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的蓬勃發展,為供應鏈金融行業注入了全新的創新活力。其分布式記賬系統、智能合約以及不可篡改性等核心特性,有力促進了交易信息的開放共享,打破了傳統供應鏈金融中信貸傳導的固有壁壘,實現了交易信息的多邊共享。這一轉變使得信用體系從“主體信用”向“交易信用”延伸,為行業發展開辟了新道路。不過,在區塊鏈技術實際應用與落地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現實阻礙。只有妥善處理好這些挑戰,才能充分釋放區塊鏈技術的潛力,讓供應鏈金融在新的技術浪潮中實現穩健發展。
中小企業融資梗阻的成因
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國家高度重視其成長,通過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構建專門的信用保障機制等多項措施,著力解決其融資難題。中小企業融資通常表現為貸款金額小、期限短,且對利率變化十分敏感。這種融資特點與金融機構的風控要求存在差距,導致企業向銀行貸款時難以滿足較高的授信標準,進而增加了融資成本。因此融資難仍然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事實上,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除上述分析外,還有以下深層原因值得深入探討:
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財務報表規范性與透明度不足,公開披露的財務數據難以全面體現企業信用狀況及發展潛力。信息不對稱使銀行信貸審批時顧慮較多,更傾向于向大型企業投放資金。部分中小企業為獲取貸款,存在粉飾財務數據、隱瞞經營問題的情況。這既加劇了銀企間的信任危機,也推高了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使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更為突出。
融資體系不完善。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成為制約其生存發展的關鍵問題。從融資渠道來看,中小企業超過70%的貸款依賴商業銀行,但受銀行風險偏好和信用管理規定影響,其貸款通常手續煩瑣,貸款成本也相對較高,很多企業因此難以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銀行現行信用評價體系未能針對中小企業特點設計,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也難以匹配其特殊需求,這不僅導致銀行信用服務穩定性不足,也進一步收窄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企業自身原因。不少中小公司業務單一,存續周期短,一旦遭遇市場波動,經營便舉步維艱,壞賬風險也隨之攀升。當前,我國金融行業尚在發展階段,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多沿用傳統風險評估方式,難以匹配中小公司對資金的時效性需求,導致放款周期延長。另外,許多中小公司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專業管理與財務團隊,也沒有健全的風險防范機制,相比之下,更容易受市場風險沖擊,這無疑限制了企業的長遠發展。
破解中小企業融資梗阻的路徑
資金短缺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難題,背后原因包括融資需求不明確、信息傳遞失真,以及信用評估體系不夠完善。反觀大型企業,貸款時多采用信用擔保,這種單向的信息交流模式,使得它們在信貸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銀行更傾向與大企業合作,導致眾多中小企業難以獲得足夠貸款,被邊緣化于信用體系之外。而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為改善中小企業的借貸困境帶來了新的可能。
構建多方參與的聯盟鏈平臺。借助區塊鏈技術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能搭建起一個互信網絡,將供應鏈核心企業、上下游小微企業、銀行及第三方服務商納入統一數字化生態。在這個環境里,信息數據都十分精準,還能通過權限管理防止濫用。核心企業會向銀行開放真實的交易往來記錄,同時用加密技術保障關鍵數據安全。網絡會實時跟蹤訂單、交付、資金流向等重要信息,并通過智能合約自動核驗交易真實性。這樣一來,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也能得到有效改善。
構建多級信用傳導的創新模式?;趨^塊鏈技術構建去中心化記錄體系,能將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緊密相連。每一筆交易信息都在區塊鏈上加密存儲,借助智能合約實現分布式管理。中小企業無須再依賴核心企業擔保,憑借區塊鏈記錄的交易數據,就能直接向銀行申請信貸,既節省了信息溝通成本,又加快了貸款審批流程。同時,隨著智能合約與區塊鏈賬戶的應用,核心企業的信用狀況、交易歷史等信息也被納入信用傳遞網絡,有效打破了供應鏈各環節間的信用障礙。
制度創新驅動。在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要強化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法律規制,完善拓寬融資渠道的相關法律條款,確保借貸及商業行為合法合規。這需要政府積極介入引導,推動小微企業、銀行與核心企業在政策執行和實際行動中形成合力。借助核心企業的信用優勢,能將資金精準導入中小企業,促進金融資源在整個產業鏈中合理配置,讓中小企業切實享受到法規賦予的政策紅利。
為破解中小企業融資梗阻各主體扮演的角色
政府層面。推動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領域落地并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可牽頭成立公共數據交換中心,促進各部門協作,同時通過稅收優惠、專項補貼等激勵措施,結合必要的約束機制,吸引更多行業主體參與。此外,還可設立全國性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試驗區,借助“監管沙盒”和容錯機制,為合規企業提供探索供應鏈融資新產品的空間。
金融機構層面。金融機構需要緊跟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構建差異化的供應鏈金融生態體系。具體來說,可以采用“分層對接”的思路:國有大行牽頭搭建跨行業的聯盟鏈,把不同區域的資源整合起來;城市商業銀行就聚焦服務本地產業集群,打造有地域特色的金融服務平臺;股份制銀行則開發模塊化的API工具包,提供靈活多樣的對接方案,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
企業和人才層面。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遲緩,主要癥結在于數字化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復合型人才匱乏以及認知層面存在偏差。對此,可推行“數字基建賦能計劃”,實現重點產業鏈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全覆蓋,同時構建協同投入機制并設立專項基金。在人才培養方面,可打造“三位一體”的發展體系:政府牽頭制定培養規劃,教育機構推進學科交叉建設,企業則與高校共建人才培育基地,通過定制化培養模式定向輸送復合型人才。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為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提供了新路徑。搭建聯盟鏈平臺后,供應鏈各參與方實現信息共享與信用傳導,既能降低信息驗證成本,又能提升融資效率;多級信用傳導的創新模式,能夠有效打破信息不對稱,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而配套的制度框架,可以為中小企業發展釋放制度紅利。要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推動中小企業健康發展,需要政府加強政策支持、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同時企業自身也需提升經營素質與能力,通過多方協同形成發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