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由中國團隊自主研發的AI(人工智能)應用DeepSeek迅速走紅,再度掀起AI破圈熱潮。在求知欲旺盛的大學校園里,幾乎找不到對AI毫無興趣的人。作為AI時代的“原住民”,大學生們積極接納AI技術,不僅利用AI查詢資料、翻譯文件,還借助它完成論文和設計作業。然而,這也導致校方不得不面對學生提交的“一鍵生成論文”以及充滿AI痕跡的作業。從復旦大學發布被稱為“全球最嚴AI新規”的《關于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起,在教育部的部署下,全國多所高校積極探索“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實踐,相關問題持續引起人們的思考和討論。
“DeepSeek已成為我的新導師”
小Z是會計學專業在讀研究生,將于今年畢業。1月,她開始準備論文初稿,由于在修改初稿過程中與導師溝通不暢,無奈之下,她想到求助AI。恰逢DeepSeek在網上爆火,小Z隨即注冊賬戶,將自己的論文初稿發送過去,并附上需求:“請以一名會計學導師的身份幫我看一下這篇碩士畢業論文有什么問題,并提出修改意見?!?/p>
短短42秒后,AI便給出詳細回答,從論文結構、文獻綜述和理論基礎等方面提出多條建議。小Z逐條仔細閱讀后說,“DeepSeek給出的建議十分中肯,其中一些正是我寫作過程中發現卻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它給了我很好的解決思路。我打算按照它的建議好好精修一遍?!?/p>
更令人意外的是,當小Z向AI表達謝意,情緒化地說“我真的快哭了”之后,AI敏銳分析道:“用戶剛剛表達了感謝,并提到自己壓力很大。首先,我需要確認用戶的情感狀態,他現在可能感到焦慮和無助。用戶之前提交了論文請求審閱,現在得到了我的修改建議,但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指導或情感支持?!焙罄m還提到要肯定用戶的努力,用鼓勵幫助他建立信心。被AI感動的小Z宣布:“我擁護DeepSeek成為我的新導師!”
其實,隨著AI不斷進化,像小Z這樣在寫論文過程中依賴AI的學生越來越多。麥可思發布的“2024年中國高校師生生成式AI應用情況研究”數據顯示,國內高校師生中,從未使用過生成式AI的比例僅為1%,“頻繁使用”AI的師生比例近60%,“每天多次使用”的比例也有18%。
盡管都是“重度用戶”,高校教師和學生在使用AI的用途上卻存在顯著差異。教師多用AI進行研究、學習、輔助教學,學生則主要用AI進行資料查找與整理、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兩者的占比均達到54%(麥可思數據)。此外,翻譯、論文或作業寫作、PPT制作也是AI常見的應用場景。
但AI作為仍在不斷迭代的新產品,遠非完美。最常遭人詬病的,大概是AI生成的內容“AI味”太濃。許多網友反映,AI生成的文本模式化嚴重,每段開頭多是概括性語句,接著附上例證,最后進行段落總結,整體結構多為“首先,其次,然后,最后”,段落中充斥著套話空話。這些特點共同形成了所謂的“AI味”。
此外,AI還會犯錯、胡編亂造。離譜的是,有時AI給出的參考文獻可能是編造的?!拔医裉煊肁I寫了一篇論文,它給出的參考文獻竟然是嗶哩嗶哩的網址。”即便AI已成為大學生寫論文的常用工具,但現階段僅依靠“AI導師”完成一篇優秀論文并不現實。
高校的“反制”
正如中小學階段孩子常因“抄作業”與老師形成“貓和老鼠”般的對立關系,大學生使用AI寫論文、做設計同樣會觸動校方的“警報”。
佛山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青年教師易宇聲常在學生作業中發現AI痕跡?!皩W生使用AI的情況非常普遍,但通常能被發現?!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老師也有“反制”AI的辦法——AI檢測工具?!艾F在已有專門識別AI生成內容的軟件,也有很多相關研究,比如我們學院孔蕾蕾教授的課題‘對抗人工智能的抄襲檢測研究’,就是探討如何對抗AI抄襲的?!?/p>
比檢測更直接的方式是禁止。2023年ChatGPT走紅時,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宣布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等AI工具,并發布聲明:“ChatGPT正在向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提出關鍵問題,因為它會涉及作弊,尤其是剽竊。除非用于特定課程目的,未經授權,學生不得使用該軟件制作任何書面作品或演示文稿。”
隨后,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全球知名高校紛紛響應,禁止學生在作業或考核中使用AI,一旦發現將給予相應處罰,嚴重者可能被開除學籍。
但在AI日益普及的時代,僅靠“禁止”無法解決問題。AI既是工具,也是具有遠大前景的技術。站在科研前沿的高校很快意識到,任何人都無法關閉這條通往未來的道路。于是,在禁令發布幾個月后,這些高校又紛紛撤回禁令,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審慎的全新規則。
“全球最嚴AI新規”
作為教授人工智能導論課的老師,易宇聲對AI持開放態度。“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反感學生用AI?!钡渤姓J,AI存在被濫用的趨勢。在接觸許多用AI生成作業的學生后,他發現學生對AI認識不足是造成濫用的重要原因?!皩W生有時盲目相信AI,無法分辨AI給出的答案是否正確?;蛘哒f,他們缺乏判斷能力,AI說什么就信什么。其實AI本質是概率運算,它有上限,如果不經過自己思考和調研就依賴AI生成內容,就無法突破這個上限?!?/p>
比起禁止使用AI,易宇聲更傾向于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他告訴學生:“不能直接把作業丟給AI,讓它直接生成報告,這樣缺乏思考過程?!彼J可的使用方式是“先自己完成內容,或者先寫好主題和骨干內容,將非關鍵部分交給AI生成。無論如何,最后都要仔細檢查AI生成的內容是否存在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易宇聲發現:“教學生使用AI本身也是一個重要課題,目前這也是研究熱點?!?/p>
2024年11月28日,復旦大學發布被稱作“全球最嚴AI新規”的《關于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可視為“教學生用AI”的一次嘗試。
這項新規明確提出AI工具的4項可使用范圍:文獻檢索與整理、二次創作圖表類型推薦與輔助制圖、非創新性方法的AI工具輔助、參考文獻格式整理。同時要求學生使用AI時,必須披露以下信息:使用的AI工具名稱和版本號;使用的時間和具體用途;AI工具生成的內容或提供的建議;AI工具在論文中的具體使用部分;AI工具處理之前的相關重要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在劃定AI禁止使用范圍時,對象涵蓋學生和教師。禁止在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原始數據收集、結果圖片與重要插圖創作、論文撰寫(包括語言潤色和翻譯)、涉密內容等方面使用AI的條款,這里主要針對學生。而在“答辯與檢查”部分,新規明確要求老師也不得使用AI:“答辯或校內論文檢查時,禁止答辯委員、評審專家使用任何AI工具對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進行評審,包括但不限于使用AI工具總結學生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核心內容,生成評審意見等?!?/p>
對學生和教師一視同仁的規定,既體現了新規則的公平公正,也展現了校方對如何正確使用AI的思考不斷完善。復旦大學教務處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身處AI時代,必須要學會使用AI工具,但是一定要厘清邊界?!睙o論是學生還是教師,皆是如此。
復旦大學并非唯一出臺“AI新規”的高校,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湖北大學等多所高校都發布了相關規定,細則各有不同。比如,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華東師范大學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學生使用指南》規定,學生使用AI完成作業時,需標紅相關內容,且直接生成的內容不能超過全文的20%;天津科技大學發布的規定中,AI生成內容占比上限為40%,若檢測結果超過這一數值,學院將向學生發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糾。
海外高校也逐漸重視AI的規范合理使用。曾發布“AI禁令”的牛津、劍橋等大學,后來與伯明翰大學、愛丁堡大學等24所羅素大學集團成員聯合發布了《在教育中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原則》。
從“不準用”到“教你用”,高校改變的不僅是對AI的態度,還在審慎的“微操”中,調整著邁向未來的步伐。機遇與挑戰總是并存,高校擁抱AI的每一次探索,或許都孕育著新的可能。
(胡瀾,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生)
責任編輯: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