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在推動國家級“兩高四新”產教聯合體建設中的探索中,回應了當前區域產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為同類院校提供了有益借鑒。
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以高技術制造業、高品質服務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電子信息產業、新型生物醫藥產業為代表的“兩高四新”產業,已成為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國家正有序推進“一體兩翼”產教融合戰略布局,構建以現代職教體系為主體,以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為兩翼,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2023年,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聯合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發起組建佛山市“兩高四新”產教聯合體(下簡稱“聯合體”),匯聚政府、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多方資源,在推動協同育人、科技轉化與制度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探索產教融合的區域性制度樣本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作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及廣東省首批職業本科高校,近年來系統推進產教融合與校企深度協同,逐步構建起以“專業對接產業、項目嵌入教學、機制協同引導”為核心的融合發展模式。聯合體包括21所高校、706家企業及24家科研機構,共同探索區域性制度樣本與可操作路徑。
一是專業建設對接戰略性產業。依托聯合體,圍繞廣東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緊密對接佛山市南海區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重心,初步構建起涵蓋60個專業、13個專業群的多層次專業體系。其中,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2個、省級9個,涵蓋高技術制造、高端服務、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重點領域,建立基于數據驅動的人才供需動態調節機制,通過聯合體平臺匯集企業用人需求、技術發展趨勢等核心信息,推動專業設置從“靜態匹配”向“動態適應”轉型,探索形成了“產業引領、園區承載、專業群支撐”的協同發展路徑。
二是注重平臺建設與機制創新。搭建起“高校牽頭、企業參與、園區承載、政府協同”的多層次協同運行體系。聯合體設立理事會、秘書處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6個專業工作部。學校牽頭建設“產教科聯合中心”,實現了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機融合;企業項目通過導入教學流程,反向驅動課程改革和科研轉向,形成“項目導入—課程重構—成果轉化”的完整閉環。
三是加強協同育人與雙師隊伍建設。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過程,通過“訂單班”“產業學院”等載體,參與課程體系設計與教學內容構建,承擔教學任務與實訓環節,推動育人模式從“學校主導”向“多元協同”轉型。工業設計與智能制造專業群,校企共建60余個“企業工作坊”,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新能源產業學院將垃圾焚燒、資源再生等真實生產場景引入教學,構建集教學、科研、科普為一體的“環保教育走廊”,為課程體系優化與實踐教學提供真實場景支撐。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校建立“高校教師進企業、企業工程師進課堂”的雙向流動機制,安排骨干教師至企業實踐基地開展“掛職+研發+技術孵化”聯合實踐;同時聘請百余位行業專家常態化參與課堂教學,初步構建起“教學即生產、課堂即車間”的一體化育人生態。“雙師結構”的高水平教學團隊,為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區域產業發展趨勢與人才結構優化需求,校企進行“聯合規劃、共設課程、協同教學、聯合評價”,通過“1+1+N”合作模式,構建由學校、學徒中心及多家企業組成的協同育人網絡?!靶F箅p導師”指導學生參與真實崗位實訓并完成階段性技能認證?!爱a教共育+多元認證”評價體系目前已覆蓋36個專業,證書通過率超過85%。以信息技術學院為例,企業導師全面參與學徒制項目的教學流程,畢業生企業留用率高達85%以上。
在專業群內部,學校通過打破學科壁壘,強化模塊化課程體系與項目化教學設計,逐步形成“以真實產業項目驅動、以崗位能力為核心”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在“中高本貫通”方面,學校與聯合體中職院校開展多層級銜接試點,推進招生計劃、課程標準、學分體系的統一設計與互認,實現職業教育從中職到本科的縱向銜接。2022年,中高職貫通招生計劃達1970人,涵蓋78%的中職專業。
在課程開發方面,學校以崗位需求調研為起點、以項目任務設計課程,探索了“以真實項目為載體、課程內容動態更新”的課程體系改革路徑。2021年至2023年,累計修訂課程60余門,開發教學項目120項。
五是加強科研合作與成果轉化。在聯合體機制推動下,學校與區域內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共建科研平臺,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辦公室,服務成果登記、評估、對接、轉化的全流程;建成涵蓋智能制造、氫能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方向的20余個協同創新平臺,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鏈條,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組織聯合攻關,推動科研成果加速轉化落地。其中,與瀚藍環境共建的厭氧發酵系統已實現產業化應用,年均為企業降本超300萬元。2022年,學校教師團隊與企業聯合申報并獲批省級科技攻關項目27項,橫向科研經費達3097.7萬元,探索出了“平臺共建—項目共研—成果共享”的轉化路徑。
六是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學校主動延伸服務觸角,構建“面向企業—面向產業—面向社區”的多元社會服務體系。向中小企業提供工藝優化、設備升級、檢測咨詢等多項服務,服務企業405家,解決技術難題145項,企業滿意度超過90%;設立“南海區產業技術人才培訓基地”,聚焦智能制造、綠色工藝、數字技能等方向,聯合企業和行業協會開展短期培訓與專項研修。三年來,學校累計培訓企業管理人員與一線職工1.2萬人次,推動實現職業教育從“學歷培養”向“終身學習”的功能拓展。
總結推進聯合體建設的實踐經驗
推進聯合體建設的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多元主體協同中“利益公約數”難以達成,“聯而不合、合而不動”的問題亟待解決。此外,資源深度整合與共享障礙還存在壁壘,可以實現資源供需精準匹配和動態高效管理的信息化平臺仍在建設。長效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尚不健全,缺乏對企業的實質性激勵和對院校、教師的有效評價激勵,難以激發內生動力。直面這些問題,聯合體建設中也總結出一系列實踐經驗。
一是加強組織保障。聯合體的穩定運行離不開規范高效的治理結構與制度支撐。學校牽頭探索聯合體“理事會—專業工作部—秘書處”三級治理架構,明確決策層、執行層與服務層職責。理事會作為最高決策機構,由佛山市政府、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代表共同組成;秘書處常設于學校,負責日常管理與資源配置;6個專業工作部則對應重點產業方向,負責人才培養、項目對接與平臺運營等具體事務;高新區設立服務中心,承載教學支持、成果轉化、就業指導等功能。目前,該中心現已承接協同教學項目124項,落地合作實踐項目78項,累計服務企業300余家,初步實現資源集中配置與服務協同運作。
二是加強制度保障。聯合體已制定包括《項目管理辦法》《企業導師聘任與考核細則》《協同育人績效評估辦法》等10多項規章制度,推動工作流程標準化與運行機制常態化。項目管理實行立項、實施、評估、考核全流程閉環控制。2023年,學校牽頭成立“產教融合質量監測中心”,發布《南海區產教聯合體運行質量報告》,為聯合體治理效能提升提供數據支撐與決策依據。
三是逐步健全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當前正以“共享帶動共建”的方式逐步推進資源整合,其中涉及的經費往來主要參照橫向項目和購買服務的框架進行,對于共建區域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的資金籌措和利益分配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建議政府能夠加強統籌引導,探索政府領投、產業(園)基金跟投的方式匯聚發展要素。
實踐表明,制度牽引力、平臺運營能力和企業黏性是決定聯合體可持續性的重要變量。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在推動國家級“兩高四新”產教聯合體建設中的探索,回應了當前區域產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為同類院校提供了有益借鑒。面向未來,唯有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產業導向、平臺協同與制度支撐,方能實現從“合作聯合”向“命運共同體”的根本轉型,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與技術支撐。
基金資助:2024年中華職業教育社規劃課題“粵港澳大灣區以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ZJS2024ZD17)(羅斌華);2023年廣東省教育廳省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CIPP模式的高職院校產業學院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2023JG216)(李陽)。
(羅斌華,校企合作中心主任,博士;李陽,助理研究員。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
責任編輯: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