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5)06-0098-03
1背景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特殊且濃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傳承、創新和繁榮發展紅色文化,與民族精神培養、國家文化安全緊密相連,是最深層的文化認同。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承載著守護歷史的重任與時代使命,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積極影響力。
在全球環境劇變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推動紅色文化的高質量傳承與創新性發展,是尊重歷史、彰顯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當前,互聯網和新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閱讀行為,圖書館在傳承紅色文化方面面臨新的挑戰,如閱讀推廣服務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推廣途徑有限、特色服務匱乏、社會參與度不高、合作力度不足等。隨著新媒體閱讀的普及,公眾的文化權利得到進一步實現,閱讀更深人地融人公眾生活,這既為紅色文化傳播開辟了廣闊空間,也激發了圖書館開展新的探索與實踐。因此,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做好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不斷提升紅色文化在國內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紅色文化的傳承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圖書館應敏銳把握時代和社會的深刻變革,錨定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以高度的責任感堅定文化自信、勇擔文化使命。
2圖書館傳承紅色文化的優勢分析
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多依賴單向的知識灌輸與宣傳,而圖書館的參與創新了紅色文化傳播路徑,將單向傳播轉變為可知、可感、可品鑒的智能化、沉浸式、互動式文化體驗。此舉不僅實現了紅色文化傳播模式的革新,豐富了紅色文化內涵,為紅色文化傳承提供了更充足的資源與保障,還開拓了革命精神傳播的新路徑,深化了紅色文化在國內外的研究與應用,有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一些圖書館憑借館藏資源和陣地優勢,積極開發滿足民眾文化需求的紅色文化產品,并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開展多樣化的紅色宣講活動,充分彰顯了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其他公共文化機構相比,圖書館圍繞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的多渠道、強互動的閱讀推廣及文化傳播服務獨具特色,更容易引發公眾思考與情感共鳴,滿足了公眾對紅色文化的需求,推動紅色文化以更生動、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在新時代持續發展。
2.1 龐大的受眾基礎
作為國家文化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肩負文化傳承與社會教育的雙重功能,承擔保護和傳承紅色文化的社會責任。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下,一些圖書館突破傳統借閱模式的局限,通過設立專門的閱讀推廣機構、運用新媒體開展多渠道互動推廣、打造主題閱讀欄目、建設數字圖書館、培養新媒體閱讀素養及策劃品牌項目等方式,成為受眾廣泛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調查顯示,全國公共圖書館年服務讀者超13億人次,其中青少年群體占比接近 27% ,這些人群都是紅色文化傳播的潛在受眾。
2.2豐富的文獻資源
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作為文獻收藏中心,圖書館可以整合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獻、影像資料、口述歷史等資源,同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的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打造紅色基因“儲存器”,滿足用戶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的交流與共享。
2.3專業的服務團隊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圖書館應持續轉型升級,創新服務理念與模式。工作人員熟悉館藏資源,具備豐富的文化活動組織經驗,能夠圍繞紅色文化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工作人員可以圍繞紅色文化的核心內容整合傳播元素,打造新穎多樣、互動性強的主題活動,吸引公眾廣泛參與,助力文化品牌塑造與文化高地建設。具體做法包括:一是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活動資訊,與主流媒體合作開展專題報道,擴大傳播覆蓋面。二是在抖音、B站等自媒體平臺制作、發布紅色主題短視頻,立體化展示圖書館特色服務與紅色文化資源。三是策劃沉浸式主題活動,利用館內空間打造“紅色圖書角”,舉辦“紅色家書”朗讀會、主題講座、閱讀競賽、讀書沙龍等活動,邀請作家、學者與讀者面對面交流。四是加強校社合作,發揮紅色文化“凝神聚氣、培根鑄魂”的育人功能,與學校、社區共建紅色教育基地。
3圖書館傳承紅色文化的路徑
3.1構建立體化的宣講模式
新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已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文獻借還,而是具備“知識傳播 + 文化體驗 + 價值引領”的多重功能,因此,圖書館應整合紙質文獻、口述歷史、影像資料、實物展品等資源,利用專家講解、情景演繹、互動體驗等表現形式,構建立體化的宣講模式,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的需求,又能吸引年輕群體與親子家庭參與,使紅色文化實現從“典籍記載\"到“可觸摸、可感知”的精神體驗的轉化。區別于傳統服務的單向輸出模式,圖書館可以構建“靜態館藏 + 動態傳播”的服務新格局:一是靜態層面設置紅色文獻專區,集中陳列紅色經典、黨史文獻、少兒紅色讀物,并配備數字體驗屏,提供海量紅色電子書、紀錄片等數字資源,營造沉浸式紅色文化氛圍。二是動態層面策劃主題講座、沉浸式展覽、情景誦讀、互動研學等多元化活動,將紅色文化轉化為可參與、可互動的體驗項目,讓革命歷史不再是遙遠的文字記載,而是可觸可感的生動教材。例如,圖書館可在建黨節期間推出“薪火傳承”主題活動,聯合黨史研究室、革命紀念館打造“三位一體”空間;在展廳陳列珍貴史料,并通過AR技術還原革命場景;邀請老黨員在報告廳講述革命故事并設置互動問答;在閱讀區組織情景朗誦與“紅色書信續寫”,吸引全年齡段讀者在動靜交融中感受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3.2 創新傳播形態
在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傳播的背景下,圖書館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突破物理空間的局限,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是實施革命文獻數字化工程。圖書館可運用3D建模與增強現實(AR)技術,對珍貴手稿、歷史照片進行立體化處理,使讀者通過移動終端即可實現“沉浸式閱讀”,直觀感受歷史細節。二是開發智能交互系統。圖書館可與科技公司聯合研發“紅色記憶AI講解員”,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構建黨史知識庫,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語音講解服務,滿足其碎片化學習需求。
3.3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場景建設
圖書館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場景建設:一是建設云端服務平臺。圖書館可以打造“紅色文化服務云”,通過智能算法實現紅色文獻的精準推送,提供多終端適配的個性化服務,如“掃碼聽書”“云端文獻庫”,將紅色文化傳播從物理場館延伸至移動終端。二是拓展流動服務場景。圖書館可設立“紅色精神流動服務站”,配備AR導覽車、電子書墻等設備,深入社區、校園、企業開展巡回宣講與文獻展覽,結合當地紅色歷史打造定制化內容包。三是構建資源共享網絡。圖書可牽頭建設紅色文獻資源共享平臺,推動優質紅色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高效流轉,滿足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
3.4實現文化資源整合下的內容體系重構
圖書館可以通過資源整合拓展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如:運用關聯數據技術對分散于黨史典籍、地方志、家譜、回憶錄中的碎片化記載進行時空關聯與邏輯重組,形成多維度的歷史敘事脈絡,為紅色文化宣講提供系統化的知識支撐;利用文本挖掘與情感分析技術,對革命書信進行主題聚類與情感圖譜繪制,形成可交互的線上精神譜系,使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轉化為可視化的情感共鳴載體。
3.5 構建多元協同機制
圖書館可以通過多元主體協作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一是與高校共建創意孵化平臺,開發數字連環畫、互動漫畫、有聲黨課等產品,將地方紅色故事轉化為可傳播的文化IP,增強紅色文化的時代親和力。二是與藝術院團合作打造沉浸式劇場,通過環境戲劇、情景再現等形式還原革命歷史場景,如“長征路上的篝火”“隱蔽戰線的電波”,讓觀眾在參與式體驗中感受革命精神。三是與博物館、紀念館合作,運用數字孿生與全息投影技術實現跨地域革命文物的虛擬聚合。四是與學校共建“大思政課”實踐基地,將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轉化為沉浸式教學素材,構建“文獻 + 文物 + 數字技術”的立體化內容體系,提升思政教育的層次性與感染力。這種跨界融合可以打破行業壁壘,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創新共促”的生態閉環,為紅色文化傳承注人可持續發展動能。
3.6國際視野下的傳播范式創新
在“文明互鑒”背景下,圖書館可通過多種策略推動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一是對海外紅色圖書、報刊等文獻進行數字化修復與英、法、西等多語種注解,構建國際化紅色文化資源庫,滿足海外研究者與愛好者的需求。二是運用3D建模、虛擬展廳等技術,向海外觀眾立體化呈現中國革命歷程。三是搭建學術交流網絡,收錄海外紅色文化研究成果,助力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
4結語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在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圖書館通過收藏紅色文獻、舉辦主題展覽、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為讀者提供了學習紅色歷史的優質平臺。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館藏資源,也讓紅色文化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浸潤了讀者心靈。未來,圖書館應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創新服務形式,使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更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紅色家書》編寫組.紅色家書[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37-46.
[2] 趙莉.紅色文獻資料綜述[J].絲綢之路,2009(18):31-36.
[3] 孫欣一.文化遺產保護與圖書館的共同發展[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4(9):103-105.
[4] 劉靜.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淺議[J].廣西社會科學,2002(2) :166-167.
[5] 張承華.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中面臨的問題[J].晉圖學刊,2012(2):67-75.
[6] 肖玲聰.革命老區高校圖書館紅色旅游數據庫建設[J].現代交際,2020(7):202-204.
(編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