者之間動態互動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在特定語境中的體現。對“V來V去”格式的語用分析集中在其實際語言環境中的應用方式,以及它如何表達特定的交際意圖和情感色彩。這種格式出現在書面語中帶有顯著的口語特征,且在文本中扮演著多重角色:用來客觀地描述情況,表達主觀的評論和揭示事件的最終結果。
在客觀描述上,對某反復、持續的動作進行客觀描述,不表達個人的主觀情感,“V來V去”結構能夠生動地描繪出動作或狀態的反復過程。如:
(14)孩子們在操場上跑來跑去。
(15)大掛鐘的鐘擺搖來擺去,像個腦袋瓜,歪來歪去地在琢磨那張條款,看得有滋有味兒,沒完沒夠。
(16)北海的漁船在白石欄的下面,或是湖心亭的旁 邊,和小野鴨們擠來擠去的浮蕩著。
例(14)一(16)中的“跑來跑去\"“搖來擺去”“擠來擠去”都表示動作的持續與反復,在描述的過程中,并沒有主觀的情感,只有對話語中場景或動作的客觀描寫。
在主觀評述方面,在客觀描述某一持續、反復動作的基礎上,融入個人的感情色彩,表達主觀態度與評價。如:
(17)他等了我好久,等來等去也沒等到。
(18)好容易盼來盼去把桐芳盼死了,她以為從此就可以和曉荷相安無事,過太平日子了。
(19)小三子還沒回答,卻又聽得那邊姚金鳳笑著大聲說:“怨來怨去只好怨她自己不好!
在例(17)一(19)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V來V去”結構中的“V”在前文或后文中已經出現過。在例(17)中,“等來等去”之前有“等”,在例(18)中,“盼來盼去”之后有“盼”,在例(19)中,“怨來怨去”之后有“怨”。這種結構是對前文已經提及的已知信息或話題的重述,有助于前后文的銜接和連貫性。同時,這種結構還帶有說話人的主觀評述,傳達了一種不耐煩、抱怨或期待已久卻未能如愿以償的情感。在例(17)中,“等來等去也沒等到”不僅描述了等待的動作,還傳達了等待者內心的焦慮和失望。例(18)中的“盼來盼去把桐芳盼死了”則表達了對桐芳去世的復雜情感,既有期待落空的遺憾,也有對桐芳命運的無奈。例(19)中的“怨來怨去只好怨她自己不好”則體現了說話者對某人境遇的評論,帶有一定的責備意味。
此外,“V來V去”結構也表示在預期結果出現之前某一動作行為的持續,它所表示的動作是無界的、非終結的,因此在后續成分中,通常能夠得知動作的結果。如:
(20)他們商量來商量去,最后決定取消原計劃。
(21)瞧他在那邊推來揉去的樣子,肯定出了什么問題。
(22)春生原先當經理時,要了幾次人權,公司就是不肯放,撤換一個部主任,提拔一個班長都得經過公司批準,層層關卡,研究來研究去,最后的結果準是卡住一個也動不了。
例(20)—(22)表明“V來V去”結構不僅傳達了動作行為的持續性,還隱含了這一過程中決策或結果的難產。它突出了決策過程中的拖延與失敗。這些例子進一步證明了“V來V去”結構在表達動作行為持續性的同時,也隱含了動作結果的出現。
五、結語
通過對“V來V去”格式在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平面的深入探討發現:在句法層面,“V來V去”能夠靈活地充當句子的各種成分,如主語、謂語、定語和狀語,展現出其在句子結構中的靈活性。在語義層面,該格式所蘊含的反復性和持續性語義,以及與之相關的自主性特征,共同構成了其獨特的語義內涵。在語用層面,“V來V去”通過其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傳遞出特定的交際意圖和情感色彩,進一步豐富了其表達功能。總之,“V來V去”格式是漢語中一種富有表現力的動詞短語形式,其句法、語義和語用特征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這一格式的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晉霞.“V來V去”格式及其語法化[J].語言研究,2002,(02).
[2]劉志生.近代漢語中的“V來V去”格式考察[J].古漢語研究,2004,(04).
[3]張虹.談“V來V去”[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1).
[4]馬慶株.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J].中國語言學報,1988,(03).
[5]沈家煊.“有界”與“無界”[J].中國語文,1995,(05).
作者簡介:
李沅濃漢語國際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