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966.12;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3-0079-04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9
Analysisofrice-crayfishsymbioticfarmingmodel
XIADejun HUA Haoran SU Xiao SUIYi HONGQin LIUYi (Ma'ansh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Ma'anshan 243ooO,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roduction practices of the rice-crayfish symbiotic farming model in the Ma'anshan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the technicalrequirements for paddy fields,the keytechniques forricecultivation and crayfish farming under this model were analyzed,as well as its advantages and future research trends.For this model,it was advisable to select field plots of 3-5hm2 ,with ridge widths no less than 1.5 m and heights of 60-80 cm. Additionally,the inner slopes ofthe fieldsshould be protected with polyethylene mesh fabric with amesh sizeof 5 mm. The key techniques for ricecultivation included selecting varieties with plant heights above 1.1 m,strong lodging resistance,and good diseaseresistance(suchasWangliangyou O18,Weiliangyou8612,and Qiaoliangyou 17),using the “day-soaking andnight-draining”method forseed soaking,and employing rice-specific germination boxes for constant-temperature sprouting. The suitable sowing period in the study area is March 15-20 . Greenhouse seedling cultivation mainly adopts dry management and sprinkler irigation, with daytime temperatures maintained at 25-30°C : Water controlandseedling hardening were implemented5-7daysbefore transplanting,whilethemain field was rotarytilld inadvance.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isadopted,ensuringsufficient basicseedlings withaplantingdensityof 30cm×17 cm and 12000-15000holes/667m2. .The first harvest of rice should be completed before August 2O, while theratoon rice harvestperiod fallsbetween lateOctoberand early November.The key techniques for crayfish farming included stockingfryintwobatches (thefirstfrom March2OtoApril2Oandthesecond before theendof May),witha total stocking density of 7 Ooo individuals/667 m2 . On the day of release,high quality juvenile feed with a protein content of 36% anda particle size of 1.1 mm should be evenly distributed.After release,fermented yeast-based EM bacteria should be applied every 5-7 days for water quality regulation. During the harvesting period (from May to late October),a“capture thelargeandretain thesmallapproach isadopted forflexible harvesting.Thismodelachieves “one planting with two harvests”forrice,improving itsyield,whilealsoenhancing theunit yieldand sizeof crayfish. The harvesting period is significantly extended,leading to notable economic benefits.Future research should further investigatetheeffects ofriceplantingdensityand crayfish stocking densityonriceyieldand farming efficiencyunder this model.
Keywordscrayfish; rice; rice-crayfish symbiotic farming model; culture benefit
稻蝦共生種養模式利用了小龍蝦和水稻之間的生態關系,小龍蝦通過取食田間的水草、腐爛分解的稻草以及大量的浮游生物和田間的部分害蟲及蟲卵,有效降低了夏季水稻種植病蟲害的發生;同時,小龍蝦的殘余餌料以及排泄物等可作為水稻種植的有機肥料,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態系統[1-3]。相關研究人員針對該模式進行了大量研究,奚業文等、劉中來等5和張勛研究表明,該模式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了“一田雙收或多收\"的效果。該模式下,小龍蝦的耘田活動改善了土壤結構[7-8,提高了土壤肥力[9-10],有利于水稻的生長[11]。該模式保證了小龍蝦和水稻的質量安全,同時也減少了農藥、化肥等對環境的污染。
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東部,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 16°C ,年降水量 110mm ,四季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冷,是重要的水稻產區之一,單產水平較高。近年來,研究區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迅速,其中以稻蝦連作模式占比較高。本文基于研究區稻蝦連作模式的實踐,總結分析了該模式的綜合管理技術,為優化研究區的農業種養結構,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稻田基本要求
按照GB/T43508—2023《稻漁綜合種養通用技術要求》、SC/T1135—2020《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等標準,并結合當地長期生產實踐,宜選擇3\~5hm2 的田塊,或將原有的多個小田塊改造為面積4hm2 左右的單個田塊,田面要求平整,以利于水稻種植。田埂寬度不少于 1.5m ,便于農機和小型農用車輛操作、通行,也有利于小龍蝦養殖和水稻生產管理。埂高在 60~80cm ,以保證田面水位。離埂邊留 70cm 寬的平整區域作食臺,然后向田面內側四周挖環溝,環溝呈倒梯形,下底 1.2m 、上底 4.5m 、深0.5m ,將環溝取出的土壤用于修筑田埂,同時在田面四周同步構筑寬 40cm 高 30cm 的子埂,以便水稻生長期間進行水肥管理。
采用網目尺寸為 5mm 的聚乙烯網布對田塊內側邊坡進行防護處理。將網布沿田埂斜坡展開并覆蓋斜坡,網布下邊埋入食臺靠田埂一側,埋深 10cm 并壓實;將網布拉平,保證其均勻貼附在邊坡上,同時將網布上邊用泥土壓實固定在田埂上,防止網布滑動、移位。此方法可有效防止小龍蝦打洞,保證養殖的成蝦能夠全部捕撈上市,增加養殖產量,同時省去第二年除野的支出。網布可連續使用3\~5年。
2水稻種植技術要點
該模式水稻栽培的關鍵在于水稻品種的選擇,通過早播早栽的方式,實現“一種兩收”,達到增產的目的,同時為小龍蝦養殖營造良好的環境。
2.1 品種選擇及用種量
選擇植株 1.1m 以上、抗倒性強、抗病性好、生育期適中、產量潛力大且米質較優的品種[24,適宜在研究區種植的水稻品種包括望兩優018、韋兩優8612和喬兩優17等。機插秧栽培的田塊用種量為1.0kg/667m2 ,每盤播濕芽谷 40g 左右(育20個硬盤秧苗 /667m2 );軟盤拋秧的田塊用種量在1.2kg/667m2 左右,軟盤每穴播種3粒左右(育30個軟盤秧苗 1667m2 )。
2.2 種子處理與催芽
播種前曬種2~3d,以減少病原菌,提高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參考佘春來等12的浸種方法,浸種時間不宜過長,采用“日浸夜露\"的方法,即白天浸種、夜晚撈出攤開,浸種時將種子放入流動清水中先浸泡6h,無流動清水需每隔4\~6h換水1次。浸泡后的種子瀝干至無水滴出后用濕布覆蓋,即可進行催芽。
由于播期較早,氣溫較低,建議采用水稻專用發芽箱進行催芽。在催芽過程中隨時注意溫度變化,一般稻種溫度不燙手即可,溫度過高時及時攤晾,溫度過低時加強種子保暖措施或外部增溫[13]。實踐生產中,使用恒溫裝置催芽可避免溫度變化導致的發芽率降低問題。
2.3育秧播種
研究區水稻適宜播期在3月15—20日。水稻機插秧的育秧硬盤底基質厚度在 2.0~2.5cm ,覆蓋厚度在 0.3~0.5cm ;灑水量控制在底土水分達飽和狀態;播種時要求做到不漏播、不重播;拋秧軟盤的育秧基質厚度為穴孔高度的2/3,覆蓋厚度為穴孔高度的1/3。播種完成后,需根據育秧方式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機插秧的育秧盤經保溫堆盤暗化出苗后,將其整齊擺放在預先整理好的大棚秧床上,擺好后在苗床四周用浮泥護住,以增強其保水保濕效果。軟盤拋秧的秧盤整齊擺放在事前做好的大棚秧床上,四周同樣用浮泥圍護。沒有大棚的可播種后搭建小拱棚保溫。
2.4育秧管理
秧苗綠化前要加強棚溫管理,白天棚內溫度保持在 25~30°C,16:00 左右封棚保溫,溫度不低于15°C 。在不影響溫度、水分的前提下,盡可能讓秧苗多接受光照。大棚育秧以旱管、噴灌為主。秧苗綠化后,適當控水,保持基質濕潤即可。移栽前5~7d控水、煉苗。2葉1心期及栽前3\~5d采用水肥一體化方式分別追肥1次。出苗前注意防治髏蛄、田鼠、麻雀等,苗期注意預防青枯、立枯等病害,起苗前3\~5d噴施 25% 吡蚜酮懸浮劑1500倍稀釋液,以防治稻薊馬、灰飛虱[14]。
2.5大田準備
水稻移栽前,需提前做好大田準備工作。大田提前旋耕,要求田面平整,高低落差小于 5cm ,耕、整作業深度不超過 20cm ;插秧前留水深 1~3cm ,定板1~2d 按照東西向實施機插(拋)秧,每隔 20m 作為機插(拋)秧區,中間留 4m 左右的管理操作行,便于機械通行、人工管理及通風透光。
2.6 移栽及田間管理
采用機械插秧法,插足基本苗。栽插規格為 30cm× 17cm ,確保基本苗數在1.2萬 ~1.5 萬穴 /667m2 ,落地基本苗3.5萬株 /667m2 左右,有效穗15萬穗 /667m2 對于軟盤拋秧田塊,拋秧密度為30個軟盤 /667m2 ,基本苗4.0萬株 /667m2 左右。蝦稻田土壤肥力高,水稻種植可適量減少施肥量。施用 45% 復合肥(氮:磷:鉀為 15:15:15)15kg/667m2 作基肥;秧苗栽插7\~10d后,再施用 5.0~7.5kg/667m2 尿素作分蘗肥。該模式水稻早播早栽,病蟲害發生較輕,選用低毒生物農藥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和稻曲病等病蟲害;在秧苗栽插后雜草出現前,選用五氟磺草胺和氰氟草酯等防治草害,秧苗長高、田面上水后草害發生較少。
2.7水稻收獲
頭茬水稻在8月20日前收獲,可用改裝的手推機械收獲稻頭,用船運回固定的場地進行脫粒;再生稻收獲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采取曬田后機收的方式進行。
3小龍蝦養殖技術要點
李永付[15研究指出,小龍蝦養殖要圍繞\"苗養分離、精準放養、一年一清、培育草相、管理到位\"的技術思路,細化各項管理措施,以提高小龍蝦平均規格和質量,提升單產水平,增加經濟效益。
3.1 苗種投放
生產中,苗種投放量為7000尾 /667m2 。第一次投放時間在3月20日至4月20日,于養殖溝內投放規格240尾 /kg 的種苗3500尾 /667m2 ;第二次投放在5月底前,待水稻田塊水深 20cm 以上時,投放規格160\~200尾 /kg 的種苗3500尾 /667m2 。5月下旬或6月初,在池水淹沒田面后,每 667m2 投放20尾/kg鳙魚苗15尾 ,5cm/ 尾鱖魚25尾。
3.2投喂管理
放苗當天,沿環溝全覆蓋均勻撒喂蛋白含量36% 粒徑 1.1mm 的優質幼蝦飼料或蛋白含量 40% 的南美白對蝦飼料。每天投喂2次,9:00左右投放當天投喂量的 30% ,臨晚投放當天投喂量的 70% 。根據小龍蝦蛻殼情況,5\~7d調整1次投喂量; 60% 以上的小龍蝦規格在 15g 以上時,改喂蛋白含量36% 粒徑 2.5mm 的優質成蝦飼料。
3.3水質管理與病害防控
在稻蝦共生養殖模式下,采用科學的水質管理方案確保養殖環境穩定。放苗后每5\~7d使用發酵酵母類EM菌進行水質調節,直至5月底環溝水位升高至淹沒田面子埂,實現環溝與稻田水體完全連通。此后,每7d使用 50% 過硫酸氫鉀復合鹽粉劑100g/667m2 改底一次,次日使用酵母類EM菌調水1次,直至9月20日。該模式完全采用生態養殖方法,全程改底調水,以減少病害發生。
3.4小龍蝦及魚類捕撈
在蝦稻共生養殖模式下,采用科學的捕撈管理策略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采取捕大留小的方式,選用取魚部網目 1.2cm 左右的地籠,便于幼蝦穿過網眼,減少捕撈對幼蝦的傷害。小龍蝦捕撈期從5月持續至10月底,可根據市場行情適時調整捕撈時期,實現最佳經濟效益。12月底池塘整理消毒前,集中捕撈鱖魚、鳙魚等搭配養殖品種。小龍蝦捕撈結束后,于12月中旬用 150kg/667m2 生石灰均勻對水潑灑,除野消毒,為次年養殖創造良好的環境。
4稻蝦共生種養模式優勢
該模式實現了水稻“一種兩收”其單產水平較高,可達 800kg/667m2 ;該模式下小龍蝦養殖單產水平達 150kg/667m2 ,且單個小龍蝦規格在 35g 以上。前期每 667m2 投放20尾 /kg 鳙魚苗15尾 ?5cm/ 尾鱖魚25尾,平均收獲鱖魚 8kg/667m2 、鳙魚 30~ 50kg/667m2 ,效益增加 300~500 元 /667m2 。
該模式水稻植株分布均勻,田間小龍蝦分布均勻,減少了相互殘殺的概率。同時水稻具有較好的夏季遮陰降溫效果,為小龍蝦安全度夏提供了有利條件,且具有水質調節效果好、小龍蝦不易染病等優點。另外,稻田還會自生金魚藻,有利于小龍蝦生長,減少了管理操作行種植葉綠藻的人工和成本。綜合表明,提高了水稻和小龍蝦產量,同時可以收獲部分鱖魚、鳙魚,提高合種養效益。
5結論與展望
該模式雖然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需要改進之處。一是水稻種植密度,目前,研究區示范養殖戶水稻種植密度較小(3萬株 1667m2 ),影響了其單產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后續要進一步研究,通過適當增加每穴機插秧的基本苗和拋秧的基本苗,以提升水稻產量,同時探究增加水稻栽插密度對小龍蝦養殖是否造成不利影響。二是蝦苗投放密度。經調查,研究區養殖戶投放蝦苗密度為7000尾 /667m2 ,后續將開展10000尾 /667m2 的“兩段式\"養殖試點(用網片將田面與環溝分割,環溝內3月底或4月初投放160\~240尾 /kg 規格蝦苗3500尾 /667m2;5 月初在田面投放200尾 /kg 規格蝦苗6500尾 /667m2 ,養成后視行情擇機銷售),目標單產水平在 225kg/667m2 以上。同時研究在高密度蝦苗投放情況下,成品蝦的質量和效益。
綜上,本文分析了稻蝦共生種養技術的稻田要求,水稻種植和小龍蝦養殖技術要點,以及該技術的優勢和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內容。該技術采用再生稻種植和小龍蝦養殖相結合的模式,生產周期為當年
3一11月,其利用可再生水稻的特點,合理延長了水稻種植和小龍蝦養殖的時間,通過早播早栽的方式,實現水稻“一種兩收”,保障了種植效益。同時,延長了稻田小龍蝦捕撈時間,提升小龍蝦規格與產量,保證了養殖效益。該模式充分合理地利用了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減少了土壤和水資源的消耗,具有操作簡單、高產、穩產和高效等優點,符合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宋亮,張建平,韓曉磊,等.克氏原螯蝦養殖現狀及對策[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1,25(2):85-87,91.
[2]奚業文.低洼稻田稻蝦連作、共作生態試驗技術分析[J].基層農技推廣,2014,2(10):30-33.
[3]秦顯明,郭偉利,曹靜.克氏原螯蝦稻田生態高產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14):255,257.
[4]奚業文,張玲宏.稻蝦綜合種養試驗效益研究[J].河南水產,2015(1):20-23.
[5]劉中來,袁志華,謝國強,等.贛北地區稻田小龍蝦的養殖技術及效益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7,58(2):341-342,346.
[6]張勛.湖南省稻蝦產業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20.
[7]奚業文,周洵.稻蝦連作共作稻田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效益初步研究[J].中國水產,2016(3):78-82.
[8]李文博,劉少君,葉新新,等.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進展[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21,37(10):1292-1300.
[9]張曉龍,楊倩楠,李祥東,等.不同稻田生態種養模式對土壤理化性質及綜合肥力的影響[J]福建農業學報,2023,38(2):202-209.
[10]賴政,肖力婷,賴勝,等.稻蝦種養新模式對稻田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J].土壤學報,2023,60(6):1788-1798.
[11]許元釗.克氏原蝦養殖對稻田生態系統影響的初步研究[D].大連:大連海洋大學,2020.
[12]佘春來,吳澤其,馬煜霽,等.望城區水稻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4):170-172.
[13]馬赫.盤錦長財農機合作社水稻育秧機械化生產模式分析[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7.
[14]侯軍梅.再生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高質高效綠色栽培技術規程[J].現代農業科技,2021(11):20-21.
[15]李永付.安徽省和縣蝦稻連作模式相關問題的思考與討論[J].漁業致富指南,2021(14):23-27.
(責任編輯:胡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