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7-0106-0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Binzhou City Under the Strategy ofRural Revitalization
YU Xiao WANG Shan Teaching 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BinzhouMedicalUniversity,Yantaihan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drop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has emerged as acrucial pathway for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Taking Binzhou City as an example,research reveals that it has adopted three major models-event-driven,leisure experience,and cultural inheritance—to establish a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sports and shaping tourism with culture, effctively invigorating the rural economyand cultural vitality.However,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such as imbalancedcapital alocation,talent shortages,and lagging top-level design haveconstrained thedeepintegration of these elements. In this regard,targeted optimization approaches,including innovating funding mechanisms, implementing talent strategies,and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are proposed.These strategies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tourism to promote revitalization in similar area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This has practicalvale for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Binzhou city; Sport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ptimization path基金項目:2024年度濱州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4-SKGH-248)。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部署,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1]。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鄉村餐飲購物、文化體育、旅游休閑、養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務[2]。這說明體育事業、旅游資源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關聯。通過深入剖析體育事業、旅游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的具體作用機制,挖掘二者與鄉村發展融合的有效途徑,可為鄉村振興理論注入新的元素,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助力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
1鄉村振興戰略與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內在聯系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基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而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作為新興業態,與鄉村振興戰略形成雙向賦能關系。在濱州,鄉村體育賽事被視為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農村地區的全面發展。
1.1鄉村振興戰略為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提供支持
鄉村振興戰略為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提供了多維度支持。在政策支持方面,鄉村振興戰略通過財政扶持、土地政策優化和產業融合引導,為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基礎設施保障上,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了農村交通網絡、住宿設施、醫療保障等基礎條件的改善,為體育旅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必要支撐。在市場空間拓展層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城鎮居民對田園生活、生態體驗的需求持續增長,為體育旅游產品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政策支持是前提,基礎設施是保障,市場需求是動力,三者協同作用,共同推動體育旅游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
1.2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對鄉村振興戰略形成反哺
體育旅游通過三重路徑反哺鄉村振興。經濟層面形成“賽事引流一體驗消費一品牌溢價”產業閉環,推動農業與文旅深度融合。同時,賽事的成功舉辦提升了鄉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形成品牌效應,帶來品牌溢價。在文化層面,以非遺活化、傳統體育項目創新為載體,重塑鄉村文化價值并吸引人才回流,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生態層面,踐行低干預開發理念,將生態保護與運動場景營造相結合,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
鄉村振興戰略與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協同關系,二者攜手為農村地區的全方位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應深入挖掘地方獨特的文化特色,不斷探索鄉村體育賽事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以促進鄉村經濟、文化、社會和人力資源的全面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
2鄉村振興戰略下濱州市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 概況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濱州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積極探索“體育 + 旅游\"融合發展模式,為鄉村經濟注入新動能。當地通過整合自然與人文資源,完善基礎設施,舉辦特色賽事活動,逐步形成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政府出臺資金扶持、宣傳推廣等政策,串聯分散的旅游資源,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形成多元協作機制。同時,注重產業聯動,推動體育旅游與農業、手工業結合,開發武術器械等特色旅游商品,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綜合效益。
濱州市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具體如下。
2.1賽事驅動模式
以賽事為引領,挖掘與開發周邊旅游資源,打造以賽事為核心、周邊旅游資源為支撐的多元化旅游體驗區,同時建設富有地域特色的餐廳、酒店、農家樂等[3]。濱州依托黃河文化與鄉村特色,構建“賽事 + 文旅\"融合矩陣。以“濱州黃河風情帶馬拉松比賽”為例,自2019年舉辦以來,參賽人數從2019年的5000人增至2023年的10000人。賽事沿黃河大壩展開,串聯起黃河古村、生態濕地等景觀,吸引大量跑友及觀賽游客。賽事期間,周邊民宿、餐飲消費額同比提升。此外,濱州還舉辦鄉村特色賽事,如惠民縣麻店鎮“村BA\"籃球賽,融人農產品展銷、非遺展演,形成“賽事引流一消費轉化一文化傳播”的閉環,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增長。
2.2 休閑體驗模式
開發登山、徒步、騎行等休閑體育項目,讓游客在體驗中感受鄉村自然美景和文化氛圍。濱州立足自然生態與文化資源,開發多元休閑體育項目。在鄒平鶴伴山、無棣貝殼堤等景區,打造登山、徒步、騎行等體驗線路。例如,鶴伴山景區結合森林康養資源,設計山林徒步和生態研學路線,游客可在徒步中觀賞自然風光,參與植物科普活動;中海景區推出皮劃艇、帆船等水上休閑項目,夏季吸引周邊城市游客前來體驗,實現“體育休閑 + 生態觀光\"融合。
2.3 文化傳承模式
挖掘和保護鄉村傳統體育文化,借助旅游活動進行展示與傳承,可增強游客的文化認同感和保護意識。濱州市深入挖掘傳統體育文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陽信鼓子秧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秧歌 + 旅游活動\"模式實現活化傳承。在水落坡鎮民俗文化節、春節旅游季期間,游客可觀看秧歌表演,參與“秧歌體驗課”,感受農耕文化與體育精神的融合。此模式既保護了傳統體育文化,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內涵與吸引力。
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濱州市體育旅游發展仍面臨專業人才短缺等挑戰。未來需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打造差異化的體育旅游產品,并通過村民培訓、引入社會力量等方式,推動其可持續發展。
3鄉村振興戰略下濱州市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的現存問題
3.1財政投入不足與社會資本乏力
一方面,財政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均,資金多用于景區建設,而忽視文化挖掘和軟性服務提升,文化挖掘與服務提升方面的投人明顯不足。這種重基建輕內容的模式直接導致文化IP開發滯后,賽事活動缺乏配套體驗項目,游客停留時間短、消費轉化率低,制約了產業附加值的提升。另一方面,社會資本進入壁壘較高。民營企業參與面臨多重障礙,如土地流轉機制不順暢,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缺乏補償機制。濱州雖擁有豐富的文化和自然資源,但體育設施覆蓋率不足、賽事活動層次較低,難以支撐體育旅游資源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需求。
3.2文化傳承與運營專業人才短缺
一方面,人才斷層導致文化傳承與創新面臨困境隨著城鎮化發展,傳統體育項目因青壯年人才外流而陷入傳承危機,體育旅游資源開發也陷入困境,技藝傳承瀕臨斷裂。另一方面,專業人才匱乏弱化了運營效能與協同基礎。從賽事組織到服務配套,基層人才短缺直接破壞了“引流一消費一文化傳播一鄉村振興\"的共生閉環。濱州“黃河馬拉松\"年均吸引萬名參賽者,但缺乏專業人才團隊,配套服務粗放,導致運營效率低下。更深層次的矛盾在于,政府、企業、社區因缺乏“政策一市場\"銜接型人才,難以在利益分配、生態保護等關鍵議題上達成共識,進一步加劇了協同失效。
3.3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障礙
體育、文化、旅游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政策法規存在諸多不足。一方面,部分政策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多聚焦于短期目標。濱州市雖然提出了賽事驅動、文化傳承等模式,但未明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階段性自標與評估機制,難以有效指導產業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法規支持與部門協同不足。隨著體育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現有法規體系無法及時適應新的發展需求,數字化旅游平臺等新興業態在法律上缺乏明確界定和保護,增加了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4鄉村振興戰略下濱州市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的優化路徑
鄉村振興要求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4]。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產業、區域、城鄉等各方面通力合作,必須統籌謀劃、協調推進。
4.1優化財政配置與社會資本引入
一方面,強化資源整合與互補開發。立足濱州文化資源(如黃河文化、董永傳說、無棣貝殼堤),將文化IP轉化為體育旅游吸引力。針對體育設施短板,在政府有效監管、降低社會資本守約成本并保障村民受益等條件下,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建設鄉村多功能體育公園、騎行綠道等基礎設施,縮小與資源發達地區的硬件差距[5]。另一方面,優化財政資金分配,從重基建轉向“軟硬兼施”,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文化挖掘與服務質量提升。通過政策激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對民營企業提供土地優惠、稅收減免,鼓勵其以輕資產模式運營鄉村運動主題民宿、農事體驗營地等短周期回報項目。同時,建立政府、企業和村集體的利益共享平臺,通過分紅、就業優先等機制,提升村民參與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4.2構建傳承培育與運營人才體系
一方面,破解人才斷層與傳承危機。通過“引育結合”填補人才缺口,黨和政府要著力培育鄉村振興的領路人和致富骨干,同時深化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單位的協作,通過實地教學、線上培訓等多種形式,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專業人才的培養,造就一批扎根鄉村、熱愛農村的本土專家和鄉村振興能手[6]。設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開發文創周邊,推動惠民“芯子\"等傳統體育項目創新轉化,增強文化吸引力。針對專業運營團隊短缺問題,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托管賽事運營,避免陷入一流資源、三流服務的困境。
另一方面,建立政府、企業、社區的常態化溝通平臺,明確各方權責。政府負責政策統籌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企業聚焦市場化運營與產品創新;社區通過合作社參與利益分配。同時,培育“政策一市場\"銜接型人才,負責協調利益分配爭議、推動生態保護與商業開發的平衡。
4.3推動資源互補與多元主體協同
一方面,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制定融合專項規劃,設定階段性自標(如3年打造3個省級示范村)和量化指標(如游客停留時長、村民收入增幅),以產業振興、空間布局優化和社區治理現代化為導向,統籌規劃社會服務體系,構建與鄉村發展需求相匹配的服務網絡,推動公共資源配置效率與社會效益最大化[7]。針對數字化旅游平臺等新興業態,出臺地方性法規界定權責,降低合規風險。例如,對生態體育項目實行“負面清單 .+ 動態監管”,明確開發邊界。另一方面,基于協同治理理論,構建“政府主導一市場運作一社區參與\"的三元治理結構,破解頂層設計缺陷。統籌文旅、體育、農業、生態等部門資源,打破條塊分割,始終秉持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聯合制定“體育旅游卡\"消費激勵政策,整合景區、餐飲等跨行業資源,通過定期評估與反饋機制,確保政策靈活適應產業變化,避免規劃落地難和執行碎片化問題。
5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為濱州市體育旅游發展注人政策活力,體育旅游通過經濟引流、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反哺鄉村全面振興。濱州市賽事驅動、休閑體驗、文化傳承三大模式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對此提出針對性建議,依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打造全國性黃河體育旅游示范帶,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高效轉化。這種以體促農、以文塑旅的優化路徑,可為黃河流域同類地區提供有益參考,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過程中,共同書寫具有時代特色的鄉村振興答卷。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2).
[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3)[2024-01-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3]歐文,張俊杰,王亮.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體育賽事與旅游融合發展路徑探析——以貴州“村BA\"為例[C]/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體育衛生研究會,中國巖畫學會體育巖畫研究專業委員會,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首屆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論壇論文摘要集——書面交流(三).中央民族大學體育學院,2023:99-100.
[4]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5.
[5]杜焱強,王亞星,陸萬軍.PPP模式下農村環境治理的多元主體何以共生?一基于演化博弈視角的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89-96,163-164.
[6]劉海飛.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進路——基于萬寧等地的考察[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4(11):7-19,108.
[7]關信平.以社會政策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J].東南學術,2025(1):162-17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