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是學生學習以書面語進行表達的實踐活動,看上去就是把一個一個自己認識的漢字放在一起,但如何放可不是學生一次兩次就能掌握的技巧,而需要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因此,教師需要認真梳理統編教材中的習作安排,避免孤立落實一次次習作活動,而是理清相應文體的習作訓練內容,理解習作教學的結構化特點,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習作經驗,真正學會表達。
一、梳理:明晰習作教學安排
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習作訓練從三年級開始安排。單看某一冊教材的習作話題,如三年級上冊的“猜猜他是誰”“寫日記”“我來編童話”“續寫故事”“寫景狀物”“表達想法”等,因文體、題材多元,易給人“東一榔頭西一棒”的零散感。這種錯覺源于教師缺乏整體視角。若將其置于整個小學習作體系中系統梳理,教師可發現各冊習作訓練圍繞寫實(包括記事、寫人、寫景、狀物)、想象、應用文三大類,在兩個學段四個年級中呈螺旋上升式進階,并非無序排列。
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習作話題是“我的樂園”,教師可以結合單元課文的選材特點,將其歸入寫景類習作,教材在習作提示中給出的表達對象“家里的院子”“村頭小河邊的草地”“爺爺的菜地”等,都需要學生在寫作中突出它們的獨特景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本次習作在小學寫景習作中的位置:既要看看此前在寫“這兒真美”“推薦一個好地方”中所積累的寫景經驗,找到此次寫景的新起點,又要看看后續寫景訓練“ 即景”的表達要求,這樣才能把握“我的樂園”寫景訓練的梯度。
二、建構:追求習作教學突破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需要給學生搭建習作支架,幫助學生不斷進階,突破習作重難點,逐步熟悉某一類型習作的寫作過程,形成初步的習作范式。學生在習作的不同階段,包括選擇材料、習作架構、語言表達等系列實踐活動,都需要教師提供指導,幫助學生學習、運用表達方法,建構屬于自己的表達經驗,夯實習作基礎。
如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習作話題是“奇妙的想象”,教師需要了解學生此前完成想象類習作的情形,主要是以故事為抓手開展的想象訓練,以大膽想象為主。本次習作是在大膽想象的基礎上,追求想象的奇特、巧妙,創造出的想象世界既具有獨特性又能夠自圓其說,使別人能夠信以為真。這正是三年級學生完成習作時具有挑戰性的關鍵所在。在學生選擇材料時,教師引導學生以單元教材為例文支架,像《我變成了一棵樹》,屬于學生喜歡的奇特想象類型,學生有一定的想象基礎,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玩一次穿越活動。在想象故事階段,學生既可以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思路進行創作,也可以學習習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貓》的寫作手法,采用獨特的視角進行表達,讓習作充滿新奇感。學生在完成“奇妙的想象”的過程中,超越了此前寫大膽想象的方法,得以建構想象表達的新經驗。
三、評價:提升習作教學效果
學生的習作究竟有沒有達成自標,需要教師及時組織教學評價活動,才能起到促進學生習作進步的效果。這需要教師徹底改變傳統習作學生寫教師批改的模式,重視落實統編教材安排的學生自評、互評活動,提升習作教學效果。
在統編教材中,編者針對三年級上冊的習作教學,不僅提出了“用學過的修改符號把有明顯錯誤的地方改過來”等自評要求,還提出了“寫好以后,讀給同學聽”“和同學交流習作”等互評要求;在相應的習作提示中,編者對自評、互評的要求也隨著年級的遞增而提高。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提醒學生看清楚本次習作對自評、互評的要求,對同伴的習作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教師根據學生的評價內容及修改結果,進行再次評價,從而讓學生真正學會自己修改習作,這是提升習作水平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總之,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教師需要站在習作系列教學的高度,指導學生持續開展選材、構思、表達、修改、評價等實踐活動,提高表達能力。
[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鄉村教師專項)“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多文體寫作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C202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