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村位于,轄區面積約為13.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約為1200米。由于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勝利村入選重慶市第二批美麗宜居鄉村名單。然而,曾經的勝利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為幫助家鄉改變面貌,1991年,原本在山西省務工的我毅然選擇回村發展。我從一名村會計干起,在村里一干就是30多年。30多年來,我積極參與改善基礎設施、發展集體產業等實事,在勝利村探索強村富民道路的過程中努力貢獻力量。
產業破冰:用\"笨辦法”啃下“硬骨頭
2019年,我剛擔任勝利村黨支部書記,便號召黨支部的黨員:“我們一定要建強村黨支部,帶領鄉親們致富,讓他們的錢包鼓起來!\"
重慶市巫溪縣勝利鄉勝利村大力發展辣椒種植產業。圖:重慶市巫溪縣勝利鄉人民政府
那時,來自湖北的一位商人看中了勝利村的自然條件,想在村里種植高山錯季蔬菜,卻在土地流轉問題上犯了難。經過調研,我得知村民擔心“土地租出去就沒了保障”。那段時間,我和村干部白天“泡\"在田間地頭,晚上挨家挨戶拉家常,給村民做思想工作。我們為村民算了一筆“經濟賬”:“土地荒著,大家一分錢賺不到;租出去,大家每年不僅有租金,還能到大棚里務工,一年下來,能多掙上萬元!\"遇到比較固執的村民,有時我們要跑上七八趟。經過反復溝通,我們最終通過置換、租賃、入股等方式有序流轉土地約600畝,有效解決了相關問題。
隨后,我們開始積極籌建蔬菜大棚,完善生產便道、供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經過2年努力,村里建成蔬菜大棚10萬平方米,成功引進種植大戶入駐勝利村發展辣椒種植產業。辣椒在豐收的第一年就賣了個好價錢。看到村民們的笑臉,我們知道,這條路走對了。
如今,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我們已將勝利村打造成重慶市知名蔬菜保供基地,年產蔬菜1500余噸,年產值近600萬元,帶動村集體年增收18萬元,提供穩定就業崗位60余個。
農旅突圍:把“冷資源”變成“熱產業”
蔬菜產業有起色后,我們又開始發展鄉村旅游。勝利村海拔較高,具有空氣質量好、夏季涼爽的優勢。起初,我們辦起了農家樂。但是部分村民為了搶客源而亂定價、亂收費,造成經營混亂。為整治這一旅游發展亂象,我們騎著摩托車到周邊鄉鎮“取經”,白天調研,晚上熬夜查閱相關資料,最終決定把村里廢棄的小學改造成旅游接待中心,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分紅。
剛開始,也有人擔心:“萬一賠錢了怎么辦?\"為打消村民顧慮,我帶著黨員和村民代表進行多方實地考察,最終決定由村“兩委\"牽頭,采取“統一培訓、統一標準、統一菜品、統一服務、統一宣傳\"的管理模式,整合或新增30戶家庭農莊,實行聯合經營,并制定《農家樂行業自律公約》,進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游客日均接待量由剛開始的不足100人次上升至現在的500余人次。
為提升游客旅居的舒適度和體驗感,我們積極爭取鄉黨委、政府的支持,連續舉辦了8屆消夏避暑節,吸引了許多游客來勝利村消夏避暑、觀光旅游。2024年,勝利村村集體旅游收入突破200萬元,帶動家庭農莊實現年增收近20萬元。
多元破局:“多條腿走路”才有抗風險底氣
村干部常提醒我:“光靠種植高山錯季蔬菜和發展旅游業還不夠,咱們得‘多條腿走路'!\"近幾年,勝利村效仿高山錯季蔬菜的種植模式,流轉村民山林2000余畝,引進企業種植黃柏、厚樸等中藥材,并建成研學實踐基地;流轉村民山林5270畝,用于國家儲備林項目開發,實現年均增收26.35萬元。同時,村集體還出資4萬元新建養殖場,引進養殖大戶發展肉牛養殖,年均出欄量達100余頭;利用幫扶資金建成35千伏光伏發電站,實現村集體年均增收1.9萬元。
有人問我:“萬一失敗,你墊的錢‘打水漂’了咋辦?\"我說:
怕失敗就別當村干部!只要能讓村子發展起來,個人風險不用太計較。”
凝心聚力:讓“一盤散沙”變成“一股繩”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以前,勝利村“人心散”;現在,我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六講六評\"活動一一誰家孝順老人,誰家產業發展得好,我們就對其進行公開表揚。同時,我們組織黨員結對幫扶困難群眾,進一步凝聚人心。
扎根鄉村30多年,我收獲了很多信任,也遭受過不少質疑。有人問我:“你圖啥?\"我說:“就圖看到鄉親們臉上的笑容,圖勝利村越來越好!\"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沒有捷徑可走,靠的是“厚著臉皮磨嘴皮、硬著頭皮找法子、餓著肚皮跑路子\"的實干精神。希望我們每一名基層黨員干部都能扎根基層、敢想敢干,用雙手創造鄉村全面振興的輝煌成就!
(作者系重慶市巫溪縣勝利鄉勝利村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