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Factor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Food Inspection Quality Control
QI Zhen, ZHOU Zhijie (Jinan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Jinan 25oooo,China)
Abstract: Food inspection quality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ensuring food safe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key factors offood inspectionqualitycontrol,including personnelquality,equipment,inspection methods,sample management,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and explores their impact on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inspection results.Italso proposes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each keyfactor,aiming to improve theleveloffood inspe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food safety regulation.
Keywords: food inspection; quality control; key factors;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近年來,隨著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與消費市場的多元化,食品安全事件仍時有發生,如食品添加劑超標、農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等問題屢禁不止,引發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1。食品檢驗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有效手段,通過科學檢測為風險預警、市場準入、執法監督提供數據支撐。然而,食品檢驗流程的復雜性、檢驗環境的多變性以及技術標準的動態更新,對檢驗質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若質量控制環節存在漏洞,則可能導致誤判或漏檢,不僅會損害消費者權益,還會擾亂市場秩序[2]。因此,系統分析食品檢驗質量控制的關鍵因素,并制訂針對性優化策略,對于保障食品安全極為關鍵。
1食品檢驗質量控制的關鍵因素分析
1.1 人員因素
1.1.1專業技能與知識結構
食品檢驗涉及化學分析、微生物檢測、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要求檢驗人員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以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iquid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技術為例,操作人員需掌握儀器原理、參數設置、譜圖解析等知識,同時熟悉食品基質復雜干擾的處理方法。但當前部分基層檢驗機構存在人員專業背景單一、知識更新滯后的問題。某省市場監管部門調研發現,約 35% 的檢驗人員未接受過近幾年新頒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21)等標準培訓,導致檢測過程中對限量指標理解存在偏差。
1.1.2職業素養與責任意識
檢驗人員的職業道德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公正性。在實際工作中,質量管控面臨諸多挑戰。部分檢測機構在作業流程中,對操作規范執行不到位,存在未按標準流程開展空白對照實驗、設備校準不及時等情況,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偏差。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也給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隱患,凸顯出加強檢測流程標準化建設、完善數據監管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2儀器設備因素
先進、準確的儀器設備是食品檢驗質量控制的物質基礎。食品檢驗過程中需要使用各種精密儀器,如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這些儀器設備的性能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3]。① 儀器設備的選型和配置是否合理至關重要。如果儀器設備的精度、量程等參數不能滿足檢驗項目的要求,則無法得到準確的檢驗數據。 ② 儀器設備的日常維護和校準也不容忽視。若儀器設備沒有定期進行維護保養,則可能會出現故障,導致測量誤差增大;未按時進行校準,儀器的準確性無法得到保證,可能導致檢驗結果偏離真實值。 ③ 儀器設備的更新換代速度也會對檢驗質量產生影響。隨著食品行業的發展和新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人們對檢驗儀器設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未能及時更新儀器設備,則可能難以滿足復雜多樣的食品檢驗需求。
1.3檢驗方法因素
合適的檢驗方法是確保食品檢驗質量的關鍵。不同的食品檢驗項目需要采用不同的檢驗方法,且每種檢驗方法都有其適用范圍和局限性。 ① 檢驗方法的選擇要科學合理。如果選擇的檢驗方法與檢驗項目不匹配,或者選擇了過時、不準確的檢驗方法,將導致檢驗結果錯誤。例如,在檢測食品中農藥殘留時,若采用的方法靈敏度不夠,可能會漏檢一些低濃度的農藥殘留,從而給食品安全帶來隱患。 ② 檢驗方法的執行過程也至關重要。在實際檢驗過程中,檢驗人員必須嚴格按照標準檢驗方法的步驟和要求進行操作。如果操作不規范,如樣品處理不當、試劑添加量不準確、反應條件控制不嚴格等,都會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1.4樣品管理因素
樣品是食品檢驗的對象,樣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有效性。在樣品采集過程中,如果采集的樣品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反映整批食品的質量狀況,那么得到的檢驗結果無意義[4。例如,在對一批袋裝食品進行檢驗時,如果只采集表面的樣品,而不考慮內部和不同位置的樣品,則檢出結果無法反映整體質量狀況。此外,樣品的運輸和保存環節也不容忽視。在運輸過程中,如果樣品受到震動、碰撞、溫度變化等影響,可能會導致樣品成分發生變化;在保存過程中,如果保存條件不當,如溫度、濕度不合適,樣品可能會變質、腐敗,從而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1.5 環境條件因素
檢驗環境條件對食品檢驗結果有著重要影響。食品檢驗通常需要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如溫度、濕度、潔凈度等。不同的檢驗項目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同。例如,在進行微生物檢驗時,需要在無菌環境下操作,如果環境潔凈度不達標,空氣中的微生物可能會污染樣品,導致檢驗結果出現偏差;在進行一些化學分析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和平衡,從而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此外,實驗室的電磁干擾、振動等環境因素也可能對一些精密儀器的測量結果產生影響。
2食品檢驗質量控制的優化對策
2.1 加強人員培訓與管理
① 專業知識培訓。定期組織食品檢驗人員參加專業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新的食品檢驗標準、檢驗技術和方法等。可以邀請行業專家進行授課,也可以組織檢驗人員前往先進的檢驗機構進行學習交流,拓寬檢驗人員的知識面,提高其專業技能水平。② 職業道德教育。加強對檢驗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通過開展職業道德講座、案例分析等活動,增強檢驗人員的責任心和誠信意識,使其自覺遵守檢驗工作的職業道德規范,杜絕篡改數據等違規行為。 ③ 建立考核機制。建立完善的人員考核機制,定期對檢驗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與績效掛鉤,對考核優秀的人員給予獎勵,對考核不達標人員進行培訓或調崗處理,激勵檢驗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素質。
2.2強化儀器設備管理
① 合理選型與配置。在采購儀器設備時,要根據食品檢驗項目的需求,充分調研市場上不同品牌和型號儀器設備的性能、價格、售后服務等情況,選擇性價比高、適合檢驗工作的儀器設備,確保儀器設備的精度和量程滿足檢驗要求。 ② 規范維護與校準。制訂詳細的儀器設備維護計劃,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清潔、保養、檢查等維護工作,及時發現和排除儀器設備的故障隱患[5]。同時,嚴格按照儀器設備的校準周期進行校準,確保儀器設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可以建立儀器設備管理檔案,記錄儀器設備的基本信息、維護校準情況等,便于對儀器設備進行全程管理。 ③ 及時更新儀器設備。關注食品檢驗行業的發展動態,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及時更新儀器設備,引入先進的檢驗技術,提高食品檢驗的效率和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2.3科學選擇檢驗方法,規范操作步驟
① 合理選擇檢驗方法。建立檢驗方法評估機制,在選擇檢驗方法時,要綜合考慮檢驗項目的特點、檢驗目的、樣品性質等因素,優先選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規定的檢驗方法[。對于沒有標準檢驗方法的項目,可以參考國際標準或經過驗證的先進檢驗方法,并對其適用性和準確性進行評估,確保選擇的檢驗方法科學合理。 ② 規范操作步驟。加強對檢驗人員的操作培訓,使其熟練掌握檢驗方法的操作步驟和要求。在檢驗過程中,要求檢驗人員嚴格按照標準檢驗方法進行操作,規范樣品處理、試劑添加、儀器操作等環節,確保檢驗過程的規范性和一致性。同時,建立檢驗過程監督機制,對檢驗人員的操作過程進行實時監督,以便及時糾正不規范的操作行為。
2.4完善樣品管理體系
① 規范樣品采集過程。制定詳細的樣品采集標準和操作規程,明確樣品采集的數量、部位、方法等。加強對樣品采集人員的培訓,使其掌握科學的樣品采集方法,確保采集的樣品具有代表性。在采集樣品時,還要做好樣品的標識和記錄工作,包括樣品名稱、采集地點、采集時間、采集人等信息,以便追溯和查詢。 ② 優化樣品運輸與保存過程。選擇合適的樣品運輸工具和包裝材料,避免樣品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損壞和污染。對于需要特殊保存(如冷藏、冷凍)的樣品,要配備相應的運輸設備,保證樣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溫度符合要求。還應根據樣品的性質和檢驗要求,選擇合適的保存場所和保存條件,定期對保存的樣品進行檢查,防止樣品變質、腐敗。
2.5 優化檢驗環境條件
① 改善實驗室環境設施。根據不同的檢驗項目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對實驗室進行合理布局和改造。配備必要的環境控制設備,如空調、加濕器、除濕器以及空氣凈化設備等,確保實驗室的溫度、濕度、潔凈度等環境條件符合檢驗要求。同時,要對實驗室的電磁干擾、振動等環境因素進行評估和控制,為精密儀器的正常運行創造良好的環境。 ② 加強環境監測與控制。建立環境監測制度,定期對實驗室的環境條件進行監測和記錄[7]。當環境條件不符合要求時,要及時采取調整措施,確保檢驗工作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進行。此外,可以引入智能化環境監測系統,實時監測實驗室的環境參數,并自動進行環境調節,提高環境控制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3結語
食品檢驗質量控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關鍵環節,其有效性依賴于對人員、儀器設備、檢驗方法、樣品管理和環境條件等多因素的協同優化。通過構建專業化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儀器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優化檢驗方法管理體系、建立全流程樣品管理系統以及打造智能化環境控制平臺,可形成覆蓋檢驗全過程的質量控制閉環。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融合,食品檢驗質量控制將朝著智能化、自動化、標準化方向持續發展,從而為筑牢食品安全防線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同時,監管部門、檢驗機構、科研院所與企業應加強協同合作,共同推動食品檢驗質量控制水平的提升,共同守護人們“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1]黃喜海,楊仙.食品檢驗質量控制與食品安全關系研究[J].中外食品工業,2024(4):16-18.
[2]鐘菲菲.淺談食品檢驗質量控制與管理[J].港口經濟,2018(7):93-94.
[3]馬偉.淺談食品檢驗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方法[J].商品與質量,2020(41):175.
[4]白琴.食品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及策略[J]餐飲世界,2023(4):91-93.
[5]王萍.食品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以及處理對策探索[J].中外食品工業,2023(16):68-70
[6]王博.食品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及策略[J]電腦愛好者(普及版)(電子刊),2021(10):3531-3532.
[7]陳鈺.新形勢下加強食品檢驗質量控制的途徑探索[J].中國食品,2023(10):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