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主題“小白書”——來自一個玩笑:我建議《畫刊》主編孟堯將白帆的金句“我在哪,哪就是角落”做成一本“小白書”白送白帆——他認為這一概念既精準回應了人因為信息過載而日漸滋長的壓迫感和焦慮感,也是對算法時代切中肯綮的批判,遂邀請我在《畫刊》策劃一期特稿。
的確,當一切被算法篩選、被平臺框定、被標簽分類,藝術也不可避免地泥足深陷于“所見即所得”的沼澤之中——被動參與流量競逐,被格式化、被消費、被迫討好——“小白書”正是對此現(xiàn)象的一種“白”叛逆,一次策略性的“白”反擊。我們決定邀請一群姓“白”的人,來書寫屬于自己的“小白書”。這既是一次極具觀念性的媒介實驗,也是一種方法論的強力介入。我們相信,一個人的名字、文化背景、行業(yè)經驗與生活實踐,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文本中發(fā)生化學反應。我們不預設也不規(guī)定他們寫什么、該以何種立場進入話題。唯一的要求是:寫一篇不屈從于社交媒體支配的文章。我們通過互聯(lián)網搜尋并最終選擇了其中8位作者:白輕、白帆、白墟、白鯉、白龍(意大利)、白家峰、白素貞、白佩蘭(墨西哥)。他們中最年長者出生于1933年,最年輕者出生于1999年。他們的專業(yè)領域各異,但都以各自的方式回應了“小白書”的概念。在此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冀鵬程、孫新堂、李璐、徐菲、楊朔、高藝煒等朋友的支持和幫助。
從一開始,這就不是一個關于“內容生產”的項目。它更是一種態(tài)度和立場:面對信息飽和、平臺霸權、流量絞殺,我們是否還有能力發(fā)出不被預測的聲音?我們是否還能容納“無意義”的存在?是否還能建立不取悅于算法、不服務于數據、不屈從于平臺強權的文本結構?“小白書”是對這些問題的嘗試性回應。它既是一種空白的象征,也是一種不妥協(xié)、不配合的行動。它不打算成為“反平臺”或者“反社交媒體”的戰(zhàn)斗口號,而更應是一次從制度罅隙中暫時逃逸的實驗。我們提供空白版面,請寫作者們在上面留下任何他們愿意留下的痕跡,哪怕是一種沉默、一段拒絕、一頁空白,都是值得被容納與觀看的存在。某種意義上,“小白書”也是一種美學選擇:它相信空白具有價值,相信書寫和思考是一種對抗的節(jié)奏,相信不是所有寫作都必須有用、有趣、可傳播。它倡導一種“低欲望寫作”——不是要對抗高度內卷的流量社會,而是要重新奪回自由敘述的主動權。流量,在平臺中是一種資本邏輯,在“小白書”里,它是一種對選擇權的讓渡。
本期特稿我們做了最好的努力,也做了最壞的打算,即便有些人未能最終參與進來,有些文章在截稿日前依然空缺,但我們原本就做好了接納“空白”的準備:如果有人最終沒有寫出文章,我們會在特稿中為他留出數頁白紙,印上他的名字。這既不是“失敗”,也不是“放棄”,而是一種延遲到來的存在方式——也是我們所理解的“空白”美學的一部分。在這個以功能性、可見性、快速響應為評判標準的時代語境中,我們希望通過“小白書”提示另一種可能:寫作不必有回應,發(fā)聲不必有效,存在不必立刻被理解。我們需要更多的不限定、不確定和可能性。
謹以本期特稿,獻給所有仍然相信“白”有意義的人們?!鞍住辈皇强諢o一物的虛空,而是一種尚未命名的狀態(tài),是一種不被決定的權利,是一種迎接我們共同書寫的可能。
注:丁成,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