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語言領域提出了“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等目標。教師應該注重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根據其認知特點與興趣愛好設計多元表達活動,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周圍的事物和具體現象,從而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為其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一、創設良好交流環境,激發表達興趣
為了實現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創設輕松、愉快的交流環境,以此激發幼兒的表達興趣,使其踴躍參與互動,為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作鋪墊。每天早上迎接幼兒入園時,教師可以主動與他們打招呼,并提出“你吃過早飯了嗎?”“今天是誰送你來上學的?”等問題,借此鍛煉幼兒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進入教室后,教師可以繼續與幼兒圍繞“食物”“天氣”“節日”“心情”等話題進行交流,這些問題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夠激活幼兒的表達欲望,使其主動與教師或同伴展開互動,養成認真傾聽他人發言和禮貌回答的良好習慣,對其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起到奠基作用。
同時,教師可以從教室環境入手,利用色彩鮮艷、圖案生動的海報裝飾墻面,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他們進人教室后主動與同伴交流,談論海報中的卡通人物或不同顏色等。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發言,并根據他們的回答給予積極反饋,如“你的想法非常特別,老師都沒有想到這一點,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激勵性語言的引導下,幼兒會逐漸克服害羞、膽怯等心理,主動分享內心的真實感受。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室內創設展示區,擺放幼兒的繪畫或手工作品,鼓勵他們在自由活動時向同伴介紹,或是讓幼兒上講臺分享,培養其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開展表達活動
1.巧用繪本資源,開展分享活動
繪本是幼兒園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其生動的圖畫、簡潔的文字、鮮艷的色彩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是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利用繪本資源組織分享活動,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準備豐富的繪本,為他們提供多種選擇。在挑選繪本時,教師需要保證故事內容是積極向上的,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完成準備工作后,教師直觀展示繪本內容,帶領幼兒共同閱讀,并結合具體內容提出相應的思考問題,這樣不僅提供了清晰的閱讀思路,還在無形中拓寬了幼兒的表達空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閱讀繪本《大衛上學去》時,教師先帶領幼兒觀察繪本的封面,提出“小朋友們,通過對封面的觀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能否推測出故事的主要內容?”這一互動問題,以此提醒幼兒認真觀察封面,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作答。隨后,雙方共同閱讀繪本故事,教師鼓勵幼兒一邊閱讀一邊思考“老師為什么會批評大衛?如果你是大衛,你會怎么做?”等問題,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促使他們踴躍分享個性化的見解。有的幼兒說:“大衛因為犯錯才會受到老師的責罰,如果我是他,我會立刻向老師認錯,并保證日后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在問題的驅動下,幼兒對繪本內容有了全新的認識,教師組織他們與同伴分享讀后感,內容可以是學習到的閱讀技巧,也可以是對大衛這一人物的不同見解,通過集思廣益切實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借助生活資源,開展游戲活動
借助生活資源開展游戲活動,是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式。現實生活是幼兒語言學習的源泉,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見場景設計模擬游戲,引導他們利用生活經驗進行互動,在模仿中鍛煉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廚房小幫手”的游戲,提前準備好鍋碗瓢盆、瓜果蔬菜等物品,幼兒需要扮演“廚師”的角色,自行挑選可能用到的材料,并嘗試用完整的語句進行介紹,如“我要選幾個新鮮的辣椒和一小塊豬肉,給客人做辣椒炒肉”。隨后,其他幼兒按照“我要挑選…,給客人做…”的句式練習口語。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詞匯儲備愈發豐富,在鍛煉表達能力的同時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為日后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生活資源還包括戶外環境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這些景物有著較強的教育意義。例如,教師組織“尋找秋天”游戲活動,帶領幼兒到周邊公園,引導他們近距離觀察大樹、小草、河流等,并拾取散落在各個地方的石子和樹葉,用完整的語言與同伴進行交流。有的幼兒說:“我撿到了一塊圓圓的石頭,像我早餐吃的小面包一樣圓。”還有的幼兒說:“我這里有好多不同形狀的樹葉,不知道它們從樹枝上掉下來時會不會很痛。”教師則要留心觀察幼兒的表現,根據其真實的反饋進行評價,以激勵性語言為主,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從而以更積極的態度對待后續的游戲活動,有助于其表達能力的提高。
以生活資源為載體開展游戲活動,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他們由被動的語言學習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語言的實用性和表達的趣味性,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3.利用媒體資源,開展表演活動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利用媒體資源開展表演活動,利用趣味的圖片和視頻激活學生的表達欲望,為后續表演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具體而言,動畫視頻是現階段幼兒園教學中較為常用的媒體資源之一,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喜好選擇相應的動畫片段,先讓他們認真觀看,再將幼兒劃分為四人小組,自行挑選喜歡的角色進行表演,通過豐富的動作和簡練的語言情景重現,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小豬佩奇”角色扮演活動中,四名幼兒可以分別扮演佩奇、喬治、豬爸爸、豬媽媽,并模仿對應角色的經典語言,通過幼兒之間的默契配合順利完成此次活動,豐富其語言學習體驗。
為了達到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教師還可以利用媒體資源適當增加表演活動的難度,通過實踐使幼兒的語言表達更加自然、流暢。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呈現不同的情境,如水果店、眼鏡店、服裝店等,在大屏幕上滾動播放這些圖片,隨機暫停,讓幼兒模擬店鋪的服務人員進行口語練習。當大屏幕暫停到服裝店時,幼兒需要以導購員的身份,運用“請問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您穿多大尺碼的衣服?”“您喜歡哪些款式?”“您想要自己穿還是送人?”等語句與顧客交談。
表演活動充分鍛煉了幼兒的反應能力,能使他們掌握更多的禮貌用語,積累生活經驗的同時,促進其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提高。
4.依托音樂資源,開展感知活動
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能夠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兒歌是他們接觸最多的音樂類型,具有節奏明快、歌詞簡單的特點。教師要提高對音樂資源的重視程度,選擇符合幼兒真實情況的兒歌,開展感知活動。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先播放歌曲的音頻,讓幼兒閉上眼睛認真聆聽,用心感受歌曲的節奏和旋律,在他們對該作品有了一定了解后,再進入到教唱環節。教唱時,教師重點介紹歌詞的含義,并親自示范演唱,鼓勵幼兒跟隨節奏哼唱,逐漸加入歌詞,從而完成整首歌的演繹。在該環節,教師要放慢教學節奏,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特點與接受能力,確保全體幼兒都能跟上演唱節奏,在音樂的輔助下鍛煉其記憶歌詞的能力。
例如,教師選擇《兩只老虎》這首兒歌開展感知活動。雖然幼兒對這首歌曲的旋律并不陌生,但如何準確復述歌詞才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當教師完成示范演唱后,再單獨強調“跑得快”“真奇怪”等歌詞,幫助幼兒加深對這些詞語的記憶。接著,教師針對歌詞內容,提出“歌曲中唱道‘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你是否見過真正的老虎?它們的外形有哪些特點?又是如何奔跑的呢?”等問題,引導幼兒結合參觀動物園的經歷作答。有的幼兒說:“老虎的額頭上有一個類似‘王’字的圖案,看起來很是兇猛,奔跑時四肢強健有力,非常迅速。”經過自由討論,幼兒對歌詞內容有了全新的認識,通過反復聆聽音頻的方式記住了歌曲的整體旋律和具體歌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用語言描述音樂形象的能力,突出靈活運用音樂資源培養幼兒語用技能的導向作用。
5.圍繞科學資源,開展交流活動
圍繞科學資源開展交流活動是一種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園內的動物和植物區域,近距離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植物的生長過程等,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眼前的事物。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科學小實驗,引導幼兒以動手操作的形式感受動物和植物生長的奧秘,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實驗全過程,這不僅能激發其科學探究興趣,還能在良好的交流環境中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科學故事開展分享活動,引導幼兒分享自己曾經聽過、看過、參與過的科學小實驗,在聆聽與分享中積累豐富的詞匯量,提高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例如,“會跳舞的皮球”活動旨在讓幼兒理解空氣對皮球運動狀態的作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將幼兒五人分為一組,為各小組分發皮球,引導他們觀察皮球滾動、蹦跳、飛起來的狀態。同時,教師提出“皮球為什么會滾、會蹦、會飛?皮球里面是什么?”這一問題,以此設置懸念,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其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有的幼兒說:“我用力擠壓皮球,發現皮球表面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整體上看并無破損,后來又搖一搖,依舊沒有變化,不知道皮球里面是什么。”隨后,教師將氣針插入皮球,讓幼兒直觀感受皮球里有什么東西,發現皮球里面是空氣。在教師的幫助下,幼兒明白了只要皮球里充滿了空氣,它就會像輪子那樣滾,像兔子那樣蹦,像鳥兒那樣飛,一切都是空氣的作用。通過自主交流,幼兒理解了空氣對皮球運動狀態所起的作用,并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實現培養科學意識和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
三、重視家園合作共育,提高表達能力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不是教師個人的責任,家庭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想真正提高幼兒的語用技能,教師要積極落實家園共育理念,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經過家園雙方的默契配合為幼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進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定期舉辦家長交流會,分享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家長意識到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并能以正確的方式開展實踐。教師可以倡導家長在家庭環境中與幼兒進行互動,包括共同閱讀、講述故事、討論日常生活等,增加幼兒開口表達的機會,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從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來園參與語言活動,如家庭故事會、角色扮演等,讓家長親自參與各項活動,通過與孩子的協同合作,為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有利條件。教師還可以制作家園聯系手冊,定期與家長溝通幼兒在園內和家庭中的語言表達情況。教師要及時反饋幼兒在多元活動中的表現,家長則要記錄幼兒在家的表達情況,家園雙方共同制訂針對性的培養策略,進一步探討如何更好地激活幼兒的表達欲望,提高其語用技能。此外,教師要靈活運用線上教育資源,在班級群中分享有效的語言教育方法,讓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與幼兒園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助力幼兒健康成長。重視家園合作共育是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教師與家長的攜手合作逐漸形成教育合力,讓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提升其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需要幼兒園教師、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創設良好的交流環境、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重視家園合作共育等策略,教師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表達興趣,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希望本文提出的培養策略能夠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共同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光玉.幼兒園教學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亞太教育,2024(24):162-164.
[2」韓然.幼兒園教學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家長,2024(32):174-176.
[3]翁琳玲.幼兒園教學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J].家長,2024(18):165-167.
[4]陳靈倩.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策略[J].教育界,2024(1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