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聯動的勞動教育體系。合肥市作為國家“勞動教育實驗區”,依托教聯體模式,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創新,積累了豐富經驗。本文基于政策導向與區域實踐,以生活勞動教育為載體,系統探討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路徑,旨在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實踐范式。
一、區域內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現狀及困境
(一)區域內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現狀
近年來,合肥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很多學校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合肥四中通過“家校共育平臺\"與“家長導師團\"制度,構建了雙向互動機制。學校邀請家長參與勞動課程設計;成立“家長志愿者團隊”,協助組織校園農耕節、社區公益服務等活動。合肥市望湖小學的“1一3—2\"實踐模式更具創新性。該模式以“五育融合\"為目標,通過家校社三方協同,開發了“社區勞動實踐基地”與“家校共育APP”。學生每月需完成志愿服務,并通過APP上傳勞動日志;家長與教師可實時評價,形成動態反饋鏈。
政策層面,合肥市教育局2024年發布的《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城鄉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全覆蓋”目標。截至2024年6月,全市已建成的家長學校覆蓋85% 的社區。
(二)區域內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困境
1.家校社三方合作地位失衡,造成角色沖突
調查顯示, 73% 的家長認為“學校主導一切”,僅18% 的社區主動參與勞動教育規劃。例如,某社區計劃組織“青少年科技旁動營”,但因學校未提供學生名單、家長擔心安全問題,最終僅12名學生參與。這種“校強家弱社缺位\"的結構性矛盾,導致協同育人流于形式,未能發揮教育實效。
2.勞動教育內容淺層化,評價體系單一
多數學校勞動課程聚焦簡單體力勞動,缺乏與學科融合的深度設計。以合肥市某中學為例,其“校園衛生值日”占勞動課時的 60% ,而“工業設計”“數字勞動\"等課程占比不足 10% 。同時,很多學校的勞動評價體系亦以“參與次數”為主,忽視勞動價值觀與創新能力的考核。
3.資源整合低效,造成信息孤島
由于缺少良好的協調機制,勞動實踐常因資源調配不力而中斷。例如,某小學聯合長豐草莓基地開展種植活動,因交通協調不足,導致3次活動延期。同時,家校社三方信息共享機制缺失,學校難獲取家庭勞動數據,社區不了解學校需求。
4.對勞動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勞動形態被嚴重割裂
勞動教育側重體力勞動而忽視腦力勞動,高年級學段缺少高層次腦力勞動課程。此外,傳統體力勞動與數字勞動的融合不足。例如,某校引人“編程勞動課”,但因家長質疑“對著電腦不算勞動”,課程
參與率不足 40% 。
二、區域內以生活勞動教育為協同載體的可行性
(一)政策保障與制度支撐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法律地位;安徽省“十四五\"教育規劃將合肥市列為“勞動教育實驗區”;合肥市《三年行動計劃》細化資源分配細則。2024年,合肥市財政撥款1200萬元作為專項經費,支持建設30個勞動教育基地,覆蓋農業、工業、科技等多領域。這些都是區域內實行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有利保證。
(二)資源優勢與區域特色
合肥市依托“科創名城\"定位,構建多元化勞動教育場景,為協同育人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保障。
農業勞動:長豐草莓基地提供種植實踐平臺,學生年均參與1.2萬人次。
工業勞動:蔚來汽車開放生產線參觀,2024年接待學生8000人。
科技勞動:科學島實驗室開設“量子計算體驗課”,累計培養3000名學生。
文化勞動:廬江茶葉基地聯合非遺傳承人開展茶藝課程,家長滿意度達 89% 。
(三)社會基礎與實踐成效
調研顯示,隨著勞動教育實踐的不斷推進,合肥市 89% 的學校已開設勞動課程, 72% 的家長支持勞動教育。典型案例包括:
衛崗小學“小小園藝師\"項目:聯合社區打造“屋頂農場”,年均收獲蔬菜500公斤,捐贈給社區養老院。
蚌埠路第五小學“工業設計勞動周”:學生參與企業產品設計,3項創意被采納量產。
已有的實踐經驗證明,能根據政策要求和校情、社區情況,并有效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協同育人,是完全可以取得積極的實踐成效的。
三、區域內家校社協同開展生活勞動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政府主導:構建頂層設計,建立資源統籌機制
1.強化政策協同與法規保障
細化權責分工。制定《合肥市家校社協同育人實施細則》,明確家校社三方責任。例如,家庭需每周記錄學生家務勞動情況并上傳至協同平臺;學校每學期至少組織4次校外勞動實踐;社區需開放轄區內至少1個公共場所作為勞動教育基地,并向教育體育局備案。
完善考核機制。將家校社協同育人成效納入地方政府年度績效考核指標。例如,教育部門定期對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情況進行抽查,社區資源開放率需達到 80% 以上,將家庭勞動參與率作為學校評優參考依據。
做好法律保障。依據《家庭教育促進法》,對拒絕履行勞動教育義務的家庭或單位實施柔性約束。例如,社區可對長期不參與勞動活動的家庭進行教育勸導,學校對未完成勞動任務的學生開展針對性輔導。
2.建立跨部門協作平臺
由教育體育局牽頭,聯合文旅局、農業農村局、民政局等部門成立跨部門協作機構,下設“資源調配組”“活動策劃組”“督導評估組”,統籌全市勞動教育資源。例如,2024年合肥市通過聯盟整合56個實踐基地,形成“農業 + 工業十科技 + 文化”四類勞動教育網絡,覆蓋城鄉所有學校。
打造數字化管理平臺。開發“家校社協同育人云平臺”,實現資源預約、數據共享與動態監管。平臺功能包括資源地圖,實時顯示各社區勞動基地的可預約時段與容納人數。
建立區域勞動檔案。由數據分析模塊自動生成區域勞動教育實施情況報告。
3.優化財政支持與激勵機制
設立專項基金。如2024年合肥市財政撥款2000萬元用于勞動教育,其中 60% 用于基地建設,30% 用于活動開展, 10% 用于獎勵優秀家庭與社區。
稅收優惠與榮譽表彰。對積極參與勞動教育的企業減免部分稅費;對年度貢獻突出的家庭授予“勞動模范家庭\"稱號,并在社區公示欄宣傳。
(二)家庭、學校主體:創新課程設計,豐富互動模式
1.深化家校共育機制
家校共同開發課程。建立“家長勞動導師”制度:每班選拔2至3名家長擔任勞動課程顧問,參與教學設計。例如,某家長作為園藝師,主導開發“校園微型農場\"項目,引領學生通過種植蔬菜學習生態循環原理。成立“勞動教育家長工作坊”,舉辦專題培訓,教授家長科學指導家庭勞動,內容涵蓋“家務勞動分層設計”與“勞動價值觀引導方法”等。
雙向互動平臺建設。創建家校共育APP,設置“勞動任務發布”“成果展示”“在線評價”功能。例如,學校發布“周末家庭廚房日\"任務,家長上傳孩子烹飪視頻,教師從“安全操作\"“創意擺盤\"等維度評分。為每名學生建立勞動電子檔案,記錄校內勞動表現、家庭勞動參與度及社區實踐評價,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依據。
2.拓展社區合作網絡
4 Δ?Δ1+N′′ 基地共建模式。每所學校至少與1個社區簽訂長期合作協議,聯合開發N個特色勞動項目。例如:望湖小學與科學島實驗室共建“科技勞動課程”,學生在研究員指導下開展“水質檢測\"等實驗,將勞動與科學探究結合。
常態化社區服務機制。選擇社區勞動日等時間,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環境整治、助老服務等。例如,合肥市某中學學生為社區獨居老人提供“智慧助老\"服務,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同時完成“數字勞動\"實踐。學生通過社區服務累計積分,可兌換書籍、文具或參與研學資格,激發持續參與動力。
3.構建多元化的科學評價體系
建立多維評價指標:建立“基礎能力 + 核心素養十創新實踐”三維評價框架。
完善基礎能力評價內容:包括勞動技能掌握度(如工具使用、安全規范),責任感、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核心素養。
突出創新實踐能力評價:勞動成果創意性(如廢物改造設計、勞動工具改良)。
注重動態反饋機制:三方聯評,教師、家長、社區指導員共同參與評價。社區指導員從“社會貢獻度”維度,家長側重“家庭勞動習慣養成”,教師綜合學業與勞動表現,多維度為學生的勞動教育打分。
4.完善評價激勵閉環體系
建立家庭勞動素養檔案。為每名學生建立“家庭勞動成長檔案”,記錄日常家務、創新勞動項目(如家庭科技小發明)及家長評價,納人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家校社三方聯評機制。家長參與勞動成果評價,從“習慣養成”“價值觀內化\"等維度打分,與教師、社區評價形成互補。建立家庭勞動榮譽激勵機制。進行“星級勞動家庭\"評選,對積極參與勞動教育的家庭授予榮譽稱號,并通過社區宣傳、學校表彰等形式強化示范效應。
(三)社區協同:激活資源潛能,堅持長效合作
1.盤活公共資源與服務網絡
“15分鐘勞動實踐圈\"建設。以社區為中心,整合步行15分鐘內可達的公共場所。例如社區圖書館開設“圖書整理員\"崗位,學生參與圖書分類、借閱引導;社區養老院開展“銀齡陪伴計劃”,學生每周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并與其進行情感交流。
閑置資源改造。將廢棄廠房、空地轉化為勞動教育基地,供學生開展手工制作與科技勞動。
2.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
“校外輔導員”團隊建設。如邀請農藝師、非遺傳承人等擔任輔導員;與本地高校合作,招募大學生指導勞動項目。例如,安徽農業大學學生帶領中小學校學生開展“無土栽培實驗”,撰寫《家庭陽臺種植指南》。
企業社會責任聯動。“勞動教育伙伴計劃”:與格力電器、蔚來汽車等企業簽訂協議,為學生提供工業見習崗位。“勞動公益周”:聯合公益組織發起“勞動公益周”,學生義賣手工藝品,所得資金用于社區困難家庭幫扶。
3.建立長效機制與反饋閉環
協議化合作。家校社三方簽訂《協同育人三方協議》,明確年度目標與分工。例如,協議規定社區每季度提供2次勞動場地,家庭每月完成4次家務勞動打卡,學校每學期組織1次成果展示會等。
動態優化機制。建立季度聯席會議,由教育體育局、社區代表、家長委員會共同審議勞動教育實施情況,調整資源分配;建立“問題一對策\"清單,針對實施中的痛點制定專項解決方案,例如,為農村學校配備“勞動教育專車”,解決出行難題;針對參與率低的班級開展家校懇談會。
結語
家校社協同開展生活勞動教育是破解“五育割裂\"難題的關鍵路徑。合肥市已有的實踐表明,通過政府統籌規劃、學校課程創新、社區資源激活、家庭深度協同的多維聯動,可有效提升勞動教育的系統性與實效性。合肥市要充分利用面向社會公開征求“關于進一步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三年行動計劃(2024一2026年)的意見和建議”的時機,通過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課題研究,總結典型案例,建立有效機制,為未來全面實施家校社協同育人做好指導工作和保障工作。同時還需進一步強化數字賦能、完善評價標準,推動勞動教育從“形式參與”向“價值內化\"轉型,為培養五育并舉、全面發展人才提供可持續的政策與實踐支撐。
參考文獻:
[1]吳珊珊.新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困境與突破[J].家長,2024(10).
[2]謝辛玉.家校社共建背景下勞動教育的實踐[J].求知導刊,2024(5).
[3]劉小年.新時代家校社協同的勞動教育實踐研究[J].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2022(71).
[4]呂亞偉.新時期家校社協同推進學生勞動教育的途徑[J].啟迪與智慧(下旬刊),2024(1).
責任編輯: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