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四邊形相關問題常融合多個知識點,綜合性強,在各類考試中頻繁出現,是考查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重要題型.“隱圓”作為平面幾何中一種隱藏但極具價值的條件,在解題過程中若能被準確識別和有效運用,往往能為解決復雜問題提供關鍵思路.本文以泉州市2025屆高中畢業班質量監測(二)第14題為例,通過對多種解法,幫助學生對“隱圓”知識進行總結和梳理,分析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對幾何問題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1 題目分析
題目在平面四邊形 ABCD 中, AB=4 , BC= 2 , AC=AD ,
,則 AC= ;若點 E 是 cD 的中點,則當 BE 取得最大值時,四邊形 ABCD 的面積為
本題以平面四邊形為依托,巧妙地將“隱圓”這一關鍵幾何要素隱匿其中.學生要突破這一難題,就必須具備從錯綜復雜的圖形關系中精準識別“隱圓”條件的敏銳洞察力,進而靈活運用圓的相關性質來解決問題.從代數角度來看,坐標法、三角換元法、向量法、三角函數法等都是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運算.在轉化過程中,學生需要依據題目條件建立方程或函數模型,以此來求解幾何量的最值與面積.這不僅考查了學生對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積公式等基礎知識的熟練運用,更突出了對學生數學運算和數學建模能力的嚴格考查.在建立函數模型時,函數與方程思想貫穿始終,學生要學會將幾何中的變量關系轉化為函數關系,通過研究函數的性質來解決幾何問題
其中,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積公式等內容成為解題的基礎運算工具,它們是學生進行代數運算和建立數學模型的重要依據;圓的定義、性質以及軌跡問題,則構成了“隱圓”這一隱含條件的知識內核,是學生發現“隱圓”運用圓的性質解題的關鍵所在.
2 解法探究
在 ΔABC 中,由余弦定理知 AC2=AB2+AC2 -2AB?AC?cos∠BAC=100 ,整理得 AC=10
解法一(坐標法)以 A 為原點, AB 所在直線為 x 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則 C(8,6) .設D(m,n) ,因為 AC=AD ,且 AC=10 ,所以 m2+n2= 100① 又因為點 E 是 cD 的中點,所以 E 點坐標為
,當 n 取最大值10時,D(0,10),BE2 取最大值64,此時 BE 取得最大值8,所以四邊形 ABCD 的面積為S= S△ABc + S△ACD =
(2
評注坐標法通過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把幾何元素(點)轉化為坐標,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運算.它利用代數方法求解幾何問題,解題過程規范、有序,在本題中,通過設點坐標、利用中點坐標公式得到 E 點坐標,再通過兩點距離公式建立與所求量相關的代數表達式,最終求解出最大值和四邊形面積.
解法二 (三角換元)設 D(10cosθ,10sinθ) ,其中 ,同解法一可得 BE2=34+30sinθ? 64,當 sinθ 取最大值1時, D(0,10) ,下同解法一得四邊形 ABCD 的面積52.
評注 三角換元法巧妙地引入三角函數進行變量代換,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三角函數問題.它利用三角函數的有界性來求解最值,為解決幾何最值問題提供了獨特視角.
解法三 (向量法)設 ∠BAC=α,∠CAD=β 因為 AC=AD ,點 E 是 CD 的中點,所以
,因為
所以
(20
4cos(α+β)=34+24sinβ+18cosβ=34+30sin(β +φ) ,其中
5,cosφ
,所以當
時, BE 取到最大值8.此時 sinβ= (20號
,所以以
(202
評注 向量法是將幾何中的長度、角度等問題轉化為向量的數量積、模長等運算,充分體現了向量的工具性.它能夠通過向量關系簡潔地表示復雜的幾何關系,對于處理涉及多個向量關系、角度和長度綜合的問題具有獨特優勢.
解法四 (三角函數法)連結 AE ,設 ∠CAE= 0.因為 AC=AD ,點 E 是 CD 的中點,所以 AE⊥CD !所以 AE=10cosθ. 在 ΔABE 中,由余弦定理得 AE2 (204號=AB2+AE2-2AB?AE?cos∠BAE ,即 AE2=16+ 30sin(2θ+φ)+34 ,其中
所以當
時,BE取到最大值8.此時
所以
評注三角函數法通過建立三角函數關系來求解幾何問題,對于一些難以從幾何圖形直接找到關系的問題,構建三角函數模型能有效地將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函數問題進行解決.這種方法充分體現了函數與方程思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代數運算能力.
解法五 (幾何法)因為 AC=AD ,點 E 是 CD 的中點,所以 AE⊥CD ,所以點 E 落在以 AC 為直徑的半圓上,記圓心為 o 當 BE 過點 o 時, BE 取到最大值.
在 ΔABO 中,由余弦定理得 BO2=AB2+AO2- 所以 BO= 3 .又因為
,所以 SΔACE=12×=20 所以S四邊形ABCD
評注幾何法的突出優勢是直觀性強,借助圖形的幾何性質,尤其是“隱圓”的性質,能快速找到關鍵解題點.這種解法利用幾何圖形的直觀特征,避免了復雜的代數運算.在本題中,通過挖掘“隱圓”這一隱含條件,結合圓的性質和余弦定理等知識,快速求解.
3 幾何法中“隱圓”常見表現形式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并非所有題目都會直白地給出圓的信息.有些題目里,圓的條件是隱含著的,需要我們對題目展開細致分析,運用恰當的轉化方法,才能找到圓(或圓的方程),進而運用圓相關的知識解答題目.解答這類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挖掘出隱藏的圓(或圓的方程),常見的解題策略有:
3.1 運用圓的定義和性質發現圓
(1)利用圓的定義(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確定隱形圓;(2)動點 P 對兩定點 A,B 張角為 90°(kPA?kPB =-1? )確定隱形圓;(3)A,B 是兩個定點,動點 P 滿足 PA2+PB2 是定值確定隱圓;(4)A,B 是兩個定點,動點 P 滿足 確定隱圓.
3.2 根據“阿氏圓”發現圓
一般地,平面內到兩個定點距離之比為常數λ(λ≠1) 的點的軌跡是圓,此圓被叫做“阿波羅尼斯圓”不妨設 A(ε-,εa,0) ,
,設 P(x,y) ,則有
,化簡得
,軌跡為圓心
半徑為
的圓.
3.3 向量關系中的“隱圓”
(1)向量極化恒等式推出的隱圓:乘積型 ·
(20
結論1 平面內,若A,B為定點,且PA·PB= λ ,則 P 的軌跡是以 M 為圓心, AB2為半徑 的圓.
證明 由 ,根據極化恒等式可知
1AB2=λ,所以PM =
AB2+λ,P的軌 跡是以 M 為圓心,
為半徑的圓.
(2)向量極化恒等式推出的隱圓:極化恒等式和型 PA2+PB2=λ
結論2 若 A,B 為定點, P 滿足 PA2+PB2=λ , 則 P 的軌跡是以 AB 中點 M 為圓心 為 半徑的圓.
證明 所以
,即 P 的軌跡是以 AB 中點M 為圓心
為半徑的圓.
(3)定冪方和型
結論3若 A,B 為定點, mPA2+PB2=n 或 PA2 或 mPA2+nPB2=λ ,則 P 的軌跡為圓.
證明 以直線 AB 為 x 軸,以 AB 中垂線為 y 軸,建立直角坐標系,由 mPA2+PB2=n 可化為 即
1) (x2+y2)+2c(m-1)x+(m+1)c2-n=0 整理得
綜上可見,每種解法各有優劣,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數學知識的相互聯系與靈活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多種解法,對比分析其特點,根據題目條件選擇最優解法,以此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數學思維.同時,強化“隱圓”等重要幾何概念的教學,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對幾何問題的敏感度和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