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基于過往事實與遺跡的學科,史料則是連接現代與過去的“橋梁”。《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和解讀,并在學習和探究活動中加以運用。”[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認識和學習歷史的主要載體就是史料。可見,初中歷史學科已經非常重視運用史料來組織教學,史料教學對學生啟蒙歷史思維、培育核心素養至關重要。“量化”“真化”“強化”猶如支撐史料教學大廈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從不同維度提升教學效能。
一、史料教學之“量化”
史料作為歷史的見證,在初中歷史教學里引入史料,有利于學生直觀觸摸歷史真實,有利于構建高效史料教學模式。然而當下史料教學存在選用隨意、解讀淺顯等問題,量化史料教學迫在眉睫。
(一)依據教學階段“量體裁衣”
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歷史,認知基礎薄弱,教學宜選取少量、典型且趣味性強的史料。例如在學習“北京人”一課時,教師可以展示兩則史料:其一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圖片,學生直觀看到北京人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等外貌特征,對遠古人模樣有具體認知;其二是一段簡單文字描述,介紹北京人使用的粗糙石器工具及生活在洞穴、依靠采集狩獵為生的居住與生存環境。借助這些少量且生動直觀的史料,幫助學生初步構建起對遠古人類歷史的印象。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學習,思維向抽象過渡,歷史知識有所積累。史料選擇可復雜些,增加史書記載原文、歷史地圖。學習“鴉片戰爭”一課,可展示《南京條約》條款原文,引導學生解讀關鍵信息;搭配英軍入侵路線圖,剖析戰爭形勢。每節課史料要能鍛煉學生史料分析能力,夯實知識體系,拓展歷史視野。九年級學生知識積累漸豐、思維進階,史料數量可適度增加。以“文藝復興”教學為例,教師可準備四則史料:第一則是達·芬奇的繪畫作品《蒙娜麗莎》與《最后的晚餐》高清圖,學生從畫作細膩筆觸、人物生動神態領略人文主義下對人性之美的歌頌;第二則選取但丁《神曲》經典段落,感受文學作品對教會批判與對世俗生活的關注;第三則是當時佛羅倫薩商業繁榮景象的文字記載,呈現經濟發展對文化興起的支撐;第四則是學者對文藝復興商業背景的學術闡述。通過多角度史料,全面展現運動的文化、經濟根源與風貌,匹配九年級學生提升的認知水平。
(二)契合教學內容“供需平衡”
其一,貼合課程標準,錨定教學方向。課程標準規定教學范疇與目標,史料教學須對標落實。如“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專題教學,需緊扣標準中“通過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2]要求搜集《天工開物》造紙工序圖、活字印刷版文物照、火藥配方古籍記載、羅盤實物圖等史料,全方位呈現科技輝煌,既不拔高也不降低教學難度,又契合課程深度和廣度要求。其二,適配學生水平,分層精準供給。學生因學習基礎、思維能力差異,對史料接受有別。課堂教學需分層設計:基礎層學生多配白話譯文史料、動畫演示,小組討論側重基礎知識梳理;中等生引入史書原文片段、簡易學術解讀,討論上升至因果分析;學優生直面原始檔案、前沿學術論文,研討歷史爭議點。其三,契合教學目標,有的放矢運用。每堂課目標各異,但史料都要服務于教學目標。培養“時空觀念”時,選用編年體史書史料、歷史年表;強化“歷史解釋”時,展示不同史學家對同一事件論述,激發學生思辨;落實“情感教育”時,精選戰爭家書、英雄日記。如教師教授“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可借老兵口述史料還原慘烈戰況,激發愛國熱忱,借史料特性達成教學“靶向目標”。
(三)多元類型史料“葷素搭配”
其一,文字史料:知識構建“主食”。文字史料具有邏輯性、系統性,是教學“主食”。從經典史書《史記》《資治通鑒》摘編,為通史教學打底;聚焦專題,利用專業檔案,像研究二戰用“紐倫堡審判記錄”;運用科普讀物、學者隨筆則拓展思維。日常教學頻繁有序穿插,借文字厘清脈絡、夯實史實認知,構筑穩固知識大廈。其二,圖片史料:激趣添彩“配菜”。文物圖、歷史繪畫、照片等圖片史料,是吸引眼球的“配菜”。講“古希臘文明”,帕特農神廟廢墟圖、古希臘陶罐彩繪,直觀呈現建筑、藝術成就;學習“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遷”,老照片定格服飾、交通變化瞬間。適量圖片調和課堂氛圍,凸顯細節,助力學生把握歷史具象特征。其三,音頻、視頻史料:情境渲染“佐料”。音頻如歷史演講原聲、古樂演奏,視頻像紀錄片、歷史短劇等屬情境渲染“佐料”。講“文藝復興”,播放米開朗琪羅雕塑創作紀錄片片段,感受藝術魅力;借馬丁·路德演講音頻,體悟宗教改革決心。教學適時投放音頻、視頻史料能加深情感共鳴,突破時空隔閡,沉浸式領悟歷史情境。
二、史料教學之“真化”
史料教學作為歷史學科教學的關鍵手段,旨在讓學生接觸一手或優質二手資料,切身感知歷史的復雜性與真實性。但當下教學實踐中,史料運用存在諸多弊病,虛化、假化史料現象頻發,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一)來源可靠“追本溯源”
其一,優先選用一手史料。一手史料由歷史事件親歷者或同時代人直接記錄、創作,未經后人過多加工,原汗原味保留歷史現場信息。如講“赤壁之戰”,《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原文記載:“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于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3學生借此能洞悉戰役各方部署、初戰局勢,真切觸摸三國紛爭態勢。其二,審慎篩選二手史料。二手史料是后人對歷史的梳理、詮釋,優質二手史料能整合零散一手資料,提供宏觀視角。像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解讀人類各文明演進,講工業革命時,詳述技術革新、社會結構劇變、世界市場形成,雖非親歷記錄,但作者鉆研海量一手文獻,梳理脈絡清晰。教師選這類二手史料,要考量作者學術造詣、研究方法嚴謹性與口碑。
(二)解讀精準“撥云見日”
其一,緊扣史料本意。精準解讀前提是貼合史料原始意圖。解讀《清明上河圖》,畫面繁華市井背后,本意是展現北宋商業繁榮、城市生活百態,反映經濟發展水平與市民階層興起。若過度解讀為“北宋政治毫無隱患,社會全然和諧”則偏離本意。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畫中細節,如虹橋上熙攘人群、街邊林立店鋪,從經濟、社會視角剖析,不做無端政治臆想。其二,結合時代背景。歷史事件、史料生成受時代裹挾,解讀需“穿越”回當時情境。解讀《共產黨宣言》,要回溯19世紀中葉歐洲,資本主義飛速發展伴隨嚴重弊端,階級矛盾尖銳,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馬克思、恩格斯目睹工人悲慘境遇,撰寫宣言號召無產階級聯合革命。學生置身當時,才能領悟宣言蘊含的革命熱情、理論創見與時代訴求。
三、史料教學之“強化”
初中歷史教學是青少年觸摸過往、汲取智慧的關鍵途徑,而史料教學宛如一把鑰匙,解鎖歷史真相,拉近學生與往昔距離。但當前部分初中歷史課堂,史料運用浮于表面、零散無序,學生難以借此構建完整歷史認知、培育高階思維。
(一)深度挖掘:刨根問底,探尋史料精髓
其一,緊扣文本細節,洞察微言大義。史料文本常暗藏諸多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練就“火眼金晴”。如學習《南京條約》,不能僅知曉賠款、割地等條款,更要深挖細節。條約中“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這寥寥數語意味著中國關稅自主權喪失,海關淪為列強操控中國經濟的工具。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比清朝前期海關管理文件,剖析前后差異,凸顯此條款對中國經濟命脈的致命打擊,讓學生領悟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深層緣由。其二,還原歷史情境,體會時代脈搏。每則史料誕生于特定時代,只有置身當時情境,才能把握其真意。以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例,畫面繁華市井背后,蘊藏豐富時代信息。引導學生觀察街邊店鋪類型、行人服飾、運輸工具,結合北宋城市經濟發展資料,可知當時坊市界限打破、商業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再聯系宋遼對峙局勢、朝廷“冗官、冗兵、冗費”記載,洞察繁榮背后暗藏的國防隱患與財政危機,體會歷史復雜多面。
(二)聯系整合:串珠成鏈,勾勒歷史全景
其一,跨時段關聯,梳理發展脈絡。歷史呈線性連貫發展,跨時段串聯史料可呈現清晰脈絡。講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從西周分封制到秦朝郡縣制,再到元朝行省制,展示中央對地方管控不斷強化;對比唐朝三省六部制與明朝廢丞相、設三司,梳理皇權與相權博弈歷程。以時間為線串聯史料,繪制制度沿革圖表,讓學生直觀感受政治文明漸進軌跡,理解歷史延續與變革規律。其二,多類型融合,豐富認知維度。單一類型史料有局限性,融合文字、圖片、實物、口述史料能全方位還原歷史。學習二戰大屠殺歷史,教材文字記錄暴行規模與過程;配以集中營幸存者口述影像,幸存者哽咽講述,滿含悲憤與創傷,賦予歷史情感溫度;展示集中營遺址照片、遇難者遺物、廢墟、囚服等實物沖擊視覺,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殘酷,多種史料交織夯實學生記憶與認知。
(三)能力培養:鑄魂賦能,淬煉歷史思維
其一,信息甄別提煉,筑牢思維根基。互聯網時代信息繁雜,史料教學注重培養學生信息甄別能力。給出關于古代絲綢之路貿易額的多份史料,數據五花八門,引導學生從史料出處、作者立場、統計方法排查可信度;提煉有效信息,要求學生歸納絲路貿易主要商品、往來路線,繪制簡易貿易路線圖,鍛煉信息篩選與可視化表達能力。其二,邏輯推理分析,搭建思維框架。依據史料展開邏輯推理是歷史學習關鍵環節。以“工業革命促進城市化進程”為主題,提供工廠分布、人口遷徙、城市面積擴張史料,引導學生梳理因果:工業革新催生大量工廠,吸引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人口聚集促使城市擴張、設施完善,一步步搭建邏輯鏈條,培養學生由因推果、層層遞進的分析能力。其三,批判反思辨析,激活思維引擎。批判性思維讓學生擺脫思維定式,獨立思考歷史問題。學習西方殖民擴張,既有殖民者宣揚“傳播文明”史料,也有殖民地人民血淚控訴記錄。組織學生分組研討,辨析殖民者觀點背后利益訴求、邏輯漏洞,反思殖民擴張雙重性,促使學生客觀公正評價歷史,形成辯證思維習慣。
總之,初中歷史史料教學“量化”“真化”“強化”相輔相成。“量化”立根基,把控史料“量與類”適配教學;“真化”鑄品質,確保史料可信、解讀無誤;“強化”筑高度,深挖、整合、提能促進學生素養拔節。教師秉持三原則精耕課堂,借史料“鑰匙”啟學生歷史智慧之門,讓歷史學科育人價值在初中階段熠熠生輝,為學生終身發展筑牢人文底蘊。
【注釋】
[1][2]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5、14頁。
[3]高山:《二十四史·三國志·晉書·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十冊),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第35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