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霍山縣檔案館館藏室中,珍藏著一份95年前中共霍山縣委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影印件,報告的起草人名叫吳仲孚,為第三任霍山縣委書記。這份檔案是霍山縣革命斗爭史編纂辦公室(中共霍山縣委黨史研究室前身)于1980年從中央檔案館影印的,報告完整清晰地呈現了當年霍山革命斗爭如火如荼的場景。
一
據1985年版《霍山縣志》和《中國共產黨霍山縣歷史(第一卷)》記載,吳仲孚原名吳萬賓,字仲孚,六安縣(今六安市)毛坦廠人,1906年出生,1926年考入安慶安徽省立甲種農業學校讀書,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春參加霍山東北鄉革命活動,1930年任中共霍山縣委書記,1931年秋在“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
吳仲孚考入安徽省立甲種農業學校時,正值北伐戰爭節節勝利、大革命洶涌澎湃的時期,作為一名有志青年,吳仲孚在校期間受到進步思想影響,參加了學習馬克思主義小組,思想覺悟提高很快,共產主義信仰開始確立。1927年,在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猖獗之際,21歲的吳仲孚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決心為革命事業奮斗終生。
1929年春,吳仲孚受黨組織委派,回鄉開展農民運動。為了不連累家人,吳仲孚化名“蘆舒”。彼時,吳仲孚以“老農會”的名義把貧苦農民組織起來,開展各種斗爭活動。在開展農民運動的過程中,他對皖西農民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的情況和群眾通過革命來改變命運的迫切愿望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農會工作期間,吳仲孚以《農民訓練大綱》宣傳、教育、發動農民,組織農民抗租抗捐,建立赤衛隊、婦女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構建暴動起義的群眾基礎。同時,他積極吸收農民中的先進分子入黨,并對他們進行輪訓。在開展黨組織的建設過程中,吳仲孚要求黨員“由斗爭中去實驗黨的理論,由斗爭中去找工作方法,由斗爭中去鍛煉黨的同志”。1929年11月,吳仲孚在參加六安獨山暴動后,會同舒傳賢(時任六安中心縣委書記)、喻石泉(時任霍山縣委書記)來到西鎮,與西鎮當地的共產黨員伍淑和一道,參與策劃和指揮了“西鎮暴動”。“西鎮暴動”的成功引發了桃源河、舞旗河等一系列武裝暴動和起義,成為六霍起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霍山全境亦隨之赤化,建立了皖西革命根據地。此后,吳仲孚參加中央訓練班學習,1930年初結業歸來,接替喻石泉任中共霍山縣委書記。吳仲孚就任后,就霍山革命形勢情況向中共中央撰寫了一份報告。
二
吳仲孚的報告以簡練務實的文風詳述了霍山革命形勢發展的方方面面,這不僅是一份歷史檔案,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和獻身革命的堅定信念。
報告開篇即聚焦組織建設,強調霍山縣委從“六安縣委下的一個區”發展為獨立縣委的歷程,并詳細列舉了縣委的組織架構、黨員成分及分布情況。文中提到“十一人縣委委員、四人候補委員”,“二百五十名黨員中農民占十分之六”,體現出縣委對基層力量的重視。盡管不少黨員“政治水平線太差”,“缺乏訓練”,但縣委并未回避問題,而是清醒地認識到“群眾政治發展很快”與黨員培養滯后之間的矛盾。這種不粉飾短板、直面問題的坦誠態度,正是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生動體現。
在宣傳領域,霍山縣委的實踐堪稱“群眾路線的早期范本”。報告指出宣傳工作受到“材(料)少”的客觀限制,但并未因此懈怠,仍然積極利用標語、傳單、歌謠等通俗形式傳播革命思想。尤其在西鎮赤色區域,“宣傳隊”充分結合當地群眾“受軍閥壓迫、地主榨取”的切膚之痛進行宣傳,使黨的主張與民眾訴求高度契合。報告提到“霍山一帶都曉得有共產黨,并曉得它是代表勞(苦)人利益的”,既是對宣傳成效的總結,也揭示了共產黨人始終將群眾利益置于首位的初心。
涉及農運部分,報告以詳實數據展現了縣委的嚴謹作風:全縣農協會員數量達到“四千余人(內有農婦二三百人)”,成分細化至“佃農十分之四、雇農十分之三”。這種對農村階級結構的量化分析,為制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策略提供了依據。涉及工運部分則直面霍山“山城產米(業)不發達”的現實,提出將鄉村工人納入農協的靈活方案,既避免形式主義空談,又實現了工農聯合的實質突破。
報告對地方反動勢力“三派”(縣政府派、改組派、豪紳派)的剖析尤為精彩。縣委不僅準確識別了這三派“壓迫工農”的共同本質,更敏銳地指出其內部“不可免去的矛盾”,如縣政府派“游擊式逮捕”暴露的虛弱性、改組派“無群眾基礎”的致命缺陷。這種基于實地調查的階級分析,為“利用矛盾、分化敵人”的斗爭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撐,彰顯了共產黨人“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智慧。
關于游擊隊的記述雖然簡單,卻暗含深意。游擊隊“四十支鋼槍”與反動武裝“二百多支”的對比,既表明縣委清醒認識到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又通過“經常性游擊工作”的部署,展現出“積小勝為大勝”的持久戰思維。西鎮暴動“豪紳骨干先跑”的細節,更是以事實印證了毛澤東“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的論斷——唯有扎根群眾,才能讓反動勢力喪失生存土壤。
三
這份塵封90余年的報告,通篇未提一句口號,卻處處體現著實事求是的思想。吳仲孚用腳步丈量山鄉、用數據厘清階級、用策略破解困局的實踐,正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鮮活注腳。他所做的事情,就是一名共產黨員在自覺地貫徹落實“實事求是”,在努力地推動革命事業向前發展。我們黨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像吳仲孚這樣的黨員,秉承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精神,經過28年的艱苦奮斗,才最終帶領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今天,這份報告依然給予我們深刻啟示:真正的“實事求是”,從來不是對現實的簡單妥協,而是在深刻把握規律基礎上的主動創造。這份初心與智慧,正是共產黨人永葆生機活力的密鑰。共產黨員的底色,從來不是華麗辭藻堆砌的空中樓閣,而是腳踏泥土、躬身實踐的厚重沉淀。革命的信心與熱情,唯有扎根于對現實的深刻把握,方能轉化為改天換地的磅礴力量。
毛澤東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發表的著名文章《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對“實事求是”進行了闡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他強調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實事求是”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升華為黨的思想路線,成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再次重申“實事求是”,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又一次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今天,實事求是仍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它強調以實踐檢驗真理,立足國情解決現實問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發展實踐中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這正是堅持實事求是的生動體現。
(責任編輯: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