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發展對文物保護的傳統監管手段和法律機制提出了嚴峻挑戰。網絡環境中文物非法交易呈現出隱蔽化、跨境化的新趨勢,社交媒體、電商平臺、直播拍賣、虛擬畫廊等新興渠道或業態被不法分子利用,這使文物流失加速,對其的追溯更為困難。
先看國際公約。在全球層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下簡稱:1970年《公約》)和國際統一私法協會1995年《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以下簡稱:1995年《公約》)一同構成目前國際社會打擊文物非法交易的主要國際法依據。其中,1970年《公約》是保護文化財產的國際法律文書,中國在1989年成為其締約國,目前有百余個國家批準了該公約。1995年《公約》對1970年《公約》在被盜文化財產的歸還、等價賠償、盡職要求等作了補充。雖然前述公約通過時,網絡和社交媒體平臺發展程度不高,公約未對網絡環境下的文物保護進行直接規制,但其提供了基本準則和框架,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在2010年審議會員國編制的有關相關公約落實情況報告的指導原則草案時強調,建議各國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和世界海關組織發布的《有關在互聯網上銷售文化財產的基本行動》作出特別監管。
歐洲委員會2017年《與文物有關的犯罪公約》彌補了1970年《公約》在處理非法販運文化財產的刑事定罪和協調各國不同刑事立法方面的不足。該公約要求各國考慮對藝術和古董經銷商、拍賣行及其他文物貿易相關方引入盡職調查規定,并建立交易記錄。網上文物交易平臺、賣家等也應承擔類似責任,需核實文物來源合法性并記錄交易信息,以便監管與追溯。
再看各國國內法。英國對互聯網文物交易的法律規制主要通過《反洗錢法》和相關的藝術市場監管措施進行。藝術和古董市場參與者在進行價值超過1萬英鎊的交易時,必須進行客戶盡職調查,核實買賣雙方的身份和資金來源,并確保文物具有合法來源證明。英國還發布了《藝術市場參與者反洗錢監管指南》,為商家提供了具體的建議,強調了對文物來源的核查和記錄保存的重要性。此外,還需要遵守《文化財產保護(非法進口)法》及國際公約,確保文物交易符合跨境法律要求。這些法律規定為保障文物市場的合法性和透明度提供了法律框架。
近年來,韓國出臺相關法律,對該國文物保護法律體系進行了結構性重構。這加強了對傳統文物的統一保護,也為應對互聯網環境下的文物交易監管提供了制度基礎。韓國強化了對線上交易中文物來源、流通和所有權的審查機制。要求涉及文物買賣的個人必須確保其交易物品已完成相應登記,明確其來源合法性。在跨境交易中,文物出口應獲得相關管理部門許可。
英國一博物館前工作人員彼得·希格斯涉嫌在10余年間盜竊并非法出售館藏文物的案件,引發了廣泛關注。希格斯利用他在該博物館的特權訪問權限專門針對數十年前捐贈給博物館的未被注冊的寶石珠寶等文物,更改或刪除其官方書面和計算機記錄,并使用假名通過網上二手交易平臺以低價出售。2024年3月,倫敦高等法院下令希格斯歸還所有被盜文物,要求其披露網上二手交易平臺和在線支付賬戶記錄以及已非法出售物品及下落的信息。有的被盜文物是館方不打算展出、用于研究和學術活動的藝術品。諸多被盜文物并未列入館藏目錄,失竊的實際規模可能無法被確切掌握。
該案件涉及多項法律爭議焦點。首先是訴訟時效問題。英國普通法不承認善意取得對抗原所有權的原則,藝術品所有權以“無人可轉讓其不擁有之物”原則為歸屬基礎,即盜竊者不具有合法所有權,也不能將所有權轉移給他人,善意第三人原則上無法對抗原所有人。然而,成文法中的時效制度卻為善意買受人提供了例外性的抗辯路徑。根據該國《1980年訴訟時效法》,若藝術品自被盜之日起首次為善意第三人所購,且至原所有人提起訴訟之日已超過6年,則原所有人的訴權將因“消滅時效”屆滿而喪失,該時效限制被盜者通過法院途徑主張返還原物的權利。該案中,部分文物已在數年前流入公開市場,被藏家在網上交易平臺購得,若占有鏈條中確有善意買受且時間已屆滿6年,被告可據此提出“消滅時效”抗辯,并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返還請求。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效制度不以原所有人是否知悉或應當知悉文物的具體下落為時效起算的前提,因此若博物館因內部監管失職而未能及時發現文物流向,那么博物館可能不再擁有許多被盜文物的所有權。況且考慮到許多被盜文物無法用金錢被衡量價值,博物館可能難以獲得與其損害相對應的貨幣賠償。
先看國際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博物館協會在互聯網時代文物保護工作中發揮了關鍵的協調與引導作用,與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國際刑警組織和世界海關組織等共同探索針對網上文物非法交易的治理措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和世界海關組織于2006年聯合發布文件《有關在互聯網上銷售文化財產的基本行動》(以下簡稱《基本行動》),作為1970年《公約》的延伸和補充,其針對網絡環境下的文化財產交易提出了具體的監管措施。雖然該文件并非建議或大會通過的準則性文書,但作為道德倡議性文件,其在全球文物保護合作中發揮了重要的軟法引導和政策先導作用。《基本行動》共有7項基本規則:第一,鼓勵互聯網銷售平臺在其所有文物銷售頁面上發布免責聲明,提醒買家在購買之前檢查并要求核實文物的合法來源和賣方合法所有權證據。第二,要求互聯網平臺向執法機構披露相關信息,并配合執法機構調查可疑文物銷售活動。第三,設立機構負責保護文化財產,負責持續定期檢查和監測互聯網上的文化物品銷售情況。第四,加強與各國警察、國際刑警組織及其他相關國家的主管部門合作。第五,維護有關通過互聯網銷售文物的檢查、相關供應商和所獲結果的統計數據和登記信息。第六,制定法律措施,對來源合法性存疑的文化物品立即予以扣押。第七,保證將扣押的非法來源物品歸還給合法所有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經常監測在線拍賣。應會員國的請求,與拍賣行和藝術品市場交易商聯系,以獲得更多關于可疑物品來源的情報。在某些情況下,其可能要求拍賣行和藝術品交易商推遲或暫停銷售,以便會員國有時間提出證據證明物品可能被非法運離該國,并提供文物來源證明文件。
國際博物館協會制定并不斷完善“紅色名錄”,識別和分類易受盜竊和非法流通風險的文化財產類型,這些名錄不包含具體被盜物品,而是列出特定地區或國家內高風險的文化財產類別,供執法機構、博物館、藝術品市場等參考,以加強對文物來源的核查和防范非法交易。同時,國際博物館協會不斷強化文物識別碼國際標準的普及,該碼用于描述和記錄文化財產的特征,以便在盜竊或丟失時進行識別和追蹤,已被各地博物館、執法機構、海關、藝術品市場等廣泛采用。國際博物館協會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國家等合作發布區域性“紅色名錄”、開展培訓及研討活動。
再看政府監管。一些國家政府機構與線上交易平臺或網站達成合作協議,要求在相關平臺售賣的文物必須顯示合法的來源證明。波蘭與某大型互聯網拍賣網站合作,識別非法挖掘的文物。在法國,專門負責文化財產的警察部隊使用相關電子商務網站提供的界面,可以搜索被盜物品和文物。在德國,相關電子商務網站對非國內文物的銷售有明確規定,要求提供合法出口的有效文件,且禁止銷售相關名錄上的物品,監管相對嚴格。而在有的國家,雖然相關電子商務網站也有類似規定,但其自身的實際執行效果不佳,大量無相關文件的文物在網絡平臺上被銷售。有鑒于此,有效的外部監督較于市場自我監管可能更為有效。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