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7-0021-03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Youth Basketball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on
WANG Hui
Mati Middle School,Bozhou District, Zunyi City,Zunyi, Guizhou Province,China [Abstract] Physical fitnesstraining is essential link foryouth basketballin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preventing injuries involving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as endurance,strength,speed,andflexibility.Basedonacomprehensivereview ofrelevantliteratur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elboratesonthespecificcontentand methodsofbasketballphysicalfitnes training,emphasizing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scientificityand pertinence.Basedon the perspective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on,the follow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on promotes endurance training to enhance sustained offensive and defensiveabilities; Itcolaborates to carry outstrength training and enhances theirabilitytoresistandsupport;Through speed training,itoptimizes the agilityofofensiveanddefensive transitions; Integrating flexibility training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risk of sports injuries.
[Keywords] Home-school-community; Basketball;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Youth basketball
家校社協同視域強調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緊密合作與資源共享,構建多元互動的支持體系,以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籃球體能訓練涵蓋耐力、力量、速度與柔韌性等多個方面,要求運動員在心肺功能、肌肉爆發力、敏捷性及關節靈活性等方面達到較高水平,從而適應高強度比賽的要求。在家校社協同視域下,籃球體能教學實現了系統融通與協同推進,能夠充分整合三方優勢資源,提升訓練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因此,該文探討了家校社協同視域下青少年籃球體能訓練的實踐策略,旨在推動青少年籃球運動的健康有序發展。
1家校社協同視域的內涵
家校社合作強調教育應發揮家庭、學校、社區三者的合力,形成以家庭為基礎、學校為主導、社會組織為補充的家校合作模式,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的[1]。在青少年籃球體能訓練中,家校社協同視域體現為家長、教師與社會各界的有效溝通與合作,共同支持青少年體能的培養。家庭為青少年提供基礎支持與鼓勵,學校依托專業課程與設施開展系統訓練指導,社會則為青少年提供實踐平臺與賽事機會。三方協作形成互為補充的支持體系,有效提升青少年的體能素質。
2 籃球體能訓練的內容
2.1 耐力訓練
耐力訓練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持續進行高強度運動,以提升運動員的心肺功能、肌肉耐力和運動耐久性。在籃球體能訓練中,耐力訓練涵蓋多項內容,旨在增強運動員的整體耐力水平。例如,籃球場底線至中線的折返沖刺訓練有助于提升運動員短時間內的爆發力及快速恢復能力。全場連續運球耐力跑訓練要求運動員持續運球 10min ,可增強其在高強度負荷下的持續耐力和對場地的適應能力。3v3連續攻防轉換訓練要求運動員在 5min 內不間斷進行攻防轉換,能有效提升其在高強度對抗下的體能和反應能力,強化在高壓環境下的耐力表現。
2.2 力量訓練
力量訓練是指通過外部負荷或自身體重進行的訓練,旨在增強肌肉力量、爆發力及運動表現。在籃球體能訓練中,力量訓練包括多項內容,主要提升運動員的力量和核心穩定性。例如,爆發式深蹲跳訓練主要鍛煉下肢力量與爆發力,增強運動員的起跳和變向能力。藥球旋轉砸地訓練有助于提升核心肌群力量和上肢穩定性,進一步提高運動員手臂控制和支配球的能力[2]。單腿弓步持球轉體訓練重點訓練下肢單腿穩定性與核心力量,提升運動員在快速移動和變向時的協調性與控制力。這些訓練內容有助于全面提升運動員的力量素質,使其在高強度比賽中具備更強的競爭能力。
2.3 速度訓練
速度訓練是指通過提升運動員反應速度與移動速度,增強其在短時間內的爆發力和場上機動性的訓練方法[3]。在籃球體能訓練中,速度訓練涵蓋多個項目。例如,“Z”字型折返防守滑步訓練可有效強化運動員的橫向移動速度和防守靈活性。底線一罰球線一中線三級跳后接沖刺訓練要求運動員在規定區域內完成三級跳并迅速沖刺,有助于提升爆發力和直線速度。反應性啟動訓練重點提升運動員在不同起始狀態下的快速啟動能力,增強其在比賽中的反應速度與決策能力[4]。這些訓練內容綜合提升了運動員的速度素質,使其在籃球比賽中能夠更加敏捷高效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2.4 柔韌性訓練
柔韌性訓練是指通過拉伸和增加關節活動范圍,改善關節及肌肉柔韌性的訓練方法。柔韌性訓練包括動態跨步轉髖拉伸、蜘蛛人爬行結合肩部繞環訓練以及籃架輔助PNF拉伸等項目。動態跨步轉髖拉伸能夠提高髖部及下肢的靈活性,增強運動員在比賽中快速起動和轉身時的動作幅度[5]。蜘蛛人爬行結合肩部繞環訓練有助于提升肩部和核心的柔韌性,并改善動作協調性,提升肌肉控制能力。籃架輔助PNF拉伸能夠有效拉伸腿部肌肉和髖關節,增加下肢柔韌性,幫助運動員在比賽中更好地完成快速轉移和跳躍動作。
3青少年籃球體能訓練各環節的實踐
3.1家校社共筑耐力訓練,發展持續攻防續航力
在青少年籃球耐力訓練中,家庭、學校與社會緊密協作,共同促進青少年耐力與技能的提升。家庭負責在訓練前后監督青少年完成熱身與恢復,保障其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飲食,以支持訓練負荷。學校體育教師負責制訂具體訓練計劃,細化折返沖刺的速度控制與間歇時間記錄,要求每組完成15次折返沖刺,間隔20s,并監測運動員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 75%~85% 。社區籃球俱樂部則提供場地支持,組織實戰模擬訓練,并借助視頻反饋指導動作標準和耐力表現。
家校社合作強化全場連續運球耐力跑訓練,訓練時長設定為連續 10min ,重點提升運動員在高強度、長時間運動中的運球穩定性與耐力表現。家長協助監督訓練頻率,確保每周訓練不少于3次。學校通過安裝心率監測設備,確保運動員心率維持在有氧耐力區間一 65%~80% 最大心率),并定期評估運球速度和跑步距離等指標。社區運動指導員引人多樣化的運球路線與障礙設置,提高訓練的趣味性。
3v3連續攻防轉換訓練要求運動員在 5min 內不間斷高強度參與攻防轉換,以提升其在持續對抗中的耐力和反應能力。家校社共建訓練監控體系,家庭協助青少年合理安排訓練前的營養補給,保障充足的能量供應。學校體育教師設計分階段訓練負荷,結合運動心率和乳酸閾值數據進行負荷調控,確保訓練強度接近乳酸閾值。社區籃球隊教練組織多場模擬比賽,提供實戰壓力,提升運動員的心理耐力與體力承受能力。
3.2家校社協同力量訓練,提升對抗穩定支撐力
為提升青少年在籃球對抗中的穩定性與支撐能力,家庭、學校與社會協同合作,構建全方位的力量訓練體系,助力青少年體能與技能的全面發展。家庭負責科學飲食與睡眠管理,保障訓練后的恢復效果。學校體育教師細化訓練計劃,規定爆發式深蹲跳每組12次,共4組,監測運動員每次跳躍的高度及著地時膝關節角度,確保動作規范且發力均衡。社區體育場館提供器材支持,組織力量測試,并結合測力計數據分析訓練進展,實施針對性調整。
在爆發式深蹲跳訓練中,運動員需保持膝關節屈曲角度約為 90° ,快速發力完成跳躍并穩定著地。家庭在訓練前協助完成充分熱身,以降低損傷風險。學校引入動作捕捉技術,實時監控運動軌跡和爆發力指標,確保每組訓練的完成度與質量達到標準。社區俱樂部輔導員組織力量對抗小游戲,如俯臥撐接力,激發訓練積極性并強化下肢協調性。
藥球旋轉砸地訓練與單腿弓步持球轉體訓練重點鍛煉核心力量和下肢穩定性。家校社三方合作保障訓練的安全與規范,家庭監督訓練頻率,防止過度疲勞。學校體育教師利用力學傳感器測量旋轉力量及穩定時間,要求每側藥球訓練完成3組,每組15次,單腿訓練同樣控制在3組,每組10次,確保肌肉刺激均衡。社區教練安排多樣化訓練環境,如不平衡地面訓練,提高運動員的關節控制力和核心穩定性。
3.3家校社建立速度訓練體系,提升攻守轉換敏捷性
為全面提升青少年在籃球運動中的速度與敏捷性,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緊密協作,建立速度訓練體系,助力青少年在攻守轉換中實現敏捷性的顯著提升。家庭負責監控訓練頻率與休息恢復,確保運動員保持充沛體能。學校體育教師在場地安排中科學設置折返距離,要求“Z\"字型防守滑步完成5組全場距離,并利用計時系統記錄每組滑步時間,以評估橫向移動速度和防守效率。社會體育機構則支持模擬實戰情境,結合視頻分析細化動作細節,提升防守滑步的反應與轉換能力。
在底線、罰球線、中線三級跳后接沖刺訓練中,運動員需在各級區域精準完成三級跳后迅速沖刺。家長監督訓練計劃的執行,加強訓練前后的拉伸與動態熱身,預防運動損傷。學校配備電子計時設備,追蹤每次沖刺的持續時間,制定目標以保持三級跳間距和沖刺速度的穩定提升。社區籃球教練組織競賽形式的速度挑戰,提升訓練積極性。
反應性啟動訓練要求運動員在預設信號下迅速起動,訓練共8組,每組 10s 。家校社協同建立個性化訓練檔案,家庭保障訓練環境的安靜與安全。學校體育教師應用雷達測速儀監測啟動時速,設定分階段提升目標,力求將運動員啟動反應時間控制在0.3s以內。社區體育場館安排不同起始姿態和隨機信號,豐富訓練刺激,提升神經肌肉反應能力。
3.4家校社整合柔韌訓練,預防運動損傷風險
為有效預防青少年運動損傷,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整合資源,聚焦柔韌性訓練,通過科學規劃與協同管理,筑牢運動健康防線。家庭負責督促青少年堅持每日伸展,關注其肌肉緊張及疲勞狀況,確保每側完成2組12次的動態跨步轉髖拉伸,重點提升髖關節活動幅度。學校體育教師設定柔韌性指標,如髖部活動角度達到 120° 以上,并采用運動測量工具記錄訓練數據。社區康復教練指導正確的拉伸姿勢,組織小組訓練,提高訓練質量。
蜘蛛人爬行結合肩部繞環訓練兼顧肩部柔韌性與核心穩定性,要求運動員完成3組8次的跨步與肩部繞環動作,重點改善肩關節活動范圍及動作協調性。家長監督訓練態度與完成情況,注重避免運動員在疲勞時姿勢變形。學校利用運動功能評價系統檢測肩部靈活性,精準反饋動作標準并調整訓練負荷。社區健身中心提供專業指導,采用鏡面反饋與動作錄像分析,增強運動員對動作細節的認知。
籃架輔助PNF拉伸以每側保持30s完成3組為訓練標準,重點拉伸下肢肌群和髖關節,提高關節彈性與肌肉柔韌性。家校社協同制訂拉伸時間表,家庭督促執行,確保訓練頻次與強度得到合理安排。學校配備柔韌性評估工具,定期測量拉伸幅度變化,促進個性化調整。社區康復理療師引入PNF技術并結合呼吸調節,指導運動員完成高效且安全的拉伸動作。
4結語
家校社協同視域為青少年籃球體能訓練提供了多維度支持與系統性保障,有效促進了運動員綜合素質的提升和身心健康的發展。家庭作為基礎支持,注重青少年日常訓練習慣的培養與監督,為體能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學校承擔專業指導職責,科學制定訓練方案,利用先進設備和數據監測優化訓練效果。社會則負責搭建實踐平臺與組織賽事,豐富訓練環境,提升運動員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家校社三方協作,建立了互補共贏的訓練體系,突破了單一訓練場所和資源的局限,推動了青少年籃球體能的全面提升。該文探討了家校社協同視域下體能訓練的實踐策略,旨在促進青少年籃球運動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尉藍天.“家校社\"協同視域下淮北市初中生體育參與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23.
[2]陳怡薇,何強.專項上肢力量訓練對高中男子籃球運動員投籃命中率的影響[J].體育科研,2022,43(3):100-104.
[3]曲良草.廣東省普通高校丙組男子籃球隊速度耐力訓練實驗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21.
[4]董國民,賈志強,賈必成.我國校園籃球發展機遇、困境及優化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11):97-103
[5]張峰瑋,陶玉流,陳澄.“三大球\"振興背景下我國籃球人才培養現狀與發展路徑研究[J].武術研究,2024,9(4):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