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當勞在國內幾乎家喻戶曉,這個美國快餐店英文原名是McDonald's。McDonald's的標準譯名是麥克唐納,為什么快餐店的名字是麥當勞呢?
在中國內地,主要的外語(如英語、法語、俄語、德語、西班牙語等),都有標準譯名,這些標準譯名一般是由新華社統一制定的,因為新華社要翻譯大量的外文新聞資料,需要統一的譯名,這些譯名也就在社會上通用。
那么麥克唐納到了中國,為什么又變成麥當勞了?這是一個有趣的例子。1975年,McDonald's在香港開設第一家分店。初期的中文譯名,根據粵語的發音,譯為“麥當奴”,但是很快就有顧客反映這個譯名帶有“奴”字,令人不快。粵語和其他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樣,N、L不分,比如,“南方”讀成“蘭芳”,經營者照顧到顧客的心理,從善如流,所以改“奴”字為“勞”字,“麥當勞”成為正式的名稱。1984年,中國臺灣的第一家麥當勞由香港人參與經營,就沿用了這個名稱。到了1990年,中國內地首先在深圳開設第一家麥當勞分店,也沿用了這個名稱。1992年,北京的第一家麥當勞開業,盛況空前,成為當時的大新聞。平心而論,“麥當勞”只有三個字,讀起來比四個字的“麥克唐納”順口,而且跟英語的發音也接近,這個名稱能夠廣泛流行,有其合理的因素。
化妝品與藥房連鎖店“屈臣氏”(Watsons),往往也讓很多顧客有些困惑,為什么不是“沃森”?其實,無論是麥當勞還是屈臣氏,如果用粵語來讀,就很接近英語發音,“屈”字的粵語發音就是“沃”,“臣”的發音類似“森”。
現在香港媒體對于國際政治詞匯如人名的翻譯,大體與內地相同,但是體育、娛樂明星的名字大都按照粵語發音翻譯,在內地人聽來很不習慣,例如,帥氣的球星內馬爾(Neymar)、貝克漢姆(Beckham)和梅西(Messi),分別就被譯成了怪怪的“尼瑪”“碧咸”和“美斯”。
不過,內地人覺得這些譯名奇怪,是因為不清楚粵語發音。如果用粵語讀上面這些譯名,就能明白。比如,用粵語讀“碧咸”,與Beckham的英語發音接近,如果用粵語讀“貝克漢姆”則非常拗口。大部分外國娛樂、體育明星的名字,在香港的譯名都是從粵語,至今沒有改變。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香港影視進入內地,大量粵語詞匯開始在內地流行,比較普遍的如埋單、搞定、八卦、臥底、炒魷魚、巴士、搞笑、無厘頭、炒股、炒樓、按揭、牛市、樓花、外賣、塞車、爆冷、芝士、跳槽、賣點等數以百計,不僅在人們日常口語中普遍使用,在媒體和書面語中廣泛出現,《現代漢語詞典》也收入了許多,說明這種來源于方言(粵語)的詞匯已經成為現代漢語的一部分。
“埋單”(結賬)在內地一般都寫成“買單”,而“埋單”原來的出處是,顧客在酒樓入座之后都會獲得一張“點心紙”,寫明桌號,每上一道點心或菜肴,服務員會在上面畫一道杠,顧客將單子交給收銀員,收銀員將其插入一根竹簽上,這個動作叫作“埋單”,“埋”是加起來的意思,埋單就是聚攏單據用于結算。“炒樓”的原意就是炒賣房地產,在香港粵語“炒”字有頻繁買進賣出以獲利的意思,或來源于炒菜的炒,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很多商品可以“炒”,如炒樓、炒地皮、炒車牌、炒股、炒樓花、炒外匯等等,操作者就是“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