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消費主義文化極為盛行,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享受和消費行為。然而,這種消費主義文化背后隱藏著商品拜物教的影子,人們對于商品的過度尊崇與盲目追逐,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拜物教批判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系統、周密的理論體系。[”因此,從商品拜物教的角度來審視消費主義文化,分析其困境并探尋出路,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現實意義。本文以商品拜物教為研究視角,深入探討了消費主義文化所面臨的困境并試圖探尋其可能的出路,旨在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個體的全面發展。
1商品拜物教的內涵及表現
1.1商品拜物教的內涵
商品拜物教乃是馬克思于《資本論》里提出的關鍵概念。其含義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大背景下,商品被賦予了一種頗具神秘色彩的屬性,人們把商品看作是一種具有獨立生命和意志的東西,對其產生崇拜和敬畏之情。商品拜物教的本質是人們對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的社會關系的一種錯誤認識,在人們的認知中,商品的交換價值被視為商品的本質所在,然而卻忽視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以及生產環節里的人類勞動。
1.2商品拜物教在消費主義文化中的表現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文化氛圍里,商品拜物教有著諸多的展現形式。首先,品牌崇拜現象極為突出。消費者對知名品牌商品展現出極高的忠誠度與崇拜感。于他們而言,這些品牌不單單是商品的標識,更是高品質、高地位和高品位的代表。品牌已然成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物,人們借助購買品牌商品的方式企圖向外界展露自己的社會地位與財富狀況。一些人不惜花費高額代價購買奢侈品品牌的包包、服裝等,認為只有這些品牌才能彰顯自己的獨特價值和優越地位。其次,時尚潮流的盲目追隨也是商品拜物教的重要體現。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大環境下,時尚潮流如同不斷變幻的風云,時刻吸引著消費者的目光。消費者往往盲目地追隨時尚潮流,急切地渴望擁有最新潮、最時尚的商品。時尚潮流仿佛是一種隱形的強大力量,強有力地引導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一旦某種時尚潮流興起,人們便會紛紛跟風購買相關商品,生怕自己被潮流所拋棄。最后,廣告在消費主義文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廣告通過各種巧妙的手段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在廣告中,商品被描繪得完美無缺,似乎具有神奇的功效和魅力。如化妝品廣告中美麗動人的模特和夸大其詞的功效宣傳,常常讓消費者誤以為只要使用了該產品,就能擁有同樣的美麗和自信。總之,品牌崇拜、時尚潮流的盲目追隨以及廣告的影響,共同構筑起消費主義文化中商品拜物教的主要呈現形式。
2消費主義文化的困境
2.1環境保護需要提升
“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產生不僅在物質領域有所體現,也表現為對精神領域的控制,消費主義意識形態背后隱藏的生產、符號和資本邏輯是其產生的基礎。[2]”當前消費主義文化帶來了諸多困境。第一,資源過度消耗是消費主義文化的一大弊端。受消費主義的驅使,人們不停地追逐新商品,從而導致對自然資源產生過度的需求。許多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依賴石油、煤炭、木材等自然資源。以電子產品為例,其制造需要大量的稀有金屬和能源,而人們為了追求最新款的手機、電腦等,頻繁更換設備,這致使對這些資源的開采與消耗速率遠遠超出了自然的再生能力。而過度開采的情況一旦出現,所引發的后果可不單單是資源逐漸走向枯竭這么簡單,還會破壞生態環境,引發山體滑坡、水土流失等問題。第二,廢棄物增加也是消費主義文化帶來的嚴重后果。消費主義促使人們不斷淘汰舊商品,購買新商品,從而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包括塑料制品、電子垃圾,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第三,消費主義文化的蓬勃發展致使生態平衡遭受了極其嚴重的破壞。當人類投身于對消費的不斷追求之際,他們針對自然展開的干預行動以及造成的破壞狀況正日益加劇。許多物種因為人類的活動而瀕臨滅絕,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受到極大威脅。例如,森林砍伐用于生產家具和紙張等商品,破壞了許多動物的棲息地,導致它們的生存面臨巨大挑戰。而過度捕撈、狩獵等消費行為也使得一些物種數量急劇減少。
2.2社會公平有待提高
消費主義文化使得社會容易產生公平不均衡的問題。消費主義文化極力倡導人們去追逐高消費,在這種狀況下,收入較高人群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肆意地去選購高端商品,借此來展示自我的財富和所擁有的地位。而待富人群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只能在基本生活需求層面生活,無法享受高消費帶來的物質享受。這種巨大的消費隔閡進一步拉大了二者之間的經濟差距。另外,社會階層固化趨勢明顯。消費主義文化使得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較大。現實中,人們往往利用消費行為來劃分自己的社會階層。社會普遍的錯誤認知可能會認為,消費高端品牌、參與昂貴的娛樂活動是高階層的象征,而購買低價商品、進行簡單的休閑活動則被歸為低階層。不同階層之間的交流和流動阻礙加深,因為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差異逐漸形成了難以跨越的壁壘。最后,存在消費不平等問題。消費主義文化導致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消費水平存在差距。在發達地區,人們有更多的收入和資源用于消費,可以享受較多的商品和服務。而在欠發達地區,這種豐富程度難以保障。
2.3個體精神需要豐盈
消費主義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讓個體精神匱乏。“作為意識形態而存在的消費主義,是意識形態牢牢控制著消費領域的表現。[3]”首先,價值觀不適配在消費主義文化中表現得十分明顯。這種文化過度強調物質享受和消費行為,使得人們逐漸將物質財富和消費能力視為衡量人生成功的唯一標準。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人們往往忽視了精神追求和內在價值。長此以往,他們將弱化自己的內心世界、品德修養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發展,導致價值觀失衡。這種價值觀使人們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對真正有意義生活的追求。其次,消費主義文化容易讓人們陷入消費慣性的狀態。在這種文化的加持下,人們試圖通過不斷購買商品來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一旦消費行為停止,人們很快就會感到失落,于是便會再度投身到消費活動當中,形成一種不良循環。現實中,一些人在購物時會感到興奮和滿足,但當他們回到家后,發現新購買的商品并沒有帶來真正的快樂,反而讓他們陷入了空虛之中。最后,在消費主義文化中,人們往往利用消費行為來構建自己的身份和自我認同。然而,這種自我認同是非常不穩定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人們會根據流行趨勢、社會評價和他人的消費行為來調整自己的消費選擇。但當人們無法通過消費行為來獲得滿足感和自我認同時,便會深陷于自我認同的困惑狀態里。總之,這種對消費的過度依賴使得人們失去了對自我的真正認知和把握,難以形成健全的自我認同。
3消費主義文化困境的出路
3.1教育引導
在應對消費主義文化困境方面,教育引導是首要措施。首先,必須開展合理且有效的價值觀教育工作,以此來引導人們逐步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念以及與之相符的價值觀。如今消費主義盛行,人們往往過度關注物質財富,將其視為人生成功的主要標志,因此要利用價值觀教育讓人們認識到精神追求和內在價值同樣重要。具體來說,可以在學校教育中融入價值觀培養課程,嘗試著引導學生去思索人生的真正意義所在,不盲目追求物質享受。在此基礎上,社會媒體要隨之配合并發揮積極作用,宣傳那些注重精神生活、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物事跡,為人們樹立起可供效仿的榜樣。其次,開展環保教育已然是迫在眉睫,要全方位加強對人們的環保教育,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消費行為往往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可借助環保教育讓人們了解消費行為給環境帶來的諸多影響,鼓勵人們選擇環保、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可以嘗試開展環保主題的宣傳活動、向人們普及環保知識,介紹環保產品和可持續消費的方法。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環保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環保的重要性。最后,要加強對人們的理財教育,提高人們的理財能力。消費主義文化容易導致人們過度消費和盲目消費,而理財教育可以讓人們學會合理規劃財務,避免陷入債務危機。具體而言,可開設理財課程或舉辦理財講座,向人們傳授理財知識和技巧,可結合個人實際進行制定預算、儲蓄計劃、投資策略等相關方面的引導,最終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財務。
3.2規范政策
政策規范是走出消費主義文化困境的關鍵途徑之一。在稅收政策方面,政府要通過調整稅收政策有效地引導人們的消費行為。可以結合屬地實際,對高污染、高耗能的商品征收高額稅收,增加這類商品的成本,從而降低消費者對它們的購買意愿。例如,對大排量汽車、高能耗家電等征收重稅,促使消費者在購買時更加謹慎地考慮其環境影響和長期成本。而對環保、可持續的商品要給予稅收優惠,對新能源汽車、節能燈具等實行減稅或免稅政策,以鼓勵人們選擇這些更加環保的產品。這樣的稅收政策調整有助于推動消費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轉變。出臺并規范消費信貸政策也是必要舉措,要避免消費信貸過度擴張。現實中,消費主義文化常常鼓勵人們超前消費,因此,要嚴格監管消費信貸機構,不斷規范信貸審批流程,從而評估并確保消費者在借貸時有足夠的還款能力。與此同時,加強消費者的金融風險提示,避免盲目借貸消費,這樣可以促使人們更加理性地對待消費。最后,環保政策對于解決消費主義文化帶來的環境問題意義重大。要制定嚴格的環保政策,加強對企業的環保監管,促使企業生產環保、可持續的商品。
3.3文化重塑
文化重塑是擺脫消費主義文化困境的最后一環。現實表明,弘揚傳統文化對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消費觀念意義重大。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節儉、樸素等價值觀,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些價值觀對于抵制消費主義文化具有積極作用。在當今社會,人們往往被消費主義的浪潮所裹挾,追求過度的物質享受。而弘揚傳統文化可以讓人們重新審視消費的本質,認識到過度消費不僅浪費資源,還可能帶來精神上的空虛,因此要讓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深入人心。與此同時,要培養理性消費文化。理性消費文化強調消費者的自主意識和判斷力,需鼓勵人們根據自身的具體需求和經濟實力去進行消費。處于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容易受廣告、時尚潮流等要素的影響,進行盲目消費。培養理性消費文化可以讓人們在消費前進行充分的思考和比較,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商品。總之,要通過多種途徑不間斷地提高人們的消費素養,最終讓理性消費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4結語
消費主義文化在當今社會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商品拜物教的角度來看,消費主義文化的本質是人們對商品的過度崇拜和盲目追求,這種崇拜和追求導致了環境破壞、社會不平等加劇、個體精神空虛等問題。為了擺脫困境,需要從教育引導、政策規范、文化重塑等多個角度入手,最終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個體的全面發展。■
引用
[1]王馨雨.淺析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實現邏輯——基于《資本論》的視角[].現代交際,2024(2):36-47.
[2]鄒斯艷.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邏輯探析[J].今古文創,2022(29):108-110.
[3]張琳.作為意識形態的消費主義:起源、實質與影響[].新經濟,2021(7)82-87.
作者簡介:劉敏(1998一),女,吉林白城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