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輕微犯罪的治理問題,涉及法律、社會和經濟等多個層面,關系到公民的基本權利以及社會的整體穩定。在美國,輕微犯罪(Misdemeanor)作為刑法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指那些危害較小、刑罰較輕的犯罪行為。輕微犯罪的類型和處罰標準各州差異較大,不同的州對同一行為的法律界定和處罰可能存在顯著差異。因此,輕微犯罪治理的現狀呈現出極為復雜的局面。美國的司法體系不僅僅側重懲罰,還通過一系列非監禁性措施、社區矯正計劃以及司法協作機制,推動犯罪的預防與再犯率的降低。與此同時,美國輕微犯罪的治理體系也面臨著種族、經濟等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使得治理效果常常受到挑戰,尤其是低收人與少數族裔群體中的不公平現象顯著。

一、美國輕微犯罪治理現狀
(一)輕微犯罪的法律界定與分類
美國輕微犯罪的法律界定呈現顯著的聯邦與州雙重差異。聯邦層面,《美國法典》第18編第3559條將輕罪分為A、B、C三級:A級輕罪最高可判處1年監禁(如非法侵入聯邦土地),B級輕罪為6個月以下(如小額郵政欺詐),C級輕罪則為30天以下(如擾亂聯邦機構秩序)。然而,聯邦輕罪案件僅占全美輕罪總量的不足 5% ,絕大多數輕罪由各州自行定義。以加利福尼亞州為例,其《刑法典》第17(a)條將輕罪定義為“最高刑期不超過6個月監禁或1000美元罰款”的罪行,涵蓋從酗酒鬧事到盜竊價值950美元以下財物等行為;而得克薩斯州《刑法典》第12.22條則將輕罪刑期上限設定為1年,并允許對部分輕罪(如家庭暴力初犯)附加強制心理咨詢。這種差異化導致跨州流動人員可能因同一行為面臨不同的法律后果。
典型輕微犯罪行為集中體現為“無被害人犯罪”與低危害公共秩序行為。根據美國司法統計局(BJS)2021年數據,全美輕罪案件中占比最高的三類為:交通違規( 33% 如超速駕駛)、擾亂治安行為( 28% ,如公共場所酗酒)及小額盜竊( 19% ,如商店行竊)。以紐約州為例,《紐約刑法》第240.20條將“在公共場所與他人爭吵、制造不合理噪音”定義為B級輕罪,警方年均處理此類案件超12萬起;而佛羅里達州將血液酒精濃度 0.08%~0.15% 的酒駕統一歸為輕罪,年起訴量達8.5萬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州通過立法在婚姻制度等領域推動“去罪化”改革。
(二)司法程序與處置機制
美國輕微犯罪處置的核心特征在于警察的自由裁量權與司法效率優先原則。根據美國法學會《模范刑法典》,警察對輕微罪嫌疑人可行使“傳票替代逮捕”權,僅在暴力風險或身份存疑時實施逮捕。加州2018年通過《AB953法案》將此政策制度化,要求對非暴力輕微罪(如無證駕駛)簽發出庭傳票而非羈押,數據顯示該州輕微罪逮捕率從2017年的 58% 降至2022年的 34% 。紐約市推行“刑事司法改革法案”(2016)后,輕微罪傳票使用率從 40% 升至 67% ,節省年均羈押成本超1.2億美元。輕微罪案件的快速審理程序依托于基層法院系統高效運作。全美94個聯邦司法區中,輕微罪案件由聯邦治安法院審理,被告人可放棄大陪審團起訴與預審聽證,平均結案時間僅45天。
(三)處罰措施的社會化轉向
美國輕微罪處罰日益強調非監禁化與社會修復功能。罰金與社區服務成為主流制裁手段:得克薩斯州允許對無力支付罰金的輕微罪被告強制社區服務,年均簽發12萬份服務令。但罰金制度存在結構性不公,布魯金斯學會2021年報告指出,年收入低于1.5萬美元家庭因輕罪罰金陷人債務循環的概率是富裕家庭的8倍,促使科羅拉多州禁止對貧困被告監禁抵債。
緩刑與審前轉處計劃(DiversionPrograms)的擴張標志著矯治理念革新。2022年,紐約市啟動“心理健康轉處計劃”,將輕微犯罪(如妨害治安)的精神疾病患者轉介至社區治療,首年減少監禁日1.2萬天。然而,轉處計劃覆蓋不均:皮尤研究中心指出,農村地區僅 23% 的輕罪被告能獲得轉處資源,城市地區則達 57% 。
二、美國輕微犯罪治理體系
(一)非監禁性處罰措施
美國非監禁性處罰的核心在于通過社區矯正與轉處計劃實現犯罪控制與社會再融人的平衡。社區矯正體系以社區服務令和電子監控為支柱:加州《刑法典》授權法官對輕微罪罪犯判處最高400小時的社區服務,洛杉磯縣于2022年對 31% 的輕微罪案件適用此措施,服務內容涵蓋清理涂鴉、協助食品銀行分發等。自2010年起,電子監控技術加速普及,佛羅里達州允許對家庭暴力輕微罪者實施定位系統腳環監控,2023年全州監控人數達1.2萬人,再犯率較監禁組下降 19% 。居家監禁則多用于高風險輕微罪,如俄亥俄州對酒駕初犯者實施3個月居家限制,允許工作與醫療外出,但需支付每日8美元的監控費,該州2021年節省監禁成本超2700萬美元。
轉處計劃通過司法分流減少刑事標簽對輕微罪者的終身影響。心理健康干預方面,紐約市“行為健康緊急協助響應小組”(B-HEARD)項目將精神健康危機引發的輕罪(如擾亂治安)轉介至移動治療團隊,2023年成功分流 34% 的相關案件,急診室使用量減少 41% 。青少年初犯教育項目更具創新性,如得克薩斯州“青少年恢復性司法計劃”要求未成年盜竊犯參加受害者同理心課程并賠償損失,完成率 89% ,再犯率控制在 11% 以下。

(二)司法協作與社會參與
警察一社區合作模式重構了輕微罪治理的權力邊界。芝加哥市“替代警務戰略”(CAPS)自1993年實施,通過定期社區會議將輕罪防控(如打擊街頭賭博)決策權部分移交居民,使相關報案率下降 37% 。問題導向警務(POP)在波士頓“停火行動”中效果顯著:警方與社區領袖合作識別幫派相關輕微罪高發區,通過就業輔導替代起訴,使青少年武器攜帶案件減少 63% 。
非政府組織(NGO)填補了司法系統在輕微罪矯治中的能力缺口。“保釋項目”(TheBailProject)自2017年起為全美7.5萬名輕微罪被告人支付保釋金,避免審前監禁導致的失業與家庭破裂。“就業機會中心”專為輕罪前科者提供職業培訓,參與者一年內再犯率僅為 13.7% 。然而,NGO資源分布不均,皮尤研究顯示農村地區輕微罪者獲得公益法律援助的概率不足城市的 1% 。
三、美國輕微犯罪治理的特點與目標
(一)治理特點
美國輕微犯罪治理的顯著特征在于其聯邦分權框架下的地方自治傳統。這種分權延伸至司法實踐,如加利福尼亞州《第47號提案》(2014)將950美元以下的盜竊罪降為輕微罪后,相關逮捕率下降 20% ,但得克薩斯州堅持對同類行為保留重罪指控。地方自治甚至細化至市級層面,紐約市2016年將地鐵逃票等21項輕微罪“去刑事化”,改為民事罰款;而休斯敦仍對逃票者實施刑事傳喚。

效率優先與權利平衡的張力貫穿輕微罪司法全流程。辯訴交易在輕微罪案件中占比高達 95% ,被告人常常被迫放棄審判權以換取緩刑或罰款減免。密歇根州韋恩縣法院對擾亂治安輕微罪提供“認罪即罰100美元”的標準化交易,平均處理時間僅7分鐘,但導致大量無辜者認罪—紐約大學研究顯示, 23% 的輕微罪認罪者實際未實施指控行為。恢復性司法的局部實踐試圖調和效率與公正:佛蒙特州《第295號法案》(2020)要求對財產損害輕罪強制實施受害者一加害者調解,2023年數據顯示調解成功率達74% ,賠償履行率比傳統判決高 41% 。

(二)治理目標
美國輕微罪治理的核心目標之一是緩解司法系統超負荷與監獄擁擠。聯邦監獄管理局(BOP)數據顯示,1980年至2020年,輕微罪監禁人數增長 220% ,占監獄人口的 19% 。加州將非暴力輕微罪犯轉移至縣監獄,使州監獄人口減少 28% ,但縣監獄超押率升至 117% 。司法效率提升方面,亞利桑那州馬里科帕縣法院采用“批量聽證”模式,法官日均處理150起輕微罪傳訊,單案平均耗時3分鐘,但導致 84% 的被告人未與律師溝通即認罪(美國公民自由聯盟2021年報告)。這種效率導向的代價是程序正義的妥協:密蘇里州堪薩斯城輕微罪案件上訴率不足 0.3% 因多數被告人無力承擔上訴成本。
降低再犯率的目標推動矯治模式創新。得克薩斯州“重返社會導航計劃”為輕微罪前科者提供住房與就業支持,參與者3年內再犯率僅為 14% ,而對照組達到 47% 。

四、美國輕微犯罪治理的內在邏輯
(一)法律傳統與社會文化的雙重影響
美國輕微罪治理深植于普通法傳統對司法自由裁量權的尊崇。警察的“截停搜身”權源自普通法對公共安全維護的授權,紐約市2011年實施輕微罪搜查超68萬次,盡管聯邦最高法院設定“合理懷疑”標準,但實際執行中23% 的搜查缺乏法定依據。法官裁量權同樣顯著:內華達州允許對家庭暴力輕微罪判處“彈性緩刑”,可根據被告表現調整監管強度,但導致同罪不同判一一里諾市緩刑撤銷率比拉斯維加斯低 37% 。
個人主義文化催生社區自治導向的輕微罪防控。全美4.2萬個“鄰里守望”組織自主制定輕微罪規約,如西雅圖國會山社區將街頭涂鴉定性為“社區服務觸發事件”,授權商戶直接要求破壞者參與清理。但這種自治可能滑向排他性管控。

(二)經濟理性與成本控制
輕微罪“去刑事化”浪潮背后是顯著的成本收益計算。監禁替代措施的經濟優勢更明確:監禁一名輕微罪犯的年均成本為31286美元(監獄政策倡議2022年數據),而電子監控僅需4800美元,社區矯正綜合成本為7200美元。加州《第47號提案》通過將6項輕罪非監禁化,5年內節省9.5億美元監禁開支,將資金轉投心理健康服務,使相關輕微罪再犯率下降 18% 。
(三)系統性挑戰與改革爭議
美國輕微罪司法系統深陷種族與階級歧視的結構性泥潭。司法統計局(BJS)2023年數據顯示,非裔占全美人口的 13% ,卻占輕罪逮捕總數的 27% 與輕微罪監禁人口的34% 。在密蘇里州弗格森市,2014年司法部調查發現,非裔因交通輕微罪被罰的概率是白人的2.1倍,罰金占家庭收入比高達 10% (白人僅為 2% ),催生了“現代債務監禁”現象——該市法院2013年對輕罪罰金違約者簽發9000份逮捕令,其中 86% 針對非裔。階級不平等同樣觸目驚心:路易斯安那州輕微罪被告中, 68% 的家庭年收入低于2萬美元,因無力支付平均480美元的罰金, 41% 被吊銷駕照(全國貧困與機會中心2022年報告),陷人“失業一犯罪”循環。
美國輕微犯罪治理的復雜性反映了社會治安管理中面臨的種種挑戰,尤其是在種族和經濟不平等的背景下。盡管美國在治理輕微犯罪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采取了非監禁性措施、社區服務和轉處計劃等創新措施,但司法系統中的結構性問題依然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尤其是在貧困和種族歧視的影響下,輕微犯罪的治理不僅是法律問題,也是社會公平和資源分配的重大課題。
【作者簡介】盧奇偉,江西余干人,南昌鐵路公安局鷹潭公安處余干車站派出所民警,江西省證據法學會理事,研究方向:公安管理。

張承先,江西余干人,南昌鐵路公安局教育訓練中心副主任,美國佐治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江西警察學院公共安全中心特約研究員,江西省刑法學會理事,江西省證據法學會常務理事,2016年被評為“最受歡迎的中央國家機關法治人物”,研究方向:刑事法律、行政法律、公安管理、公安教育。
王圣禮,山東五蓮人,煙臺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威廉瑪麗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國際法、民商法。
(責任編輯:古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