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六戰法考終成功的北大“傳奇”保安劉政,再傳好消息:成功入職北京市一家律師事務所,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律師夢。
這位出生于山西農村、初中畢業后輾轉多地打工的傳奇人物,20歲那年成為北大西門的一名保安。每天站崗時,他總會注意到進出校門的學生們腋下夾著書本,眼神里透著自信與從容。受到北大學術氛圍的感染,他立下了“讀碩士”“做律師”的積極預言。2016年,劉政開始備戰“法考”。法學院的張雙根教授在贈予劉政的精品教材扉頁寫下寄語:做一名自信優雅的法律人。六年奮戰,他除了在北大做保安。還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在職碩士。每天白天自學備考、晚上值班工作,周末騎著電動車去人大上課。他說:“這些年在北大,我看過的書真不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最好的年華,我沒有虛度。”
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意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1968年的經典實驗證明,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期待會顯著提升學生成績。這種“皮格馬利翁效應”揭示了心理暗示的強大作用。自證預言有消極的也有積極的。給予個體積極的期望和預言,往往會支持個體的自我實現。
用11年從職高學生拼搏成為麻省理工博士的周信靜,也是通過“學術攀登者”的積極預言實現逆襲。他就讀于溫州市龍灣區職業技術學校的第3年,經歷了從懵懂迷茫到幡然醒悟的巨大人生轉折,給自己立下成為“計算機科學達人”的目標。職高畢業后,周信靜進入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憑借專科期間的扎實基礎,2015年,周信靜成功通過專升本考試,進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習。本科畢業后,周信靜考入浙江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碩士。2020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數據庫領域頂級會議VLDB2020上發表了論文。研究生畢業時,周信靜收到了騰訊公司的橄欖枝,順利入職。就在事業逐步走上正軌時,周信靜內心深處對學術研究的渴望愈發強烈。通過不懈努力,終于成功申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博。
當我們為自己設立積極預言時,實際上在重塑大腦。當個體接收積極預言時,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會被激活,這一區域與目標設定、自我控制等高級認知功能緊密相關。持續的積極預言如同給大腦設定了清晰的導航目標,引導個體的行為不斷趨近目標。
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的“擬劇理論”認為,人類的社會行為如同戲劇表演,個體通過扮演不同角色來適應社會。劉政的“保安”身份是社會賦予的初始角色,但他主動戴上“學生”的面具,通過持續的角色扮演,最終將面具內化為真實自我。
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指出,個體對自身能力的信念會直接影響行為表現。劉政通過反復強化“我能當律師”的信念,產生了持續的學習動力。這種“假裝直到成功”的策略,在運動員、藝術家群體中被廣泛應用。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賽前總會想象自己奪冠的場景,這種心理預演能增強實際表現。在大腦機制上,強烈的信念會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多巴胺不僅能帶來愉悅感,還能增強動機和注意力,讓個體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更具行動力。
社會認知理論指出,個體主動構建的“積極預言”本質是一種自我導向的期望效應。這種主動設定的預期通過四個遞進的心理機制實現行為重塑。
個體通過角色扮演形成“理想自我”的心理意象,這種自我預期激活前額葉皮層的目標監控系統。如北大保安劉政每日進行“優秀者”的身份暗示,促使默認模式網絡中自我相關腦區(如內側前額葉)與學術能力腦區(如顳葉)建立新連接。神經可塑性研究顯示,持續的心理預演能使相關神經通路的活躍度提升23%,形成“我是優秀學生”的認知實體。
積極預言者會將注意力定向分配到符合預期的行為領域。如設定“自律達人”的個體,會自動過濾娛樂信息,將認知資源集中于時間管理。這種選擇性注意機制通過背外側前額葉的調控,使相關行為的執行頻率提升 40%。實驗表明,持續 21天的定向注意訓練可改變基底神經節的獎賞回路,將自律行為轉化為內在需求。
角色扮演引發的行為實踐通過鏡像神經元系統形成肌肉記憶。日本腦科學研究發現,練習“鋼琴家”積極預言的個體,其運動皮層中手指運動相關區域的激活模式與專業演奏家相似度達 87%。這種神經模擬過程在持續 6周后,會使實際演奏水平提升 35%,印證了假裝直到成真的神經機制。
這種神經重塑不僅改變當下行為,更形成穩定的認知圖式。當個體持續將積極預言作為自我參照標準時,海馬體會將相關記憶編碼為核心自我認同,最終實現從角色扮演到真實身份的轉化。這種主動構建的期望效應,比被動接受的外部期待具有更強的行為驅動力和神經可塑性。

人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當個體的積極預言與環境支持協同時,預言成真的可能性更高。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團隊實踐完美詮釋了群體角色面具的力量。團隊成員每日重復“匠人”角色扮演:捏制壽司時想象“面對挑剔的美食家”。這種集體角色設定產生三重效應:首先形成群體認同,成員通過共享“壽司匠人”的社會身份產生凝聚力;其次觸發行為趨同,每個動作都向專業標準校準;最后形成正向反饋循環,顧客對“匠人精神”的贊賞強化了角色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以積極預言激發自我發展驅動力,既要目標合理,又要注意規避不合理預言的負面影響。
建議遵循“最近發展區”原則,將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階段。如將“成為作家”細化為“每天寫作 2 小時”“每周完成一篇短文”等,通過階段性成功積累自信。同時,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環境資源,確保積極預言具有可實現性。例如,一個對音樂有興趣但沒有音樂基礎的人,設定“一年內舉辦個人音樂會”的預言不切實際,但可以先設定“一個月內學會基本音符和簡單樂器彈奏”的小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大腦會根據逐步實現的目標不斷調整神經連接,強化自我效能感。
日本社會學家中根千枝指出,過度沉迷角色扮演可能導致“角色固著”。比如,一些網紅為了維持特定“人設”,過度追求表面形象的塑造,而忽視了自身內在素養的提升。曾有一位以“自律健身達人”為標簽的網紅,為了保持人設,過度節食和進行高強度訓練,導致身體出現嚴重健康問題,最終人設崩塌。從神經科學角度看,過度沉迷角色扮演可能使大腦的認知資源過度集中在單一角色上,抑制其他方面的發展,甚至導致認知偏差。個體應時刻審視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確保角色扮演助力成長而非束縛自我。
劉政、周信靜等人的故事證明,積極預言是向理想自我邁出的第一步。我們都可以設置適當的“社會角色”,用積極預言照亮前行的道路。但需謹記:真正的成長,在于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讓積極預言的未來,最終與我們自身完美重合。
(本文作者系教育學博士,上海開放大學教師,上海市學校心理咨詢師,上海家庭教育指導師,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會理事)
編輯: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