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醫(yī)療成像;大數據;數據管理;健康信息互操作性;隱私權;數據加密;政策制訂【中圖分類號】 R 446.9 R 197.3 【文獻標識碼】 A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97
Research on the Privacy-preserving Technical Scheme and the Coordinative Policies Strategies for Big Data in Medical Imaging
CHEN Kaiyuan1,2,CHENLong3,ZHANGYi1,2,CHAI Runqi3,WANGNa2,ZENG Huatang1,2.4,CHAI Senchun,LIANG Wannian1,2*
1.VankeSchoolofPublicHealth,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lOoo84,China 2.HealthyChinaResearchInstitute,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lOoo84,China 3.SchoolofAutomation,Beijing InstituteofTechnology,BeijinglOoo81,China 4.Shenzhen Health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Data ManagementCenter,Shenzhen518028,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s:CHAI Senchun,Professor/Doctoral supervisor;E-mail:chaisc97@bit.edu.cn LIANGWannian,Professor/Doctoral supervisor; E -mail:liangwn@tsinghua.edu.cn CHENKaiyuan and CHENLongareco-first authors
【Abstract】BackgroundResponding to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privacy encryption in image-based medical big data,itisofgeatimpoanceofproposinganinovativeframeworkofoded-asedprivacypreservingsegmentationtechology,andexploringtheimplementationpathwaystofacilitatetepracticalapplicationofthistechnologyfromacollboratiepespective of technologyandpolicylegislation.ObjectiveTodevelopaprivacyprotectiontechnologyframeworktailoredforimage-based medical bigdata,andpropose policyandlegislativecoodinationstrategies toadvance thetechnolog'sadoption,inorderto enhance the healthcare informatizationservicesystembycombi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policysupport.Methods Constructtheinnovativeframeworkforprivacypreservingsegmentationtechnologyinmedicalimagebigdatabyliteraturereview, theoreticalanalysis,technologyframeworkdevelopment,experimentalvalidation,andpolicyanalysis,andthenproposethe policyandlegislativecoordinationstrategies.ResultsWesuccessullyconstructtheinovativeframeworkforprivacypreserving segmentation technologyinmedical image bigdata andthough theefectiveness verification,and propose specificpolicyand legislativerecommendations addresing theinadequaciesofexistinglaws andregulationsin areas such asclouddata processing, liabilityatribution,technicalstandards,andspecialdataprotection.ConclusionCoded-basedinnovativeframework for privacypreserving segmentation technology inmedical image bigdatacanenableeffectivesharingandutilizationof image-based medicaldata bysafeguarding patient'sprivacy,significantlyenhancethedatasecurityand privacyprotectionlevel,andthe proposing ofcoespondingpolicyandlegislativecoodinationstrategiesoffers novelinsightsndapproaches toscue goveance in this domain.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Big data;Data management;Health information interoperability;Privacy;Data encryption;Policy making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創(chuàng)新鏈、產業(yè)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科技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要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1],體現了制度協(xié)同創(chuàng)新之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關鍵性。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完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決策部署,推動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優(yōu)質高效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意見》強調發(fā)揮信息技術支撐作用,提出“加強健康醫(yī)療大數據共享交換與保障體系建設”“推進醫(yī)療聯(lián)合體內信息系統(tǒng)統(tǒng)一運營和互聯(lián)互通,加強數字化管理”“加快健康醫(yī)療數據安全體系建設,強化數據安全監(jiān)測和預警,提高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數據安全防護能力,加強對重要信息的保護”等[2],為推進數字健康治理科學化、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領域技術創(chuàng)新等提供了方向指引。
為實現科技創(chuàng)新與制度創(chuàng)新的“雙輪驅動”,應切實以制度創(chuàng)新破除制約科技創(chuàng)新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補齊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領域的規(guī)范性、支持性政策立法短板而完善政策協(xié)同機制,最大限度上調動創(chuàng)新主體的積極性并釋放其創(chuàng)新活力。目前,數字健康治理領域的科學研究在學科交叉融合及技術與政策立法協(xié)同方面存在一定的真空地帶,導致部分先進技術難以及時落地應用。為積極響應國家戰(zhàn)略,探索數字健康治理領域技術方案與政策立法協(xié)同機制深度融合路徑,本研究以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場景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此類場景中隱私加密需求及相關技術研究現狀,提出一種基于編碼的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并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探索促進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技術落地應用的政策立法協(xié)同策略,以期從科學技術革新與政策立法助力兩個維度推動健康信息化服務體系的完善,為健康中國建設獻計獻策。
1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需求及相關技術、政策立法研究現狀
隨著國家大數據戰(zhàn)略的推進與實施,數據的計算與處理逐漸從本地計算機轉移至云平臺,后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計算、存儲資源及空間問題。在深度學習模型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云平臺已成為深度學習模型數據庫擴容、大數據資源共享及大模型訓練的重要依托。在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共享交換領域,云服務器的應用是實現不同醫(yī)療機構間數據互聯(lián)互通及跨平臺數據分析的主要手段,然而,醫(yī)療數據通常包含患者隱私等敏感信息,須通過加密技術等加以保護,在保障有益共享的前提下限制未經授權的數據訪問及泄露。如何平衡數據開放與加密的限度并增強共享交換策略的可控性、穩(wěn)定性是相關技術、政策立法研究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
1.1 相關技術研究現狀
在技術層面,過度的醫(yī)療數據隱私限制會阻礙不同醫(yī)療機構間的合作,因此需積極開發(fā)適當的隱私加密算法,以實現數據開放與加密的有效平衡、安全可控。目前,用于實現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的算法主要包括4大類:聯(lián)邦學習、數據變換、同態(tài)加密、可學習的圖像加密。此外,部分學者還基于主流框架提出了一些其他類型的隱私加密算法。現階段主流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算法及代表性研究詳見表1[3-15]
1.2相關政策立法研究現狀
目前,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相關政策立法研究已充分論證了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的必要性:呂欣等「的研究論述了大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重要價值及關鍵技術突破在其中發(fā)揮的核心作用;閆倩等[7]的研究支持醫(yī)學數據開放與安全政策協(xié)同的必要性;劉軍平等[18]的研究從靜態(tài)安全和動態(tài)安全兩個維度闡釋了醫(yī)療數據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提出應建立醫(yī)療數據全生命周期防護體系的建議;葉竹盛等「19]的研究探討了我國當前法律框架中醫(yī)療數據的“去標識化”和“匿名化”制度基礎。然而,上述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相關政策立法研究多是基于單一學科理論,未與技術發(fā)展、實踐有機結合,且研究視角多集中在宏觀概念及不同政策之間的耦合關系,缺乏針對有關政策落地方案的探索。
綜上,醫(yī)療大數據高效治理格局的實現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不斷創(chuàng)新、研發(fā)關鍵技術;二是持續(xù)推進技術與政策立法的協(xié)同發(fā)展。因此,本研究擬突破傳統(tǒng)單一學科研究范式,在針對當前技術短板提出改進方案的基礎上,深度結合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共享交換應用場景具體需求及技術特點,以促進技術落地及制度貫徹為導向,探索切實可行的政策立法支撐方案。
2 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技術方案
2.1 概述
針對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共享交換隱私加密需求,本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編碼的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該框架包括部署于客戶端的圖像編碼網絡、掩膜編碼網絡和部署于服務器端的分割網絡(圖1),可通過對數據編碼將數據變換為不包含視覺隱私信息的編碼,從而實現原始數據的隱私保護。
2.2圖像/掩膜編碼網絡
圖像編碼網絡本質上是一個由編碼器和解碼器組合而成的自動編碼器,具有相同的輸人和目標。輸入或目標通常為MRI圖像、X線圖像等醫(yī)療圖像。編碼器由1個輸入層和4個下采樣層組成,其中輸入層是1個卷積塊的重復應用,包括1個核大小 3×3 、步幅2、填充1的卷積層,隨后是批量歸一化(batchnormalization,BN),1個線性整流函數(rectifiedlinearunit,ReLU)激活函數層,以穩(wěn)定訓練;下采樣層類似于輸入層,但在卷積塊之前包含一個步幅2的最大池化操作。解碼器由4個上采樣層和1個輸出層組成,其中上采樣層利用尺度為2的雙線性插值來恢復特征圖的分辨率;輸出層是1個 1×1 卷積層,沒有填充,以保證輸出形狀與輸入相同。
注:A為訓練設置,B為推理設置; x 表示醫(yī)學圖像, x′ 表示重建的醫(yī)學圖像, xe 表示編碼醫(yī)學圖像, ye 表示編碼分割掩膜, y 表示分割掩膜, y′ 表示重建的分割掩膜, ye′ 表示預測的編碼分割掩膜。
掩膜編碼網絡遵循與圖像編碼網絡相同的架構,但具有不同的輸人和目標,其中輸入被替換為特定任務的“金標準”分割掩碼,目標的通道數被更改為與分割前景類別數一致。一旦圖像編碼網絡訓練完成,來自圖像編碼網絡和掩膜編碼網絡的編碼器輸出將分別作為分割網絡的輸入和目標。
圖像/掩膜編碼網絡結構詳見表2。
2.3分割網絡
分割網絡不同于廣泛應用的U型結構分割網絡[20],其通常使用多個下采樣操作步驟,并跟隨多個上采樣操作步驟。分割網絡在編碼器中采用雙線性插值,在卷積層之后的解碼器中采用最大池化操作,這就導致中間特征的空間維度大于輸入或輸出;為了利用全局上下文信息,在靠近輸入和輸出層的位置采用了金字塔池化模塊(PPM)[21],以融合不同池化尺度下的特征。本研究使用的PPM是1個四層的模塊,其池化尺度分別為1、3、5、7。此外,本研究還采用編碼器與解碼器之間的跳躍連接[22],以更好地保留位置信息剩余的架構與圖像/掩膜編碼網絡相同。分割網絡的輸人來自圖像編碼網絡的編碼圖像,目標來自掩膜編碼網絡的編碼掩碼,而由于從圖像編碼網絡中分離出來的編碼器的輸出已包含了足夠的高層語義含義,沒必要再冒著丟失更多位置信息的風險通過下采樣操作來提取特征,因此本研究的分割網絡采用了上述過完備架構。
綜上,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的3個網絡是獨立的,只要數據準備就緒,就可以在不需要來自其他網絡的梯度或特征的情況下進行訓練。通常情況下,對于隱私保護分割,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的圖像編碼網絡和掩膜編碼網絡部署在醫(yī)院或醫(yī)療實體等客戶端,而分割網絡則部署在服務器端,即云服務提供商等。
2.4訓練過程和推理過程
訓練過程:首先,通過最小化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差值訓練圖像編碼網絡和掩膜編碼網絡,訓練完成后將編碼器從編碼網絡中分離出來,對圖像和GT分割掩碼進行編碼;其次,將包含足夠語義信息和很少視覺信息的編碼圖像和掩碼傳輸到服務器端,以訓練分割網絡學習編碼圖像到編碼掩碼的映射。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的訓練過程見圖2。
推理過程:完成3個網絡的訓練后,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就可用于醫(yī)學圖像分割,在此階段,只需要圖像編碼網絡的編碼器、掩膜編碼網絡的解碼器和分割網絡:首先,由客戶端的編碼器對醫(yī)學圖像進行編碼;其次,將編碼后的圖像傳輸到服務器端作為分割網絡的輸入,然后再將輸出傳輸回客戶端;最后,由解碼器對從服務器端返回的數據進行解碼,從而獲得圖像的預測分割掩碼,實現通過僅傳輸編碼數據同時保留原始圖像甚至掩碼在本地的方式來保護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的推理過程見圖3。
2.5 有效性驗證
基于公開的心臟MRI數據集(來自多中心、多供應商、多疾病心臟分割挑戰(zhàn)賽,共包含320個來自5個醫(yī)療中心的具有手工標注的樣本并進行了多次實驗)[23]前3個醫(yī)療中心的數據與Python 3.10、PyTorch1.12.0、Ubuntu 18.04,以Dice 相似系數(dice similaritycoefficient,DSC)作為評價指標,驗證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的有效性,結果顯示,其在前3個醫(yī)療中心數據中的DSC分別為 81.14% !80.67% 、 80.15% ,證實了該框架的有效性。
3 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政策立法協(xié)同機制
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主要分為訓練過程和推理過程,數據流轉主要在“客戶端-云服務器-客戶端”這一閉環(huán)中進行,其基礎架構與當前主流的用于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深度學習類隱私加密算法一致。因此,基于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探討政策立法在各環(huán)節(jié)及各主體層面的協(xié)同策略具有合理性與普適性,但是,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下相關數據在云服務器的加密流轉是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深度學習類隱私加密算法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我國現階段的數據安全治理政策立法對于規(guī)范云端數據存在一定缺位,且針對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等敏感數據的保護尚存較大制度建設空間。
3.1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政策立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自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國家大數據戰(zhàn)略”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陸續(x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guī)范文件,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備的數據基礎制度。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fā)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24],進一步明確了數據基礎制度的外延,即數據產權制度、流通交易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安全治理制度,其中數據產權制度、流通交易制度均需以保障數據安全為前提。由此可見,安全治理制度是數據基礎制度的核心。然而,由于我國數據安全治理制度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頂層架構尚未完全建立健全,因此數據安全治理體系仍存在主責部門不清、相關主體權責界限模糊、跨部門協(xié)同未形成制度化、缺乏常態(tài)化統(tǒng)籌協(xié)調機制等問題,并有賴于相關政策立法的完善。
在數據安全治理方面,我國的頂層法律法規(guī)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編第六章“隱私與個人信息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有關數據犯罪的條款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在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領域,相關法律法規(guī)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與健康促進法》,且《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與健康促進法》第四十九條對健康醫(yī)療數據安全保障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包括:“加快醫(yī)療衛(wèi)生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健康醫(yī)療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技術標準”“推進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建立健全醫(yī)療衛(wèi)生信息交流和信息安全制度”等。
對于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上述法律法規(guī)面臨的問題主要分為3個方面:(1)有關數據安全治理的條款多為原則性規(guī)定,缺乏實施細則,數據治理主體缺乏有效的制度性參考,無法真正推進數據安全治理工作的落地實施,導致數據安全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第三章“數據安全制度”第二十二條雖規(guī)定:“國家建立集中統(tǒng)一、高效權威的數據安全風險評估、報告、信息共享、監(jiān)測預警機制”,但并未對相關機制的主責部門及實施程序做出具體規(guī)定。(2)不同層級、不同時間頒布的法律法規(guī)在數據保護對象、數據處理者義務等方面的規(guī)定存在沖突,導致各主體在開展數據安全治理相關工作時缺乏一致性及有序性,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保護的數據僅包括“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受保護的數據類型則不限于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中的數據。(3)當前政策立法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及碎片化特征,無法完全適應當前技術發(fā)展,主要表現為數據安全立法滯后于相關技術及業(yè)務發(fā)展,多項法規(guī)、政策、標準、實施細則未實現體系化整合且存在制度缺位,如現行法律法規(guī)未明確云端大數據傳輸及加密規(guī)范,國家層面立法與地方、行業(yè)立法在數據開放主管部門、數據標準、個人權利保護程度等方面未實現系統(tǒng)化整合。
上述法律法規(guī)在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領域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會加劇數據孤島的形成,另一方面可能導致相關大數據新技術業(yè)態(tài)發(fā)展面臨無法可依的情況,
需要指出的是,為推動醫(yī)療大數據的互聯(lián)互通,完善相關數據安全治理制度,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網信辦、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制定并發(fā)布了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頂層政策立法的不足,相關政策文件主要包括: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印發(fā)的《關于促進和規(guī)范健康醫(yī)療大數據應用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于2018年印發(fā)的《關于促進“互聯(lián)網 + 醫(yī)療健康”發(fā)展的意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于2018年印發(fā)的《國家健康醫(yī)療大數據標準、安全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和《全國醫(y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guī)范(試行)》,國家衛(wèi)生健委員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于2019年印發(fā)的《關于落實衛(wèi)生健康行業(yè)網絡信息與數據安全責任的通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國家醫(yī)療保障局、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于2020年印發(fā)的《關于深入推進“互聯(lián)網 + 醫(y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的通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國家中醫(yī)藥局于2020年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全民健康信息標準化體系建設的意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國家中醫(yī)藥局、國家疾控局于2022年印發(fā)的《“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guī)劃》等。此外,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還先后發(fā)布了227項衛(wèi)生健康信息化標準,進一步完善了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體系。然而,上述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文件在頂層設計與貫徹落實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1)政策文件的頂層設計未能完全匹配大數據領域的技術發(fā)展,如一些新興類型數據的保護未被政策文件覆蓋,數據安全保護技術的合規(guī)性尚未得到有關政策文件支持,行業(yè)促進性政策文件未提供重點技術鼓勵清單等;(2)有關部門尚未對相關政策、標準文件進行系統(tǒng)化梳理并在統(tǒng)一平臺公布,上傳下達存在一定的不暢;(3)國家相關部門未對地方政府制定的數據治理政策及標準進行全面的合規(guī)審查,且未對中央及地方的權力邊界進行明確劃分,導致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及標準兼容性較差,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醫(yī)療大數據治理制度的碎片化。
3.2基于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場景的“科技一制度”一體化解決方案
在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場景中,現行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在隱私保護方面尚存在以下問題:(1)同一數據在不同類型終端的流轉未被充分考慮,如前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保護的數據僅包括“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針對云數據的犯罪如何入刑尚有待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2)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不能適應云平臺“去中心化特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重要數據的處理者應當明確數據安全負責人和管理機構,落實數據安全保護責任”,該條款用于本地數據時具有可執(zhí)行性,但涉及“去中心化”的云端數據處理時則很難明確責任歸屬;此外,我國各層級相關政策文件亦未對云端數據隱私保護的責任主體做出統(tǒng)一規(guī)定。(3)隱私保護方面尚缺乏相應的技術標準。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具有兩項基本特征,即圖像數據的二維性和醫(yī)療數據的敏感性,但現行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文件并未針對不同類別數據制定差異化技術標準,且已有的技術標準的規(guī)范對象多為數據元,并未對技術準入標準出規(guī)定。(4)在頂層法律法規(guī)層面未充分體現對敏感性醫(yī)療數
據的特殊保護。有關醫(yī)療大數據治理及健康信息保護的法律條款主要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與健康促進法》第四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二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二條等,但其實施細則有待進一步明確。由此可見,政策立法與目前主流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技術存在一定脫節(jié)問題,相關技術或可因缺乏制度保障而難以落地。
針對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場景制定“科技-制度”一體化解決方案,首先應明確場景需求、主要技術環(huán)節(jié)、技術邊界及制度短板,進而通過推進制度框架與技術框架的融合而實現二者的協(xié)同,具體到本研究微觀層面的聚焦點-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場景而言,其主要場景需求是實現圖像類醫(yī)療信息在“客戶端-云服務器端-客戶端”的“可視化-隱私加密-數據解碼”。因此,制定相關數據治理政策時應充分考慮該場景中數據流轉特點,對同一數據的全生命周期可溯源性做出規(guī)定,并明確同一數據在不同流轉環(huán)節(jié)中的差異化隱私保護方式、程度及責任歸屬。此外,由于當前隱私加密算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基于云服務器的醫(yī)學圖像多中心協(xié)作,且本研究已驗證了創(chuàng)新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保護分割技術框架的有效性,因此可以考慮將“鼓勵基于云服務器的醫(yī)學圖像多中心協(xié)作”納入數字健康促進政策。在技術標準制定方面,本研究已對主流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算法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可考慮以此為基礎,聯(lián)合主責部門及業(yè)界專家明確隱私加密技術準入指標,并以標準合規(guī)審查為目的,通過試點示范方式在推廣前預評估相關指標與各類強制性、促進性政策的契合度。
“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已明確建設數字中國戰(zhàn)略部署,并將加強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列為重點工作之一,提出“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確保公共數據安全,推進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qū)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因此,協(xié)同推進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共享學習技術、隱私加密技術及數據安全治理制度發(fā)展有助于這一戰(zhàn)略目標在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的落地。同時,隨著大數據時代科學技術的迭代更新,大數據的類型、承載媒介、處理及傳輸技術手段等亦呈現多元化發(fā)展。因此,以技術應用場景為單元實施“科技-制度”一體化解決方案可在最大限度上推動相關制度的與時俱進,但考慮到政策立法穩(wěn)定性與合理性的平衡,宜在充分、全面考慮醫(yī)療大數據領域各類場景需求及技術共性的基礎上完善原則性的頂層立法,在實施細則、司法解釋、各層級政策及技術標準中充分考慮不同場景需求之間的差異,從宏觀與微觀、技術與制度等維度完善我國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體系,形成科技與制度相互促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格局。
小結與展望
本研究論述了從技術發(fā)展及政策立法兩個維度“雙管齊下”推進我國醫(yī)療大數據安全治理體系發(fā)展與完善的重要性,通過聚焦圖像類醫(yī)療大數據隱私加密場景下的“科技-制度”一體化解決方案,提出促進技術與政策立法高效匹配與協(xié)同的可行路徑。當前,數字健康領域的各類技術正處于高速發(fā)展階段,政策立法的滯后性問題日益凸顯。在技術研發(fā)階段針對新興技術框架及特點同步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制度匹配研究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制度的滯后性問題,從而優(yōu)化科研促進環(huán)境,推動新技術的研發(fā)與及時落地。在此過程中,探索多學科融合路徑并建立創(chuàng)新型交叉學科研究范式至關重要。
作者貢獻:陳開元負責研究選題與設計,論文撰寫;陳龍負責算法設計、數據處理、計算機代碼實現;張怡、柴潤祺負責論文修訂;王娜、曾華堂負責提供研究數據,參與理論研究;柴森春、梁萬年負責選題指導、審閱與修訂論文,對文章整體負責。
本文無利益沖突。
陳開元D https://orcid.org/0000-0001-5165-0802
參考文獻
[1]李蕾.協(xié)同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EB/OL].(2023-12-15)[2024-01-22]. https://politics.gmw.cn/2023-12/15/content_37030655.htm.
[2]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完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體系的意見》[EB/OL].(2023-03-23)[2023-11-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3/23/content_5748063.htm.
[3]LI WQ,MILLETARI F,XU DG,et al.Privacy-preservingfederated brain tumour segmentation[M]//Machine Learning inMedical Imaging.Cham:Springer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9:133-141.D0I: 10.1007/978-3-030-32692-0_16.
[4]LIXX,GUYF,DVORNEKN,etal.Multi-sitefMRIanalysisusingprivacy-preserving federated learning and domainadaptation:ABIDE results[J].MedImage Anal,2020,65:101765.
[5]WICAKSANAJ,YANZQ,ZHANGD,etal.FedMix:mixedsupervised federated learning for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J].IEEETransMedImaging,2023,42(7):1955-1968.
[6]LIM,LAILZ,SUDAN,etal.PrivyNet:aflexible framework forprivacy-preserving deep neural network training[EB/OL].(2017-09-18)[2023-11-13].https://arxiv.org/abs/1709.06161v3.
[7]ALI OSIAS,TAHERIA,SHAMSABADI AS,etal. Deep private-feature extraction[J].IEEE TransKnowl Data Eng,2020,32(1):54-66.DOI: 10.1109/TKDE.2018.2878698.
[8]DINGXF,FANGHB,ZHANG ZL,etal.Privacy-preserving feature extraction via adversarial training[J].IEEE TransKnowlData Eng,2022,34(4):1967-1979.
[9]DOWLIN N,GILAD-BACHRACHR,LAINEK,etal.Cryptonets:applying neural networks to encrypted datawith highthroughput and accuracy[C].Proceedings of the 33r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New York,USA,2016.
[10]HESAMIFARD E, TAKABI H,GHASEMI M. CryptoDL:deepneural networks over encrypted data[EB/OL].(2017-11-15)[2023-11-13].https://arxiv.org/abs/1711.05189v1.
[11]TANAKA M.Learnable image encryption[C]//2018 IE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Taiwan(ICCE-TW).May 19-21,2018,Taichung,Taiwan,China.IEEE,2018:1-2.DOI:10.1109/ICCE-China.2018.8448772.
[12]SIRICHOTEDUMRONG W,KINOSHITA Y,KIYA H. Pixel-basedimage encryptionwithout key management for privacy-preserv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J].IEEE Access,2019,7:177844-177855.
[13]HUANG Q X, YAP W L, CHIU M Y, et al. Privacy-preservingdeep learning with learnable image encryption on medical images[ J].IEEE Access,2022,10:66345-66355.
[14] CHANG Q,QU H, ZHANG Y K, et al. Synthetic learning:learn from distributed asynchronized discriminator GAN withoutsharing medical image data[C]//2O2O IEEE/CVF Conference on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CVPR). June 13-19,2020.Seatle,WA,USA.IEEE,2020:13853-13863.
[15] KIM B N,DOLZ J, JODOIN P M,et al. Privacy-net: anadversarial approach for identity-obfuscated segmentation of medicalimages[J].IEEE Trans Med Imag,2021,40(7):1737-1749.DOI: 10.1109/TMI.2021.3065727.
[16]呂欣,韓曉露.健全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研究[J].信息安全研究,2015,1(3):211-216.
[17]閆倩,馬海群.我國開放數據政策與數據安全政策的協(xié)同探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8(5):1-6.
[18]劉軍平,黃澤雨.醫(yī)療數據安全之困境及其破解路徑[J].醫(yī)學與法學,2023,15(5):14-19.
[19]葉竹盛,劉婉君.醫(yī)療科研中的生物醫(yī)療數據“匿名化”問題研究[J].醫(yī)學與法學,2023,15(4):44-53.
[20]RONNEBERGER O,FISCHERP,BROX T.U-Net:convolutionalnetworks for bio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M]//Medical ImageComputing and Computer-Assisted Intervention - MICCAI 2015.Cha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234-241.
[21]ZHAOHS,SHIJP,QI XJ,et al.Pyramid scene parsing network[C]//2017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Recognition(CVPR). July 21-26,2017,Honolulu,HI,USA.IEEE,2017:6230-6239.DOI:10.1109/CVPR.2017.660.
[22]HE K M, ZHANG X Y,REN S Q,et al. Deep residual learningfor image recognition [C]//2O16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CVPR).June27-30,2016,LasVegas,NV,USA.IEEE,2016:770-778.
[23] CAMPELLO V M,GKONTRA P, IZQUIERDO C,et al. Multi-centre,multi-vendor and multi-disease cardiac segmentation:theMamp;Ms challenge[J]. IEEE Trans Med Imaging,2021,40(12):3543-3554. DOI: 10.1109/TMI.2021.3090082.
[24]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fā)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EB/OL].(2022-12-19)[2023-11-14].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19/content_5732695.htm.(收稿日期:2024-11-08;修回日期:2025-01-04)(本文編輯:鹿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