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mization of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System for Cross border Cold Chain Food Port Inspection and Storage
DONG Xiaoxuan (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 Cross border cold chain food faces high safety risks and requires ports to carry out inspection and storage work. However, ports currently face many problems in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of inspection and storage environments,suchas low ispection eficiency inthe inspection process,poor departmental coordination,low food testingtechnology,weak situationalawarenessinthe storageprocessincomplete food traceabilitysystem,incomplete Zoning storage system,and low emergencyresponse capabilities.In this regard,ports should start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systematically optimiz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system of port inspection and storage link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supervision effciencyand 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level of cross-border cold chain food.
Keywords: cross border cold chain food; inspection; storage;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人們的飲食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逐漸從“吃得飽”轉變為“吃得好”。食品進出口貿易使全球各地的食品得以流入我國,走上人們的餐桌。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24年我國食品進口金額為1885.04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得益于冷庫技術、冷藏車技術、保溫盒技術、氣調保鮮技術等冷鏈技術的發展,跨境冷鏈食品在進口食品中的占比不斷提升[1]
跨境冷鏈食品包含肉禽蛋、水產品、乳制品、冷飲等易腐食品以及反季果蔬,存在較高的安全風險,易引發食品安全事件。因此,口岸應做好跨境冷鏈食品的查驗與存儲工作,建立健全跨境冷鏈食品查驗與存儲質量安全監控體系,保障跨境冷鏈食品的安全性。
1跨境冷鏈食品口岸查驗與存儲環節質量安全管控問題分析
1.1跨境冷鏈食品口岸查驗環節質量安全管控問題
跨境冷鏈食品口岸查驗環節的質量管控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① 查驗效率低下。冷鏈食品對查驗效率有很高的要求,查驗時間過長,會導致冷鏈溫度波動,而冷鏈溫度波動則是導致食品品質下降、引發食品變質的主要因素。查驗效率低下和多方面因素有關,例如在食品查驗中,未對食品風險等級進行合理劃分,導致食品查驗缺乏重點,影響了查驗效率。 ② 部門協同性不佳。跨境冷鏈食品的安全風險較高,除海關外,檢驗檢疫機構、市場監管部門乃至疾控中心等,均在食品查驗中肩負著重要職責,多部門協同對于查驗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但在實踐層面,部門間的協同情況不佳,不同部門的查驗標準不統一,致使重復查驗的現象屢屢發生。此外,各部門的信息系統也未打通,和查驗相關的數據難以在部門間共享,信息孤島現象較為突出。 ③ 食品檢測技術水平有待提升。當前,不少口岸面臨著食品檢測技術水平不高的問題。例如,在初篩過程中,主要依賴人工肉眼檢查包裝完整性、標簽信息,對凍品內部變質、摻假等隱蔽風險識別不足;在抽樣檢測中,過于依賴破壞性抽樣檢測,未能發揮好近紅外光譜技術等非破壞性檢測技術的作用。同時,以光學傳感器技術、生物傳感器技術、電化學傳感器技術等為代表的新型傳感器技術,也沒有廣泛應用于食品查驗中。
1.2跨境冷鏈食品口岸存儲環節質量安全管控問題
跨境冷鏈食品因跨國運輸、低溫環境等特性,口岸存儲環節面臨環境控制不穩定、交叉污染風險高、追溯鏈條中斷、應急響應滯后等諸多挑戰。當前,跨境冷鏈食品口岸存儲環節質量安全管控中存在不少問題。 ① 態勢感知能力薄弱。對食品存儲區域的全天候監測,是存儲環境質量管控的基礎性工作。在數字技術不斷發展與廣泛應用的今天,數字化轉型成為存儲區域監測的必由之路。然而,不少口岸在存儲區域的監測中,仍依賴人工巡檢,未能發揮好數字技術的態勢感知作用,導致難以實時捕捉溫度異常、微生物滋生等風險。 ② 食品追溯體系不完善。全鏈條的食品信息追溯體系,是防范跨境冷鏈食品風險的重要保障。然而,受境外生產信息缺失、境內分銷環節數據斷鏈等因素的影響,跨境冷鏈食品信息追溯難度較大,面臨著來源難查、去向難追的困境,部分企業存在篡改數據的現象,導致數據的可信度不高。 ③ 分區存儲制度不完善。當前,多數口岸的分區存儲制度較為簡易,僅根據食品類型進行分區存儲,未能綜合考慮食品來源、食品檢驗狀態,難以發揮分區存儲在防止交叉感染中的作用。同時,許多口岸也未構建基于分區存儲的操作制度。④ 應急能力不足。鑒于跨境冷鏈食品的高風險特點,口岸需要具有良好的應急處置能力。然而,許多口岸的應急預案多為紙面文件,存在應急物質儲備不足、響應時間長等問題。同時,海關、市場監管、疾控等部門也缺乏完善的應急演練機制。
2策略
2.1查驗環節質量安全管控體系優化策略
2.1.1 提高查驗效率
① 對跨境冷鏈食品進行風險分級。依據食品來源、境外生產企業資質、運輸溫控異常記錄,對跨境冷鏈食品進行風險分級,對不同風險等級的食品,采取差異化的查驗措施。例如,針對低風險等級的食品,實施 10% 比例的開箱抽查,僅核查標簽與溫控記錄,抽樣比例控制在 5% 以內;高風險等級的食品,實施 100% 比例的開箱查驗,全項檢測微生物、病毒、成分,抽樣比例控制在 20% 以上。食品風險分級以及差異化的查驗方案,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查驗效率[2]。 ② 引導企業主動合規。食品進口企業的主動合規,對于降低查驗壓力、提高查驗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應構建針對企業的獎懲機制,對連續3年無違規記錄、自主安裝物聯網溫控設備的企業,開放即查即放綠色通道。貨物到港前,企業提交低風險食品境外檢測報告、溫控曲線,口岸提前線上審核,到港后成現場復核即可放行。
2.1.2 加強多主體協同
① 出臺跨部門聯查規則。海關、檢驗檢疫機構等,協商制定統一的檢測標準,如微生物限量標準,最大限度減少標準不統一導致的重復檢測問題,同時,針對問題食品,構建聯合處置流程,將問題食品通過數字平臺一鍵分享至市場監管部門、運輸企業、疾控部門等,實現 2h 內協同響應。 ② 搭建數據共享平臺。在海關報關數據、境外官方證書、運輸溫控記錄、境內企業信用數據采集的基礎上,搭建跨境冷鏈查驗數據中臺,解決跨境冷鏈食品查驗中的數據孤島問題,使查驗人員通過數據平臺一鍵調取全鏈條信息。
2.1.3 創新檢驗技術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食品檢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應加強視覺識別技術、近紅外光譜技術、傳感器技術等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在食品查驗區部署內設AI算法的高清攝像頭,通過視覺識別技術,對跨境冷鏈食品進行初步檢查,將存在標簽信息缺失、異常結霜、包裝破損的食品快速識別出來,提高初篩效率。采用近紅外光譜技術,對食品表面光譜進行掃描分析,根據掃描結果,判斷食品是否存在蛋白質分解、脂肪氧化等質量問題,減少破壞性抽樣。此外,光學傳感器、電化學傳感器技術在跨境冷鏈食品快速檢測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3]。例如,肉類食品的脂肪含量變化與其品質、安全性緊密相關,通過光學傳感器能夠對脂肪含量進行實時檢測,為肉類食品的安全分析提供依據。
2.2存儲環節質量安全管控體系優化策略
2.2.1 提高態勢感知能力
食品監控是態勢感知的核心,而數字技術,特別是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的發展,則為食品監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應構建包含智能感知層、數據融合層、風險預警層的跨境冷鏈食品態勢感知系統,提升存儲食品的態勢感知能力。智能感知層以布設于存儲倉庫關鍵節點(如貨架、托盤、冷鏈車對接區)的傳感器為依托,能實時采集倉庫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數據,并經由無線網絡傳輸至信息系統。數據融合層將不同來源的數據,如存儲環境數據、海關報關數據、檢驗檢疫數據、物流軌跡數據等融合起來,形成統一的冷鏈數據中臺,并對數據進行預處理,為數據的分析、應用提供條件。風險預警層借助LSTM時序分析模型、K-means聚類分析模型、隨機森林模型等機器學習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研判食品安全風險,并發出預警。例如,當倉庫溫度連續 30min 高于 -15°C 時,發出溫度預警。
2.2.2 構建食品追溯體系
食品追溯對于存儲環節質量安全管控具有重要意義。GS1為全球統一標識系統,食品安全追溯是GS1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參照GS1系統制定包括原產國、生產批次、運輸工具、口岸存儲倉位等信息在內的跨境冷鏈食品唯一標識編碼規則,確保“一物一碼”。區塊鏈為記錄信息的區塊所構成的鏈條,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儲、信息不可篡改、智能合約等特點,在食品追溯中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可將跨境冷鏈食品相關信息,如境外食品生產企業資質、消毒記錄,運輸冷柜溫度曲線,口岸存儲的入庫時間、堆碼方式、檢驗結果等,上傳到區塊鏈平臺,利用區塊鏈信息不可篡改的特點,保障數據的真實性[4]。食品安全是社會大眾最為關注的問題,存儲環節質量安全管控有賴于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可通過微信、支付寶等平臺,向消費者開放追溯接口,支持消費者查詢、監督。
2.2.3 完善分區存儲制度
可圍繞食品來源國、食品類型、食品檢驗檢疫狀態,將存儲區劃分為低風險區、中風險區、高風險區3個區域。低風險區存儲的食品,來源于未發生禽流感等疫情的國家,全項檢驗結果合格。中風險區存儲的食品,來源于發生疫情,但疫情總體可控的國家,全項檢驗結果合格,仍需抽檢。高風險區存儲的食品,來源于發生疫情的國家,或存在檢驗檢疫結果不合格、運輸溫控異常等問題。根據分區管理的要求,制定差異化的操作規范,如工作人員進入高風險區需穿戴防護服,并做好消毒[5]。
2.2.4 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應全面識別存儲環節的風險,依據風險等級制定差異化的應急預案,明確相關風險發生后的責任主體與處置流程。以溫度短暫異常為例,先將單個貨架、冷柜等異常區域用警示帶封閉,懸掛“溫度異常待檢”標識,再逐一排查壓縮機、冷凝器、風機等制冷設備的故障,根據溫度異常的持續時間、偏差幅度及不同產品的特性,分級制定處置方案[。將跨部門協同演練作為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的重點,組織海關、檢驗檢疫機構、存儲企業的工作人員,圍繞特定安全風險,開展應急演練,縮短安全風險的響應時間,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風險的危害。
3結語
冷鏈食品覆蓋初級農產品、加工食品,在食品進出口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冷鏈食品對運輸、存儲要求很高,且易因溫度波動出現變質問題。口岸作為跨境冷鏈食品進入國內流通環節的第一道防線,在保障食品質量中肩負著重要的職責。對此,口岸要加強跨境冷鏈食品查驗與存儲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建設,全面提高跨境冷鏈食品安全防控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專業委員會.跨境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問題及趨勢分析[J].物流技術與應用,2021,26(增刊1):64-67.
[2]槐碩,楊向瑩,馬丹,等.淺談海關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智慧實驗室質量控制建設[J].質量安全與檢驗檢測,2023,33(5):50-55.
[3]武曉娟.我國食品快檢技術發展現狀及應用分析[J].現代食品,2021(21):47-49.
[4]劉浩,王毅,李光堯,等.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食品,2025(6):57-59.
[5]馬瑜.食品快速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自然科學,2023(6):98-101.
[6]王宇璇,楊春雨.海關食品檢驗檢疫流程中的關鍵環節與優化路徑[J].現代食品,2025(4):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