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您好!
我是上班族,長期遭受失眠的困擾。比如,忙碌一天后,放下手機準備睡覺時,腦子卻開始“工作”:白天發生的事情、第二天待辦的事項,猶如走馬燈般循環播放。我努力讓自己什么都不想,可越是這樣,腦子越不聽使喚。好不容易瞇著一會兒,又突然驚醒,一看時間,才凌晨一兩點。于是,我輾轉反側,調整枕頭高度,換到床的另一頭躺下,甚至跑到另一個房間睡……
我總是越折騰越煩躁。心臟用力跳動的聲音,也令我恐慌。很多個漫漫長夜,我都備受煎熬,甚至白天我都頭昏腦漲、注意力不集中、哈欠連天,想補個覺卻沒有一點困意。眼看夜色降臨,我又開始擔心,不知道這個晚上能不能睡著。為什么是我?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會被失眠盯上?
趙女士
睡不著的話,就別“硬睡”
文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醫學科主治醫師"邵巖"副主任醫師"孫偉
趙女士,您好!
“身體極度疲勞”與“大腦異常清醒”的抗衡,是無數失眠者真實而形象的寫照。為什么失眠如此折磨人?從您的描述不難看出,努力入睡的想法引發了對失眠的擔心,繼而出現反復看時間、白天補覺等諸多不良行為習慣,伴隨心跳加速、胸悶氣短等身體不適,于是,失眠愈演愈烈。
失眠的終極情論在于,我們越是把睡眠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就越容易陷入“努力入睡一入睡失敗一更努力入睡”的怪圈。當你不再與身體對抗,學會與清醒和解,不再對睡眠產生焦慮和期待時,睡意自然會向你襲來。
失眠的滋味千篇一律,對付失眠的招式卻各有不同。有的人需要手機外放音樂才能睡著,有的人入睡時接受不了一絲亮光。究竟是什么心理,導致失眠者“樂此不疲”地堅守自己的獨特癖好呢?
對睡眠的“完美主義”執念
古語有言,子時而息。于是,很多人認為,必須在23時至凌晨1時之間睡覺,再有延遲就不利于身體健康。還有不少人認為,一個人每天必須睡夠8小時,否則等于白睡;必須“一覺到天明”,半夜醒來就是“睡眠失敗”。這種對睡眠的高期待,本質是一種“控制欲”,即要求自己必須完全掌控睡眠。但心理學中的白熊效應(要求自己盡量不去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結果很快在腦海中浮現白熊形象)告訴我們,越強迫自己“不要失眠”,大腦越會聚焦失眠。
條件反射式“睡眠依賴”
需要聽著聲響入睡的人,可能在某次偶然借助外界聲音入睡后,形成了“聲音等于睡眠開關”的條件反射。這種依賴看似能輔助入睡,實則削弱了身體自主入睡的能力。一旦環境改變,如出差住酒店,缺乏熟悉的聲音,失眠就會卷土重來。同理,對光線敏感的人,本質是將黑暗與“安全睡眠”關聯在一起,而對“一絲光亮”的過度警惕,恰恰暴露了其在潛意識中對睡眠的不安——“我需要絕對黑暗的環境才能睡著,否則就會失眠”。
情緒壓抑的“夜間反彈”
白天越是理性克制的人,夜晚越容易被情緒反噬。職場壓力、人際矛盾、未解決的沖突,都會在夜深人靜時突破心理防線,以思維反烏的形式暴發,讓身體維持在應激模式,難以放松下來,導致久久不能入睡。
當失眠者陷入“煩躁一失眠”的死循環時,不妨嘗試以下拯救失眠的小妙招。
放棄入睡努力,與失眠和解放棄“必須盡快睡著”的執念,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我們可以將雙手放在肚臍的位置,感受呼吸時肚子的起伏——吸氣時肚子慢慢鼓起來,呼氣時肚子漸漸癟下去。告訴自己,睡不著沒關系,先享受自然呼吸。
掃描身體,從大腦“越獄”。從頭頂到腳趾,逐一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掃描,并全神貫注于該部位。比如,先放松后腦勺,再放松頭頂、前額、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下頜、肩膀、上肢、胸部、腹部、臀部、髖骨、大腿、膝蓋、小腿、腳踝,直到腳趾。
離開床,打破床和清醒的聯結。如果躺在床上20分鐘仍無法入睡,我們可以離開臥室,做些放松的事情,比如聽舒緩的音樂、閱讀紙質書籍等,直到感到困意,再回到床上休息。如此循環往復,重建床與睡眠之間的條件反射。
徹底告別失眠,我們需要從行為和認知層面做出改變,并持之以恒。
1.固定作息。無論前一晚睡眠質量如何,每天雷打不動地堅持同一時間起床,建立恒定的生物鐘,包括工作日、周末和節假日。
2.限制臥床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臥床時間,睡眠效率達到"85%是良好睡眠的標準之一。逐步縮短臥床時間,比如,可以采取每周推遲15分鐘上床的辦法,待睡眠效率達到"85%"之后,再適當延長臥床時間,直至達到理想的睡眠時間。注意,臥床時間要求至少有5小時。
3.重建床與睡眠的有效關聯。做到不困不上床,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情,如看書、刷短視頻、吃零食等。
4.重建合理的睡眠認知。我們要認識到,偶爾一次失眠不會對身體造成實質性傷害,反而是持續擔心失眠,會通過心理暗示放大失眠的痛苦。試著告訴自己“即使今晚不睡,明天也能正常生活,盡管明天會有點累,但累到極致自然會睡”。
5.優化睡眠環境。臥室主要用于睡眠,可以使用遮光窗簾、暖光小夜燈、加濕器等,保持室內溫度和濕度適宜。
6.從心療愈失眠。嘗試記錄思維日記或心情日記,將困擾個人的事件、當時的想法和感受如實記錄下來,增加對自動思維和情緒的覺察。
誤區1:睡前喝酒能助眠。
酒精雖能縮短入睡時間,但會破壞睡眠結構,導致夜間頻繁覺醒、次日頭痛乏力。長期飲酒可能會發展成酒精依賴。
誤區2:白天可以補覺。
白天補覺或長時間躺著,會打亂生物鐘,減少夜間睡眠驅動力。如果實在困倦難忍,應盡量將小睡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