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3-0097-04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Sealing System of Minor Criminal Records
Li Jiejie
(Party School of the Qiaocheng District Commitee of the CPC Bozhou Municipal Committee,Bozhou 236800)
Abstract:Tesalingsystemofminorcriminalrecordsrepresentsacrtical explorationinadvancing judicialcivilizationandmodizingsocialgoverance.Anchoredontheconceptof“expungement”,thisstudydfinesminorcrimsasofensespunishablebyfied-ter imprisonmentofnomorethantreeyearsunderstatutorylawandproposesthatlegislationshouldlarifythescope,proceures,adelief mechanismforsaling.Findingsrevealthesystem’spotentialtoefectivelyeliminatesocialisriminationeducercidiismandalign withtheprincipleofmoderationincriminallaw.Drawinglesonsfromjuvenilerecodsealingpracticesndoverseaspractics,thepaper proposesadual-trackmodelcombining“statutorynmumsentencswithsubstantiveaessments”,dvocatesforacodinatedhaism among publicsecurityorgans,procuratorates,courts,ndjudicialadministrativeorgans,andrecommendscomplementarymeasuressuchas employmentsupportanddataisolation.Theserefomsaimtobalanceofenderrightsprotectionwiththeeficacyofsocial goveance.
Keywords:minor criminal records; juvenile delinquency;discrimination
在刑事司法領域,犯罪者服刑完畢后的諸多權益都被犯罪記錄所影響,特別是對于那些實施輕微犯罪行為的偶犯、初犯,犯罪記錄可能阻礙他們回歸社會,從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這給本著教育挽救方針的刑事治理政策帶來了新挑戰。2024年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了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刑事司法在制度方面進行創新改革,提出了建立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這彰顯著法治文明,為輕微犯罪的科學治理指明了方向。
一、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內涵界定
為了使輕微犯罪的犯罪人更好地重返社會,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應運而生,這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也符合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趨勢。明確何為輕微犯罪,何為輕微犯罪記錄,對于闡述輕微犯罪封存制度的內涵具有重要作用。
(一)輕微犯罪
構建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首先要明確什么是輕微犯罪,即輕微犯罪記錄犯罪的適用范圍,主要包括前科的范圍和輕微犯罪的范圍。學界對前科范圍的認識主要有以下觀點:一是指行為人既要被定罪,又要被判刑;二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三是指存在被定罪的事實,刑罰與否不予計較;四是指違反法紀受過處罰[1]。筆者認為,依據上述觀點前科的范圍依次變寬,第一種、第二種觀點對前科的范圍界定過于狹窄,第四種觀點將違紀行為納入前科的范圍界定又過于寬泛。實際上是否受到刑罰處罰并不影響犯罪事實的存在,而前科實質上是對犯罪事實的記載。鑒于此,第三種觀點較為合理。
輕微犯罪主要依據我國《刑法》總則有關緩刑適用的規定、分則中相關罪刑設置的特殊規定,以及《刑事訴訟法》有關程序處置差異性等內容。判定輕微犯罪是采用法定刑說還是宣告刑說,這是一個必須厘清的問題。將法定最高刑為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犯罪視為輕罪是我國學界主流學說所認同的觀點,在實體法中獲較多支持的是“三年說”[2]。但從程序法角度看,若以“宣告最低刑”為輕罪犯罪記錄封存上限,則會出現檢察機關與法院量刑建議和實際宣告不一致,從而使情況變得復雜,“宣告刑”封存范圍和復雜程度大于“法定刑”。筆者認為,“宣告刑輕罪”需待經驗積累成熟后再考慮,更可行、更便于操作的方法是在改革初期采用的法定最低刑“三年說”。因此,輕微犯罪案件的范圍應界定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附加刑、免刑、單純宣告有罪。
(二)輕微犯罪記錄
輕微違法記錄包括輕微犯罪和違規記錄兩方面內容,除去社會危害性大的特定罪名(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危害國家安全犯罪),上限宜按法定最低刑“三年說”來定,輕微犯罪記錄范圍可以參考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將封存范圍擴展至犯罪記錄和違法記錄。
(三)輕微犯罪記錄封存
輕微犯罪記錄封存是指司法機關依法對符合特定條件的輕微犯罪人員,在一定期限結束或特定情形下,通過限制公開查詢與使用的制度安排,將其犯罪記錄予以隱匿保管。這種做法并不是將犯罪事實消除,而是為防正對犯罪人正常生活不必要的持續干擾,采取的從信息流通層面切斷犯罪記錄的措施。消除的范圍通常涵蓋刑事訴訟各環節所形成的案底資料,諸如立案文書、偵查卷宗、審判記錄等涉及犯罪認定及處理的信息集合。它多適用于法定刑較輕的罪名,如初次酒駕醉駕、輕傷害、盜竊等情節相對輕微、社會危害性不大的罪行。對于初犯、偶犯成年人及未成年人,考慮其特殊預防必要性與犯罪的可矯正性,這類人群犯罪往往受認知局限、一時沖動等多重因素主導,未來再犯風險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為使其擺脫“罪犯”標簽,將犯罪記錄封存有助于其開啟新生。
二、構建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必要性
(一)消除歧視,助力犯罪人再社會化
對犯罪人的社會評價往往會因為違法犯罪記錄而下降,犯罪人的社會活動因此會受到影響,導致重新做人后融入社會的難度加大。歧視經常表現為普通民眾對犯罪人的心理排斥,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道德評價,犯罪人被視為高危人群,被社會公眾劃清界限,甚至被隔離[3]。歧視有可能成為刑滿釋放人員再次犯罪的動因,導致就業的可能性降低,因而再次犯罪,產生惡性循環。更多的歧視也就隨著再次犯罪而出現,此時犯罪人已成為“慣犯”。要使犯罪人憑借自身努力正常生活,就要賦予平等競爭的機會,其生活才能真正回歸正軌,封存輕微犯罪記錄制度如同“社會融入潤滑劑”,就發揮著這樣的作用。
(二)契合刑法謙抑性,優化司法資源
刑法的謙抑性原則要求刑罰的適用必須適度,要作為社會防衛的底線手段,防止過度打擊。輕微犯罪通常行為人主觀惡性不大,情節較為輕微,對其處以監禁刑能夠實現懲罰的目的。然而,行為人若仍需背負終生公開的犯罪記錄,則等同于服刑結束后戴上新的枷鎖,這是刑罰效力的不適當延伸。這種情況對刑法的初衷是一種違背,還可能對犯罪人重新融入社會造成阻礙,影響再犯罪的概率。踐行“罰當其罪、罰正于此”的理念,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值得重視。該制度以避免刑罰過度擴張為自的,精準把控刑事制裁的邊界,能在實現懲罰目的的同時減輕其因犯罪記錄公開而面臨的社會壓力和歧視,給予犯罪人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這恰恰是封存輕微犯罪記錄所能提供的,將有效降低犯罪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有助于其更好地回歸社會。從司法資源分配的合理性角度來看,這一制度能夠提高司法效率,維護刑事司法體系的均衡性,使司法資源的重心轉向嚴重犯罪的防控,確保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三)加強體系建設,實現中國式法治現代化
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道路是立足中國國情,根植于中國法治實踐,并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法治道路[4]。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是貫通整個法學體系和法治體系的核心命題,是建構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研究主題[5]。建構輕微犯罪前科封存制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區分重罪與輕微罪、重罪行為人與輕微罪行為人不同的犯罪境遇、主客觀因素與犯罪的時空條件,從而生成邏輯自洽、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刑罰得當且符合我國國情的刑事法立法與司法體系。在全面推進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征程中,建立輕微犯罪制度意義深遠,為社會和諧有序、公平正義筑牢根基。
三、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借鑒
(一)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2003年,我國開始構建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歷經多年逐步發展成熟。2012年頒布的《刑事訴訟法》雖初步確立了該制度,但因規定較為粗略,實踐中問題頻發,其中比較突出的如未成年人《無犯罪記錄證明》開具缺乏有效管理,導致主體不明、操作性差等弊端凸顯。直至2021年《公安機關辦理犯罪記錄查詢工作規定》出臺,相關做法才被統一。2022年,《關于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實施辦法》施行。該實施辦法明確了拓展封存對象范疇、犯罪記錄的內涵外延;由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選擇封存與否;化解銜接難題,厘清公檢法三機關職責;填補法律責任空白;優化解封情形;指定檢察院為監督機關,并給予當事人救濟途徑,并且由檢察機關全程監督,強調依職權主動封存,嚴格限定查詢主體與事由,精細劃分查詢審批流程,僅限特定職業資格審查、司法機關辦案等依規查詢。這為完善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程序、健全監督機制提供了制度依據,彰顯出刑事程序對特殊群體保護的連貫性,其核心要點在于精準拿捏必要信息與保密需求利用之間的平衡關系,為后續制度構建奠定了基礎。
(二)國外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國外的犯罪記錄封存或消滅實踐經驗豐富,值得借鑒并進行本土化改良。英美法系國家中,美國各州法律規定不同,有的州對少年犯罪記錄采取封存模式,有的州還有前科消滅制度,但對嚴重暴力犯罪和性犯罪人員有限制或排除。英國早在1974年就制定相關法律,反映人道主義和恢復性司法思想。澳大利亞對未成年人犯罪較為包容,犯罪人年滿18周歲后自動消滅犯罪記錄,無罪釋放未成年人的相關司法資料會被銷毀。大陸法系國家中,德國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采用先封存后消除模式,但有例外。日本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消滅模式較為寬容,但無條件消滅有弊端,對成年人犯罪記錄消滅有更嚴苛的條件。俄羅斯對未成年人適用犯罪記錄消滅制度,考驗期最短,表現突出可提前撤銷前科。國際社會重視公民隱私權和犯罪人員刑事被遺忘權保障,大部分國家采取有條件或自動的犯罪消滅模式。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直接消滅犯罪記錄不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借鑒域外經驗建立有條件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可節約司法資源,幫助犯罪人回歸社會。
四、完善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路徑
(一)科學選擇封存方式
作為成文法國家,立法應當清晰且詳盡地規定輕微犯罪前科封存的具體細節,這一點至關重要。與此同時,裁判者有責任在判決書(或附件)中清晰闡明與之相關的法律規定,唯有如此,方能確保這一制度得以切實落地。一方面,具體而明確的法律條文是該制度得以順利實施的根本性前提條件。只有通過立法明確界定輕微犯罪前科封存的適用范圍、條件、程序、監督機制以及違反規定的法律后果等關鍵要素,才能為司法實踐提供清晰、準確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避免因規定模糊而導致的執行偏差和混亂。明確的法律條文使司法機關在處理相關案件時有法可依,確保執法的公正性和一致性,從而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借助生效判決書的既判力不僅能夠樹立起法律的權威性,還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維護犯罪人的合法權益,助力其安心改造、順利回歸社會,使得前科封存制度更具公信力與實際可操作性。生效判決書作為司法裁判的最終成果,具有不可挑戰的權威性和確定性。當判決書對輕微犯罪前科封存的法律規定進行明確闡述時,能夠向社會傳遞出清晰且堅定的信號,表明法律對于犯罪人改過自新的支持和保障。這有助于消除犯罪人的后顧之憂,使其在服刑期間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中,為回歸社會做好充分準備。同時,這種做法能夠增強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的信任和認可,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明確的立法規定與借助生效判決書的既判力相輔相成,共同為輕微犯罪前科封存制度的有效實施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保障,為犯罪人的改造創造有利條件。
(二)協調與相關法律的沖突
僅封存犯罪記錄,很難達到“保障犯罪人免遭歧視、平穩重返社會”這一制度目標,只有加強有關的法律法規、行政規章之間的聯系,才能夠起到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應有的作用[6。在現代社會的法治框架之下,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承載著極為重要的使命,那便是保障犯罪人免遭歧視,為其平穩地重返社會搭建橋梁。然而,實踐經驗與現實反饋揭示出一個嚴峻的問題:僅僅依靠單純的犯罪記錄封存難以達成這一宏大而深遠的制度目標。在制度運行的視角下,各部門法與行政規章倘若各自為政,犯罪記錄封存就會淪為孤立的“政策孤島”。刑事司法環節封存了記錄,但民事賠償、行政許可審批等流程中,若缺乏與之配合的信息阻斷與協同,曾經的犯罪過往依舊會出現,干擾犯罪人重塑生活的節奏。唯有以系統性思維來強化法律法規、行政規章之間的聯系,讓刑事、民事、行政各領域在犯罪記錄封存一事上協同配合,才能激活這一制度,使其真正成為犯罪人回歸社會的護盾,在保障人權、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協調出臺配套措施
制度落地生根的關鍵是要有齊全的配套措施。首先,安置幫扶制度不可或缺,充分借鑒有益經驗,將其與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綁定在一起,涵蓋就業、醫療、住宿、就學輔導等多方面,助力刑滿釋放人員重回生活正軌。其次,推動戶籍、人事檔案、政審等制度改革,為前科人員再社會化掃清不必要的障礙,將前科記載剝離。最后,實現數據共享,打破公檢法司等機關信息壁壘,將現有資源整合起來,構建起統一犯罪記錄登記與查詢平臺,筑牢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根基。保護個人隱私和促進社會安全之間達成合理的平衡,是成人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構建的關鍵,這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要確保該制度既能夠有效地幫助犯罪者重新融入社會,需協同推進配套措施,使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安全得到維護。
五、結語
法律規定的不完善,執行中的重重困難,都是要予以重視并解決的。但隨著社會觀念的逐步更新,從立法技術的精進到全方位、多角度地精心雕琢,加之借鑒成功經驗,就一定能夠將這一制度化為一座堅實的橋梁,護送那些失足者順利回歸正途。要在矯正罪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之間達成平衡,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就應持續推行下去。冰冷的懲罰從來不是目的,違法者須為自己的過錯承擔應有的責任,但也要給他們鋪設一條充滿希望的救贖之路,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持久而堅韌的力量,這一制度完美契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每一個曾經犯錯的人都應能在法治的陽光下感受到溫暖,讓他們重新擁抱美好的生活,這既展現了司法的人性化關懷,又為社會的安寧與繁榮貢獻了積極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梁云寶.我國應建立與高發型微罪懲處相配套的前科消滅制度[J].政法論壇,2021(4):30-43.
[2]陳興良.輕罪治理的理論思考[J].中國刑事法雜志,2023(3):3-18.
[3]姚建龍.社會排斥理論與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改革[J].青年探索,2015(2):73-79.
[4]張文顯.“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語義和意義分析[J].東方法學,2024(4):5-17.
[5]江必新.走中國式法治現代化之路[J].國家治理,2024(14) :53-58.
[6]盧君.“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反思與完善[J].法學論壇,2014(11) :71-75.
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折射出法律的溫情,這一制度給予那些觸犯法律但情節輕微者的一次重生機會,是法治文明不斷進階的生動注腳。然而,這一制度的構建卻不是一帆風順的,社會觀念的滯后,相關
作者簡介:李潔潔(1990—),女,漢族,安徽毫州人,中共亳州市譙城區委黨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法律。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