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是莊子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范疇,具有審美的性質,集中體現了莊子的藝術精神[]。本文從中國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觀莊子“游”的美學思想。
1莊子“游”的美學思想內涵
“游”是莊子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范疇,具有審美的性質,在后世逐漸發展為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一般認為,莊子的“游”主要是指心靈的漫游,心靈的漫游又可以具體劃分為游戲之游、游世之游與游心。
1.1“游”的不同層次
所謂游戲之游是一種注重個體體驗的、夢蝶式的移情于物,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狀態的境界之游。這是較淺層次的含義,“吾與夫子游十九年”等表述所體現的便是這一層面。在這個層次中,人通過游歷于山水之間,感受外界自然的風貌,是一種對外部世界直觀的接觸。這種美學思想,成為了其“游”思想的基礎組成部分,是后續更高層次的“游”的起點與鋪墊。
游世之游在莊子身上則主要表現為一種看似消極混世的態度,但是這種游世心態并非徹底的悲觀消極主義,而是建立在對人世的清醒認識和對道的執著堅守的態度之上,是因對現實人生的不滿而表現出來的超然態度。他為后世提供了一種脫離塵世,追求自由生活的范式。
1.2“游”的審美意蘊
一是自然之美與自由之美,莊子對自然有著極高的推崇?!肚f子·逍遙游》中所描繪的鯤鵬,“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2]”這般宏大且奇幻的形象,彰顯出大自然所蘊含的磅礴與壯闊之美,兼有自然美與自由美。自然美是自由美的外在表現形式,自由美則是自然美內在的靈魂所在。二者相互融合,形成了莊子“游”之道獨特的審美風格,超脫于世俗的束縛,追求一種無拘無束、隨心隨性的境界。
二是超越之美與空靈之美。莊子的思想境界常常超越世俗觀念的局限,追求一種精神上的升華。他所倡導的“心齋”“坐忘”等理念,便是通往空靈境界的途徑。“心齋”要求人們摒棄內心的雜念與欲望,讓心境達到一種純凈空靈的狀態;“坐忘”則是忘卻外界的紛擾以及自身的存在,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從而實現精神層面的超越。
這種超越的美不拘泥于眼前的物質與世俗規則,而是向著更高層次的精神世界進發,引導人們以一種超脫的視角去看待世間萬物,豐富了莊子“游”之道的審美內涵,使得相關作品具備了深邃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能夠觸動人們內心深處最純凈的部分,引發情感上的共鳴以及對精神自由的向往與追求。
2古琴曲《高山流水》的音樂剖析
中國古琴曲《高山流水》,屬于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后世多分為《高山》《流水》二曲。
2.1指法技巧與旋律節奏
《高山流水》全曲開始的三個音為低音與倍低音的高低八度重復,其表現溪流初始的緩慢與平靜,象征著生命之初的稚嫩[3]。從音程跳進來看,不乏大幅度的跳進情況。當音程向上大幅度跳進時,往往能營造出激昂壯闊的氛圍,彰顯出大自然磅礴的力量;而向下的音程跳進,則好似流水從高處傾瀉而下,帶著靈動與暢快,使整個曲子更具層次感和動態感,仿佛自然萬物都在這旋律中鮮活起來,這與莊子所追求的萬物自然生長、變化的理念相呼應,展現出自然韻律的無窮魅力。
節奏上的強弱變化更是巧妙。在表現高山的部分,節奏相對舒緩,音符之間的間隔稍長,讓人感受到高山的沉穩靜謐,如同莊子所推崇的“虛靜”狀態,拋卻塵世喧囂,沉浸于自然的寧靜之中。而在刻畫流水時,節奏明顯加快,音符變得密集,強弱變化也更為頻繁,時而如涓涓細流輕聲流淌,時而如滔滔江水奔騰澎湃,生動地模仿出流水的各種形態,營造出靈動且充滿活力的氛圍,使聽眾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山水之間那股靈動的生命力,又仿佛自己也融入其中,隨自然韻律而律動,這正體現了莊子“游”之道中與自然合一、逍遙自在的精神境界。
2.2和聲運用與音色表現
就和聲運用而言,《高山流水》巧妙地營造出各種氛圍,助力樂曲情感與意境的表達。高潮部分的激昂和低谷部分的沉靜,通過古琴的泛音和滑音等技巧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情感的波動,觸及了聽眾的內心深處[4]。
在音色表現上,《高山流水》有著獨特的音色組合特色。古琴的音色則深沉悠遠,聽者通??梢愿惺艿綒q月的沉淀與歷史的滄桑,進入琴曲所描繪的自然之中。正如莊子所追求的超脫世俗、回歸自然本真的境界。這也深刻體現了古人在音樂創作中對自然的細致觀察以及對音樂表現力的不懈追求,使其與莊子所倡導的自然之道相呼應。
3古琴曲《高山流水》中的“游”
3.1游戲之游思想的體現
在自然中存在著一種獨特的聲音,這種聲音可以讓人內心涌起愉悅自在之感,古人將其稱作“悅音”。它源于自然,又被人的心靈所感知。比如,自然界中黃鶯啼鳴、燕語呢喃;山谷里泉水叮咚作響都是大自然賦予的,具有審美價值的“悅音”。
人類從自然的各種音響中獲取靈感,創作出了各式各樣的樂曲。在樂曲作品中,節奏占據著核心地位,整首樂曲都依賴節奏來支撐,可以說,節奏是樂曲的關鍵架構。就像風吹過山谷時,隨著風的停歇、持續,山谷的鳴響也會隨之改變,時而快速,時而緩慢,時而強烈,時而微弱,這就體現了節奏?!肚f子·齊物論》記載:“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哼,而獨不聞之寥寥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桿,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由此可見,莊子的觀點也為音樂起源于自然之“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3.2游世超然態度的映照
古琴藝術源于自然,古人將自然融入古琴曲的創作,表達自身的哲學思想和態度。《高山流水》這首樂曲在諸多方面體現了莊子游世的超然態度。
著名音樂哲學學者楊勃曾指出:“人生含氣具情,情動于中,必形于聲,有若天籟之不能自已者。”古琴是一門將人與自然融合在音樂形式里的藝術。人對自然有著內在的向往,而音樂正是這種內在向往的外在表達方式。當人的思想觀念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時,內心的情緒便會不斷累積。等情緒的積累達到了某個限度,就會轉化為古琴的旋律。莊子所謂的“逍遙游”,即《讓王》中所說“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之意。莊子的游世,在《高山流水》悠揚的琴曲之中反映出來,表現為對人的生命價值的肯定與發掘,將人從知性中解放出來。
3.3游心自由境界的契合
莊子身處的時代充滿了各種亂象,他選擇以一種淡泊心境乃至漫不經心的放逸思想來對待世界。而《高山流水》也恰似用音符構建起了這樣一個超脫的精神空間,讓人們在欣賞樂曲的過程中,能暫時掙脫塵世的束縛,進入到如莊子般悠然處世的心境之中。
這種契合并非偶然,它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對于精神超脫、回歸自然的共同追求,《高山流水》借由音樂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將莊子“游”的美學思想中關于游世超然的部分生動地展現了出來,使后人在欣賞古曲時,也能深切感悟到逍遙游的精神境界。
4中國古琴曲對“游”的傳承
4.1文化傳承價值
《高山流水》作為中國古琴曲中的經典之作,在傳承莊子“游”之道這一思想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文化載體作用。莊子所倡導的“游”之道蘊含著深邃的哲學內涵,其核心要義包括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境界以及與道合一的生命狀態等,而這些抽象的思想觀念在《高山流水》的音樂世界里得以具象化呈現。
從旋律上來看,聽眾可以從中感受到超脫塵世的高遠意境,這是對莊子追求的逍遙境界的一種音樂詮釋。而在節奏方面,當表現高山時,音樂節奏舒緩,展現出沉穩靜謐之感,契合莊子所推崇的“虛靜”狀態,使聽眾沉浸于自然的寧靜之中,體會到莊子順應自然、平和淡然的心境。當表現流水時,音樂節奏流轉躍動,勾勒出靈動奔涌之姿,暗合莊子所言的“天籟”之境,使聽者陶然于生命的律動之中,領悟莊子齊物逍遙、與化同游的哲思。這些音樂元素相互交織,將莊子“游”之道的思想融入其中,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哲學思想變得可感可知,為大眾理解莊子思想提供了一條直觀且極具感染力的途徑。
在文化傳承的漫長歷程中,諸如《高山流水》的眾多古琴曲憑借獨特的藝術魅力,承載莊子“游”的智慧,在傳承中發揮著獨特作用,讓人們在欣賞美妙音樂的同時,也能接觸和領悟莊子思想的精髓,進而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4.2促進文化交流融合
《高山流水》不僅在國內深受人們喜愛,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上也綻放著耀眼光芒,對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有著積極意義。
在對外文化傳播方面,這首曲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多次在國際場合進行演奏展示,將其所蘊含的莊子“游”的美學價值觀通過音樂語言傳遞給世界各地的聽眾。在諸多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高山流水》悠揚的旋律常讓聽眾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韻味,成為傳播中國古琴曲的一張名片,極大地促進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互鑒。
不同流派、不同版本的《高山流水》在保留自身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吸收了各地民間音樂的養分,也會借鑒現代音樂的表現手法,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這種融合不僅為樂曲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使古琴曲在世界文化的大舞臺上獨具魅力,為世界文明多樣性貢獻了獨特的力量,推動著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讓中國古曲以及其所承載的莊子思想等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得以實現更廣泛的傳播和弘揚。
5總結
莊子美學思想為《高山流水》帶來了豐富審美層次,引導聽眾領悟超脫世俗的精神追求。同時強化了曲子的文化底蘊,成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力載體,彰顯出中國古琴藝術的獨特魅力,為我們進一步理解中國傳統音樂與古典美學的緊密聯系提供了典型范例,對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以及古典美學思想有著重要意義。
在當今文化多元且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于傳統音樂與古典美學融合的研究仍有著廣闊的探索空間與重要的發展前景。在當代音樂創作領域,創作者們可以積極借鑒莊子所倡導的“自然無為”等理念,在構思音樂作品時從自然中汲取靈感,運用現代音樂技法呈現出自然所蘊含的美,讓作品展現出回歸自然本真的藝術境界,實現音樂作品在審美與道德層面的雙重價值,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美學文化遺產,推動整個社會審美素養的不斷提升?!?/p>
引用
[1]朱志榮.論莊子的美學思想[].滁州學院學報,2007(1):1-5.[2]梁曉燕.《莊子》中自然生態的詩性美[].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3):62-65.
[3]張浩.中國古琴藝術的自然觀詮釋[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8.
[4]張小軍,宋成飛.中國經典音樂的情感表達與美學—以《高山流水》為例[J].文學藝術周刊,2023,(21):36-38.
作者簡介:林慶華(1976一)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教授,就職于東北石油大學;趙哲男(1996一),女,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東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