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6-0004-06
一、問題延展
在《論“專項技能課課賽”的必須與實現(一)》中討論了“專項技能課課賽”的課改、教改、育人和強師的意義,本文將對“專項技能課課賽”的實踐操作問題進行討論。基層體育教師關于“常賽”或“課課賽”實際操作的疑問有如下幾大類:1.體育課中的“賽”與“學”的關系問題;2.在不同教學內容的單元中如何進行相應的“課課賽”;3.“課課賽”的組織形式有關問題;4.如何安排好“課課賽”的時間問題;5.教學條件不良時如何推進“課課賽”;6.“課課賽”的安全問題等。在此,就上述問題予以解答。
二、“專項技能課課賽”的“賽”與“學”關系
問題1:體育課應以教學為主還是以比賽為主,當比賽與教學在時間上發生沖突時應哪個優先?
問題實質:體育課是以教學為主,還是以比賽為主?按照經典的體育教學理論和傳統的教學觀念,毋庸置疑,體育課以教學為主,但是若從現實教學問題及已有的教改成果出發,可能就有不一樣的結論了。當前中國體育教學問題主要有:“學生上了12年體育課卻沒有很好地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健康中國2030n"規劃綱要》已經明確提出“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一項以上運動技能”的要求,但體育課程教學并沒有實現;國家提出“對體育教師的評價從教了多少到教會了多少,要教會、勤練、常賽”,而眾多的體育教學依然是“蜻蜓點水”“管教不管會”。從現有情況看,無論是我國的“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還是國外的“運動教育模式”,都成功地將教學融于競賽,將競賽植根于教學,在如此教改成果的實踐中,教學與競賽融為一體,形成“教學即比賽、比賽即教學”的新形態。本文認為,在當前貫徹“教會、勤練、常賽”的形勢下,需要打破比賽和教學截然分開的舊教學觀,樹立“為了實現教學目的的競賽即教學,并且是有特殊教育意義高質量教學”的觀念,要逐漸改變“只有講解、示范、重復練習式教學,反而將更加重要的比賽排斥在教學之外”的錯誤觀念。當然,偏離甚至完全脫離了教學目的的游戲和競賽不是需要提倡的比賽。至于比賽與教學在時間上發生沖突時應以哪個優先,本文認為在當前“教學即比賽、比賽即教學”的教學模式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條件下,還是應當以教學為主,但教學與比賽“非此即彼”的舊觀念應該從現在就開始轉變。
問題2:學生還沒掌握基本運動技戰術之前可以比賽嗎?如果可以,是怎樣的比賽?
回答是可以的。在日本“以賽帶學領練”的球類教學中是提倡第一節課就比賽的,因為球類技戰術的真正掌握取決于學生“球場意識”和“位置意識”的建立。日本體育教學為了盡快讓學生體會到球場和自己應在的位置,會在教學開始時進行“嘗試性比賽”即“發現問題的比賽”,當學生還沒有位置意識時會出現“球到哪,人群到哪”的現象(日語稱為湯圓現象),而此時雙方學生都無法得分,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地指導學生要在場地上“散開”,于是乎位置的概念就出現了,傳接球技術也出現了,此時再進行各種距離傳接球的教學和練習也就順理成章了,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并且所學傳接球也是真實情景下的“真技術”和“活技術”了。很明顯,所謂的“嘗試性比賽”就是學生學習和掌握運動技戰術之前的比賽,同樣的理念,在“領會教學法”中也有體現,即它是一種在進行單個運動技術教學之前先進行便于學生“領會”某球類運動概觀的整體性比賽,使學生將單個技戰術進行整體體驗性比賽的教學思想。可以說,先于運動技戰術學習的比賽形式很多,也很重要,它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比賽,而是具有項目體驗性、整體認知性、嘗試錯誤性和形成技戰術概觀的比賽。
問題3:賽中學、賽中練、以賽帶學、以賽代練的學理何在?
課外學生自發自主的比賽,通常都是以賽中學、賽中練、以賽帶學、以賽代練的形式進行的。人們很少能看到學生在課外打籃球前先進行一段像體育課教學的那種技戰術學習和練習,而經常看到的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找到打球的同伴,再根據大多數同伴的技術水平決定進行怎樣的比賽,常見的籃球“斗牛”和“三人制比賽”,足球“半場場地比賽”、乒乓球的“擂臺式比賽”、網球的“搶7比賽”等就是這樣產生的,然后再共同商量決定比賽的時間、裁判,并根據情況來修訂規則等。這樣的比賽就可以達到賽中學、賽中練、以賽帶學、以賽代練的效果。通過賽中學,學生的技戰術水平可以得到更快的提高,原因是在具有實戰性的比賽中,所掌握的技術和戰術都是非常實用的,而不是擺出來的假技術和假戰術,這就是賽中學、賽中練、以賽帶學、以賽代練的學理所在。
問題4:以賽帶學、以賽代練有無成熟的模式可學習借鑒?
據筆者了解,最成熟、最可供大家學習借鑒的“賽中學、賽中練、以賽帶學、以賽代練”實踐模式是美國體育教育家西登托普的“運動教育模式”。“運動教育模式”的方法是:仿照職業聯賽,將一個學期變身為一個賽季(season),將學生固定分組形成一個隊 (team),將整個教學過程轉變成一個系列賽(series),其中還包括“季中賽”和“季后賽”,在系列比賽的最后還有頒獎儀式等。在“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中,學生是以比賽為主,但并不是沒有教學,而是將教學融合在比賽中,根據比賽的問題對學生的運動技戰術進行不斷修正與完善,將技戰術認知融合在比賽的總結中,融合在比賽前的戰術演練中。“運動教育模式”是很典型也是很成功的,值得在“專項技能課課賽”推進過程中認真學習借鑒。
三、不同教學內容的“專項技能課課賽” 的區別
問題5:健美操需不需要課課賽,如何進行表現類運動的課課賽?
健美操、器械體操、基本體操、啦啦操、藝術體操、街舞、體育舞蹈、踢踏舞、跳皮筋等運動在游戲理論的分類中屬于“表現類”運動。表現類運動是學習者通過學練形成具有藝術性的運動技能并通過向他人展示優美動作并獲得贊賞進而實現自我表達和自我突破的運動。表現類運動比賽與球類運動的比賽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它是通過第三方主觀賦分來決定勝負的比賽。表現類運動的比賽對于學生的學練同樣非常重要,在比賽中,學生可以得到學習的反饋,進而激發對高質量動作的目標追求,并產生向他人虛心學習的需要與態度。從理論上講,表現類運動與球類競爭運動一樣也是需要“常賽”的,而表現類運動的“專項技能課課賽”主要是“常展示”的形式,如“學習后的各小組的集體展示與評比”“小組最優代表的動作展示與評比”等。表現類運動的展示(比賽)的頻數應該像球類比賽那樣多,畢竟表現類運動的“學動作”和“精動作”的教學任務很重,所需時間會更多一些。
問題6:田徑的跳遠需不需要課課賽,如何進行課課賽?
田徑、游泳、攀巖、跳繩、滑冰、滑雪等運動項目在游戲理論的分類中屬于“克服類”運動,是一種通過提高體能和技能,不斷克服更高難度的困難而突破自我的運動。克服類運動的比賽經常是以度量衡(時間、長度、高度等)來裁定比賽的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練來說,克服類運動的比賽依然重要,經常測一測、比一比、賽一賽會激勵學生去更努力的鍛煉,增強他們的信心,促進彼此間的比學趕幫超。克服類運動也需要“課課賽”的概念,但它與球類競爭運動、表現類運動在比賽形式上有明顯不同,是“常測測、常賽賽、常比比”的形式,如“分組次序跑比賽”“目標跳遠達標賽”“1分鐘跳繩小組總數賽”“10乘100接力賽”“立定跳遠接龍比賽”等。相對球類競技的項目,克服類運動的“課課賽”頻次會相對少一些,因為其“精確動作”和“發展體能”的教學任務比重會大一些,需要較多的時間進行專門學練。
問題7:中國式摔跤需不需要課課賽,如何進行課課賽?
中國式摔跤、跆拳道、柔道、散打、兵道、劍道、擊劍等運動項目在游戲理論的分類中屬于“對抗性”競爭運動,多是雙人對抗的搏擊運動。它們是一類通過提高搏擊技能和體能,與對手進行角力而爭取勝利并體驗樂趣的運動。搏擊類運動的比賽是直接對抗的“零和博弈”。搏擊類運動的比賽對于學生的學練也很重要,經常“賽一把”“單挑一下”的比賽會激勵學生更努力地鍛煉,去挑戰更高水平的對手,增強繼續與高手拼搏的信心。搏擊類運動的課課賽與球類競爭運動、表現類運動、克服類運動的比賽相比有明顯不同,其形式主要是“挑戰高手”,如“課上擂臺賽”“模擬段位賽”“達人排位賽”。搏擊類運動的課課賽更容易融合于教學之中,只要加入排名、擂臺、模擬段位等因素就可以將教學的對陣轉化為比賽的對陣。
四、“專項技能課課賽的組織形式問題
問題8:“專項技能課課賽”的比賽都有什么類型?
根據單元的時間位置、技戰術學練目的及其他目標等,可對“專項技能課課賽”做以下區分。
1.根據在教學過程中所處階段可以分為:(1)單元教學開始階段的“嘗試性和體驗性比賽”,即學生尚未進行運動技戰術學習之前的比賽,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通過原始性比賽來體驗項目特征、嘗試并認知易犯錯誤、進行對運動項目樂趣的初步體驗等;(2)單元教學中間階段的“教學性訓練性比賽”,即融合在學生運動技戰術中的比賽,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通過各種技戰術比賽融會貫通地、高質量地掌握技戰術;(3)單元教學結尾階段的“總結性表彰性比賽”,即在教學單元結束之前進行的比賽,是具有復習、鞏固、總結、體驗學習成果和成功體驗作用的比賽,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通過回顧總結所學內容,反饋檢驗學習成果,運用所掌握的運動技能享受比賽、體驗學練成功。
2.根據技術教學目的可分為:(1)為熟練掌握某單個技術的比賽,如籃球的運球比賽、傳球比賽、快攻上籃比賽、投籃比賽,排球的發球比賽、傳球比賽、墊球比賽、扣球比賽等;(2)為熟練掌握組合技術的比賽,如籃球的運球傳球比賽、傳球快攻投籃比賽、運球突破上籃比賽等,排球的接發球墊球比賽、墊球傳球比賽、墊球扣球比賽等。
3.根據戰術教學目的可分為:(1)為提高學生進攻戰術的比賽可劃分為學習進攻戰術的比賽(如各種“限制防守方動作的比賽”),為熟練進攻戰術配合的比賽(如“適當降低防守強度和難度的進攻戰術比賽”“正常強度難度的進攻戰術專項比賽”等)。(2)為提高防守戰術的比賽可分為學習防守戰術的比賽(如各種“限制進攻方動作的比賽”),為熟練防守戰術配合的比賽(即適當降低進攻強度和難度的防守戰術比賽),正常強度難度的防守戰術專項比賽。
4.為其他教育教學目的舉辦的比賽。(1)為幫助學生體驗項目樂趣而舉辦的比賽。這類比賽的特點是能幫助學生體驗項目樂趣,如排球的“不倒翁”比賽、“聚精會神”比賽等。(2)為對學生進行體育品德教育的比賽。這類比賽的特點是具有培養學生體育品德突出的功能且直接指向學生體育品德問題,如排球的“保衛家園”比賽、足球的“絕不犯規”比賽等。(3)為重點提高學生某專項體能的比賽。這類比賽的主要任務是針對學生某個方面專項體能差并進行強化練習,如足球的“疾速運球”、籃球的“快速換點投籃”等。
問題9:做游戲算比賽嗎?在課的開始階段復習性的籃球搶球游戲算課課賽嗎?
由于大部分運動游戲是以比賽形式進行的,因此運動性游戲與“專項技能的課課賽”的比賽有相通之處,但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專項技能的課課賽”是為貫徹“教會、勤練、常賽”課程新理念的“賽”,是為幫助學生熟練掌握運動技能的“賽”,是為了“教會技戰術”和“常練技戰術”的“賽”,因此它與一般運動游戲具有如下區別:(1)課課賽的教學目標是為了提高運動技能;(2)課課賽的內容是專項技戰術;(3)課課賽是在專項技戰術學練的情境(如在專項運動的場地,使用專項的器具,采用專項的規則等)下進行;(4)課課賽強調盡可能接近實戰的強度和力度。由此說來,如果體育教師在課中做了一般性的與專項技戰術學練無關的活動性游戲肯定不是“課課賽”的概念,如曾經出現過的“扁擔挑南瓜”“抗震救災”“一棍定天下”“七劍下天山”。綜上,體育教師在課開始階段的復習性籃球搶球游戲屬于“課課賽”。
問題10:課課賽在一堂課的什么時間段進行最好?
理論上講,“專項技能的課課賽”在課的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筆者在日本看過小學的“運動教育模式”和中學“選修制教學”的籃球課,學生幾乎從課的開始就進行比賽,但是,感覺他們在課的前半部的比賽教學意義較強一些,是為了復習某些技戰術、學習某些技戰術、熟練鞏固某些技戰術的比賽,而在課的后半部的比賽,其真比賽的意義會更強,此時就是在比賽的真實環境下不斷熟練技戰術、應用技戰術。
考慮到我國當前體育教學的條件,在“運動教育模式”還不為大家熟悉和熟練操作的情況下,本文建議在課的前半部分仍以學練技戰術為主,而在課后半部分要盡可能以比賽為主。如果從大單元和體育走班的整體教學過程來看,在大單元和走班制教學的前半階段應是教學在前、比賽在后,而在大單元和體育走班教學的后半階段應以學賽融合的方式進行。
問題11:如何區分“課課練”與“課課賽”,兩者可以結合嗎?如何進行結合?
“體能素質課課練”與“專項技能課課賽”的目的不一樣。課課練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身體,提高身體素質與體能;課課賽是為了提高運動技能,幫助學生學好學活項目的技戰術。兩者在形式上有時相似,都是在運動,大部分都是在比賽,如果有些課課練是結合了專項體能,那就更加相像。但是,體育教師一定要對兩者有清晰的區分,兩者的目的和要求不一樣:課課賽是為學,課課練是為健;課課練所對應的課標要求和內容是體能,課課賽所對應的課標要求和內容是專項運動技能;課課練的要求是負荷強度,課課賽的要求是實戰。
“體能素質課課練”與“專項技能課課賽”可以結合,結合點主要是“專項體能的比賽”。因為專項體能也是體能的有機組成,專項比賽也有發展專項體能的需求,所以,在體育課中圍繞專項體能的課課練與圍繞體能訓練性比賽的課課賽是可以完美結合的。
問題12:“課課賽”是學生自主的比賽,還是教師組織的比賽,哪種形式更好?
“專項技能課課賽”既可以是學生自主的比賽,也可以是在教師組織和具體指導下的比賽,兩種比賽形式各有優點和不足。有教師組織和具體指導下的比賽具有很強的教學意義,教師可以融人多種教學內容,缺點是學生在這樣的比賽中會受到教師因教學而進行的干預,很難盡興。學生自主比賽的優點是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鍛煉學生的自主自管能力,如學生團隊建設做得好還有利于體育品行的培養,如團結、自律、理解、公正、服從等品質。但自主的比賽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比賽能力,需要學生有較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有小干部作用的有效發揮。無論是學生自主的比賽,還是有教師組織的始終有具體指導的比賽,都是體育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應根據情況和目標加以合理利用。
五、“專項技能課課賽的時間安排方面的問題
問題13:一節課時間很短,課課賽是否可行,一節課要用多少時間進行課課賽?
的確,一節體育課的時間不長,又要瞄準課課會,還要課課練,加上課課賽,時間很緊張。如果不推進體育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實現高效的體育教學,即便像大學體育課那樣有 90~100 分鐘也會覺得時間不夠。要推進有實效、高效、可行易行的“專項技能課課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精講多練。這是體育教學的基本原則,體育教學基本形式是身體練習,講解雖必要但要簡約,盡可能邊講邊練、邊練邊指導。當前常規體育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無效講解,有時教師還拿出大量時間進行淺顯問題的“探究”,這都違反了體育教學的基本規律,需努力克服(關于探究是“有價值的彎路”的論述請參閱筆者的有關文章,精簡多練在后續的“課課知”中還將再行討論)。(2)教賽融合。要謹記比賽是為了教學,教學要融于比賽;將比賽和教學盡可能結合,充分提高教學質量和實效性。(3)推進長短課。在每周體育課時普遍增加而課時相對變短的情況下,要推進長短課的成功方式,即每周有一節長課(將兩節正常課連上的形式),短課以教學和小型比賽為主,長課以學生可以盡興的比賽為主。(4)大量開發各種有效有趣但組織簡單的教學比賽內容,以便基層體育教師信手括來地使用。關于比賽內容的研發請關注全國學校體育聯盟 (教學改革)的《專項技能課課賽1260例》的工作成果與進度。(5)在課間增加15分鐘而體育課被壓縮的情況下,建議體育課與上下節課的課間依舊是10分鐘,即提早5分鐘上體育課,推遲5分鐘下體育課,以保證體育課上時間不變。
六、“課課賽”所需的條件和特殊要求的問題
問題14:在大班額教學中如何組織課課賽?
雖然目前小班額的教學已經越來越多,但在許多地方依然存在大班額教學的情況。在大班額的體育教學中進行課課賽和“常賽”確實面臨著特殊困難。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1)在大班額、場地充足、器材充足的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多采用分組比賽的方式,但分組比賽需要學生遵守紀律,因此要狠抓紀律教育和隊組建設,建議多采用固定分組形式以強化隊組建設,還要加強對小干部的培養與使用。(2)在大班額、場地不充足但器材充足的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多采用非正規場地內的比賽方式,如雙人“斗牛”、雙人對搶球、突破和防守對練等,此時需要合理利用場地并同時做好安全保障。(3)在大班額、場地不充足、器材也不充足的教學中,教師要多采用“梯次輪流上場”的比賽方式,如籃球和足球的運球闖關等比賽。
問題15:在小場地、少場地的教學條件下如何組織課課賽?
在場地小、專門場地少的教學條件下進行課課賽很難,甚至進行正常的體育教學都有困難。本文對場地小、專門場地少的學校開展“課課賽”的建議是:(1)在體育場地無法優化的情況下,應避免開展需要很大場地,如足球、棒壘球、飛盤、網球的運動項目,多開展如乒乓球、匹克球、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武術等運動;(2)要通過“新賽道”式的特殊工作來優化教學條件,如在本系列文章之二的課課會中已經介紹過的北京HZM胡同小學,在生均場地面積0.3平方米、數額偏大的情況下,通過開展“小圍欄足球”來幫助學生很好地學練足球;(3)群策群力,大力開發小場地和非專門場地的各種游戲和比賽方法,就像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推進的《專項技能課課賽1260例》創編工作那樣。
問題16:如何確保課課賽的安全?
比賽必然會伴隨運動安全問題,但比賽中的傷害事故是可以通過精細的安保措施加以避免的。與課課練一樣,課課賽也有四種安全性(或稱危險度)不同的比賽類型。(1)絕對安全型比賽。即比賽的動作幅度、難度、強度與對抗度相對較小,安全隱患不多的一類比賽。此類比賽的內容不少,建議教師在大班額教學和在單元教學初始階段時多采用這類比賽。(2)相對安全型。即比賽中的技戰術難度、負荷強度、器具和環境存有輕微的安全隱患。在進行此類比賽時,要做好預先的安全保障工作,此類比賽的實戰性和趣味性要優于“絕對安全型”的比賽,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能力和規則意識后,就可逐漸增加“相對安全型”的比賽。(3)技能提高安全型比賽。即比賽的技戰術難度、動作強度、動作力度以及競賽激烈程度都較大,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但可以通過學生的運動技能和專項體能的不斷提高使比賽的安全性得以保障的那類比賽,“技能提高安全型”比賽往往更具實戰意義和提高學生技戰術水平作用,趣味性也相對較強,應逐漸增加這類比賽的比例。(4)高水平安保工作安全型比賽。其比賽的強度和力度都相當大,比賽也很激烈,因此具有較復雜的安全隱患,但這類比賽更具挑戰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皆強,因此體育教師應在學生熟練運動技能、夯實專項體能、增強規則意識、強化保護他人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前提下,并做好運動器械設施保全并強化紀律教育后來開展此類比賽。
七、結語
如果一個學生能參與競賽,這是他熟練掌握了運動技能的明顯標志。因為能參與比賽,則表明其已知曉該項目比賽的規則,掌握并能實際運用了該項目的基本技術和戰術,敢于參加比賽并與比自己強的同學同場競技和拼搏了,也表明其很可能喜歡上了這個運動項目。如果一個班、一個學校的學生都能參與某個項目的比賽,標志著這個班級和這個學校的體育教學取得了成功,標志著該班該校的體育教師實現了國家要求的“教會”任務,因為全班全校學生在他們的教學下都知曉并遵守比賽規則,都能較好地掌握某個項目的基本技戰術,表明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是有效的,也表明體育教師所采用的比賽方法是可行的、有趣的、有效的。如果全中國的中小學生每人都能參與到 1~2 個運動項目的較高水平比賽中,說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一項以上運動技能”的目標業已完成,表明國家提出的“教會、勤練、常賽”的教改要求目標全部得到落實,表明體育教學形態業已實現“超大單元”和“體育走班制”的教學模式,表明全國的體育課已經基本擺脫了“我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困局,表明中國的體育課已達到“快樂體育”“成功體育”“幸福體育”的效果,表明體育課已經開始發揮以體育人和體育課程思政作用,證明中小學的體育教育教學已能為健康中國、體育強國、體教融合和終身體育做出它應有的貢獻。這就是“專項技能課課賽”改革的深遠意義和重要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