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背景
自新高考以來,高考數學全國卷積極貫徹《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全面深化基礎知識考查,要求學生深刻理解數學問題的本質,深化概念,內化方法.這要求中學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知識、見識上下功夫,在數學知識方法應用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上下功夫,在培養關鍵能力上下功夫,這既是發展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方法,也是優化解題的重要途徑.在解題過程中,很多學生或因知識儲備不夠豐富,或因對數學知識本質理解不夠透徹,或因重要的思維方式沒有形成,給出的解答方法過于煩瑣,降低了解題的效率,導致做后面的題目時間不夠用,慌忙易錯,從而無法從容應對新高考.下面筆者結合具體案例,談談優化解題的途徑.
2 優化途徑
2.1 利用定義優化運算
對概念、定義或性質的深人理解是掌握數學對象的基本前提,然而不少師生只熱衷于對題型方法的總結歸納,忽略了概念、定義或性質,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僅無法提高解題能力,還會使得所學知識方法成為無本之木,使思維變得僵化,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1 (2023年新高考Ⅰ卷16)已知雙曲線 C
的左、右焦點分別為 F1,F2 點 A 在 C 上,點 B 在
軸上,
,
,則 c 的離心率為
分析此題如果使用設點或設直線的方法來解決,運算量會比較大,觀察題目條件發現有焦點三角形,可以考慮使用雙曲線的定義來優化解題過程.
如圖1所示,設 ∣AF2∣=2m ,則 ∣BF2∣=3m= ∣BF1∣ ,在 RtΔAF1B 中,由勾股定理得 |AF1|=4m 由雙曲線的定義可知 ∣AF1∣-∣AF2∣=2a=2m .在ΔF1BF2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解得
,所以
一例2 (2023年新高考I卷9,多選題)有一組樣本數據 x1,x2,…,x6 ,其中 xi 是最小值, x6 是最大值,則( ).

A. x2…,x3…,x4, x5 的平均數等于 x1,x2,…,x6 的平均數B. x2,x3,x4,x5 的中位數等于 x1,x2,…,x6 的中位數C. x2,x3,x4,x5 的標準差不小于 x1,x2,…,x6 的標準差D. x2,x3,x4,x 的極差不大于 x1,x2,…,x6 的極差
分析本題選BD.我們來看此題的選項C,如果利用標準差公式進行嚴格計算,顯然比較耗時.如果對標準差的概念理解透徹,該選項其實是不需要動手計算的.對于標準差,有這樣的描述:標準差刻畫了數據的離散程度或波動幅度,標準差越大,數據的離散程度越大;標準差越小,數據的離散程度越小.這組數據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后,數據顯然更加集中了,離散程度就更小了,標準差自然就變小了,所以C錯誤.
2.2利用公式推導的方法優化過程
數學公式的推導過程中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為重要.公式教學能使學生了解公式的來龍去脈,意識到所學公式與考題之間的“源”與“流”的辯證關系,能夠遷移思想方法、舉一反三,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余弦定理的推導過程如下:在△ABC中,有向量等式
,從這個等式出發,我們來探索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等式兩邊同時平方得
即 a2=b2+c2-2bccosA
通過對向量等式兩邊取平方的方式,使向量等式轉化為邊與角的數量等式,也就是余弦定理.下面看看這種方法在高考中的應用.
例3(2023年新高考 I 卷17,節選)記△ABC的內角 A,B,C 的對邊分別為 a,b,c ,已知 ΔABC 的面積為
為 BC 的中點,且 AD=1. 若 b2+c2=8 求 b,c
分析此題對于學生來說并不簡單,很多學生看到題目條件,第一反應是在 ΔABC 中運用余弦定理,結果沒有做出來.事實上,題目中包含了兩個向量等式:2
,根據余弦定理的推導方法可得
,即 4+a2=16 ,解得
.易知

解得 sin∠ADC=1 ,而 0lt;∠ADClt;π ,則 ∠ADC=
,所以 
2.3利用數形結合思想減少代數運算
我們所學習的很多知識涉及幾何與代數的雙重屬性,如函數、向量、復數、不等式、解析幾何,遇到涉及這些知識點的問題,有時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可能會大大優化問題
例4(2023年新高考 I 卷13)已知向量 a,b 滿足
,則 |b|=
分析如果從代數的角度考慮,需要對題目中的兩個式子進行平方處理,雖然難度不大,但是書寫與運算還是耗時不少,從幾何角度觀察并利用向量加減法則可以快速得到答案.
如圖2所示,設AB=
,
,則
,
,
.由題意可知
,所以 

例5(2025年新高考Ⅱ卷13)若 x=2 是函數f(x)=(x-1)(x-2)(x-a) 的極值點,則 f(0)=
分析很多學生看到題目里面出現了極值點的字眼,自然想到了求導,但這個函數是以因式分解的形式給出的,如果要求導,需要先去括號,或將其中兩個因式看成整體再利用乘法的求導公式求導,這樣做無疑加大運算量.事實上,此題根本不需要求導,只需要簡單快速地畫出三次函數的草圖即可.由于該函數的三次項系數為正數,且至少有兩個零點,因此函數圖像為“先增后減再增”類型.因為2既是零點又是極值點,所以圖像如圖3所示,顯然2為重根,所以 a=2 ,進而 f(0)=-4

2.4 利用教材的延伸內容
數學教材中有許多開放性和探索性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課后習題,它們是經過精選的,較為經典.對教材習題進行合理而有度地剖析、變式、延伸、推廣、拓展、縱橫聯系,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抽象思維、發散思維的能力,對錘煉學生的思維品質、建立系統化知識網絡有著獨特的功效,
(蘇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第二冊第132頁練習第7題)證明: ∣z1z2∣=∣z1∣∣z2∣ :
這道題的證明對于學生來說很簡單,但是這道題的結論是值得研究的,它揭示了復數乘積的模與各自的模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很漂亮的結論,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思考以下拓展問題
(1) ∣z1z2z3∣=∣z1∣∣z2∣∣z3∣ 是否成立?(2)
是否成立?(3)
是否成立?
探究發現上述結論都是成立的,這些結論在高考的客觀題中有著它的應用價值,可以優化解題過程,
一例6 (2022年北京卷2)若復數 z 滿足 i?z= 3—4i,則 
A.1 B.5 C. 7 D. 25分析根據教材中的結論可知 |i?z|=|i||z|= |3-4i|=5 ,則 |z|=5 ,這樣可以避免求解復數 z 以及計算模的過程,減小運算量.
(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第121頁探究)如圖4所示,點 A,B 的坐標分別是(-5,0),(5,0) ,直線 AM ,

BM相交于點 M ,且它們的斜率之積是 ,試求點M的軌跡方程,并由點 M 的軌跡方程判斷軌跡的形狀,與它們的斜率之積是
比較,你有什么發現?
通過探究該問題可以得到更一般的結論:若點P,Q 是橢圓 C
( (agt;bgt;0) 上關于原點對稱的兩點,點 A 是橢圓上異于 P,Q 的任意一點,直線AP,AQ 的斜率 kAP,kAQ 都存在,則
下面看看該結論在高考中的應用.
例7(2022年全國甲卷理10)橢圓 c
1(agt;bgt;0) 的左頂點為 A ,點 P,Q 均在 C 上,且關于y 軸對稱.若直線 AP,AQ 的斜率之積為
,則 c 的離心率為( ).

分析設點 P 關于 x 軸的對稱點為 P′ ,則點 P′ 與點 Q 關于原點對稱.由上述結論可知 kAP′?kAQ=
所以橢圓 C 的離心率 
2.5利用特殊值或特殊模型求解
有些問題直接求解比較復雜時,不妨利用符合題設條件的特殊值代人計算或檢驗,如利用特殊值、特殊圖形甚至特殊函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缺乏嚴謹性,只適用于客觀題中.
例8(2023年新高考Ⅰ卷11,多選題)已知函數 f(x) 的定義域為 R,f(xy)=y2f(x)+x2f(y) 則( ).
A. f(0)=0
B. f(1)=0
C. f(x) 是偶函數D. x=0 為 f(x) 的極小值點
分析觀察題目的條件,當 xy≠0 時,可以將條件 f(xy)=y2f(x)+x2f(y) 變形為

聯想到對數函數具有這種運算性質,不妨設
,構造
利用該函數對選項進行逐一判斷可以得到答案為ABC.
例9(2025年新高考I卷7)若圓 x2+(y+ 2)2=r2(rgt;0) 上到直線
的距離為1的點有且僅有2個,則 r 的取值范圍是( ).
A. (0,1) B.(1,3) C. (3,+∞) 1 D. (0,+∞) 0
分析這道題涉及動圓,如果用一般的思維去處理,需要運用運動的觀點去看待問題,對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但如果將圓的半徑取為特殊值,就可以將圓“定”下來.考慮到這是一道單選題,結合選項依次取 r=1 和 r=2 ,通過繪制草圖(如圖5),結合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為定值2,容易判斷當 r= 1時,圓上到直線的距離為1的點只有一個,所以排除選項D,當 r=2 時,圓上到直線的距離為1的點顯然有兩個,排除選項A和C,故選B.

2.6利用多選題選項之間的排斥求解
多選題的答案是不少于兩項的,如果一道試題中有兩個選項同對同錯,另兩個選項確定一對一錯,那么這兩個選項只可能是同對,這也算是針對多選題的一種應試技巧.
例10(2021年新高考I卷11,多選題)已知點P 在圓 (x-5)2+(y-5)2=16 上,點 A(4,0),B(0) 2),則( ).
A.點 P 到直線 AB 的距離小于10
B.點 P 到直線 AB 的距離大于2
C.當 ∠PBA 最小時,"
"D.當 ∠PBA 最大時,"
"分析圓心 M(5,5) 到直線 AB:x+2y-4=0 的距離為"
"
",所以點 P 到直線 AB 的距離的最(20"
"小值為 ,最大值為"
",故

A正確,B錯誤.如圖6所示,當 ∠PBA 最大或最小時, PB 都與圓 M 相切,在這兩種情況下, PB 的長度是相同的,所以選項C和D要么都正確,要么都錯誤.由于這是一道多選題,所以這兩個選項只能都是正確的,因此可以避免對PB長度的運算求解,從而優化解題過程,選ACD.
優化高考解題途徑,不僅是技巧的傳授,更是思維品質的培養.因此,不能為了技巧而只教技巧,否則會陷入一個極端的錯誤中.例如,特殊函數法雖然能快速解決抽象函數問題,但過度依賴這種方法,容易忽略嚴謹的邏輯推導,在不能使用這種方法時,學生會束手無策;多選題選項排斥性的講解會讓學生感到新奇,但扎實的基礎知識才是運用這種方法的根基,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一步平衡概念理解、方法遷移與應試技巧,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分層教學和針對性練習,幫助學生實現高效、精準解題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五期課題“追求理解的高中數學概念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23JY15-L54);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指向高階思維培養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研究”(立項編號:C/2023/03/4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