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何以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

2025-08-03 00:00:00南士敬王敏娜汪金偉成金華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5年4期
關鍵詞:區位園區政策

關鍵詞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綠色經濟;綠色工業園區;機制分析中圖分類號 F299.23;F06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25)04-0111-11 DOI:10.12062/cpre.20241139

綠色經濟不僅僅成為當下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更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重要主題。自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綠色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作為中國全局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黨的十九大強調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十四五\"規劃指出要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黨的二十大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之一,明確提出新時代中國綠色發展的戰略任務。為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中國政府創新性地將環境政策與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相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的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即在保持傳統區位經濟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綠色發展目標,旨在實現以點帶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1。作為典型的傳統區位導向性政策,工業園區既是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單位。因此,推動工業園區的綠色低碳轉型是促進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對加速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政府出臺了以綠色工業園區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以引導傳統工業園區綠色轉型。2016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發布《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重點圍繞企業集聚、產業綠色協同鏈接、運營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建設綠色工業園區示范區。2016年9月,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詳細闡述了綠色工業園區的評定細則與創建流程。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以下簡稱“綠色園區”是指由工信部經過嚴格評審后獲批創建的綠色工業示范園區。與傳統工業園區相比,綠色園區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園區的發展規劃、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和能源資源利用等全過程,是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典型實踐。隨著綠色園區的建立和蓬勃發展,有關綠色園區的一系列問題亟待回答:作為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實施的重要載體,綠色園區的建立和發展是否有助于突破資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促進地區綠色經濟發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其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是什么?回答上述問題對持續推進傳統工業園區綠色低碳轉型、完善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體系,進而以點帶面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文獻綜述

作為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有機組成部分,綠色經濟發展自綠色發展理論成熟以來便受到廣泛關注。歸納起來,現有關于綠色經濟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測度和影響因素識別兩個方面。在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測度研究中,學者們主要從綠色GDP核算、綠色經濟發展指數3以及綠色經濟效率43個角度衡量綠色經濟發展,測算范圍涉及省3、地級及以上城市5和行業等各個層面。從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識別來看,現有研究證實了經濟集聚[]產業結構[8、技術創新[9]以及數據要素[10等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此外,也有許多學者關注到環境規制對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且多數學者認為環境規制對綠色經濟發展具有正向線性影響,也有部分學者發現環境規制對綠色經濟發展具有非線性影響[12]。

為推動綠色經濟發展,除全國性的環境規制政策外,中國政府還實施了具有明確區位指向的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如低碳城市試點、資源型城市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下簡稱“綜改區”)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和綠色園區等。隨著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頒布和實施,學者們對其政策效果進行了廣泛探討,主要包括經濟效應以及減污降碳效應。在經濟效應方面,學者們肯定了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對促進區域經濟增長13、降低收入不平等14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15的積極作用;在減污降碳方面,大部分研究均證實國家生態工業園區政策和低碳城市試點政策能夠有效降低當地二氧化碳1與二氧化硫[的排放。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關于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效應評估的文獻大多聚焦于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和低碳城市試點政策,較少有學者關注綠色園區政策的實施效果。

綠色園區作為綠色發展理念在傳統工業園區中的具體實踐,是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典型代表。與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和低碳城市試點相比較,綠色園區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綠色園區強調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園區的空間布局、能源資源利用、基礎設施及運行管理等各個環節,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踐行低碳發展、循環發展與綠色發展在園區層面的具體體現。然而,由于綠色園區的創建時間較晚,相關研究較少且多集中于定性分析。如禹湘等[17]系統分析了綠色園區的創建背景、創建進程、評價體系及創建成效;陳坤等[18將中國綠色園區評價體系置于國際框架內,分析現有評價體系的不足并給出相關建議;趙若楠等[19梳理了綠色園區建設的側重方向、發展情況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僅有少數學者采用定量方法評估綠色園區的綠色發展情況,如 Yu[20] 采用非徑向數據包絡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模型測度中國171個綠色園區的綠色發展效率,發現園區綠色經濟發展效率在不同地區和時間節點上呈現出顯著的時空異質性;郝宗超等[21]從能源利用、資源利用、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維度構建園區綠色發展指數分析了河南省6家綠色園區的發展現狀。

綜上所述,學者們對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進行了大量研究且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梳理現有文獻發現仍存在進一步深化的空間:一是目前對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研究多集中于經濟效應以及減污降碳效應,少有文獻研究其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二是關于綠色園區這一典型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目前還未有學者從因果推斷視角出發探討綠色園區創建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此,本研究將綠色園區創建視為一項準自然實驗,從理論和實證層面系統研究綠色園區創建這一代表性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及作用機制。與現有文獻相比,本研究可能的貢獻在于: ① 緊扣綠色發展的時代脈搏,基于手工整理的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名單,利用多期雙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模型評估綠色園區創建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很好地回答了與當下綠色經濟發展相關的熱點問題,豐富了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效應評估方面的研究。 ② 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系統性地提出并實證檢驗綠色園區影響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拓展和深化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促進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 ③ 從地理區位、園區數量以及城市特征3個維度探究綠色園區政策效果的差異,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現有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體系的政策建議,為以點帶面推進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參考。

2政策背景與研究假設

2.1政策背景

區位導向性政策是國家通過政策優惠和補貼等方式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提升社會福利的重要政策手段。這些政策與具體區位“綁定”,旨在將政策與地方自身的自然稟賦和經濟基礎進行有機結合,激發增長潛力,促進經濟增長[22]。為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新格局,政府在保持傳統區位經濟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綠色發展目標,形成了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目前,中國的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體系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針對傳統產業園區綠色轉型的相關政策,如創建國家生態工業園區、低碳工業園區和綠色園區等;二是針對重點區域或城市的綠色發展政策,如開展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和綜改區政策等。本研究所關注的綠色園區政策屬于第一類,與國家生態工業園區以及低碳工業園區相比,綠色園區的創建內涵更加豐富,不僅涵蓋循環經濟和低碳發展內容,更進一步強調全方位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在園區層面的典型實踐。

2016年6月和9月,工信部相繼發布《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明確綠色園區的創建目標、評價標準以及申請流程。綠色園區的創建需要滿足園區規劃系統化、空間布局合理化、能源利用綠色化、產業設計綠色化、生態環境綠色化和運營管理智能化等多項綠色指標要求,旨在實現園區整體的綠色發展,從而以點帶面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加快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在具體實施層面,綠色園區創建采取地方政府引導、園區自愿申報的原則。 ① 各園區需要依據《綠色園區評價要求》進行自我評估,全面審視自身在綠色發展方面的現狀、潛力及面對的挑戰; ② 園區需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專業評估,客觀評價園區的綠色轉型情況,并出具詳盡的第三方評價報告,滿足條件的園區向省級主管部門遞交《綠色園區自評價報告》以及《綠色園區第三方評價報告》; ③ 經過省級主管部門的初步評估與確認后,優秀園區將被上報至工信部,工信部組織業內專家對申報的園區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評審。最終,通過嚴格評審的園區被批準為綠色園區。2017年7月,工信部公示了第一批綠色園區名單,共24家園區獲批;2018年2月和10月,工信部相繼公布第二批和第三批綠色園區名單,共56家園區獲批;2019年7月和2020年9月,工信部又分別公布第四批和第五批綠色園區名單,分別有40家和53家園區獲批。截至2021年,全國獲批創建的綠色園區共173家。

2.2 研究假設

與傳統工業園區相比,綠色園區突出綠色發展理念,將綠色化貫穿于空間布局、產業設計、能源利用和運行管理等全生產過程,是一種全方位、可持續的園區發展模式。一是,在經濟效益方面,綠色園區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積極發展綠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低能耗的現代服務業,這可以為地區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并且可以推動地區經濟向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二是,在環境效益方面,綠色園區鼓勵園區重點企業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潔燃氣和清潔燃油,以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排放。同時,綠色園區強調產業之間的生態鏈接,通過鏈接共生、原料互供和資源共享等方式,以實現廢物排放的循環利用。三是,在社會效益層面,綠色園區的建設和運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這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此外,綠色園區的建設和運營還有助于提升區域的整體形象,展示地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成果,增強區域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由此,提出研究假設H1。

H1:綠色園區的創建顯著促進了地區綠色經濟發展。

本研究進一步通過梳理綠色園區政策的實施細則,總結歸納出綠色園區政策推動地區經濟綠色發展的可能機制有以下3條。

(1)綠色園區通過促進產業集聚提升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綠色園區的創建需要滿足產業綠色化、空間布局合理化和園區規劃系統化等要求。產業綠色化要求遵循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耦合的原則,深入調查并分析現有優勢產業鏈構成,識別確定欠缺鏈條和重點補鏈項目,實行補鏈招商,引導產業集聚,形成具有比較優勢以及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空間布局合理化要求依據空間布局安排和園區準入標準合理選取入園企業,將性質相近、關系密切的企業進行集中布局,從而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產業集聚的正外部性。園區規劃系統化要求綠色園區在發展過程中要全面分析園區的基礎條件和制約因素,綜合考慮園區的整體協調關系,進行科學合理的空間整合,以確保園區內的產業布局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綠色園區推動的產業集聚具有雙重價值維度:一方面使得園區企業因為地理上的接近可以更方便地進行企業間交流、學習和資源共享,使得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能夠迅速在區域內傳播和應用,從而降低單個企業的交易成本和運營成本,發揮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23;另一方面,可以強化園區企業間的投入產出聯系,實現能源的集中利用和梯級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24],進而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由此,提出研究假設H2。

H2:綠色園區通過促進產業集聚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

(2)綠色園區通過提升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促進地區綠色經濟發展。這一途徑的實現主要依賴綠色園區對綠色創新主體的激勵、對綠色創新資源的整合以及對創新環境的優化。首先,為推進綠色園區建設,各地政府通過補貼、稅收、租金、融資和人才引進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大量企業和高素質人才人駐園區。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企業創新的風險和成本,激勵創新主體進行創新。其次,當地政府鼓勵園內企業與各研究機構、高校等創新主體之間形成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這種協同創新模式有效整合了綠色創新資源,最大限度促進知識、技術和人才等創新要素的流動和融合,加速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升整個區域的綠色技術創新水平。最后,《綠色園區評價要求》中明確要求入選園區必須創建園區局域網,完善綠色園區信息平臺,積極發布園區主導行業節水、節能和環保等清潔生產技術信息,這大大優化了創新環境。上述措施為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提供了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和優質的服務支持,降低了創新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提高了綠色技術創新的成功率。而綠色技術創新不僅可以改善生產工藝和流程,顯著提高企業生產效率25;而且可以改善生產中的能源消耗情況,促進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節能減排[26],進而促進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由此,提出研究假設H3。

H3:綠色園區通過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水平促進地區綠色經濟發展。

(3)綠色園區通過加強環境規制水平促進地區綠色經濟發展。與傳統工業園區相比,綠色園區面臨的環境規制強度更大,具體表現在:一是,具有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綠色園區評價要求》中明確指出園區內所有企業必須淘汰落后產能,重點企業 100% 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環境質量需要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環境功能區環境質量標準。二是,具備更加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根據《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入選園區需要建立與其產業鏈和主導產業相適應的綠色園區標準體系,并且需要配套監管綠色相關標準強制性執行的有關制度文件,以確保企業能夠按照環保要求開展生產活動。三是,具有嚴格的環境監管與執法力度。綠色園區的創建有事后監督機制,人選園區需要每3年提交1次第三方評價報告,評價不合格的園區將限期整改,對整改達不到要求的園區撤銷綠色園區稱號。因此,綠色園區的創建加強了地區環境規制水平,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由此,提出研究假設H4。

H4:綠色園區通過加強環境規制水平促進地區綠色經濟發展。

3研究設計

3.1 計量模型設定

本研究所探討的核心議題屬于政策效應的因果識別。DID是目前評估政策效應的主流方法,它通過在面板數據模型中巧妙地設置政策虛擬變量,以控制處理組和對照組在政策實施前后未被觀測到的固有差異,進而準確估計政策的凈效應。由于綠色園區在不同城市分批建立,因此本研究采用多期DID評估綠色園區創建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借鑒 Beck 等[27]和宋弘等[28]的研究,最終建立如下計量模型:

Yit=α+βGit+γXiti+vtit

式(1)中: Yit 表示城市 i 在 Φt 時期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 α 為常數項; Git 為綠色園區政策虛擬變量,其系數 β 捕捉了綠色園區創建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如果 βgt;0 且顯著,說明與沒有創建綠色園區的城市相比,綠色園區創建顯著提升了當地綠色經濟發展水平; Xit 是一系列控制變量,用以控制綠色園區政策之外的其他因素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 γ 為對應的控制變量向量的系數向量: ?;μi 是地區固定效應; vt 是時間固定效應; εit 是隨機誤差項。

3.2 變量選取

3.2.1被解釋變量

本研究的被解釋變量是綠色經濟發展 ,使用綠色經濟效率對其進行測度。與綠色GDP核算和綠色經濟發展指數相比,綠色經濟效率是一種綜合考慮了經濟增長、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集成效率,是衡量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29]。在具體測算時,使用改進后的超效率SBM模型測度綠色經濟發展[29-30]。在投人變量和產出變量選取上,參考林伯強等和王夢霓等3的研究,從資本、勞動、能源等3個核心維度選擇要素投入變量;對于期望產出,選取實際GDP作為經濟活動成果指標;對于非期望產出,選取工業三廢排放量作為非期望產出指標。

3.2.2核心解釋變量

本研究的核心解釋變量為綠色園區虛擬變量 (Git)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綠色園區公示名單手動整理出創建綠色園區的城市名單以及創建時間,據此分別構建處理組虛擬變量與處理期虛擬變量,兩者相乘即為本研究的核心解釋變量 Git 。如果城市 i 在 Φt 年建立了綠色園區,那么Git 在t年及之后的年份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3.2.3控制變量

為控制其他因素對城市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在模型中引入以下控制變量:一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當地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使用人均GDP的自然對數衡量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二是,對外開放水平 (Oit) 。根據“污染天堂假說”,對外開放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具有復雜影響,使用實際使用外資總額與GDP的比值衡量對外開放水平。三是,產業結構 (Iit) 。使用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為地區產業結構的代理變量。四是,市場化程度 (Sit) 。借鑒吳茵茵等32的研究,使用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與城鎮單位從業人員期末人數之比衡量市場化程度。五是,人口密度 。使用地級及以上城市年末人口數與城市面積之比的自然對數來衡量人口密度。

3.3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研究將2011—2021年282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受數據可得性或數據缺失限制,未包括三沙市、儋州市、畢節市、銅仁市、海東市、欽州市、綏化市、吐魯番市和哈密市,未涉及西藏、香港、澳門和臺灣等省區的城市)。本研究數據來自歷年各省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Wind數據庫以及國泰安數據庫。

4實證結果分析

4.1基準回歸結果

本研究采用逐步添加控制變量的方法對基準回歸結果進行展示,回歸結果見表1。表1列(1)為未添加任何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表1列(2)—列(6)為逐步添加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此過程中綠色園區政策變量的系數始終為正,且在 1% 水平上顯著,說明綠色園區創建顯著推動了地區綠色經濟發展,驗證了研究假設H1。在控制變量方面,對外開放系數在 5% 水平上顯著為負,這可能是由于對外開放帶來的產業轉移中,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企業被引入;抑或是外資的進入加劇了市場競爭,導致本地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忽視了環境保護,從而不利于區域綠色經濟發展。市場化的系數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市場化改革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綠色產業的成長和發展,從而有利于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產業結構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產業結構優化,尤其是第二產業的合理布局和高效發展顯著促進了地區綠色經濟發展。

4.2 模型有效性檢驗

4.2.1平行趨勢檢驗

平行趨勢假設是DID能否準確評估政策效應的重要前提條件,借鑒Beck等29和孔令丞等33的研究,設定如下平行趨勢檢驗模型:

式(②)中: Y?it 表示城市 i 在 Φt 時期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 α 為常數項; D 為虛擬變量; k 為某城市創建綠色園區的年份; nlt;0 表示政策實施前第 n 年, n=0 表示政策實施當年, ngt;0 表示政策實施后第 n 年; Xit 是一系列控制變量; γ 為對應控制變量向量的系數向量; 和 εit 分別為地區固定效應、時間固定效應和隨機誤差項。 βn 衡量了綠色園區城市與非綠色園區城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如果 nlt;0 且參數 βn 不顯著,說明在政策實施前綠色園區城市與非綠色園區城市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沒有明顯差異,滿足平行趨勢假設;相反,平行趨勢假設不成立。平行趨勢檢驗如圖1(a)所示。可以看出,除政策實施前一年外,政策實施前所有年份的系數均接近于0且不顯著,說明在沒有綠色園區政策沖擊的情況下綠色園區城市和非綠色園區城市的綠色經濟發展趨勢大致相同,平行趨勢假設基本成立。

表1基準回歸結果
注: **Plt;0.05 ***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列(1)為只包含核心解釋變量 Git 的回歸結果;列(2)為在列(1)基礎上加入控制變量 的回歸結果;列(3)為在列(2)基礎上加入控制變量 的回歸結果;列(4)為在列(3)基礎上加入控制變量 Sit 的回歸結果;列(5)為在列(4)基礎上加入控制變量 的回歸結果;列(6)為在列(5)基礎上加入控制變量 Iit 的回歸結果。

Roth等[34指出傳統的平行趨勢檢驗在統計意義上是低功效的,可能造成估計或推斷偏差。參考Rambachan等[35]和Biasi等[36]的做法,本研究對處理后點估計量的置信區間進行估計和敏感性分析,平行趨勢敏感性檢驗結果如圖1(b所示。可以看出,相對偏離程度限制下政策實施年的綠色經濟發展效應仍然顯著,說明即使平行趨勢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離,綠色園區創建政策仍然能夠顯著促進地區綠色經濟發展。

4.2.2異質性處理效應檢驗

DeChaisemartin等[37]指出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中,可能存在的異質性處理效應會導致傳統雙向固定效應回歸模型(two-way fixed effectsregression,TWFE)產生估計偏誤,甚至出現與真實系數符號相反的現象。針對多期DID存在的異質性處理效應問題,本研究使用Goodman-Ba-con[38] 提出的培根分解方法對異質性處理情況下的TWFE估計量進行診斷。診斷結果顯示“好的對照組”(先處理vs后處理和處理vs從未處理)所占權重高達0.97,“壞的對照組”(后處理vs先處理)權重僅為0.03,后者對TWFE估計量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說明本研究使用的TWFE估計量偏誤較小,研究結論是可信的。

4.3穩健性檢驗

為提高回歸結果的可信度,本研究進行了如下一系列穩健性檢驗:一是,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分差法(propensityscorematchinganddifference-in-differences,PSM-DID)。考慮到綠色園區的創建并非完全隨機而可能存在自選擇問題,本研究進一步使用PSM-DID進行回歸,結果見表2列(1)。二是,替換被解釋變量。將被解釋變量替換為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指標重新回歸,結果見表2列(2)。三是,排除異常值干擾。為排除異常值干擾,對模型中的連續變量進行上下 5% 的縮尾處理并重新回歸,結果見表2列(3)。四是,考慮預期因素的影響。參考宋弘等28的做法,在基準回歸方程中加入建立綠色園區試點前一年的虛擬變量Git-1 ,回歸結果見表2列(4)。五是,考慮殘差空間相關性。由于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等因素可能導致城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具有空間外溢效應[39-40],從而可能使基準回歸估計結果產生偏誤。因此,將回歸標準誤聚類到城市-年份層面,回歸結果見表2列(5)。六是,引入其他控制變量。在基準回歸基礎上,進一步引入城鎮化率 (Cit) 和金融發展水平 (F) 控制變量,回歸結果見表2列(6)。由表2可知,在考慮上述情況下, Git 的回歸系數仍然顯著為正,進一步說明基準回歸結論的穩健性。

為檢驗模型得到的估計結果是否由未觀測到的隨機因素所致,參考Alder等41的做法,通過隨機選定綠色園區城市和園區創建時間進行安慰劑檢驗。實驗次數為1 000 次的安慰劑檢驗結果如圖2所示。其中,平行于 y 軸的直線表示基準模型的系數估計值(0.022),與 x 軸平行的虛線表示 5% 的顯著性水平。可以看出,“偽政策虛擬變量\"的系數估計值集中分布在零值附近,且基準回歸模型系數絕對值遠遠大于“偽政策虛擬變量”系數估計值97.5% 的分位數。表明未觀測到的隨機因素不會影響城市綠色經濟發展,這充分說明綠色園區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并非源自其他不可觀測因素的驅動,進一步證實基準回歸結論的穩健性。

圖1平行趨勢檢驗和平行趨勢敏感性檢驗
表2穩健性檢驗
注: *Plt;0.10,**Plt;0.05,***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
圖2安慰劑檢驗

4.4機制分析

參考江艇42的研究,構建如式(3)所示的模型進一步考察綠色園區創建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

Mit=α+βGit+γXititit

式(3)中: Git 為綠色園區政策虛擬變量,其系數 β 捕捉了綠色園區創建對機制變量的影響效應; 為機制變量,包括產業集聚、綠色技術創新和環境規制; Xit 是控制變量向量: ?γ 為對應控制變量向量的系數向量; α 為常數項 σi,μi,vt 和 εit 分別為地區固定效應、時間固定效應和隨機誤差項。

4.4.1產業集聚機制

參考 Song 等[43]的做法,產業集聚用區位熵計算。產業集聚機制的回歸結果見表3列(1)。可以看出,綠色園區政策變量的系數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綠色園區的創建顯著促進了產業集聚,假設H2得證。

4.4.2綠色技術創新機制

借鑒華岳等1的研究,使用人均綠色專利授權量衡量城市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回歸結果見表3列(2)。可以看出,綠色園區政策變量的系數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綠色園區創建有效促進了地區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假設H3得證。

4.4.3 環境規制機制

參考林伯強等的做法,使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衡量環境規制強度,回歸結果見表3列(3)。可以看出,綠色園區政策變量的系數在 1% 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綠色園區創建提高了地區環境規制水平,假設H4得證。

4.5 異質性分析

4.5.1地理區位異質性

作為區域產業政策,綠色園區具有天然的地域屬性。同時,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差異很可能對綠色園區政策的實施效果產生較大影響。鑒于此,本研究將全國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3大區域,分別考察綠色園區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回歸結果見表4列(1)一列(3)。

表3機制分析結果
注:*** 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

可以看出,綠色園區對東部、中部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顯著為正,且中部地區大于東部地區;而綠色園區對西部地區綠色經濟發展影響不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先進的產業基礎,其綠色經濟發展已經處于較高水平,綠色園區創建對當地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邊際效應較弱。而中部地區正處于經濟加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其對綠色經濟發展的關注度更高,對綠色園區的支持力度更大,從而更有利于發揮綠色園區的產業集聚效應和綠色技術創新效應。與東部和中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創新體系滯后、營商環境較差等問題也更為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經濟綠色轉型,導致綠色園區未能有效發揮其政策效應。

表4地理區位和園區數量異質性分析結果
注: …Plt;0.05,…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

4.5.2園區數量異質性

本研究考察的173家綠色園區分布于全國28個省份的11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其中 25% 的城市擁有多家園區(13個城市擁有2家,11個城市擁有3家,5個城市擁有4家)。為考察綠色園區創建數量對當地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參考劉瑞明等[44的研究,將原核心解釋變量替換為地級及以上城市所擁有的綠色園區數量變量,回歸結果見表4列(4)。可以看到,園區數量變量的系數為0.010且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綠色園區創建數量對當地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一發現對于政策制定者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即在推動地區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單個園區的建設質量,還要重視園區數量的合理布局。

4.5.3城市特征異質性

綠色園區在促進城市綠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水平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考慮到城市的人、財、物異質性特征可能會導致綠色園區對當地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不同,本研究從人(人力資本)財(政府科技支出)物(信息基礎設施)等城市發展特征出發考察綠色園區創建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參考石大千等[45的做法,用城市每百人大學生數量表示城市的人力資本水平,用政府科技支出占GDP比重反映當地政府的財政支持,用互聯網普及率表示城市的信息基礎設施。采取以相應變量中位數為界將樣本分為高低兩組分別回歸,回歸結果見表5。可以看到,在高人力資本、高財力支持和高信息基礎設施的城市,綠色園區對當地綠色經濟發展的促進效應更強。這意味著通過加強城市的人力資本投人、加大政府科技支出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等手段,可以有效提升綠色園區對當地綠色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5 結論與政策建議

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是在區域政策層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探索與實踐,其在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潛力。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中國282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借助多期DID實證檢驗了以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創建為代表的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 ① 綠色園區創建顯著促進了當地綠色經濟發展,且該結論在經過PSM-DID、安慰劑檢驗、更換被解釋變量、排除異常值干擾、考慮預期因素、增加控制變量和考慮空間相關性等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依舊成立。② 機制分析表明,促進產業集聚、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水平和加強環境規制是綠色園區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3條有效機制。 ③ 異質性分析發現,綠色園區創建有效推動了中部和東部地區的綠色經濟發展,而對西部地區的推動作用不明顯;同時,城市綠色園區創建的數量越多、人力資本水平越高、財力支持越大、信息基礎設施越好,綠色園區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就越強。本研究為完善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體系、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提供了如下政策建議。

表5城市特征(人力、財力、物力)異質性分析結果
注: Plt;0.10 ***Plt;0.01 ;括號內數值為穩健標準誤。

第一,本研究證實綠色園區創建有助于促進當地綠色經濟發展。因此,政府應加大對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支持力度,持續推進綠色園區建設。一方面,政府應總結推廣綠色園區城市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鼓勵目前尚未創建綠色園區的城市積極開展綠色園區建設,擴大綠色園區政策的覆蓋范圍;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已經建立的綠色園區的智能化信息平臺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園區管理水平,促進園區內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合作,增強園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充分發揮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以點帶面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助力地區綠色經濟發展。

第二,機制分析表明增加產業集聚、促進綠色技術創新以及加強環境規制是綠色園區推動地區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機制。因此,政府應進一步放大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帶來的產業集聚、技術進步和環境規制等正外部性優勢。具體而言,在產業集聚方面,管理部門應科學地進行引導和規范,利用政策優惠吸引與現有企業關聯度高、互補性強的新企業進入,完善園區產業鏈條,加強相關企業間的投入產出聯系,促進能源的集中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綠色創新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完善綠色制造人才引進機制等方式,為綠色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與技術人才;同時繼續鼓勵引導園區企業與高校和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一體化創新體系,推動綠色制造核心技術的研發,為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注人強大的動力。在環境規制方面,進一步強化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監管力度,定期對綠色園區的經濟發展和環境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確保園區在運營過程中符合環保標準;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對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建設和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加強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形成全社會共同監督和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第三,應充分考量綠色園區對地區綠色經濟發展影響的異質性效應,因地制宜地完善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體系,實現區域綠色經濟協調發展。對于中部和東部地區,政府可以通過加強園區監管和優化園區管理機制等措施進一步發揮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示范效應。而對西部地區,政府應當更加關注其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建設情況,在注重綠色園區數量增加的同時要關注其質量的提升。具體而言,可以積極總結和推廣中部和東部地區先進的綠色園區建設經驗,促進西部地區與中部和東部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同時,加大對西部地區綠色園區建設的配套資金與人才支持力度,切實增強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對當地綠色經濟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進而推動全國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華岳,葉蕓.綠色區位導向性政策的碳減排效應:來自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實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3,40(4):94-112.

[2」彭濤,吳文良.綠色GDP核算:低碳發展背景下的再研究與再討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2):81-86.

[3]徐曉光,樊華,蘇應生,等.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測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7):65-82.

[4]錢爭鳴,劉曉晨.中國綠色經濟效率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7):104-109.

[5]YUYT,PENG C,LIY S.Do neighboring prefectures matter in pro-motingeco-efficiency:empiricalevidencefromChin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19,144:456-465.

[6」曾婧婧,童文思.能源政策如何作用工業綠色經濟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12):19-28.

[7]林伯強,譚睿鵬.中國經濟集聚與綠色經濟效率[J].經濟研究,2019,54(2):119-132.

[8」聶玉立,溫湖煒.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綠色經濟效率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S1):409-413.

[9]范丹,孫曉婷.環境規制、綠色技術創新與綠色經濟增長[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30(6):105-115.

[10]李言,朱棋娜.大數據技術如何影響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來自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試點的經驗分析[J].環境經濟研究,2023,8(3):27-45.

[11]何愛平,安夢天.地方政府競爭、環境規制與綠色發展效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3):21-30.

[12] SHUAI S,FAN Z. Modeling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inregional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of China:empirical evidencefrom super efficiency DEA-Tobit mode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0,261:110227.

[13]蒲龍,丁建福,劉沖.生態工業園區促進城市經濟增長了嗎:基于雙重差分法的經驗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21(1):56-69.

[14]方先明,孟可俊.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加劇還是抑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4,34(4):13-22.

[15]郭淑芬,郭金花.“綜改區”設立、產業多元化與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J].產業經濟研究,2019(1):87-98.

[16]CAOKR,JINLQ,ZHUYY,etal.DoesChina's national demon-stration eco-industrial park reducecarbondioxideand sulfur diox-ide:a study based on th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19):12957.

[17]禹湘,付允.國家綠色園區發展報告(2018)[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18]陳坤,石磊,張睿文,等.工業園區綠色發展及評價的國際經驗與啟示[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北京: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2020:2958-2961.

[19]趙若楠,馬中,喬琦,等.中國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政策對比分析及對策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20,33(2):511-518.

[20]YU X.An assessment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based on non-desired output and non-radialDEA model[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23,66:81-88.

[21]郝宗超,段理杰,郝大瑋,等.工業園區綠色標準體系的建立與應用[J].區域治理,2020(3):74-77.

[22]孫偉增,吳建峰,鄭思齊.區位導向性產業政策的消費帶動效應:以開發區政策為例的實證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8(12):48-68.

[23]FAN C C,SCOTTA J.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a survey of spatial economic issues in east Asia and astatisticalanalysis of Chinese regions[J].Economic geography,2003,79(3):295-319.

[24]邵帥,張可,豆建民.經濟集聚的節能減排效應:理論與中國經驗[J].管理世界,2019,35(1):36-60.

[25]CHUN D,WOO C,SEOH,et al. The role of hydrogen energy de-velopment in theKorean economy:an input-output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4,39(15):7627-7633.

[26]XIE X M,HUO JG,ZOU HL.Green process innovation,green prod-uct innovation,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a content analy-sismethod[J].Journal of businessresearch,2019,101:697-706

[27]BECK T,LEVINE R,LEVKOV A. Big bad banks: the winners andlosers from bank de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finance,2010,65(5):1637-1667.

[28]宋弘,孫雅潔,陳登科.政府空氣污染治理效應評估:來自中國“低碳城市”建設的經驗研究[J].管理世界,2019,35(6):95-108.

[29]劉強,馬彥瑞,徐生霞.數字經濟發展是否提高了中國綠色經濟效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3):72-85.

[30]TONE K,TSUTSUI M. Network DEA:a slacks-based measure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O09,197(1):243-252.

[31]王夢霓,魯賀玉.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對綠色經濟效率影響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4,40(1):179-183.

[32]吳茵茵,齊杰,鮮琴,等.中國碳市場的碳減排效應研究:基于市場機制與行政干預的協同作用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1(8):114-132.

[33]孔令丞,柴澤陽.省級開發區升格改善了城市經濟效率嗎:來自異質性開發區的準實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1,37(1):60-75.

[34] ROTH J,SANT'ANNA P H C,BILINSKI A,et al. What's trending indiference-in-differences:asynthesisof the recent econometrics litera-ture[J].Journalof econometrics,2023,235(2):2218-2244.

[35]RAMBACHAN A,ROTH J.A more credible approach to paralleltrend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23,90(5):2555-2591.

[36]BIASIB,SARSONS HFlexible wages,argainingandtheeder gap[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21,137(1):215-266.

[37]DE CHAISEMARTIN C, D'HAULTF(EUILLE X. Two-way fixedeffcts estimators with heterogeneous treatment effc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20,110(9):2964-2996.

[38]GOODMAN-BACON A. Difference-in-diffrences with variation intreatment timing[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21,225(2):254-277.

[39]韓峰,謝銳.生產性服務業集聚降低碳排放了嗎:對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7,34(3):40-58.

[40]李治國,楊雅涵,趙園春.地方政府競爭促進了地區碳排放強度嗎?[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2,38(2):136-146.

[41]ALDER S,SHAO L,ZILIBOTTI F. Economic reforms and industri-al policyinapanel of Chinese cities[J].Journal of economicgrowth,2016,21(4) :305-349.

[42]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43]SONG L,ZHOU XL. Does the green industry policy reduce indus-trial pollution emissions:evidence from China's national eco-indus-trial park[J]. Sustainability,2021,13(11):6343.

[44]劉瑞明,李林,亢延錕,等.景點評選、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與地區旅游經濟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2018(2):118-136.

[45]石大千,丁海,衛平,等.智慧城市建設能否降低環境污染[J].中國工業經濟,2018(6):117-135.

How do green location-oriented policies promote regional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from the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of national green industrial parks

NAN Shijing1,WANGMinna1,WANG Jinwei23,CHENGJinhua 3,4 (1.School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O127,China; 2.SchoolofLow Carbon Economy,Hubei University ofEconomics,WuhanHubei 43O2O5,China; 3.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arbon Emission Trading,Wuhan Hubei 43O2O5,China; 4.School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ofGeosciences (Wuhan),Wuhan Hubei 43o074,China)

AbstractAsakeypolicytoolforpromotigregionalgendevelopment,theimportanceofgreenlocationorientedpolicisaceleratingthecomprehensivegren ransformationofthewholesocietyhas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Underthesecircumstances,ssessingtheimpactanduncoveringthemechanisms of greenlocation-orientedpoliciesonregionalgreneconomicdevelopmentnotnly possesstheoreticalandpracticalignificancebutalsoarevaluableforimprovingthesystemofgrenlcatio-orientedpoliciesadpr motingregionalgreeneconomicdevelopment.Taking thequasi-naturalexperimentcreatedbynationalgren industrialparksestablishedsince2O16asanexample,ndusingpaneldatafrom82prefeture-levelcitiesfrom211to01,tisstudyemploedthemultipledierence-diferencmodeltoevaluateteimpactandunderligmehansmsofCina'snatioalgreenidustrialpaksoregional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mpirical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①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green industrial parks significantlypromotedheevelopmentoftegioalgeeconoy.Tisoncusiostillheldftesriesofbusesstst,cluingpropensityoreagnddredreodel,placebstplactoftpdable,sift lierinterference,considerationofexpectedfactors,additionofcontrolvariables,andconsiderationofspatialcorrlation. ② The mechanismanalysisrevealedthatnatinalgenindustrialparkspromotedregionalgeeneconomicdevelopmntbypromotingindustrialagglomeration,improving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and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③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ed thattheimpactofgeenparksonregionalgrenconomicdevelopmentexhibitedpronouncedheterogeneitycharacteristics.Fromageo graphicalperspective,greenparksignificantlypromotedgreeneconocdevelopmentinteasteandcentralregions,uteeted nosignificantimpactonthewesternregion.Intermsof henumberofparks,agreaternumberofestablishedgreenparksldtoamore significantpromotingfectonegionalgreeneconomicdevelopment.Fromtheviewofurban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thepromotingefectofgreenparksonlocalgreeneconomicdevelopmentwasstrongerincitieswithabundanthumancapital,ichfinancialsupport,andsoundinforationifrastructure.Thisstudyprovidesempirical evidenceandpolicyimplicationsforimprovingthergioal green location-oriented policy system and promoting regional green development.

Key Wordsgreen location-oriented policy; green economy; green industrial park; mechanism analysis

(責任編輯:于杰)

猜你喜歡
區位園區政策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優化策略研究
零碳園區建設:ESG理念下,經濟全面低碳轉型的必由之路
中關村(2025年7期)2025-08-18 00:00:00
距世界一流產業集群,還有多遠?
零碳園區建設路線圖發布,國家三部門明確給予資金支持
基于氣候舒適域的中國避暑-避寒地識別
旅游學刊(2025年7期)2025-08-08 00:00:00
零碳園區,“雙碳”目標的新切入點
財經(2025年16期)2025-08-07 00:00:00
真實情境+錯題重構:探索地理復習增效路徑
“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與實踐?
因材施教 精準育人
“雙減”賦能:小學英語高年段個性化作業的創新設計與實踐探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日本视频91|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欧美日韩导航|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亚洲黄色成人| 久久免费成人| 在线一级毛片|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婷婷六月天激情|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在线国产三级| 91视频首页|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国产精品视频a|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a|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第| 午夜a级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成人综合网址|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一级电影|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色哟哟国产精品|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激情综合激情|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国产精选小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网|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国产精品页| 国产视频a| 国产白浆视频| 欧美成人aⅴ|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动漫h|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夜夜爽免费视频|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