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作為基于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的新型生產力,正在為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新的機遇。同時,非遺文化憑借其豐富的歷史底蘊與藝術價值,也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深厚的人文支撐與創新靈感。本文以坭興陶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從新質生產力和賦能的內涵出發,結合新質生產力與非遺文化的歷史淵源,探討新質生產力與非遺文化雙向賦能的未來路向。具體來說,新質生產力與非遺基于技術賦能、數據賦能、創新賦能的作用機制,有效促進了坭興陶制作技藝的保護、創新與市場化轉型,坭興陶的文化內涵則通過推動產業創新與跨界融合,為新質生產力的深化發展注入了獨特動力。最終提出新質生產力與非遺文化雙向賦能的現實路徑,重視技術創新與非遺保護的融合、以人工智能助力非遺知識的智能保存、構建雙向賦能的非遺文化生態,進而推動兩者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發展與可持續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質生產力;賦能機制;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9-0129-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9.040
基金項目:2024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 “數智賦能平陸運河沿岸古跡古村的保護與利用研究——以欽州段為例”(項目編號:2024KY0426)。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1]。隨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新時代的來臨,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為表現的新質生產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同時也對非遺保護與傳承提出了新的要求。
坭興陶,作為中國傳統工藝中的一項重要非遺文化,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展現了極高的藝術價值與工藝水平。當前,關于坭興陶的政策文件體系主要圍繞其保護、傳承與產業化發展三個核心維度展開,形成了從國家到地方的多層次政策支持框架。在國家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為坭興陶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其作為傳統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其在中華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在地方層面,廣西壯族自治區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和《廣西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坭興陶作為地方特色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路徑,為其產業化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欽州市結合區域發展實際,制定了《欽州市坭興陶產業發展規劃》,系統性地提出了推動坭興陶產業化、品牌化與國際化的戰略目標與實施路徑。這些政策文件共同構成了坭興陶保護與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為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制度保障與發展動力。
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坭興陶的生產與傳承面臨著原材料匱乏、技藝流失、市場萎縮等諸多困境。新質生產力為坭興陶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坭興陶的時代生命力也賦能著新質生產力的持續迭代。因此,面對新時代的生產力與文化之間的現實機遇與潛在挑戰,亟須厘清其內涵及歷史淵源,基于坭興陶制作技藝這一典型案例做分析,探索新質生產力與非遺文化雙向賦能的作用機制與現實路徑。
二、新質生產力與非遺雙向賦能的內涵
(一)新質生產力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質的飛躍與量的提升的統一,是生產力系統中各要素的創新性組合與協同作用的結果。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2]。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3]。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在新質生產力的框架下,生產要素的配置也更高效,生產流程走向智能化、精準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價值得到顯著提升。新質生產力不僅關注物質財富的創造,更注重知識、技術、人才等軟要素的投入與產出,強調創新驅動、綠色可持續發展以及產業融合等特征,從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二)賦能
賦能,語義上是指給予能力,管理學視角下是指賦權增能,系統科學視角下是指提升系統性能。賦能的過程是指通過外部資源的注入、技術的引入、機制的創新等方式,增強主體的內在能力、拓展其發展空間、提升其價值創造能力的過程。在新質生產力與非遺文化雙向賦能的語境中,賦能體現為雙方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賦能、管理賦能、市場賦能等手段,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助力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活力;另一方面,非遺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和歷史底蘊,為新質生產力注入人文精神、文化內涵和創新靈感,推動新質生產力在文化維度的深化與拓展,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與融合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淵源
非遺作為一種歷史沉淀,很長時間以來都被認為是保存在博物館中的文物、陳列在紀念館中的工藝,有一種與當下生活相距甚遠的年代感與距離感。在這樣的背景下,非遺這種社會群體中“共享的過去”記憶正在漸漸被遺忘[4]。但非遺在歷史長河及現代發展中,與生產力的發展并非孤立存在。從時代發展和多元探索的角度去審視“非遺+新質生產力”,兩者的相遇既是歷史進程中的必然,也在相互融合中實現相互促進[5]。
新質生產力賦能非遺已早有實踐。早期,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依賴于生產力水平,生產力的提升為非遺的傳播與創新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條件。在農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手工藝品的制作材料更加豐富,技藝傳承的范圍得以擴大;在工業社會,機械化生產方式的引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非遺的生產方式,但也促使非遺在與現代工業的碰撞中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以新技術打造新質生產力是非遺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6]。隨著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也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新契機,非遺技藝通過數字化技術得到更完整地保留、通過網絡傳播技術獲得更多的推廣空間。
非遺文化也在時代的更迭中發揮著對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隨著技術的發展,非遺文化不僅能夠通過數字化保存與傳播,更能為新產業、新模式注入創新的動力。一是制作工藝的創新。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逐步融入現代設計和生產流程,創造出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新產品,如3D打印工藝、VR設計技術。二是文化的積累與傳播。非遺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成了當代生產力中不可忽視的文化資本,為新興產業提供了寶貴的文化靈感和創新源泉,從而加速了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與跨界融合。這一過程中,非遺文化以其獨特的內涵和深遠的歷史影響,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為文化和經濟的雙向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新質生產力與非遺雙向賦能的作用機制
(一)技術賦能:非遺保護與文化創生的循環機制
技術賦能是推動非遺保護和文化創生的關鍵,尤其在欽州坭興陶的傳承與創新中,數字技術的應用為這一傳統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質生產力場域下文化產業發展由傳統要素轉向數據要素,是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業的表征之一[7]。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三維掃描和3D打印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坭興陶的傳統燒制技藝得以更完整、精確地保存與傳承。通過三維掃描和3D打印技術,坭興陶的經典作品和制作工藝可以被精準復制,不僅為技藝傳承提供了新的方式,還能讓更多人通過網絡平臺和虛擬展示體驗到坭興陶的魅力。此外,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為坭興陶燒制技藝的傳播和創新提供了全新路徑。利用虛擬仿真交互平臺,可以將燒制過程進行數字化還原,用戶可以通過虛擬環境直觀地了解燒制技藝的各個環節,甚至參與到燒制過程中。這種技術不僅提高了燒制的成功率,還降低了學習成本和資源浪費。通過技術賦能坭興陶制作技藝的傳承,不僅實現非遺文化的保護,也是非遺的技藝創新與文化再生,形成保護與創生的良性循環。
(二)數據賦能:智慧服務與文化傳承的循環機制
數據賦能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成為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核心動力。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使得非遺的保護、管理及傳播變得更加精準高效,為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數據不僅為非遺的傳承提供了精準的支持,同時通過智慧化服務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現代價值的創意產品,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以坭興陶為例,這一傳統工藝品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然而,傳統的工藝傳承面臨著傳承人匱乏、技藝難以精準傳遞等問題。通過數據賦能,非遺的保護和創新實現了從文化形態到數字產品的轉換,已有研究將抽象的非遺文化形態與具體的產品進行融合創新,從坭興陶文化的固有屬性中提煉出能拆解轉化為視覺設計符號的要素,最終轉譯到數字文創產品設計中[8]。將藝術文化轉化為數據,形成非遺文化的智慧服務產品,為坭興陶的文化傳承提供精準的傳播路徑和互動方式。這種跨界融合不僅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同時也為其注入了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推動了坭興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更重要的是,數據技術不僅促進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與傳播,也推動生產設備的智能化和協同化,確保非遺文化的高效傳承。智慧服務平臺打破傳統文化保護的局限,使文化產品能夠跨越地域和時間限制,向全球傳播,推動中國非遺文化向世界傳播與時代創新。數據賦能在非遺的智慧服務與文化傳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整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使得非遺的保護、創新與傳播能夠更加精準、智能化地實現。同時,數據賦能的良性循環機制也推動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產力的深度融合,為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創新賦能:文化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循環機制
創新賦能是非遺文化與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合的重要推手,促進坭興陶從傳統工藝向現代產業的轉型。非遺產業兼具傳統產業、地方性產業和文化產業多重性質,需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推進深度轉型升級[9]。在數字技術與創新思維的驅動下,坭興陶制作技藝不再局限于“父子相傳、師徒傳授”“家庭作坊、大師產業”的模式,而逐漸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源動力。近年來,許多坭興陶企業通過引入全自動化生產線,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標準化水平,同時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獨特藝術價值。康宜盛坭興陶制作有限公司,作為欽州坭興陶產業中率先引入全自動化生產線的企業之一,通過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實現了從坯品制作到燒制的一體化生產[10]。這一生產力創新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還使得坭興陶的藝術性與市場競爭力得以增強,推動了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與持續升級。
此外,坭興陶與現代設計、時尚產業、旅游業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實現了跨界創新。通過引入現代設計理念,從坭興壺到坭興杯、坭興瓶,更多的新品種、新花色和新功能,衍生出許多更具時代特點的坭興陶產品。同時,借助電商平臺等現代渠道將其市場繼續拓展,傳統藝術品從單純的收藏品轉向大眾消費市場,進一步推動了坭興陶文化的創新與傳播。通過創新賦能,坭興陶文化的產業化進程得以加速,傳統產業煥發新生,并通過持續的創新推動文化傳承和傳播,形成了文化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正向循環。
四、新質生產力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雙向賦能的實踐路徑
(一)重視技術創新與非遺保護的融合
加強技術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力度,同時,策略中應采取“創新與保護”的原則,注重技術的可持續性和手工藝人的實際需求,實現非遺的技藝保護與文化傳承。技術應用著眼于非遺技藝的精準復制與數字化保護的同時,亦要關注如何以技術手段為手工藝人提供更便利的工具和支持,從而增強其創作與傳承的能力。同時,通過數據分析與智能平臺的引導,為手工藝人提供實時的市場反饋,幫助其根據消費者需求和市場趨勢進行創新,達到文化傳承與現代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
此外,技術的應用應重視手工藝人的傳統技能和文化內涵的保護,避免過度機械化與程式化的生產方式,確保非遺技藝的獨特性和藝術價值不被削弱。通過數字化工具和平臺的輔助,傳統工藝可以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既具傳統文化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創新產品。當前坭興陶制作產業通過與廣西大學、廣西科學院合作,成功研發出適用于家居使用的生態功能坭興陶系列產品,包括水缸、煮壺、茶壺、水杯等日用陶具。既保留傳統工藝的歷史韻味,又融入了現代時尚的獨特魅力。這不僅有助于推動傳統工藝的技術創新進程,也是非遺文化走進日常、走進生活的體現。技術創新與手工藝的結合,能夠使非遺文化在社會環境中更具活力,推動非遺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并促進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影響。
通過技術與傳統的融合,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將不再是孤立的保護措施,而是一個與時俱進、持續創新的過程,確保傳統文化能夠在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煥發新的活力,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二)以人工智能助力非遺知識的智能保存
進入數智時代,隨著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各行各業對人工智能(AI)技術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接受度顯著提高。作為歷史與傳統的沉淀,非遺知識也迎來了智能化轉型的機會,人工智能為非遺知識的保存、傳承和創新提供了全新計劃。通過AI技術,非遺知識能夠通過數字化方式高效地保存、傳遞并進行深度分析,既能避免知識的遺失,也能為群眾提供更便捷的文化學習工具。
具體而言,AI在非遺知識保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非遺知識的精準存儲與有效管理。通過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AI能夠對非遺文本、影像、音頻等多種形式的資料進行高效提取與分析,實現非遺知識的精準存儲與管理。在坭興陶文創產品設計中,AIGC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草圖生成、三維建模、包裝設計和營銷推廣等方面,顯著提升了設計效率和創意多樣性[11]。同時,坭興陶的傳統制作工藝和民間故事可以通過語音識別與文字轉寫技術被自動整理與存檔,極大提升了非遺資料的存取效率。同時,圖像識別和視頻處理技術能夠對坭興陶的制作過程進行數字化記錄,為非遺技藝提供詳細且可視化的資料,方便后代學習與研究。二是非遺知識的智能傳播。借力智能平臺對非遺知識進行教育與培訓,使用虛擬顯示技術模擬坭興陶技藝的制作過程,為學員提供沉浸式學習的機會,增強實踐操作技能,有效突破傳統教學的界限。這種智能化的傳播方式不僅提升了非遺文化的傳播效率,還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實現了深度融合,推動了非遺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創新發展。
最終,人工智能助力下的非遺知識保存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更是文化創新的催化劑。通過與現代技術的結合,非遺能夠煥發新的生命力,展現出與時俱進的面貌。這種智能化保存和傳播的模式,為非遺文化的持續傳承、普及和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了更多活力。
(三)構建雙向賦能的非遺文化生態
新質生產力與非遺文化的雙向賦能不僅依賴于技術層面的融合,還需要建立一個多元主體參與、開發融合的文化生態系統,促進各個主體之間的互動與協同。
非遺文化生態系統應注重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合作,包括文化傳承者、科技研發者、創意產業、教育機構和消費者等。各方的共同參與,能確保非遺文化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不失其獨特性與核心價值,同時促進其商業化與可持續發展。以欽州坭興陶為例,當地通過產學研合作,將非遺傳承人、高校科研團隊和企業緊密結合,創新開發了生態功能坭興陶,不僅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還拓展了其應用場景。這一合作模式既為非遺技藝的保護提供支撐作用,還促進了其產業化發展。此外,要符合時代和社會的需求,通過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入,非遺文化能夠跨越地域和時代的限制,進入到更多的生活場景中,滿足當代社會對于文化、審美及個性化的需求。以欽州坭興陶文化創意產業園為例,作為第二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該園區通過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開發了涵蓋坭興陶文化、美學與技藝的深度課程,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教育體系結合,為學生提供了系統的非遺知識學習平臺。并通過虛擬實驗室與在線論壇等形式,增強了學習的互動性和趣味性,進一步推動了非遺文化的傳播與普及。
通過雙向賦能的非遺文化生態系統,傳統文化將在保持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實現真正的傳承與創新。這種模式不僅為非遺文化的持續傳承、普及與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也為全球文化交流注入了更多活力。
五、結語
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質生產力的雙向賦能,呈現出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趨勢。通過技術賦能、數據賦能、創新賦能的作用機制,非遺不僅得以精準保存和廣泛傳播,更在創新中煥發新的生命力;而非遺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也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與動力。基于對欽州坭興陶的分析,其借助現代科技和創新思維的推動,以新質生產力與非遺文化的雙向賦能,推動文化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001).
[2]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3]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4-8.
[4]鐘偉佳.記憶·情感·價值:《非遺里的中國》的文化記憶書寫[J].視聽,2025,(03):80-83.
[5]劉禮福.承故鼎新:當非遺與新質生產力相遇[J].藝術市場,2024,(05):26-29.
[6]雷丹玉.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非遺產業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以山西清徐老陳醋產業為例[J].商業經濟,2024,(10):67-70.
[7]張明靖.新質生產力場域下非遺檔案數據要素文旅價值開發研究——基于黃河號子建檔傳承視角[J].檔案管理,2024,(03):100-102.
[8]李瑋瑋.文旅融合背景下坭興陶文化與數字文創的融合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4,45(02):460-471.
[9]王俊雅.新質生產力視閾下非遺技藝產業化發展的實踐路徑——以汾酒產業化發展為例[J/OL].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0-17.
[10]康安,羅繼梅.千年坭興陶,如何響當當[N].廣西日報,2024-08-09(八桂視點版).
[11]李雪雪,魏曉紅.AIGC技術在坭興陶文創產品創作中的應用研究[J].佛山陶瓷,2024,34(11):68-70.
作者簡介:
陳逸歡,女,廣西欽州人,北部灣大學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經濟。
董楊,男,廣西欽州人,欽州市董煥俊陶藝有限公司助理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坭興陶設計與制作。
歸妙玲,女,廣西欽州人,北部灣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運河文化及數字化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