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有機銜接、協同配合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網絡環境為家校協同帶來了新的機遇。然而,實踐中協同育人面臨角色認知淺薄、合作內驅動力不足及專業化水平有限等難點。為應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了構建“家一校一社”協同育人共同體,暢通“學一思一踐一行”育人路徑,搭建“全體一個體”“全面一個性\"雙線育人梯度策略,旨在強化育人主體意識,暢通育人路徑,實現資源共享和個性化育人,共同推動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全面發展。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指出,要凝聚“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育人合力,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切實落地。隨著“互聯網 + ”時代的到來和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們的各項學習生活離不開網絡環境的支持,大學生成長“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研究也離不開對網絡環境的思考與分析,網絡環境為此帶來了哪些新的機遇?各主體的職責與育人方式有何變化?網絡環境下如何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高質量發展也都越來越受關注。由此,探究基于網絡環境的協同育人機制,進行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機遇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家校社協同育人帶來了眾多新的機遇,這些機遇在技術、信息、溝通等方面尤為顯著。
一、技術層面,交流的便捷性與多樣性
在網絡環境的加持下,大學生“家校社”協同育人的交流方式變得更為便捷和多樣。通過即時通訊工具、社交媒體平臺、在線教育系統等,
各方可以隨時隨地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共享,極大地提高了溝通效率。同時,這些平臺提供了文字、語音、視頻等多種交流形式,使得溝通內容更加豐富、生動,有助于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二、信息層面,資源豐富與信息透明
網絡環境為大學生“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資源。無論是學術資料、職業培訓,還是生活指導,都能在網絡上輕松找到。此外,信息的透明度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通過網絡,家長、學校和社會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幫助。這種信息的公開透明,有助于形成更加公正、公平的教育環境。
三、溝通層面,高效溝通與平等互動
網絡環境促進了“家校社”三方之間的高效溝通與平等互動。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各方可以擺脫身份、地位的束縛,以更加平等、開放的心態進行交流。這種平等的互動模式有助于激發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共同為大學生的成長出謀劃策。同時,網絡環境下的溝通效率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各方可以迅速響應對方的需求和問題,共同推動協同育人的進程。
當前大學生“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難點
現有研究表明,網絡環境給大學生“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許多便利,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也顯現出許多協同育人環節的問題。
一、協同育人主體角色認知淺薄
家庭、學校、社會作為教育的三大支柱,在協同育人過程中各自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隨著網絡環境的不斷發展,不同角色的邊界開始交叉融合,協同演變過程中的首要問題在于主體角色的認知與參與不足。家庭方面,部分家長教育意識薄弱,未能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基礎性和長期性作用。尤其在孩子進入大學后,由于空間距離拉大、孩子逐漸成熟等,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參與度和關注度大幅下降,從而出現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校協同育人的斷層。在學校內部,專任教師、輔導員以及各部門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專任教師專注于教科研,輔導員忙于日常事務,各職能部門則強調管理職能,忽視了育人責任,嚴重制約了學校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社會方面,許多群體未能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育人屬性,缺乏協同育人的角色意識和主動參與意識,且社會所參與的協同系統性和規范性,導致社會教育資源的浪費和協同育人效果的減弱。
二、主體合作內驅動力不足
家校社三方在關注學生發展的視角上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更體現在對育人目標的認知和追求上。家長傾向于個體化、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學校注重群體化、標準化的教育體系,而社會則更關注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這種育人愿景的多樣性和沖突,不僅使得家校社三方在育人過程中難以形成共識和合力,而且導致了更多層次問題。此外,以往家校協同育人過程中,往往側重于問題反饋和批評教育,這種單一的模式使得學生群體乃至家長群體對家校協同產生抵觸情緒,從而不愿意主動參與到家校協同育人中來,進一步削弱了家校協同育人的效果。
三、協同育人專業化水平有限
這種不足不僅體現在家長、教師與輔導員等主體的專業素養上,還體現在協同育人機制的專業化建設上。家長群體由于文化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投入成本的差異,表現出育人素養的參差不齊,難以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與輔導員在家校溝通及社會聯系方面的能力與素養尚顯薄弱,缺乏與家長、社會進行有效溝通和協作的技巧和方法,導致家校協同工作缺乏統一的專業化標準與流程。與此同時,協同育人的范圍界定不清、協同內容缺乏明確標準與規范、協同形式缺乏創新與多樣性等問題共同構成了協同育人機制專業化程度提升的主要障礙,導致了協同育人機制的僵化,制約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效果和質量。
基于網絡環境的大學生成長家校社協同育人策略
應對從現有理論研究和實踐環節暴露出的各種問題,以技術支持為底,育人愿景為導向,構建“家一校”“校一社”為兩翼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成為現階段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方案,如圖1所示。
一、構建“家一校一社”協同育人共同體
以學校為紐帶、網絡環境為支撐,構建“家一校一社”協同育人共同體。在共同體中,強化并提升各方育人主體意識是關鍵環節,首要任務是積極倡導并確立家長、社會及學校內部各層級在育人體系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多維度的宣傳與教育,引導這些主體深刻認識到自己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及其深遠影響。此外,搭建集交流互動、資源共享、綜合評價、個性指導等功能為一體的網絡協同平臺,以將共同體在網絡環境下更好融合。
強調家長群體不僅是孩子教育的首要責任人,更是推動家校合作、實現個性化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協同育人的第一責任人。通過教育與溝通,促使家長擺脫傳統觀念中作為學校教育“配角”或單純執行學校、教師要求的被動角色,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孩子教育規劃、決策與實施的核心力量。這要求家長增強內驅力與責任感,利用網絡資源與平臺,與學校、社會形成更為緊密、平等的合作伙伴關系,共同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在學校內部,則需細化并落實全員、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確保各類教師都能深刻認識到自身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共同關注并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心理健康、社會實踐等各方面的成長。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促進教師間的信息共享與交流,形成更為高效、協同的教育合力。
對于社會層面,則需明確其在育人過程中的獨特影響力與責任,積極倡導社會各界及不同群體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多元化的支持與資源。這包括但不限于企業、非營利組織、文化機構等,它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提供實習機會、教育資源、文化體驗等,豐富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拓寬其視野與知識面。
二、暢通“學一思一踐一行”多元融合育人路徑
對于學生而言,知識的傳授不應僅限于專業課程,而應通過網絡思政課程的系統性開展,強化學生的網絡倫理意識與責任感。將網絡思政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深化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培養,確保其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保持正確的價值觀。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這一關鍵領域,家校社需協同構建線上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包括設立在線咨詢服務平臺,安排專業心理咨詢師定期在線值守等,及時回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組織線上心理健康講座與工作坊,覆蓋壓力管理、情緒調節、人際處理等主題,為學生提供實用的心理調適技巧,促進其健康成長。
家校社還應積極探索網絡平臺在大學生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共建中的應用,以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路徑的拓寬,強調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通過線上平臺發布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信息,激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增強社會責任感,鍛煉實際操作與社會交往能力。此外,構建虛擬社會實踐平臺,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讓學生在模擬的職業環境和社會情境中進行實踐探索,提升綜合素質,為未來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三、搭建“全體一個體”“全面一個性”雙線育人梯度
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創建,旨在打破傳統單線育人的模式,構建從全體到個體、從全面到個性的雙線育人梯度。
在資源共享方面,應致力于建立開放的教育資源庫,包括在線課程、電子書籍、學術講座視頻等,突破地域、經濟、技術等因素帶來的資源屏障。家庭、學校和社會機構可以分別分享教育經驗、教育資源以及職業規劃、社會實踐等方面的指導資料。為了更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我們創建了資源知識圖譜,以便針對單個教育對象進行個性化的資源推送與學習指導。
在個性化育人策略方面,家校社聯合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興趣愛好、職業意向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根據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格、潛能以及個人發展目標,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成長規劃,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與自主學習能力,最大化促進學生潛能開發。通過網絡平臺動態跟蹤學生的成長軌跡,及時調整教育方案,確保教育活動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家校社三方需緊密合作,共同利用網絡技術優勢,對學生的多個維度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評估。這種跨領域的綜合評價融合了學校的教育數據、家庭對學生性格與習慣的深入了解以及社會機構提供的行業趨勢與職業分析。在此基礎上,為每個學生精準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如定制化課程、興趣拓展項目、職業發展建議等,從而給予他們最為貼切和有效的支持。在網絡環境的加持下,家校社三方能夠更加高效地協同工作,共同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搭建起一座堅實的橋梁。
作者簡介:
姜惠玲,1997年生,安徽宣城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從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張自桂,1969年生,安徽蕪湖人,在職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學生管理研究。本文系蕪湖職業技術學院2024年校級科學研究項目“基于網絡環境的大學生成長‘家校社”協同育人策略研究”(課題編號:wzyrw202426)成果。作者單位: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園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