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是學生系統學習歷史知識、形成歷史思維的關鍵時期。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以下簡稱“歷史課標”)要求,歷史課程需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其中“史料實證”這一素養不僅是歷史學科的本質要求,更是學生從被動接受史實轉向主動探究歷史邏輯的重要橋梁。本文以高一“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為例,探討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實現史料實證素養的階梯式培養。
1.分階培養目標:高一階段史料實證素養的層級定位
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要形成對歷史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做到去偽存真。
“歷史課標”中將史料實證素養劃分為四個水平等級,這四個水平有比較明顯的連續性與遞進性,不同年級分階培養的目標側重不同。高一階段,尤其是世界史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能夠區分史料的不同類型,從所獲得的材料中提取信息(水平1),還能夠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在探究特定歷史問題時,能夠對史料進行整理和辨析;利用不同類型的史料,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水平2、3)。因此,高一階段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目標的水平定位在水平1、2;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進階至水平3的部分內容。
2.教學實踐路徑:以十月革命為例的史料研習活動設計
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不能憑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輸形成,只有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做中學,逐步學會全面發展、辯證、客觀地看待和論證歷史問題,才能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提升和發展。
第一,運用史料分析十月革命爆發的背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相關史料,分析十月革命爆發的背景,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師提供1913年俄國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比較的數據,以及關于俄國工人階級發展狀況的相關史料。學生通過分析這些史料可以發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雖有一定發展,但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而工人階級力量不斷壯大且集中分布在大城市。結合所學知識,學生進一步理解到,這一時期俄國社會矛盾尖銳,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是加劇了社會矛盾,為十月革命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學會依據史料定位特定時空背景,分析歷史問題,從而培育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第二,辨析史料以探究十月革命的過程。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史料進行辨析,探究十月革命的過程,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水平2、3。
《攻打冬宮》是蘇聯畫家弗拉基米爾1939年所作的畫作。從史料類型來看,這是一則圖像史料中的繪畫作品,能形象地再現作者對十月革命攻打冬宮場景的描述。從繪畫元素來看,圖上人物所戴的紅袖帶、服飾展現了十月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士兵,從槍支、人物的動作形象可以看出革命的形式是暴力的形式。從史料來源來看,這幅畫作繪制于1939年,正值蘇聯基本實現工業化、成為世界工業強國時期,畫家通過宏大的歷史場景表達自身的情感與立場。然而,僅依據這幅畫作難以準確、客觀地理解十月革命的歷史全貌,還需借助多源互證的方法進一步探究。
通過對其他相關史料進行分析,學生可以辨別史料的真偽,認識不同類型史料的價值,深入探究十月革命的過程。例如,托洛茨基作為十月革命的親歷者,其自傳屬于口述史料,具有獨特的歷史視角,通過他的描述“我們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城里重要的地方,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占領了各個機關”,學生可以了解到十月革命采取了武裝起義的形式,但沒有發生激烈的戰斗。但口述史料會有一定的主觀因素,影響客觀性。列寧起草的決議屬于檔案材料,可信度高,決議中“罕見的不流血的和異常順利的起義”,表明十月革命并未發生激烈的戰斗,與托洛茨基的描述基本一致,就可以佐證托洛茨基的描述,證明十月革命沒有發生激烈的戰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作為實物史料,見證了十月革命的勝利。《紐約時報》的報道(認為十月革命是“極端分子在俄國的崛起”)則反映了西方對十月革命的態度與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史料進行綜合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史料進行辨析和論證的能力。
第三,史料互證探討十月革命的意義。在探討十月革命的意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不同類型的史料進行互證,形成對蘇維埃政權性質的全面、豐富的認識。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府更換了國徽。新國徽下方飾帶上“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標語以及錘子、鐮刀和麥穗等元素,反映了蘇維埃政權是工農聯盟性質的政權,代表著工人、農民的利益。同時期,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發布了《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這則告書是宣布大政方針的重要歷史文獻,史料價值較高。告書中提到將土地無償交給農民委員會;軍隊徹底民主化;規定工人監督生產一一這其實就是把經濟權、軍事權、立法權交給農民、士兵、工人,也就是要建立一個工農兵聯盟,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可以佐證,蘇維埃代表工農兵的意志,即蘇俄時期國徽設計的意圖。另外,告書中還提到停戰、土地、糧食的問題,這其實回應了俄國民眾“面包、土地、和平”的訴求,也反映了布爾什維克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利益。
通過多則史料的互證,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十月革命意義的理解,更學會了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解釋,提升了史料實證能力。
本文以“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為例,將史料實證素養分解為可操作的認知階梯,為高一歷史教學提供了一條“以史料為基、以問題為鏈、以素養為綱”的實踐路徑,助力學生實證能力的縱深發展,力求為提升歷史教學質量、助力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與參考。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高中歷史史料實證的學習進階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DAA2105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