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省內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適應程度及影響因素

2025-07-30 00:00:00楊若詩楊成鳳
關鍵詞:合肥市異地流動人口

中圖分類號:06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2443(2025)02-0141-08

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國老年人的總體壽命逐年增長。截止到2021年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 14.2% ,首次超過 14% ,步人中度老齡化社會。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流動規模不斷加大,涉及到的年齡結構與類型也不斷擴展。許多老年人由于各種原因離開戶籍地前往其他城市養老,老年流動人口規模增大[1]。由于生活習慣與社會環境的差異,老年流動人口日常生活面臨諸多挑戰,如健康風險[2、心理問題[3」、社會適應困難[4等。此外,由于地域空間的改變,不同地域管理政策上的差異,老年流動人口還存在政策壁壘5、地域歧視、就醫困難[、基本公共健康服務不平等[8等養老問題,盡管各地政府陸續出臺相應政策,但是離真正惠及老年流動人口仍有差距。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因此,研究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對于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國外對異地養老的研究較早,已有較多理論來解釋老年人的遷移行為,如推拉理論、多元文化論。但是,由于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傳統家庭觀念濃厚等國情使得老年流動人口的特征與類型復雜多樣,與國外研究大有不同。如Litwak從生命周期理論出發,發現老年流動人口的遷移方向主要是從發達城市到城鎮甚至是農村,且多是自主享樂型遷移9]。而在中國,老年人口依舊把經濟發達地帶、大城市作為主要遷入地選擇,且受家庭因素的驅動很大[10]。國外研究側重于老年人的遷移,而我國又衍生出“隨遷老人\"\"老漂族\"等一系列特定群體及研究內容[4,]。我國異地養老研究較晚,早期相關研究主要是關于異地養老的形成背景[12]問題與對策[12-13]養老模式[14-15]等。研究內容側重于旅游養老[1-18],以期發揮積極作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們更多地關注老年人本身,試圖從不同的方面來探討異地養老的意愿及影響因素,如家庭代際支撐、子女因素對其的影響[1920]。一些主觀因素如生活滿意度、主觀幸福感也被納入研究范圍22],全方位考慮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近些年來,老年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與城市適應方面引起學者們的高度關注[4,1,21,3-24],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探索,如:劉亞娜從社區視角對北漂老人從心理、生活以及社會融入等方面進行深人研究,發現老年人的個人因素、代際關系、社會資本影響著融入過程[25];王雅鑠等從社會支持網絡視角下構建了社會關系圈層模型,探究老年人口的社會融合狀況[21]。

老年人對于區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影響著他們在養老地的適應程度。我國同一行政區劃內在自然條件、政策制度與文化認同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或一致性。由于環境與生活方式的差異,老年流動人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后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有學者把這個過程分為三個時期、六個階段,并認為老人要花上3\~8年左右的時間來適應[26]。還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度是影響其滿意度的首要因子[27]。然而,由于制度的缺陷,一些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異地轉移接續困難,尤其是一些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層次較低,導致很多老年人在異地享受不到應有的政策補貼。比如有些老年流動人口由于在異地無法享受到當地的醫保,生病寧愿自己硬撐也不愿選擇醫院進行就診[28]。異地養老困難重重,制度壁壘使得跨市流動老年人在物質和情感保障方面面臨雙重困境。

我國對于異地養老的研究多集中在社會學領域,研究方向比較狹窄;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及經濟發達地區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少有對中西部省會城市的關注;從研究尺度上看,現有研究多涉及跨省的流動,但較少從省內跨市域的視角來研究異地養老。省域內在行政管理、社會文化、身份認同等方面較跨省存在更多的一致性,但其在異地養老適應程度方面是否也存在與跨省流動相似的問題?其與市內流動的養老適應程度是否存在差異?故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合肥市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帶動下,近年來經濟飛速發展,吸引了大批流動人口并帶來大量的老年流動人口。基于此,本文以合肥市為研究區域,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獲取數據,篩選出省內跨市流動和市區流動的老年流動人口進行對比,探究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的適應程度及影響因素,為促進老年流動人口實現異地安心養老、健康老齡化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1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為安徽省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截止2021年底,該市GDP產值為1.14萬億元,約占安徽省GDP總量的 26.5% 。全市常住人口946.5萬人,居全省第一,其中65歲以上人口占比12.4% ,比2020年上漲0.41個百分比,老齡化程度加劇。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合肥市在2020年底流動人口已達444.2萬人,相較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增長了 177.3% 。2019年安徽省內流動人口數據顯示,合肥市作為省會,在安徽省內對流動人口存在較大的吸引力(圖1)。同時,合肥市是全國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示

范試點城市之一,出臺了一系列落戶新政,長三角一體化把合肥市都市圈納入規劃范圍,2021年“十四五\"規劃指出,支持合肥市朝著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加快建成國際化新興特大城市。在各項政策的加持下,合肥市吸引了大量產業布局,人口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因此本研究選擇合肥市作為研究區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2 數據來源

問卷數據來源于2021年7月份的社區調研。在保證樣本分布大致均衡以及覆蓋小區類型多樣的情況下,調研組在合肥市四個區內隨機選取十個小區。從家庭的生命周期和人口代際更替的角度,隨機選定50歲及以上人群進行面對面交流,現場發放問卷并回收,對于作答困難的老人采用談話的方式進行。問卷主要收集了流動老年人的個人基本信息與生活基本狀況,其中生活基本狀況涉及到自身、家庭、鄰里、社區、社會各個方面,旨在探究流動老人在日常生活、社會關系、制度等方面的適應情況。為保證問卷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剔除一些無效與不合格的樣本。最后篩選出樣本340份,其中跨市異地養老樣本195份,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市內異地養老樣本145份,作為對照組。特別指出,本文中跨市概念指跨越地級市行政邊界,故合肥市下轄縣到合肥市市區的人群納入市內老年流動人口,而從其他省內地級市前往合肥市的人群算作跨市老年流動人口。受訪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因部分問卷存在部分題目未作答,故有些指標相加不等于樣本總量。

圖1合肥市省內流入流動人口情況(2019)注:圖中統計的為流入合肥市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Fig.1Inflow floating population of intra-province mobilization in Hefei(2019)

2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生活特征

2.1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總體特征

表1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Table1Basic characteristicsof surveyrespondents

2.1.1人口學特征從被調查樣本的基本屬性特征來看,女性( 54.4% 比例略高于男性 (45.6% ), 77.4% 的老年流動人口都是農村戶籍;在文化程度方面,有 56.2% 的老年流動人口學歷是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偏低;超過一半的老年流動人口職業是農民 (50.9% );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老年流動人口占比43.5% ,在2000\~3999元之間的占 34.1% ,整體偏低;老年流動人口在合肥的居住年限較長,7年及以上的樣本占42.9% 88.8% 的老年流動人口是跟子女或者配偶住在一起,只有 11.2% 獨居生活;老年流動人口自我評估的健康狀況總體較好,認為自己健康狀況較好、一般和較差的分別占 68.5% , 14.7% 和16.8% 。

2.1.2照顧子女后代是老年流動人口選擇異地養老的主要原因通過調研發現,有59.4% 的老年流動人口前往合肥市主要是為了照顧子女的后代,此外還有 16.8% 的老年流動人口是由于生活環境適宜前往合肥。可知家庭的需要、子女的需求是促使老年流動人口進城的主要拉力。 51.2% 的老年流動人口表示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照顧子女的后代,還有 21.8% 的老人的平時生活是以做家務為主。

2.1.3娛樂活動較少且單一數據表示,老年流動人口平時主要以看電視、聽收音機或者刷手機等休閑娛樂方式為主 (57.9% ),此外也喜歡跟鄰居聊天、串門 (29.4% )。他們在本地交友個數較少,接近四成的流動老人本地交友個數只在3個及以下,且大多是與鄰居交往。雖然有 53.5% 的流動老人表示住地附近1km內有老年活動場所,但只有 25.6% 的人會去參加,主要是因為照看孩子、做家務等難以抽身導致沒有空余時間0 52.1% ),也有部分是因為沒有興趣和精力參加 (41.4% )。

2.1.4享受社會福利較少國家應給予老年流動人口適當的福利以保證他們的生活質量。但是數據顯示,仍有 38.2% 的老年流動人口醫藥費無法報銷, 25.3% 的老年人報銷比例較低。同時,有 85.0% 的老年流動人口沒有享受到本地政府給予的經濟補助。通過訪談得知多數老年人希望政府機構有網上醫藥報銷等相關政策,以期獲取經濟補貼,與本地老人享受同樣的待遇。

2.1.5心理健康方面有待提升遠離故土身處異地,老年流動人口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相對較低。有 12.1% 的老年流動人口經常或較多地會產生一些孤獨難過等消極情緒,還有 24.5% 的老年人偶爾有這些情緒。其原因大多是因為照顧子孫的責任重,或是由于經濟困難和思念家鄉等。雖然有小部分流動老人可以通過和別人訴說或勞動排解,但大部分還是選擇把這些情緒壓抑在心中。 83.2% 的老年流動人口所在社區不會定期上門關心,不能及時地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因此,部分老年流動人口表示希望社區和社會加強對流動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注。

2.2跨市老年流動人口與市內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生活異同

從生活主要內容、休閑娛樂方式、與子女交流時間、本地交友個數、結交朋友目的、鄰里交流頻次、參加社區活動、阻礙社交因素、醫藥費報銷以及享受政府經濟補助等10個方面對跨市老年流動人口和市內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生活進行比較歸納(圖2)。其中生活主要內容、休閑娛樂方式、結交朋友目的、阻礙社交因素4個題目在問卷中均以多選題出現。

從生活主要內容看,有 57.9% 的跨市老年流動人口表示平時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照顧子女的孩子,但在市內老年流動人口中這部分只占了 42.1% ;在休閑娛樂方式上,跨市老年流動人口平時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是聊天( 31.3% )刷手機( 30.3% )、看電視或聽收音機( 29.7% ),而對于市內老年流動人口來說,聊天 (37.2% )、看電視或聽收音機( 37.2% 和鍛煉身體 (29.0% )是其主要休閑娛樂方式;從與子女溝通交流時間的數據來看,跨市老年流動人口與子女溝通交流時間很多和較多的比例達到 54.4% ,而市內老年流動人口的比例只有46.2% ;在本地交友方面,有 41.5% 的跨市老年流動人口在合肥本地交友人數在3人以下,但市內老年流動人口這部分比例只占了 35.2% ;在醫藥費報銷方面,由于跨越地域導致政策的改變,相比于市內老年流動人口,跨市流動的老年人存在更多的困難,有 41.5% 的跨市老年流動人口表示不能報銷醫藥費,而市內老年流動人口的比例僅為 33.8% 。

總體而言,跨市老年流動人口和市內老年流動人口在結交朋友目的、鄰里交流頻次、參加社區活動、阻礙社交因素以及享受經濟補助方面基本相似,無顯著差異。但在生活主要內容、休閑娛樂方式、與子女溝通交流時間、本地交友個數以及報銷醫藥費方面存在明顯差別。跨市老年流動人口相比市內老年流動人口處于一定的弱勢狀態,生活內容、休閑娛樂方式與人際交往較為單一,只與子女的溝通頻率較高,且較難享受到該有的醫藥費報銷與政策補貼。

3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適應程度及影響因素

3.1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的適應程度

以問題“您在合肥的生活是否適應”來反映老年流動人口在異地養老的適應程度,該問題有五個選項:“非常不適應”\"比較不適應”“一般適應\"\"比較適應”“非常適應”。總體來看,省內流動的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的適應情況總體較好,非常適應和比較適應的比例占 83.9% ;但跨市老年流動人口的適應程度較市內老年流動人口差,尤其在非常適應的選項中,市內老年流動人口占 39.0% ,而跨市老年流動人口僅為 13.3% (圖3)。

3.2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適應程度的影響因素

為了進一步探究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適應程度的影響因素,本文將“比較適應”和“非常適應”歸入“適應”一類,取值為1,將\"非常不適應”“比較不適應”和“一般適應”歸為“不適應”一類,取值為0。由于因變量為二項分類變量,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先將全部因素納入模型中,再逐步篩選掉不顯著的因素,最終使模型擬合效果最好。本文構建出跨市老年流動人口和市內老年流動人口兩個回歸模型,通過分析篩選后數據呈現如表2。

圖3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適應程度分布狀況圖 Fig.3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gree of adaptation of the elderly migrants in different places

在跨市老年流動人口中,年齡、居住時長、鄰里交流頻次與醫療衛生因素通過顯著性檢驗。(1)在年齡方面,相對于80歲及以上的老年流動人口( 68.2% ),年齡在80歲以下的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適應程度較好0 70.8% ),這是因為較年輕的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強且身體健康狀況也較為理想。(2)從居住時長來看,在合肥居住時長越長老年流動人口的適應程度越好,尤其是居住時長為7年及以上的老年人適應程度1 74.7% 遠高于居住時長不到1年的老年人( 63.6% )。(3)相較于幾乎不與鄰里進行交流的老年流動人口來說1 67.5% ,交流頻率為1次/周的老年人能更好地適應異地養老的生活( 79.0% )。(4)老年流動人口居住地附近醫療衛生等服務設施越方便,他們的適應程度越好。住地周圍醫療衛生較方便、一般以及較不方便的老年流動人口生活適應的比例分別為 78.7%.54.6% 和 50.0% ,逐次遞減。隨著年齡增大,老年人身體每況愈下,因此他們對于附近的醫療衛生情況更加關心,住地周圍有一個或多個方便快捷的醫療衛生服務場所可以及時地解決各種疾病問題,有效地提高老年流動人口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年齡、醫療衛生以及醫藥費報銷為影響市內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適應程度的主要因素。(1)在年齡方面,市內老年流動人口與跨市老年流動人口類似,相較于年齡在80歲及以上的群體( 53.3% ),80歲以下的老年流動人口的適應程度更好( 87.6% ),且差異顯著,尤其體現在年齡在60歲以下的群體上 (91.9% )。(2)醫療衛生方面,只有住地周圍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較方便的老年流動人口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相較于住地周圍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較不方便的老年流動人口 (71.4% ),住地周圍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較方便的老年流動人口適應性較好( 93.8% )。(3)能否報銷醫藥費也顯著影響市內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的適應程度。相較于不能報銷醫藥費的老年流動人口( 68.9% ),能夠報銷的老年流動人口城市適應程度更高 (91.2% )。

年齡、醫療衛生對于跨市老年流動人口和市內老年流動人口的適應程度的影響都很顯著。除此之外,跨市老年流動人口適應程度還主要受居住時長、鄰里交流頻次的影響。由于市域的跨越,在合肥市生活與在省內其他市生活可能存在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上的差異,跨市老年流動人口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生活,因此居住時間越長,對于周邊環境越熟悉,他們的適應程度就越好。另一方面,老年流動人口遷移到一個新的環境會導致原來的社會支持網絡瀕臨破裂,陌生感與疏離感左右他們的情緒,急需建立新的社交網絡來滿足其基本心理需求。數據顯示,跨市老年流動人口在合肥市的交友類型主要為鄰居,因此鄰里交流頻次高會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在合肥的養老生活。跨市老年流動人口需要一定的時間逐步構建起新的社會網絡來適應在合肥的養老生活,但綜合數據來看,其社會支持網絡規模過于局限且交往頻率過低,更有 50.8% 的跨市老年流動人口會產生焦慮、孤獨、難過等消極情緒,從而影響著他們異地養老的適應程度。

表2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適應程度的二元Logistic回歸結果Table2BinaryLogisticregressionresultsof theadaptationdegreeof elderlymigrantstoaging inadiferent place
注:*、**、***分別表示在 90%95% 和 99% 的置信度水平下顯著。

4結論與討論

4.1結論

本文基于2021年合肥市異地養老調查問卷數據,探究了省內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的總體特征,比較了跨市老年流動人口與市內老年流動人口的異同,并通過構建Logistic回歸模型來分別探究跨市老年流動人口與市內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適應程度的影響因素。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總體而言,合肥市省內老年流動人口中女性、農村戶籍、文化程度較低的低收入群體稍多,在合肥的居住年限較長,且多與子女或配偶同住,健康狀況總體較好,產生流動的主要原因是照顧子女后代。目前老年流動人口日常生活中娛樂活動較少且單一,在本地交友人數較少。由于跨區域的政策差異,很多老年人不能享受到應有的社會福利與保障,生活困難難以解決;此外,部分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需要更多關注。

(2)跨市老年流動人口和市內老年流動人口在生活主要內容、休閑娛樂方式、與子女溝通交流時間、本地交友個數以及報銷醫藥費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跨市老年流動人口相對于市內老年流動人口處于一定的弱勢狀態,生活內容、休閑娛樂方式與人際交往較為單一,只與子女的溝通頻率較高,且較難享受到該有的醫藥費報銷與政策補貼。

(3)從在合肥生活的適應程度來看,省內流動的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的適應情況總體較好,但跨市老年流動人口的適應程度較市內老年流動人口差。跨市老年流動人口與市內老年流動人口的適應程度影響因素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年齡、居住時長、鄰里交流頻次和醫療衛生對于跨市老年流動人口的適應程度有顯著影響,而市內老年流動人口受年齡、醫療衛生以及醫藥費報銷方面的影響顯著。可以看出,跨市老年流動人口相較于市內老年流動人口受影響的因素類型多且雜,更多關注物質層次與精神層次的滿足,尤其是情感上的交流,而市內老年流動人口更注重基本保障的獲得。

4.2 討論

結合研究結果,在促進老年流動人口更好實現異地養老生活中建議:首先,在政策保障方面,由于目前跨市老年流動人口,享受到的社會福利相比市內老年流動人口較少,因此建議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與醫療保險制度,推進“互通”,構建全國化的養老平臺;其次,在社區建設和服務上,目前老年流動人口在異地的生活內容與社交網絡較為局限,需要一定的外力去引導他們逐漸能夠主動地融入社區活動,社區需要完善相關服務設施,修建老年人活動場所并積極開展不同類型的活動,搭建交友平臺,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社區環境。此外,身處異地,老年流動人口易產生負面情緒,在心理健康和家庭關愛方面,需要子女多多關注家中老人的心理狀況,注重溝通交流,及時地幫助他們排解負面情緒。

鑒于此次獲取的數據限制,省外老年流動人口樣本相對較少,本文僅從省內探討跨市和市內老年流動人口異地養老狀況、適應程度及影響因素的差異,但跨省流動在自然環境、語言、生活習慣、文化、政策等方面存在更大的差異。隨著經濟發展,人口流動性增強,而老年人的適應狀況較年輕群體相對較差,因此該群體的異地養老適應性狀況及其與跨市、市內的異同等相關研究有待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R].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8:4-7.

[2]宋全成,張倩.中國老年流動人口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8(4):81-92+127-128.

[3]孫克波.老年流動人口心理問題及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9):2306-2307.

[4]劉慶.“老漂族\"的城市社會適應問題研究——社會工作介入的策略[J].西北人口,2012,33(4):23-26+31.

[5]楊芳,張佩琪“老漂族\"面臨的政策瓶頸與突破路徑——基于廣州H社區的實證分析[J].社會保障研究,2015(3):10-14.

[6]王東林,王璽.自貿區(港)建設背景下海南流動人口管理研究[J].當代經濟,2020(3):116-121.

[7]劉璐嬋.老年流動人口異地就醫:行為特征、支持體系與制度保障[J].人口與社會,2019,35(1):39-51.

[8]侯慧麗,李春華.身份、地區和城市——老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健康服務的不平等[J].人口與發展,2019,25(2):31-38.

[9]LITWAKE,ahlyelotalsetieeoist98,).

[10]張伊娜,周雙海.中國老年人口遷移的選擇性[J].南方人口,2013,28(3):38-45.

[11]姚兆余,王鑫.城市隨遷老人的精神生活與社區融入[J].社會工作(下半月),2010(9):43-45.

[12]劉爽,陳誼,黃慧,等.孰是孰非:聚焦“異地養老\"[J].人口研究,2006(4):35-46.

[13]穆光宗.關于“異地養老\"的幾點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0,26(2):19-24.

[14]孫建萍,周雪,楊支蘭,等.國內外機構養老模式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7):1264-1266.

[15]孔金平,劉瑜聞.養老方式多樣化的探索——互動式異地養老[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1):73-75.

[16]周剛.養老旅游理論與實踐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28(2):112-116.

[17]李松柏.我國旅游養老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07(7):159-161.

[18]袁開國,劉蓮,向云波,等.基于GIS的異地互動旅游養老目的地適宜性評價[J].經濟地理,2013,3(11):163-168.

[19]丁志宏,黃顯山,龔文正,等.家庭代際支持對城市老年人異地養老意愿選擇的影響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7,23(4):96-103.

[20]張航空.子女因素對隨遷老人居留意愿的影響[J].人口與發展,2018,24(2):113-119.

[21]王雅鑠,殷航.社會支持網絡視角下\"老漂族\"的社會融合狀況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老齡科學研究,2016,4(10):53-64.

[22]焦璨“老漂族\"領悟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7(5)104-112.

[23]王建平,葉錦濤.大都市老漂族生存和社會適應現狀初探——一項來自上海的實證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2):8-15.

[24]祝韻,譚衛華.城市老年流動群體\"老漂族\"的社區融入[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2(1):107-112.

[25]劉亞娜.社區視角下老漂族社會融入困境及對策——基于北京社區“北漂老人\"的質性研究[J].社會保障研究,2016(4):34-43.

[26]李夢娜.隨遷老人城市適應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17:13-31.

[27]顏秉秋,高曉路.城市老年人居家養老滿意度的影響因子與社區差異[J].地理研究,2013,32(7):1269-1279.

[28]宋全成,尹康.中國老年流動人口初診就醫行為選擇及影響因素研究[J].東岳論叢,2021,42(1):136-147+192.

Adapt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lderly Floating Population's OffSite Pension in Intra-Province Mob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Hefei, China

YANG Ruo-shi, YANG Cheng-feng (School of Geography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population mobility has increased,and the number of elderly migrants has also increased,and the isue of elderlymigrants'of-site pens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concern in recent years.Based on thedata from the Hefei city survey,we explore the currnt situation of the elderly migrants in the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ity elderly migrants and intra-city elderly migrants, and explore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by constructing regression models.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intra-provincial elderly migrants are slightly more female,r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low-income groups with low educationlevel.They mainly move to takecareoftheir children'soffspring,but theyhave fewerandsingle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ir current residence,and also many of them do not enjoy due social welfare and some of them have certa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2)the inter-city elderly migrants and intra-city elderly migrants have diferent views on life.There are diferences in the main contentof life,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communication time with children,number of local friendships,reimbursement of medical expenses,etc; (3)The adaptationof the intra-provincial elderly migrants toaging in a different place is generall good,but the degree ofadaptation ofthe inter-city elderly migrants toaging inadiffrent place is worse than thatofthe intra-cityelderly migrants; (4)Age,length of residence,frequency of neighborhood exchanges and medical health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aptation level of the inter-city elderly migrants,while the intra-city elderly migrant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age,medical health and reimbursement of medical expenses.

Key words: off-site pension; elderly floating population; intra-province mobilization; Hefei

(責任編輯:鞏喆)

猜你喜歡
合肥市異地流動人口
展“科普之翼”扶搖“科學星空”
科學導報(2025年53期)2025-08-19 00:00:00
學籍地參保大學生異地住院報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地區間信任與流動人口創業
周典靜:以愛為翼,助力學前教育
人民周刊(2025年13期)2025-08-06 00:00:00
山東省農村來源流動老年人健康適能現狀及影響因素
護理研究(2025年14期)2025-08-05 00:00:00
中國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評價研究
教聯體模式下家校社協同開展生活勞動教育的機制構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天堂网| 91麻豆国产在线| 国产青榴视频|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久久久黄色片|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视频大全| 欧美激情成人网|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97视频免费看|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2| 亚洲一区免费看|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www.youjizz.com久久| 欧美亚洲激情|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99re精彩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午夜久久影院|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色天天综合|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制服丝袜 91视频|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成人一级|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99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欧美亚洲欧美|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亚洲网综合|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91 九色视频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