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運動損傷,踝關節扭傷可以說是“出鏡率”非常高的一種。不論是打籃球、跑步,還是日常走路不小心踩空,一不留神腳就崴了,疼痛、腫脹,甚至可能導致行走困難。有的人覺得崴腳不算大事,忍忍就過去了;也有的人貼個藥膏、休息幾天,就上場恢復運動了。可事實上,踝關節扭傷要是沒康復好,很容易反復發作,甚至演變成習慣性崴腳,影響個人長期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踝關節扭傷該如何科學康復,以及如何減少再次受傷的風險。
踝關節是由小腿的脛骨、腓骨和腳踝的距骨等構成的,靠周圍韌帶、肌腱等組織來維持穩定。最常見的踝關節扭傷發生在外側韌帶,也就是腳往內翻的那種崴腳。這時,支撐外側的前距腓韌帶首當其沖,有拉傷的,有部分撕裂的,嚴重的甚至會完全斷裂。
如果受傷時聽到“啪”的一聲,接著腳踝處迅速出現腫脹、無法負重行走,那大概率是比較嚴重的扭傷。反之,若只是感到輕微疼痛或短暫不適,可能就是輕度拉傷。但無論如何,出現損傷都要第一時間認真處理。
崴腳發生后,最重要的是“別硬撐”,正確處理才能避免傷情加重。這時,處理應遵循POLICE 原則,關鍵是控制炎癥,幫助組織進入修復狀態。
保護(Protection) 立即停止運動,使用護踝或繃帶固定受傷部位,避免繼續拉扯韌帶。
適當負重(Optimal Loading) 并不是說完全靜養可以加速恢復,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可嘗試輕微活動,如活動腳趾或借助拐杖行走。
冰敷(Ice) 受傷后48 小時內,每2 小時冰敷15 ~ 20 分鐘,這樣做有助于緩解腫脹和疼痛。
加壓(Compression) 用彈力繃帶包扎踝部,壓力適中的話,可以減輕腫脹。注意避免繃帶過緊,以免血液循環受阻。
抬高(Elevation) 將患肢抬高至心臟位置以上,可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
很多人在腳踝不痛后就恢復日常活動,但傷處的韌帶其實還沒好,功能也沒有完全恢復。如果這個階段沒有進行科學的功能訓練,很容易留下隱患。科學的功能訓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初步活動期( 傷后第3~5天開始)
疼痛減輕、腫脹緩解后,可以開始進行一些無負重的活動,例如活動腳趾、用踝關節畫圈;腳踝向上提拉、內外翻輕微練習;用毛巾勾住腳掌做牽拉練習。訓練的目標是防止關節僵硬,促進血液循環。
逐步負重期(傷后第7 天開始)
在不感到明顯疼痛的前提下,逐漸開始負重行走,配合穿戴護踝進行保護。然后,慢慢加入單腳站立(站穩才算數)、彈力帶抗阻練習(訓練肌肉力量)、平衡墊訓練(恢復神經肌肉控制)。這些訓練可以讓腳踝慢慢找回穩定性。
功能強化期( 傷后第3~4周開始)
疼痛和腫脹基本消退,腳能穩定站立或緩步走動時,就可以逐漸增加訓練強度了。可以做小步跳、直線跑、轉身跑;沙地或草地練習,提升平衡控制能力;閉眼站立、單腳跳等,提升本體感覺(即身體對空間位置的感知)。科學研究表明,本體感覺不好是反復崴腳的重要原因。強化本體感覺,是避免“腳一軟就崴”的關鍵。
很多人在腳踝扭傷后,總想盡快“回歸戰場”,可康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急不得。那么,什么時候才能正常運動呢?
走路平穩,不再痛;單腳站立30秒以上不晃動;做跑、跳等動作時,沒有不適或緊張感。如果在做快速變向、起跳、急停等動作時感到不穩,那就是還沒準備好,這時貿然運動,容易再次受傷。
一次踝關節扭傷沒有康復好,可能就會變成一連串的“崴崴崴”,不少人因此發展成習慣性扭傷, 久而久之,軟組織、關節面都會受損。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以下幾個習慣值得大家堅持。
1. 加強小肌群訓練。
很多人忽略了腳踝周圍的小肌肉,比如腓骨長短肌、脛后肌等。它們雖然小,但腳踝的穩定性全靠它們維持。多練練單腿動作、彈力帶抗阻,能建立牢固的防護系統。
2. 保持本體感覺敏銳。
前文提到的閉眼站立、平衡墊訓練,都是訓練本體感覺的好幫手。別小看這些看似靜止的動作,它們對神經反應的鍛煉作用非常大。
3. 選擇合適的鞋子。
別穿太舊的跑鞋,避免鞋底磨損嚴重,這樣的鞋對腳踝幾乎沒有支撐力。運動時,最好穿高幫鞋或戴護踝,有一定的固定作用。
4. 循序漸進加強度。
恢復期或剛回到運動場時,運動強度要循序漸進地增加,避免一次訓練力量“拉滿”。腳踝功能康復是個連續的過程,訓練得當,才不會功虧一簣。
“扭一下而已,忍忍就行。”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心態。腳踝扭傷看似問題不大,其實是傷到了關鍵的穩定性結構。輕視它,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
“腫得不嚴重,不算扭傷。”
有時傷得重卻不一定有嚴重的腫脹,尤其是韌帶部分撕裂或內部出血,從外觀上看并不明顯。這種情況反而容易被大家忽略,造成更大的風險。
“貼點藥膏,第二天就好了。”
外用藥只能緩解疼痛,并不能修復韌帶或提升關節的穩定性。真正的康復要靠堅持功能訓練。
“穿護踝,就能防一切損傷。”
護踝只能發揮輔助作用,并不是萬能的。長期依賴護踝,反而可能讓肌肉萎縮,關節穩定性變差。
踝關節扭傷看似是小事,實則容易反復。科學處理、系統康復,不僅能讓傷處真正痊愈,還能提高身體整體的平衡性與協調能力。認真修復每一次小傷,健康的腳踝才能陪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