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12-0220-04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5.12.04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xploring the Path of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oosting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JIN Xiang-lan(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University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Zhaoqing,Guangdong 52602(
AbstractThecomprehensivepromotioofuralrevializationandtheromotionofommonprosperityinruralareasareetialquire mentsofsocialismwithCineseharacterstics.Teyitosolvetheproblesofgiculture,uralaeas,ndersccelerateteoe izationofagiclureduaasrotetetegatioofbadalevelontndaltmonrosperityflle, demonstratingitsalueandsignificane.Howevr,theompreensivepromotionofralevitalatiotopromoteommonprospriural areasstillficlossofalboosutelotofaceidasu tasksofruralloicalpotingalveadlialuichols monprosperityfallpopleasois,eillexpeasttiandaustturalidustrlucue,romotei ofruraltalents,rootetvitioofralologyrooteodezatioofalgoveaablsdimpoeal cialsecuritysyste,sostacheecomonprosperityforallpeopleandpromotetgreatrejuveationofteCneseationtoughC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ommon prosperity;Path analysis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舉措[1]。鄉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縮小城鄉差距,城鄉之間均衡發展,確保城鄉全體人民分享發展成果,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之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包含著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漸進富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關鍵在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2]。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包含著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的富裕[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解決“三農”問題、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短板、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然而,分析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面臨的困境,進而探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實施路徑,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提供參考。
1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重塑城鄉關系、工農關系,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是彌補“四化同步”的鄉村發展短板,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是破解制約社會公平、共同富裕的結構性矛盾的戰略舉措。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貧富兩極化”“區域發展失衡”等難題[4],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支撐[5]。為此,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指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邁進,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行動指南,也為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彰顯其價值意蘊。
1.1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是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的問題,解決“三農”問題不僅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且關系到國民經濟全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人增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為目標的鄉村建設實踐,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鄉村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城鄉發展差距大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然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著眼于促進城鄉平衡發展,拓展鄉村發展的深度、廣度,全面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全面升級、鄉村全面進步、村民全面發展,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戰略決策,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
1.2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有助于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鄉村必須美。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短板,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最艱巨的任務。因此,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價值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有力舉措,也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舉措。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短板和薄弱環節,能否解決“三農”問題,決定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成敗。因此,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
1.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有助于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是一項系統工程,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實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目標,最艱巨、最艱難的任務是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6。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發展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由此可見,城鄉融合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和機制保障,要以產業融合為紐帶,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市場體系,促進城鄉間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與再配置,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發展同頻共振,創建新型城鄉關系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
1.4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有助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社會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才能創造豐富的物質資料,為實現共產主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包括不同區域人民共同富裕,也包括不同城鄉人民共同富裕,是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價值導向。因此,只有全面推進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漸進富裕、共建富裕,才能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解決“三農\"問題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破解城鄉、區域差距和鄉村發展不充分矛盾,不斷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不斷滿足城鄉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需求。為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解放和發展鄉村新質生產力,激發鄉村內生經濟活力,發展壯大鄉村產業,讓村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縮小城鄉差距,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必要條件。
2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面臨的困境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鄉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斷壯大、產業結構更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取得良好成效。但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勞動力人口大量流失、特色產業發展不充分、鄉村生態整治任務繁重、鄉村治理滯后、鄉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困境,嚴重制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
2.1鄉村勞動力人口大量流失隨著新型城市化的不斷推進,鄉村勞動力人口和鄉村精英的大量流失,不僅加劇鄉村人口老齡化,而且鄉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勞動力人口嚴重不足、鄉村人才“短缺”越來越嚴重的困境。
2.1.1勞動力人口嚴重不足。鄉村勞動力人口的大量流失,勞動力人口嚴重不足,不僅鄉村農業生產受到限制,也削弱了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等。國家統計局2024年4月30日發布的《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753萬人,比上年增加191萬人,增長 0.6%[7] 。農民工是從鄉村流失的青壯年勞動力人口。鄉村勞動力人口的大量流失,使鄉村經濟社會失去發展動力,難以滿足鄉村農業農村發展需求。
2.1.2鄉村人才“短缺”越來越嚴重。隨著鄉村經濟社會結構轉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不斷推進,需要具備專業技能、管理能力、創新思維的人才支撐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但隨著鄉村精英的大量外流,致使鄉村人才“短缺”越來越嚴重,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難以滿足鄉村經濟社會轉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需求。尤其隨著鄉村“兩委”領導干部對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農業經營管理、“互聯網 + \"農業等新業態知識、技術的缺乏以及管理能力不足,難以適應農業農村發展需求,影響鄉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時,隨著鄉村精英的流失,導致鄉村傳統文化傳承主體斷裂,不僅影響鄉村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而且制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
2.2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不充分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實施,扶持和培育鄉村特色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提升村民就業和收入水平。但目前鄉村特色產業仍然存在基礎薄弱、規模小、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產鏈條短、附加值較低、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等問題,難以形成規模、品牌效應和經濟效益,無法對其他產業發展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同時,由于鄉村產業發展相關優惠政策、激勵機制、保障機制、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存在產業發展資金用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嚴重制約鄉村特色優勢產業充分發展、村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此外,不僅存在鄉村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方向、目標、路徑,而且不明確需要所采取的策略、辦法和措施等。雖然鄉村振興以產業興旺重點為推進鄉村特色優勢產業,但由于各省、市縣、鄉鎮、行政村的情況千差萬別,其優勢、劣勢等差異較大,不能同一模式發展鄉村特色優勢產業。因此,如何規劃和調整鄉村產業布局,通過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做強鄉村特色優勢產業,發揮其引領和帶頭作用,釋放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已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面臨的嚴峻挑戰。
2.3鄉村生態整治任務繁重由于鄉村長期農業生產、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傾倒等,致使水質、土壤和空氣污染,不僅影響村民身體健康、居住環境,而且鄉村生產、生活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粗放、大水漫灌、高肥高藥等生產方式,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致使農業生產陷入惡性循環[8]。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關鍵是修復和改善鄉村生態自然環境,修復和改善鄉村生態自然環境,關系到村民身體健康、鄉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綠色發展。鄉村綠色發展是以環保、低碳、節能為理念,減少水土資源浪費,促進鄉村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實現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不斷加強鄉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回收管理、生活污水無序排放等管理和維護,保護原有村容村貌,規范村莊規劃建設,彰顯其鄉村特色及鄉村文化價值。
2.4鄉村治理滯后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鄉村治理滯后是國家治理的薄弱環節。治理有效是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作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三大重點之一,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推進,鄉村治理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鄉村治理面臨著鄉村治理治理體制的責權配置、部門間統籌協調機制不完善、治理手段單一等問題。尤其是鄉村基層黨組織治理主體的薄弱,弱化基層黨組織功能,影響鄉村社會治理成效[9。基層黨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健全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村民、市場主體等政策制度,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圍繞鄉村治理體制和法治、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和公共服務,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5鄉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建立健全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必然之措。鄉村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形成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救濟救助、社會福利等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型鄉村社會保障體系。但由于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制度,目前我國鄉村社會保障體系仍然存在幫扶措施依靠政府、財政短缺、鄉村公共服務供給渠道單一等問題,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有限,并質量不高很難滿足村民高質量公共服務需求,導致鄉村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和不平衡。隨著鄉村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鄉村人口老齡化與醫療衛生、養老供給服務矛盾突出,法定養老金制度不統一,地區政策與待遇差異大等問題,制約鄉村社會公共服務產品,不能滿足村民多樣化的需求。加之,由于缺乏有效參與機制,致使村民公共服務訴求得不到滿足,導致供給與需求的嚴重失衡。因此,如何在鄉村社會保障體系中,引入社會力量,彌補政府財政短缺問題,進而構建社會、市場、政府協同的鄉村社會保障體系。
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路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然而,探索優化調整鄉村產業結構、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建立健全鄉村社會保障體系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路徑,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1優化調整鄉村產業結構產業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基礎,是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賦農為支撐創新新型產業機制,整合鄉村產業資源、做強做精特色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品牌效應,為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
3.1.1整合鄉村產業資源,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形成農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綜合利用效率。基于更高效、更生態、更智慧的農業,夯實傳統產業、壯大特色產業、培育發展新產業,打造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新模式,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增加村民就業機會,不斷拓寬村民收入渠道,共享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果。
3.1.2做強做精特色優勢產業,為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優化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做強做精特色產業,打造產品品牌,延長產業鏈,增強產業效能,擴大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為特色產業發展凝心聚力,構建新型產業興村新格局。充分發揮其鄉村資源優勢,推進農業與新工業、互聯網、旅游、養老等深度融合,建設現代農業新業態。引進行業龍頭、頭部企業,精準對接行業龍頭和頭部企業,以特色優勢產業為基礎,讓行業龍頭、頭部企業項目能在鄉村延鏈、擴鏈,從而實現雙方共贏。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實現農業提質增效,推進農業現代化,為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
3.2推進鄉村人才振興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沒有鄉村人才振興,就沒有鄉村全面振興。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是以“人才\"振興為支撐,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制、提升人才保障水平,為鄉村社會新質生產力發展注人新的內生動力。
3.2.1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勵、獎勵、保障、評估等制度,引進特色農業、旅游業、電子科技等專業人才,致力于“鄉土特色\"發展彰顯其科技、管理、服務等人才優勢,以人才振興激發村民增收致富潛能。政府加大投資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鄉村生產和生活環境,為引進鄉村人才提供良好公共服務。設立補貼津貼等獎勵激勵制度,吸引本土大學生、創業成功人士、鄉村精英,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政府加大對農業科技培訓的投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科學技術水平[10]
3.2.2提升人才保障水平。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提升人才保障水平。完善選人用人制度,保證人盡其才,營造良好工作氛圍,激發工作熱情。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建立健全人才晉升、薪資獎勵、住房福利等制度,消除后顧之憂。在政策支撐、資金補貼、信貸支持等方面,強化人才服務保障能量,留住更多人才。不斷完善“鄉賢 + 兩委”的村級治理模式,充分發揮鄉賢在鄉村治理中作用,讓鄉賢成為產業興村的排頭兵,尤其把基層矛盾化解在田間地頭。探索“鄉賢 + ”新模式,搭建創業舞臺,匯聚鄉賢力量,讓鄉賢成為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環境治理等新引擎、新動力。
3.3推進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生態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鄉村生態振興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理念,探索“生態保護 + ”模式、探索“生態農業 + ;模式,推動鄉村環境整治,重構鄉村新景觀,打造特色景觀產業集群,推動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
3.3.1探索“生態保護 + ”模式。加強鄉村生態保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將生態治理和特色產業結合,做強做精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實現生態“含金量”和發展“含綠量”同步提升。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因此發揮鄉村生態環境優勢,為村民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讓良好鄉村生態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催化劑”,實現鄉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3.3.2探索“生態農業 + ”模式。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探索“生態農業 + ”模式,減少高耗能、高污染的農作物種植,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加綠色低碳的農作物種植,推動鄉村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建立生態有機農場,減少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自然環境污染,生產高附加值農產品,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進而增加村民收入。推廣精準施肥、節水灌溉等生產技術,降低農業生產的能耗和物耗,減少環境污染。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將其轉化為有機肥料、生物質能等,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推廣智能化技術,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實現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
3.4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短板和薄弱環節,必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不斷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探索不斷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的機制等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模式,構建“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新格局,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3.4.1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深入推進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全面推進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鄉村基層黨組織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實施效果。只有鄉村黨組織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管理、服務優勢,才能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為此,通過教育培訓,強化鄉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知識和技能。開展學習研討活動、鄉村項目實施、鄉村社區服務等活動,提升鄉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決策思考能力和執行能力,改變鄉村黨支部軟弱渙散的局面,提升鄉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創造力、凝聚力,補齊鄉村治理短板,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提供組織保障。因此,要深刻認識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角色定位,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更好地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
3.4.2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的機制。統籌鄉村治理資源和力量,形成鄉村治理合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因此,要構建“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新格局,打造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完善村民委員會,理順鄉村黨組織與村委會,村委會組織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村委會決策、管理和監督作用[]。同時,提高村民參與意愿、能力和自治水平,構建“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新格局,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3.5建立健全鄉村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指明了方向。探索建立健全多元保障模式、提高社會保障與困難村民現實需求的匹配度等模式,建立健全鄉村社會保障體系。
3.5.1建立健全多元保障模式。改變以往以政府力量為主的社會保障模式,探索建立多元保障模式,發展鄉村社會保障事業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有效銜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大力“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12]。引入資本,以“市場化”模式,彌補政府社會保障資金短缺和定向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問題,推動鄉村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化,夯實社會公平基礎,以民生保障為支撐,實現社會保障水平提升與經濟增長、整體收入提高同步,逐步縮小城鄉差別,推動鄉村振興全面助推鄉村共同富裕。
3.5.2提高社會保障與困難村民現實需求的匹配度。根據困難程度和困難類型確定幫扶舉措,提高社會保障與困難村民現實需求的匹配度。綜合評估困難村民生活及發展需要,做好幫扶對象的分層與認定工作,加強管理,實現對幫扶對象的精準,提供必要保障,激發調動積極性、能動性。尤其是因突發事件致困的村民給予充分關愛,為其提供物質資源和心理疏導,保障其生活權利。動態調整殘障人的生活補貼及護理標準,建設無障礙環境,健全服務設施,完善就業支持政策,扶持其自主創業。加強不同社會保障制度之間銜接,要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確保社會保障基金收支平衡。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縮小城鄉待遇保障差距,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鄉村社會保障體系。
4結語
鄉村振興是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工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以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第一要務,牢牢抓住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補齊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短板和薄弱環節,助推鄉村共同富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決策。為此,構建優化調整鄉村產業結構、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建立健全鄉村社會保障體系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推鄉村共同富裕的治理結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李俊利共同富裕視域下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價值旨歸與實踐路徑[J].農業經濟,2024(7):37-40.
[2]吳衛麗.推動農民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現實阻礙與路徑探[J].農業經濟,2024(7):86-89.
[3]胡仙芝.共同富裕目標背景下的鄉村振興途徑[J].國家治理,2024(1):44-51.
[4]唐任伍,許傳通.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的理論邏輯、內在機理和實施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22,36(6):10-17.
[5]燕連福,郭世平,牛剛剛.新時代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2):1-6.
[6]張繼芳,孫軍,張禹石,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西部地區助推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現狀和路徑[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24):266-269.
[7]國家統計局.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0L].(2024-04-30)[2024-05-09].https://www.stats. gov.cn/sj/zxfb/202404/t20240430_1948783.html.
[8]張遠新.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必然邏輯、現實難題和實踐路徑[J].甘肅社會科學,2022(2):116-124.
[9]唐斌堯,譚志福,胡振光.結構張力與權能重塑:鄉村組織振興的路徑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21(5):73-78.
[10]趙普兵,吳曉燕.基層黨組織引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于增能理論的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0(5):7-13.
[11]周忠麗.鄉村組織振興的實踐路徑創新:基于駐村第一書記的視角[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5(3):41-47.
[1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4-02-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