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讀書,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這幾年我帶研究生時采取讀書會的辦法,發現他們在閱讀專業文獻時,往往遭遇一些具體問題。我針對這些問題不斷進行總結和思考,得出了一些想法。
你們這一代人在讀書中會遇到什么問題,到底應該怎樣讀書?我覺得你們自己應該認真思考。
第一,讀一本書或者文章的時候,要知建樹、究得失
我們要從總體上知曉該書的學術建樹,以及它的貢獻、特點、影響、意義等。同時在細節上,細細地琢磨它的治學得失。“得”是它的學術建樹,是學術成就,是學術史上的地位。以此為基礎,冷靜地評判它在治學上的長短。這些對我們正確地選擇一條學術道路是有幫助的。讀書的時候,要留心地去想,而不要為完成讀書的任務而被動讀書,要把讀書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第二,取人長、開己竅
讀書的時候,就要想如何取人家的長處,開自己的心竅。讀書的時候,要全力以赴吸取別人的長處,獲取寶貴的學術靈感。我們要時刻準備著,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每一滴寶貴的學術的養料。我帶過的一些學生,他們思想活躍,眼光敏銳,這是非常好的。但是有時會走到另一個極端,讀每一本書只看到它的缺點。這一方面怎么不行,那一點怎么不對。聊起來時,覺得他眼光很高。但一落到實處,他就不知道該怎么做了,空對空,沒法找到自己的學術立足點。所以,冷靜地發現他人著述中的缺點和不足,善于發現前人在治學上的漏洞和不足,以尋求突破,這是我們青年學子一個很重要的學術心態。但在另一方面,如果僅僅滿足于揭別人之短,并以此為榮,就會極大地阻礙和限制自己的發展。成功的大學者往往是既沉浸在自己的學術發展天地中,同時又不會輕易放過吸收他人的經驗以提升自己的每一次機會。有時候機遇是不多的,只有時刻準備著的人才能得到它。所以,腦袋里時刻都要有這樣一個警覺,才能發現別人的得與失,更重要的是開自己的竅。
第三,他失九不及已得一
這還是接著第二點來說的。他人有九條過失,也比不上自己有一條所得,一點收獲。我們在讀前人的書的時候,會感到不滿意。但你不滿意別人,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東西才行。我們的青年人往往志向高遠,目空一切,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也很正常。但是,要知道自己該從哪里著眼,自己的長處在哪里,自己如何去錘煉自己的特長,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學人如果僅僅滿足于一輩子評說別人而不建樹,那很難說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學者。他人的得失當然要評點,但自己的建樹更為根本。一個成熟的學者應該隨時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如果換了我,我會怎么做?我有他做得好嗎?他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寫出這樣的東西來,我能寫得好嗎?比如說,阿英寫的《晚清小說史》今天看來有很多缺點,很多地方沒看到。但我在讀的時候,就很佩服他在那樣的一個條件下寫出來這樣一本書,了不起。
第四,讀人書、想已事
也許這點我說得有點極端了,但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我認為讀書的一個秘訣,就是讀人家的書的時候,處處想著自己的事,籌劃自己的學問該怎么做。讀別人的書時都要想,哪些地方用得上,哪些地方可以豐富自己。所以我提出,“書山有路我為徑,學海無涯己作舟”,自己給自己作舟,自己給自己開路。在書山上攀,往學海里遨游。一邊讀書,一邊想自己該怎么治學。這樣讀書才會有收獲。把別人的書讀成自己的了,別人的書也變成了自己知識儲備的一部分。
第五,先梳理、后立說
我們要創新,要提出一個論點,要像胡適說的那樣“大膽提問,小心求證”。提問題可以大膽一點,但論證要小心。提出一個新的觀點,要看前人是不是已經提出來了。如果前人早已經發明了,你再來“發明”,那會被大家笑話的。所以首先要梳理已有的學術成果。我們的創新,應建立在對現有的學術成果的了解和尊重上,不可說大話,要小心謹慎,甚至有時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以小心求證求實是很必要的。
第六,廣讀書、小落筆
讀書破萬卷,博覽群書,這是很必要的。一個學者要興趣愛好廣泛,視野開闊。讀書要廣,視野要寬,但要小處落筆。做學問要到小處落筆,將廣泛的興趣沉落到細小問題的追究上。在讀書時就要想怎么落到實處,怎么樣在小處上見出真功夫來。所以廣讀書、小落筆,才會做出真正的學問來。廣讀廣落,聽起來很美,但終究會顆粒無收。
第七,讀西書、做中學
這一點是我一再強調的。我們可以多讀西方的東西,因為人家畢竟走在前面。現代性,它是原生的,我們是后發的。這是沒辦法的事。“拿來主義”在今天還是有道理。比如說,我這一代人,20世紀80年代我在讀書的時候,由于封閉很長一段時間的大門打開了,我們當然會對西方的奇彩異景流連忘返。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有這樣的特點。但是后來我才明白,我們怎么做都做不過西方。我跟我的研究生們講,選題最好選中國的,做西方的做不過人家。你若不懂外語,質量就很可疑。
有一個博士生最初要以意大利作家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開題時都通過了,但寫到后來差幾個月就要答辯了,他的導師左思右想最后做出一個重要決斷一一換題。你不懂意大利文你怎么做意大利作家?我覺得這位導師替學生,也是替學術做了一個正確而明智的選擇。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所以做一個題目首先要自己掂量掂量,可不可以做,值不值得做。當然外文好的做西方的也不是不可以。有一位博士要做費斯克的大眾文化理論,他到了國外做了一年訪問學者,又是外語系教師,我當然支持:“這恰好是你的強項啊!”他把費斯克的所有書都搜集到了,已經做了長時間充分準備。這種情況當然是可以的。
我讓現在的學生大部分去做現代中國文學問題。我們中國有那么多問題啊,需要你們去解決。你在外國學術鏈條上加一環,意義充其量是介紹了西方。可是以后隨著翻譯的發展,你這樣的選題就很快會成為被人遺忘的東西。要做一個能留下什么東西的題目來,別人再要做的時候就繞不過去的那種,這樣才會更有意義。
當然,我覺得打開一個窗口向國人介紹西學進展也是有意義的,但作為中國人,更應實實在在地想到自己的學術發展,研究中國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在學術界立足,贏得中外學者的敬重。你跟著外國學者做西學,人家反而奇怪:你怎么沒有自己的問題,老跟在我們的后面?你要有中國體驗,要把你的中國體驗放進去。而做這些,也是為了研究中國問題做準備。
第八,談空不如做實
做文學理論研究經常出現的一個弊端,就是說得多、做得少。想得很開很大,但很少也很難落到實處。關于這一點,我這幾年深有體會。為了幫助有些研究生轉變思路,我頗費苦心,可以說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地指導。有時候也很著急,免不了要生氣,老不開竅怎么行。但好在他們都很爭氣,經過痛苦的轉變,到底還是轉過來了。所以,要落到實處,切忌空談,總結具體實際問題,在讀書時細心尋找個人具體的研究方向。比如說,文本分析和個案應該是最要緊的事。
(源自《文學理論九講》,小筱薦稿)
責編:曾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