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0-0072-05
Abstract:Tocaryoutideologicalandpolicalteachingwhichconformstothecharacteristicsof innovativetalentstraining inthefieldofnewengineeingisanimportanttaskforthetalentstrainingunitsofengineringdisciplinesinourcountryatthe presentstage.Basedonthecultivationperspectiveofinnovativetalentsinthefeldofnewengineering,byanalyzingthevalue implic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orinovativetalentsinthefieldofnewenginering,constructingthepathof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orinnovativetalentsinthefieldofnewengineering,andcarryingouttheexplorationand practic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forinovativetalentsinthefieldofnewenginering,allkindsof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methodsarecombinedwiththeteachingcarierofnewengineeing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andreference forimprov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efectofinovativeappliedtalents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r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newenginer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strengtheningthecountrythroughtalents;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lementationpath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彰顯了新時代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新工科背景下創新人才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產業創新發展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是新工科建設的首要任務。加強新工科創新型人才的思政教育是夯實人才強國戰略、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其實現自身價值的必然選擇。
在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教育實踐中,吳巖提出新工科建設要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龍太江等4提出,新工科人才核心素養培育重在解決人才知識體系不完善、綜合素養及實踐能力不強、跨學科交叉融合創新能力不足、文化自信不夠和國際化視野不開闊等問題,這亟須發揮“大思政課\"在新工科人才核心素養培育中的獨特價值。另一方面,張弛等提出,新工科專業課程建設中既需要達成本專業課程知識掌握的目標,也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實現培養創新人才與立德樹人的精準對接。因此,如何將思政育人與適切的新工科專業教學載體相結合,在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落實好、闡釋好、宣傳好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培養出創新能力強、思想素質硬的高素質新工科人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 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之間相互依賴、互為依托的辯證關系已成為黨和國家發展戰略共識。現如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經濟秩序,世界各國紛紛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重塑國際經濟結構為目的,推動國際力量和國際規則加劇演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新工科領域內戰略新興產業的核心技術,國家得之則強、民族得之則興、企業得之則贏、人民得之則幸。創新之本,唯在得人,身處科技創新前沿的新工科創新型應用人才對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決定性的支撐作用。
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交匯點,新工科領域的創新型人才在推動產業革命、應對霸權挑戰、驅動創新發展中的作用十分關鍵。擁有扎實的科技專業知識,并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的創新型應用人才,是一個國家走向高質量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支撐。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新工科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有利于使新工科學科的大學生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科技報國信念,為他們不斷攀登科技高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急難關卡”上的技術壁壘提供思想動力,早日成長為與時代相適應、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推動我國的科技自主創新進人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二)為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中國范式
由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基本國情均不相同,其人才培養路徑必然有著自身特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黨中央在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和發展前途的基礎上提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體現了中國特色,凝結著中國智慧。因此,新工科領域的人才培養工作必須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從科學性出發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構建與完善,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自我革新,培養出深刻理解中國國情、適應戰略新興產業需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工科高素質創新人才。
截至2019年7月,我國普通本科工科專業點數為19447個,在校生人數551萬,畢業生人數125萬,本科工科畢業生人數約占世界總數的 38% ,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供給體系3。“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凝結了中國共產黨人長期以來拼搏奮斗的寶貴經驗,開展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也必須精準把握這一教育規律。在中國式現代化理念指導下開展思政教育,能夠使廣大的新工科專業人才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打造中國特色的核心作用進一步彰顯。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在扎根中國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中,為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中國智慧滋養。
(三)為新工科人才科研創新提供價值導向
目標是奮斗的方向。開展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明確黨和國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規劃與建設目標,深刻理解黨和國家對于新工科領域創新型人才寄予的期望,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只有在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新工科專業的同學們才能緊跟時代發展、回應時代要求,在履行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中將個人發展與時代進步融為一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加大科研經費投人。2023年,全國共投人研究與試驗發展(Ramp;D)經費3.34萬億元,經費投入保持穩定增長,投人強度持續提升。我國的人才強國、創新發展、科技自強戰略已經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新工科領域創新型人才發揮科研潛能提供了巨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在科研工作實踐中,通過各類思政育人形式為新工科創新型人才提供價值引領和行動指南,引導同學們立足我國國情、自覺服務新時代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主動肩負起科技強國的使命,在各自工作領域搶占科技制高點。
二 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的路徑構建
開展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要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精粹和高校立德樹人根本要求,時刻囑托同學們要心系黨和國家,肩負起科技強國使命,牢記社會責任,不負人民期望。要把協同推進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挖掘新工科領域思政元素、提升思政教育生動性三方面作為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的建設路徑,努力構建具有系統性、科學性、綜合性的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模式。
(一)課程聯動,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推進
專業課程是開展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的“主陣地”,需要秉承“專業課程涵蓋思政教育\"和“思政教育寓于專業課程\"的理念。新工科學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只有兩者有效融合,才能培養出既具備專業技能又具備高尚品德的工程人才。深人發掘新工科領域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的契合點,把價值觀引領和專業知識傳授貫穿于新工科領域專業課程之中,實現新工科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推進,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頻共振的互育功能。一方面要緊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通過介紹與新工科專業課程內容相關的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開展專業主題思政教育,帶領學生體會我國重大工程中的核心技術是如何引領世界科技潮流的,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使命感的同時,還講清楚了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層內涵;另一方面,結合大國重器背后的故事,講述我國工程師們如何攻堅克難解決制約我國工程領域發展的世界性難題,培養學生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二)多元融入,挖掘新工科領域思政元素
新工科專業知識本身就蘊含著強烈的價值導向,諸多新工科專業課程都是開展思政教育的良好載體,其知識內容與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等戰略部署都密切相關,其中的榜樣典型、模范事跡、前沿科技都能體現主流價值觀所弘揚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工程意識和工匠精神,都會對學生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們對新工科專業人才開展思政教育時,要更加注重做一個“有心人”,來主動挖掘新工科領域背后涵蓋的“內源性\"思政元素,將豐富的新工科領域思政教育元素潤物無聲地植入學生心中。這里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注重時效性。思政課教材的更新存在一定的時滯,不能及時跟上形勢與政策的發展,為了讓學生及時有效地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不能僅僅依靠等待思政教材的更新,而是應該主動擔當起思政教育責任,及時更新現階段黨的方針政策、基本國情、國內外熱點問題。二是注重契合度。挖掘新工科領域的思政元素不能強行附會或機械套用,要在科學理解知識框架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故事講述、案例結合等方法將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融入其中,以“點燃\"學生的思想共鳴。三是注重多元化。挖掘新工科領域的思政元素要視野寬廣,積極利用政府、企業及社會所能提供的課外資源,把新工科領域示范工程和科研成果的最新進展納入教學內容,主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營造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的“大思政”環境。
(三) 五育并舉,提升思想教育的生動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方案,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人才強國戰略方針的重要舉措。新時代新工科專業人才的思政教育要在課內外活動中形成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協同發展的局面,不僅能夠解決長期以來僅注重專業知識教學導致的我國工科人才片面發展的問題,還能糾正單純理論思政課中價值觀單向傳遞難以引發情感共鳴的現象,從而極大提升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的靈活性和覆蓋面。
組織新工科大學生開展“五育并舉\"專題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促進同學們全方位、多領域發展,在幫助同學們拓寬視野、培養愛好、陶冶情操的同時,能夠通過豐富多元的美育、體育、勞育活動使他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的熏陶中領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促使學生發自內心產生認同感、歸屬感;另一方面,依托“五育并舉”活動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既能夠破除當前“長于智、疏于勞、弱于體”的現象,又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實現“五育并舉”與新時代思政教育有機互融,使得大學生思政教育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彰顯其獨特魅力。
三 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的探索實踐
新工科專業人才的思政教育是一項整體性、系統性的工作,因此要把握科學的教學實踐原則,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講究合理的育人策略。從充實思政案例素材、凝聚思政育人合力、豐富思政活動形式三個方面系統全面地探索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
(一)充實思政案例素材,提高育人質量
本文提出了思政元素案例式融入專業課程的新建設路徑,通過在專業教學素材中補充聚焦大國工程、追蹤時事熱點、反面案例警示三方面案例元素,以提升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的質量。
1)聚焦大國工程:例如,在電氣工程領域以我國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名片“昆柳龍混合多端直流輸電工程”作為大國工程案例,該工程在特高壓柔直功率器件國產化、換流閥黑模塊可靠旁路技術等領域均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使同學們深度理解正是因為有了領先世界的特高壓輸變電技術,才能支撐云南地區清潔能源消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助力我國“雙碳”目標實現。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直觀感受我國核心技術推動新型電力系統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借此可以向同學們講深講透“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方針政策。
2)追蹤時事熱點:在專業課程的教學案例中引入我國工程建設過程中具有前沿性和啟發性的熱點案例,將黨的方針政策從時代熱點、社會焦點等方面全面細致地進行解讀,從而培養學生關心國內外時事政治,關注社會熱點的意識。以近幾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熱點工程作為案例,展示我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飛躍式的發展。例如,以我國單體規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項目作為熱點追蹤案例,作為我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創新工程,通過案例學習,使同學們認識到光伏治沙項目在構建新能源發電、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和生態旅游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黨的方針政策解讀也可以從兩方面深層次嵌入專業課程設計中,一方面深度詮釋黨的二十大關于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的戰略部署;另一方面以光伏治沙形成多位一體的綠色發展的模式作為案例,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和開拓創新精神。
3)反面案例警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出了戰略部署。新工科領域創新型人才在其工作領域發揮重要的基礎作用,他們一旦發生政治立場傾斜、安全意識缺失都將對國家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將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融入新工科領域創新型人才思政教育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行穩致遠。通過剖析解讀新工科技術領域發展歷史中的失敗教訓和反面案例,從制度、技術、人員等多維度討論事故發生的可能原因,引導學生樹立國家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意識,積極貫徹黨的二十大中關于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例如以“2021年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停電事故\"為案例,分析美國電力供應市場化的背景下,私立電力公司為了確保投資效益往往采用造價低的組網模式,導致電力系統運行管理應對極端條件能力不足,最終釀成大停電事故。通過學習反面警示案例,引領學生建立國家安全意識與工程責任意識;另外,在電氣工程領域,還可以通過對比分析我國電力系統的成功發展經驗,體現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民族自豪感,增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斗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 凝聚思政育人合力,升級育人隊伍
開展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要廣開視角、統籌資源,在多個課堂的協同合作中升級思政育人隊伍,充分發揮社會、企業、校友的育人力量,在教學設計中構建“產、學、研、用\"交叉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從行業模范教育、科研榜樣引導、前沿產業互動三方位凝聚育人合力。
1)行業模范教育:新工科領域行業模范代表的先進成長事跡是對思政建設內容的巨大豐富。勵人心志的成長經歷啟示同學們行業模范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自覺見賢思齊,從平凡走向不凡的道路就在腳下。通過宣傳先鋒模范事跡,積極弘揚行業模范忠誠、執著、刻苦的品質,使學生自覺認同行業先進模范代表的堅守奮斗精神。例如通過邀請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勞動模范等走進校園,開展專題講座,或者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論斷進行了系統精細解讀;或者對全國代表大會參會感受現身說法,詮釋會議;或者結合崗位工作實際解讀“工匠精神”,從基層一線視角講述中國電力行業近年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等等。引導同學們樹立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融合統一,激勵同學們以深學苦練促實干,以科研成績做答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青春力量。
2)科研榜樣引導:宣傳科研榜樣的學習經驗、志愿經歷、成長故事,可以有效發揮朋輩激勵作用,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搭建良好的學術平臺,促進同學們與優秀同齡人的學術交流,激發科技報國使命擔當,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例如邀請科研成果豐富的優秀校友和高年級博士生從自身研究領域出發,解讀“雙碳”目標下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新使命和新挑戰,同時幫助同學們找準科研定位等活動。通過開展以榜樣引導為宗旨的交流活動,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拓寬自身視野的平臺,激發了其學術交流互動的興趣,助力同學們跟隨科研榜樣的腳步。
3)前沿產業互動:組織開展“產-學-研-用\"交叉融合育人新模式探索,讓同學們更全面地了解社會與企業的真實需求,了解現階段新工科領域內“卡脖子”技術的現狀,積極利用政府、企業及社會所能提供的課外資源,把新工科領域示范工程和國家戰略需求最新動態進展納入教學內容,胸懷國之大者;同時也注重緊跟國際科研熱點,通過邀請國外高校的頂尖工科人才,開展一系列的國際前沿講座,在“產-學-研-用”互動中推進新工科領域的產業鏈、人才鏈、技術鏈的融合,引導同學們緊盯學術前沿。
(三)豐富思政活動形式,拓展育人模式
在新工科專業人才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努力構建綜合性、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模式,以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說服力,激發學生參與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當下以德育、智育教學為主體的高校教學模式中,應更加注重通過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來豐富擴充活動形式,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1)體育強健體魄:黨的二十大中指出“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應本著“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育人理念,堅持“分層次、分類別、全覆蓋\"原則,開展多元豐富的體育活動,整合校內外體育教學資源,鼓勵同學們在體育活動中強健體魄、錘煉意志,展現出新時代新工科專業人才團結進取、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的精神風貌。
2)美育浸潤涵養:開展豐富多元的美育活動,使新工科專業人才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的熏陶中領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對于學生群體提升思想境界、強化美育涵養、增強文化自信和激發創新意識都有很大幫助,以新穎、通俗、向上的美育活動吸引學生群體主動參與到其中,并依托新興媒體展現藝術魅力,將美育活動從線下拓展至\"線上 + 線下”,使廣泛的學生群體獲得豐富而深邃的美感享受。
3)勞育促進實干: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不僅要引導學生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風尚,還要激發學生強烈的行業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因此,勞動教育的設計要針對新工科專業特點,挖掘專業領域勞動教育新內涵,創新勞動教育形式,充分發揮校企聯合育人、實踐創新比賽的資源優勢和勞動屬性。例如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各年級學生在劃定區域進行勞動作業,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組織學生到施工現場、到企業中實踐學習,打造校企聯合實踐育人特色品牌。
四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不解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必然成為我國戰略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主力軍。培養有報國強國大志向的可堪大用的新時代建設者是時代賦予新工科思政教育隊伍的光榮使命。我們要利用大學生視角下符合時代特征的數字化新手段,融合多種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新形式,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新范式,引導新工科高層次創新人才做新時代的挺膺擔當奮斗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職業,2023(19):4-7.
[2]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
[3]吳巖.勇立潮頭,賦能未來—以新工科建設領跑高等教育變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5.
[4]龍太江,徐軍.“大思政課\"在新工科人才核心素養培育中的獨特價值及其實現機制[J].文化軟實力,2024(4):83-90.
[5]張弛,王文倩.新工科“課程思政\"的出場語境、邏輯轉向與實踐進路[J].教育探索,2024(12):49-53.
[6]習近平總書記談創新[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168741.
[7]萬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3,9(11):119-127.
[8]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202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EB/OL].(2024-10-02).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0/t20241002_1956810.html.
[9]蔡弘,楊文娟.新工科背景下思政教育多元融合困境與模式優化研究[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24,24(5):61-67.
[10]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