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歲的舉重隊男隊員,在退役后體重顯著增加。近3 個月,他自覺體力下降,夜間平臥困難,有時在睡夢中因憋悶感驚醒,坐起片刻方能緩解。近1 周,他又發現自己雙腿浮腫,尿量較平時減少。
還有一位42 歲的男性患者,1年前測血壓高達178/102 毫米汞柱,因故未進行系統檢查和治療,也未規律服藥。最近1 個月,他活動后感覺“氣不夠用”,夜間亦有憋醒的情況。1 周前,他因感冒接受輸液治療。3 天前,他病情加重,完全無法平臥,即使坐著也喘息不止,伴有咳嗽、咳痰帶血。
醫生初步判斷,這兩位患者都發生了心衰,即心力衰竭。入院后,檢查結果顯示,患者心臟擴大,心臟射血分數(反映心臟每次收縮泵血效率的關鍵指標)降低, 血利鈉肽(BNP 和NTproBNP,心功能受損時顯著升高的生物標志物)水平升高,明確了心衰的診斷。
上述兩位患者都存在心臟基礎疾病或高危因素。第一位患者最終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另一位則明確為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導致的心臟損害。兩位患者都出現了典型的心衰癥狀,如乏力或運動耐量下降,呼吸困難尤其是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和端坐呼吸,下肢浮腫,咯血等;檢查均發現心臟功能指標血利鈉肽水平明顯升高,超聲心電圖顯示心臟擴大、心臟無力導致射血分數下降。
心臟如同一個“生命之泵”。它負責將全身回流回來的、已在肺部完成氧氣交換的新鮮血液泵出,通過動脈系統輸送到全身各器官組織,供應氧氣和營養物質。同時,組織“使用后”的血液通過靜脈系統回流入心臟,再泵送至肺部重新獲取氧氣,如此循環往復。當心臟因疾病或各種因素受損時,泵血能力就會下降。心臟泵出的血量減少,無法滿足身體需求,會導致組織器官供血不足,表現為乏力、沒勁;心臟接收回心血液的能力減弱,血液在靜脈系統淤積,壓力升高,導致肺循環淤血、水腫,表現為呼吸困難(尤其在平臥時加重)、咳嗽,甚至咯血;體循環淤血,表現為下肢水腫、腹脹、肝腫大等。
根據發生的時間和速度,心衰可分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急性心衰經治療后可轉為慢性,慢性心衰也可在各種誘因下急性發作。
心衰通常不是一個孤立的疾病,很多心臟疾病患者最終都可能發展為慢性心衰,并在病程中反復急性發作。心衰的發生,既有長期存在的根本病因和危險因素,也常有急性發作的誘因推動。
導致心衰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心肌本身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各種結構性心臟病如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等,也包括各種快速和慢性心律失常如房顫等,以及服用了心臟毒性藥物。
心衰的誘因主要包括感染、心肌缺血發作、勞累、心律失常、停用抗心衰藥物、使用降低心肌收縮力的藥物、貧血、妊娠、過量或過快輸液、腎功能不全等。
心衰常發生在心臟疾病基礎之上,或者患者存在損害心臟的因素,如果再出現呼吸困難,尤其在活動后加重,或存在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運動耐量降低、下肢浮腫等,都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心衰的診斷依據主要有患者主訴的癥狀特點和醫生體格檢查發現的典型心衰體征,如肺部濕啰音、頸靜脈怒張、肝大、水腫等。超聲心動圖和利鈉肽血液檢測是當前確診心衰和評估其嚴重程度最關鍵的無創檢查手段。明確心衰的具體病因,對于制定治療方案至關重要,這通常需要專業的心血管醫生甚至多學科團隊進行深入評估。
心衰引起的呼吸困難,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點:患者處于平臥位時明顯加重,坐起或站立時反而能有所緩解,嚴重者根本不能平臥。這與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氣管炎引起的呼吸困難有明顯區別。后者平臥時通常不會明顯加重,甚至可能因體位改變而感覺稍舒適。此外,重病長期臥床、高齡、嚴重失眠、焦慮狀態等也可能引起活動后氣短或類似呼吸困難的感覺,但這些情況平臥后通常不會加重,甚至可能減輕。
急性心衰發作時,治療的首要目標是迅速穩定血流動力學,盡快改善心衰癥狀。常用的治療措施包括使用強心藥物、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劑,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能使用血管收縮劑。
慢性心衰的治療包括病因學治療,藥物、器械治療包括手術治療,以及生活方式的干預和康復等。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少死亡和因心衰反復住院,提高運動耐量,改善患者的感受和生活質量等。
藥物是治療慢性心衰的基石,目前被大型研究證實能顯著改善心衰患者預后(降低死亡和住院風險)的核心藥物組合常被簡稱為“新四聯”,主要包括ARB(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或ARNI(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如沙庫巴曲纈沙坦);β 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比索洛爾、卡維地洛);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和SGLT2抑制劑。近年來,慢性心衰治療的“五朵金花”也逐漸為學術界接受,也就是在“新四聯”基礎上加sGC 刺激劑。
器械治療主要包括起搏治療、心臟輔助裝置和人工心臟,手術和介入治療適用于某些結構性心臟病患者。
改變心衰患者的預后,最重要的還是早期預防、早期發現和診斷、早期有效治療,同時控制危險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并進行合理康復。
患了心衰不要怕。早期預防、及時診斷和有效干預都很重要。希望心衰患者都能通過科學治療擁有良好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