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6-0015-04
近年來,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化,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已逐漸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導向。以課堂競賽為核心載體的教學方式逐漸被視為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促進運動技能有效遷移與體育品德養成的重要途徑。教育部發布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體育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每堂課的教學比賽;《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1進一步強調體育教學須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倡導“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指導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展示或比賽。然而,在當前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對課堂競賽的認識尚存不足,競賽組織隨意性強,目標導向模糊,易導致競賽內涵的泛化;同時存在學生參與度低、競賽形式單一、組織頻率不足、競賽強度失控等問題,制約了“常賽”理念的有效落實[]。
基于上述問題,本研究圍繞“課課賽”這一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系統闡明其內涵特征、厘清其與相關教學活動的本質差異,并構建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框架,為開展常態化課堂競賽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指引,從而推動課堂競賽教學的常態化、規范化與科學化發展,最終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課課賽” 的內涵 及特征
“課課賽”是指教師在每節體育課中依據明確的教學目標,以競賽為主要手段,通過精心設計競賽情境、制定規則、組織實施和評價反饋等環節,有效實現“教—學—練—賽—評”教學閉環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與傳統課外競賽或大型聯賽不同,“課課賽”突出課堂情境與學生能力水平的精準適配,強調“小規模、短時化、高頻次”的課堂競賽組織形式特征,旨在通過課堂常態化的競賽活動,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育人”的教育目標,有效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興趣,進而促進其運動技能掌握、體育品德培育和綜合素養發展。
基于近年來國內外體育課堂競賽化教學研究成果及《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要求,本研究進一步將“課課賽”的特征歸納為目標對齊性、規則公開性、激勵競爭性、過程與結果評價性及育人綜合性五個方面(表1)。

需要強調的是,“課課賽”的具體設計必須充分考慮不同運動項目特點和學生的運動技能發展階段,從而進行合理選擇與調整。例如,在舞蹈、健美操、武術等表現類運動項目教學中,教師在技能初學階段可設計節奏模仿賽或專項體能挑戰賽,以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在技能鞏固階段適宜組織動作組合對抗,增強技能的熟練度;而在技能提高階段則可逐步引入套路創編賽或團隊協作展示賽,以充分體現競賽的綜合教育價值。這種“難度遞進、風險可控、評價多元”的課堂競賽設計思路,既遵循了運動技能習得的一般規律,也充分體現了表1所歸納的五項核心特征。
二 “課課賽” 的邊界厘定
為防止“凡競技皆稱賽”的概念泛化,本研究基于前述“五個核心特征”,通過將“課課賽”與傳統課堂練習、體育游戲、體育測驗及表現類運動項目展示四種典型課堂活動進行橫向對比,厘清“課課賽”的內涵邊界,明確其本質特征和實施范疇。
(一)“課課賽”與課堂練習的邊界分析
課堂練習包括個人技術訓練、分組戰術演練等,側重動作定型、體能發展及技戰術鞏固。
此類活動通常缺乏正式對抗機制與競賽排名,評價方式以教師即時的技術指導、動作矯正為主,具有較強的個體導向特征。但當相同動作或技術內容被植入競賽化情境后,其性質發生明顯轉變:“課課賽”要求競賽規則事先公布,評價標準清晰透明,并通過競賽名次和結果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后續流程,促使學生在競爭壓力和情境驅動下,將所學內容遷移到接近真實比賽的應用環境中。若將競賽規則、排名機制與評價反饋從中抽離,則教學活動回歸到單純的課堂練習;而當這些關鍵要素完整地體現時,即符合“課課賽”的基本特征。
(二) “課課賽”與體育游戲的邊界分析
體育游戲側重體驗性、趣味性與娛樂性,規則具有較強的彈性,可根據課堂氣氛和學生反應適時調整。其勝負結果通常并不會顯著影響課堂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課課賽”盡管也可采取游戲化的形式,但必須嚴格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導向,一旦規則確定便應堅持執行,成績排名直接嵌人“教—學—練—賽—評”閉環之中,并根據競賽結果及時調整后續教學目標和策略。換言之,體育游戲的靈活性與趣味性允許一定程度上規則和嚴謹性的弱化,而“課課賽”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時,必須保障規則執行的穩定性和教學評價的嚴謹性,以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三)“課課賽”與體育測 驗的邊界分析
體育測驗的本質是依據絕對標準診斷學生的體能或技能達標狀況,其核心關注點在于“測量精度”而非“競爭勝負”。一般而言,測驗缺乏學生之間的直接對抗,評價方式側重單一的達標或未達標結果,鮮以即時競爭作為激勵手段。“課課賽”則截然不同,其本質特征即通過相對排名與即時競爭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利用競賽過程的積分或排名機制,使學生在對抗情境中主動內化運動技能與技戰術。例如,同樣是50m跑,若僅僅記錄學生成績并與國家標準進行對照,即為“測驗”;若將全班學生分組開展競速比賽,以比賽名次確定積分,進而與后續教學環節及教學目標實現動態聯動,則體現了“課課賽”的本質特征與價值取向。
(四)“課課賽”與表現性展示的邊界分析
表現性展示,如武術套路、健美操和體育舞蹈等教學活動,通常側重于審美表現與動作創編能力的培養,評價方式多采用質性評分,帶有較強的主觀審美特征。即便在某些情境中設置競爭環節,排名結果也多處于次要地位或附帶性質。要使表現性展示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課課賽”,就必須明確引入可量化的技術指標與客觀排名機制,并確保競爭結果對后續教學產生明確的反饋作用。例如,在武術教學單元中,如果課堂活動僅限于小組依次展示長拳套路并由教師點評優缺點,這種形式仍屬表現性課堂展示;而若事先設定明確的評分維度,如動作難度系數、完成質量和團隊同步性,賽后根據綜合得分排定名次,并據此調整下一階段的技能練習與教學內容安排,則符合“課課賽”的本質特征和教學要求。
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分析可見:“課課賽”的本質不僅在于活動的趣味化或產生的成績,更關鍵的是能否真正融入教學目標,以公開透明的規則引導公平競爭,通過多維評價構成有效的學習反饋閉環,并回歸育人這一體育課程的根本宗旨。
三、“課課賽” 的實施策略框架
(一)教學目標導向的競賽設計
“課課賽”的設計應緊扣新課標提出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維核心素養目標,采用逆向設計策略。教師首先明確單元或課時的學習目標,再將其轉化為具體且可測量、易于競賽的課堂競賽目標,如“5m間距,30s內連續有效傳接球次數最多的小組獲勝”。在課時教學中,應遵循“技能定型一低強度對抗一正式競賽”的漸進模式,即先通過反復的低強度對抗、情境簡化練習形成穩定的技能表現,隨后逐漸提升對抗強度,最終使學生在正式競賽情境中實現技能的靈活運用與遷移。賽后借助自評、互評及教師反饋記錄評估學生表現,并據此動態調整分層教學策略,推動核心素養目標的實現。
(二)規則與評價激勵一體化
“課課賽”的規則制定、評價實施與激勵反饋應實現簡單清晰的一體化設計,以提高教學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教師賽前應簡潔明確地講解競賽規則、安全注意事項和評價方式;競賽過程中,以簡單易操作的評價方式(如完成次數、得分情況或勝負結果)實時記錄學生表現;競賽結束后,以口頭表揚、小組積分或即時頒發簡單的象征性獎勵(如貼紙、積分卡)進行激勵。這種簡潔的一體化方式既可減輕教師負擔,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三)多元競賽模式與分層參與
“課課賽”針對入侵類、網墻類、表現類、體能類等不同類型運動項目和學生能力差異,可采用多元競賽模式。教師可通過不同能力分層或適當讓分機制,構建“同質競爭”與“異質合作”相結合的分組方式。競賽過程中,教師或學生采用即時積分、小組排名或典型表現記錄等簡易記錄方法,及時給予口頭反饋與激勵,以確保全員積極參與并獲得良好教學效果。
(四)運動負荷控制與課堂安全管理
“課課賽”實施過程中,教師須合理調控運動負荷,綜合考慮強度(心血管刺激水平)與量(持續時間 × 頻次)兩個維度,確保運動技能提升與安全防控之間的動態平衡。負荷強度監控可采用“心率分區 + 主觀疲勞度(RatingofPerceived Exertion,RPE)”雙指標系統,其中CR-10RPE量表以0至10分表示從“非常輕松”至“最大極限”,一般將課堂目標強度區間設定在RPE6-7,對應于 65%-85% HRmax(HRmax ≈220- 年齡)[2]。當多數學生報告自感強度達到或超過RPE8(特別累),或實際心率超過160次/分的安全警戒值時,教師應及時降低競賽節奏或延長休息間歇。在負荷量方面,《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每節課學生個體運動密度應不低于 50% 。課堂實操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競賽內容靈活設置單輪競賽時長,通常建議控制在 4~6min ,并在一節課內設計 2~3 個“賽—評”循環,使競賽活動總時長約為10min并保持均勻分布,從而達到有效的生理刺激閾值,同時避免乳酸過度堆積引發運動疲勞與損傷。
賽前熱身與賽后放松整理活動應作為課堂安全管理的必要環節嚴格落實,場地和器材也需課前巡檢并制定完備的應急處置預案,確保實現“中高負荷但不超負荷”的課堂運動負荷安全目標。通過上述“強度與量的雙重調控 + 競賽情境的逐級遞進”,有望實現技能習得、體能發展與運動風險防控的協調統一。
(五)體育品德培育與價值引領
“課課賽”不僅承擔技能培養功能,更是體育品德教育與價值引領的重要載體。教師在競賽前明確提出“公平、公正、尊重對手”等基本要求,競賽過程中即時糾正違規行為,強化學生規則意識;賽后組織以團隊合作、勝敗心態、自我反思為主題的簡短交流活動。教師可通過課堂觀察記錄少數典型的品德表現,如積極合作、公平競爭、遵守規則等,以口頭評價或小組積分的方式對優秀表現給予即時表揚與反饋,促進學生體育品德與價值觀念的逐步內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賽育人”。
(六)教師專業發展與課內外協同保障
“課課賽”的深入開展有賴于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與學校層面的制度保障。學校應建立“示范課—同項研討一數據反饋”的三級教研模式:由骨干教師提供“課課賽”示范課;教研組成員針對相同競賽主題實施平行教學,收集RPE、心率及技能表現數據;再通過數據分析與課堂錄像共同反思、優化和迭代教學方法。此外,學校應整合課內外資源,建立課堂競賽與課外社團活動、年級聯賽、校隊訓練之間的協同機制,形成從課堂到課外的完整競賽生態鏈,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競技體驗與成長支持。
四、結語
本研究系統闡明了中小學體育課堂“課課賽”這一教學組織形式的內涵、特征及其與其他課堂活動之間的本質區別,構建了較為系統的實施策略框架,為推動體育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未來實踐中,建議圍繞實施策略的課堂操作簡便化、學生體育品德評價的便捷化、課堂競賽負荷的科學監控,以及教師的專業培訓與支持體系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深人探索,以切實促進“課課賽”這一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效落地和長期實施,從而推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持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川李軍,劉世磊.“教會、勤練、常賽”的生成背景、基本內涵與實踐審思[J].體育學刊,2022,29(06).
[2]于洪軍,王曉昕.session-RPE訓練負荷量化方法的發展及對運動訓練的啟示[J].體育科學,2021,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