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文章編號:1001-7348(2025)13-0131-08
0 引言
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從“努力發展自然科學\"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再到“科技是國之利器”,我國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社會秩序、推動經濟發展、保障人民福祉、實現民族復興等重要領域的關鍵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2]??萍及踩菄野踩募夹g基礎,面對復雜的世界格局,各國紛紛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進而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提升綜合國力。作為總體國家安全觀下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內容,科技安全是維護整體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與堅實基礎,是提升國家安全能力的基本前提??萍及l展事關民族振興,科技創新事關國家富強。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科技安全面臨復雜交錯的傳統與非傳統風險。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健全完善科學可行的科技法律體系,運用法治力量保障國家科技安全,是社會發展向國家安全工作提出的時代新題。
1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科技安全的內涵廓清
我國學者圍繞科技安全的定義展開討論,形成諸多觀點。在回答如何加強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這一問題之前,需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引,對科技安全概念進行準確界定,以明確法律的保護對象。
1.1 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科技安全的概念界定
科技由科學與技術組成,二者具有緊密聯系,同時又相互區別??茖W意在發現事實與現象間固有關系并將其抽象成理論,通過對未知的探索,致力于新的發現與新的突破。技術出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包含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其原理。近代自然科學的出現與工業革命的到來推動科學與技術交融,以科學為理論基礎,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與社會進步方面作出的貢獻日益突出??茖W技術發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帶來一些無法預測、難以控制的風險,例如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給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便捷,也對個人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帶來較大風險,又如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技術的不合理利用會對社會倫理、社會道德產生極大沖擊,甚至引發嚴重犯罪??萍及踩媾R諸多新興的、嚴峻的挑戰,科學技術管理難度也由此加大。科技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公眾也逐漸重視科技安全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
學界經過長期探索,形成了“狀態說”“態勢說”“能力說”等不同維度的國家科技安全概念(游光榮等,2019)。以憲法為根據,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我國于2015年通過并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指出國家安全是“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這一規定表明,總體國家安全觀所強調的國家安全概念,不僅是一種安全狀態,而且是一種維護安全狀態的能力?!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作為國家安全領域的基本法,指導國家安全工作的開展,科技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其內涵的廓清必須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理論指引,以《國家安全法》為規范依據?!犊傮w國家安全觀干部讀本》指出,科技安全是“科技體系完整有效,國家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安全可控,國家核心利益和安全不受外部科技優勢危害,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該定義表明,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閾下的科技安全是一個綜合性、立體化、全過程的概念。首先,科技安全是一種靜態的安全狀態,具體而言,其是國家具有完整獨立的科技安全體系,能夠自主掌握核心技術,國家核心利益與安全不受干擾與侵犯的整體安全狀態。其次,科技安全是一種動態的安全態勢,具體而言,其是在科技不斷發展、社會日益進步、世界局勢風云變幻的背景下,持續保障國家科技體系、科技研發能力、重點領域科學技術以及國家核心利益安全穩定的態勢。最后,科技安全是一種維持靜態安全狀態與動態安全態勢的安全能力。綜上所述,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的科技安全是融合安全狀態、安全態勢與安全能力的一體化的總體安全概念。
1.2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科技安全的鮮明特征與具體內容
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的科技安全具有系統性、動態性、相對性等特征。系統性指科技安全強調的是系統整體、有機聯系的安全。除內部的科技體系、科技研發、科技創新、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安全外,科技安全還強調與國家安全其它領域互動互通,通過相互作用、互為支撐,共同維護整體的、體系性的國家安全??萍及踩膭討B性與相對性指一國的科技安全水平與程度不會一成不變。隨著科技發展速度加快,各國為了長久維護本國科技安全,持續提高相關領域科學技術能力,以免在國際科技競爭中陷人被動。科學技術發展豐富了科技成果、科技設施、科技活動甚至科技人員的內涵,使得科技安全的具體內涵具有動態發展性。同時,不同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發展速度不同,并處于動態發展中,某一國家實現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后,可能會改變本國科技安全態勢甚至世界科技安全格局。因此,各個國家之間的科技安全也是相對的、動態的。
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閥下的科技安全涵蓋多個方面的內容,包括科技成果安全、科技人員安全、科技設施安全、科技活動安全等。第一,科技成果安全是科技安全最為核心與基礎的內容,強調重大科技成果不被泄露、不被破壞。第二,科技人員安全也是國家科技安全的重要內容,要想取得科技上的更大進步、更多成果,必須培養更多更優秀的科研人員,國家間的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科研人才的競爭??萍既藛T安全除最基本的科技人員人身安全外,還強調科技人員不過度外流。第三,科技設施安全是科技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茖W技術研究與應用往往需要特定的儀器、設備、場地等,科研設施之于科研活動正如生產工具之于生產活動,完備先進的科研設施有利于保障科研活動順利進行,甚至決定科研成果的最終取得,尤其是航空航天工程、基因工程、新能源工程等科研活動的順利進行都離不開完備的高精尖科研設施,科技設施安全強調防止相關設施被惡意破壞。第四,科技活動安全也是科技安全的重要內容??萍及l展的目的是取得技術進步、創造科研成果,但科技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離不開無數科技活動的順利開展。此外,科技安全還涵蓋科技體制安全、技術引進安全、國際科技合作安全等內容。
2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科技安全的重要作用
科技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觀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前提??傮w國家安全觀下的國家安全是多個領域安全要素有機聯系形成的安全體系,科技安全與其它領域安全要素之間存在觸發、擴散、連鎖反應等關聯關系(陸兆聰,2020),通過各領域安全要素互聯互通,實現對整體國家安全的有效支撐。此外,科技安全是實現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
2.1科技安全保障新安全格局構建
構建新安全格局是黨中央為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作出的重大部署。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著力構建新安全格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是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基礎與前提。世界局勢風云變幻,我國國家安全面臨錯綜復雜的各類風險,科技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要著重發揮科技安全在新安全格局構建中的關鍵作用。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嚴峻的風險挑戰,需要以戰略眼光理解和重視科技安全,以期在未來的世界科技競爭中取得優勢。須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3]。
新安全格局下的科技安全是集科技創新、科技自強與風險治理于一體的綜合性安全體系(周寧南等,2023)??萍及踩珜ν苿有掳踩窬值臉嫿?、保障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科技安全是提升綜合國力的中堅力量。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對社會與經濟發展具有顛覆性影響,其重新定義了綜合國力的具體內涵。只有提升我國現代科技實力,掌握重要領域核心技術,并提高防范化解重點領域科技風險的能力,才能使我國在新一輪產業革命與綜合國力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國家安全發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科技安全是構建新安全格局的重要基礎??茖W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數據泄露、網絡攻擊、環境污染等方面的重大風險,威脅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等領域的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推動科技創新,提升科技安全水平,有效化解風險與難題,才能充分維護相關領域的安全。科技安全對其它安全領域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是構建新安全格局的技術基礎與重要力量。以科技為先導,以創新為動力,加大信息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研發,有利于加速新安全格局的構建,應對新型安全風險與安全威脅。
2.2科技安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4]。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與發展,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形成的先進理論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新質生產力理論強調“以新提質,以質催新”,以創新理念與科技手段有效解決現實問題,積極探索新的經濟增長方式與生產力發展路徑,推動經濟效率與動力變革,努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分析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要素與本質特征不難發現,維護國家科技安全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基礎。
新質生產力是對先進生產力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與革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徐政等,2023)。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都強調科技賦能的重要價值[5],創新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通過科技創新,在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為傳統行業、傳統領域增添活力,推動傳統行業、傳統領域轉型與升級,努力實現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萍紕撔伦鳛樾沦|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能夠催生新興產業、創造新型動能、探索嶄新模式。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與發展,標志著科學技術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賦能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動力與重要支撐[。科技創新發展是新安全格局下科技安全的重要內容,強調維護國家科技安全也是強調推動科技創新發展,而科技創新發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維護國家科技安全與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緊密聯系。
新質生產力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形成,存在于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之中,代表生產力未來發展方向的新型生產力,其歸根結底屬于生產力的范疇,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大要素組成。新質生產力相較于傳統生產力,“新\"體現在組成要素上,即新質生產力是由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新型勞動對象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機統一體[],是生產力要素的優化躍升。維護科技安全,有利于促進構成新質生產力的三大要素的發展。第一,新質生產力下的新型勞動者是指能夠熟練運用新型勞動資料以適應現代化工作環境的高水平、高素質人才。從事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運用等工作的科技人員無疑屬于重要的新型勞動者。科技安全包括科技人員安全,維護國家科技安全意味著為科研人員提供安全穩定的工作環境,同時避免科研人員過度外流。從根本上保護新質生產力的主體要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穩定的人才基礎。第二,新型勞動工具是新質生產力區別于原有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在數字時代,人工智能、物聯網、自動化設備等新型生產工具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同時這些新型勞動工具在使用過程中也帶來新型風險。維護國家科技安全,意味著推動新型勞動工具革新與升級,防范化解新型勞動工具可能帶來的風險。因此,維護科技安全有利于充分發揮新型勞動工具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第三,新型勞動對象是新型勞動者運用新型勞動工具改造、加工的對象,新型勞動對象是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F代社會,數據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型勞動對象[8],維護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是科技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科技安全必然包含對重要新型勞動對象的保護。綜上,穩定的科技安全狀態與科技風險防范能力可以有效促進新質生產力各要素發展。此外,新質生產力發展離不開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以及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數字經濟持續發展等重要環節,而科技安全能夠為之提供重要的助推力。
3科技安全面臨多重風險
科技安全在提升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我國科技安全面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風險,維護科技安全面臨多重威脅與挑戰。
(1)我國關鍵科技領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關鍵核心技術是決定一國科技實力與科技水平的核心要素,關鍵科技領域安全是國家科技安全的重要內容。我國取得了諸多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但整體科技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目前,我國關鍵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水平與研究經費投入仍有待提高,關鍵科技領域管理體制尚不健全,關鍵科技領域缺乏重大原創性成果,部分核心技術仍受制于發達國家[9],這些因素都威脅著我國關鍵科技領域安全并影響整體科技安全。
(2)我國科技安全面臨科技發展不均衡的風險。第一,不同科技領域研究水平不均衡。根據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發布的《2023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11大學科領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18個新興前沿中,我國研究前沿熱度指數位居世界第二,但強勢領域的短板較為明顯。在農業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經濟學、心理學等領域我國熱度指數得分位居世界第一,但臨床醫學、天文學、天體物理學等領域我國得分較低[10]。第二,區域科技發展水平不均衡。例如金融科技領域地區發展存在不均衡現象(李軒軒等,2022),也有學者利用超效率SBM模型與Dagum基尼系數實證研究發現長江經濟帶存在區域科技創新非均衡發展趨勢[11]??萍碱I域與區域發展不均衡會制約我國整體科技發展水平與發展程度,影響國家科技安全。
(3)新興技術的不當應用會嚴重威脅國家科技安全。例如生物科技的不當利用嚴重威脅國家安全[12],近年來關注度較高、影響較大的濫用生物科技事件當屬賀建奎利用健康胚胎開展基因編輯試驗[13]?;蚓庉嫾夹g經過20余年的發展升級,已在眾多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中發揮作用并有效解決疾病治療等領域的現實問題[14]。同時,基因編輯技術的不當使用會引發嚴重的技術風險、社會風險、安全風險與倫理風險[15]。《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設非法植入基因編輯、克隆胚胎罪,打擊濫用、誤用、不當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的犯罪行為。又如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可能引發交通安全風險、數據泄露風險、失業風險等多重風險[16],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不當應用會引發算法安全風險、科技倫理風險、知識產權侵權風險等科技安全風險,還會導致傳統犯罪模式異化[17]。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我國一方面面臨加快腳步取得新興科技研發與應用成果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新興技術應用的有效管理和規制,防范化解新技術引發的新問題、新風險。
(4)科技人才外流可能引發重大風險。科技人才是開展科技活動、推動科技發展、創造科技成果的重要主體,是國家重要的智力資源與維護科技安全的重要保障?,F階段科技人才安全更加重視人才外流問題,強調加強科技人才管理,避免因科技人才過度流失而損害經濟社會發展,削弱國家經濟實力與科技競爭力(汪利平,2011)。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國家間人才流動性不斷增強,人才全球流動速度加快,且主要表現為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同時,隨著跨國公司的建立,發達國家在他國境內吸納其他國家的優秀人才。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但是人才流失問題不容小觀。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實力與綜合國力的提升,科技人才外流現象有所緩解,但我國仍是人才輸出大國,面臨的人才流失問題仍然嚴峻[18]??萍既瞬磐饬骺赡苡绊憞铱萍及l展的主體基礎,還會帶來科技泄密等風險,威脅國家科技安全。如何有效維護國家科技安全,尤其是科技人才安全,是新時期國家安全工作應重點關注的內容。
(5)我國科技安全面臨復雜嚴峻的國外威脅,制約我國科技發展。外部環境是影響國家科技安全態勢的重要因素,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整體潮流,但是局部摩擦仍有發生。近年來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發展中面臨新的挑戰,加劇了一些國家之間的競爭與矛盾。在諸多因素的刺激下,技術民族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出現回潮趨勢,多個國家制定了相關政策打壓、抹黑、排斥他國科技成果,限制全球科技交流與科技合作,威脅他國科技安全[19]。技術民族主義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回潮催生了科技霸權主義,推動發達國家出臺與實施打壓中國科技發展的政策[20]。由于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差異,以及中國崛起讓部分國家感到恐懼,某些發達國家將中國視為“假想敵”,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與遏制,企圖限制中國科技發展。自美國政府將科技競爭列為中美戰略競爭的重點領域以來(李崢,2020),中美科技交流面臨創新鏈脫鉤、供應鏈脫鉤、資金鏈脫鉤、人才鏈脫鉤、關系鏈脫鉤等諸多風險。對中國而言,維護國家科技安全的工作任重道遠。
科技安全對科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維護國家安全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要“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以法治思維、法治手段推進國家安全工作是實現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21]。推動國家安全工作在法治軌道下順利運行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應有內容,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應當注重國家安全法治的完善(莫紀宏,2016)。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內容[22],為確保維護國家安全的工作能夠依法開展,我國不斷完善國家安全領域的法律法規(張璁,2023),為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提供一系列明確的依據?!皥猿忠婪ㄖ螄紫纫獔猿忠缿椫螄盵23],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首先體現在憲法對科技安全的保障之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0條、第47條等有關推動科技發展、獎勵科技創新的規定,為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提供了合憲性依據?!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作為國家安全法律規范體系中的基本法,為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提供了有效引領?!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基本法中也有維護科技安全的相關規定。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規定了侵犯國家秘密的犯罪,嚴懲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等犯罪行為,為科技安全提供保護?!吨腥A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科技法律體系中的主干法律,為科技安全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法律保障依據。在我國現行法律規范體系中,為科技安全提供保護的法律依據日益豐富,同時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還存在部分規定不夠明確直接、一些重大風險缺乏專門立法應對等困境,科技法律體系仍略顯單薄,相關立法活動亟須推進。
基于我國科技安全面臨的多重風險與嚴峻挑戰,為有效維護科技安全,需要進一步增強全體國民維護國家科技安全的意識,加速建立健全維護科技安全的體制機制,持續完善科技法律規范體系[24]。
4科技安全法律保障的完善路徑
科技法是調整科技活動、科技管理領域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趙立新,2005)。科技法的制定與完善是促進科技發展與進步、規范科技研究與應用、加強科技管理、維護科技安全的重要制度構建??萍挤审w系是全部科技法律規范分類組合形成的有機整體(陳乃蔚,1997)。各國科技法律體系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英美法系為代表的分散立法模式,該模式下的科技法律體系缺乏科技基本法,由分散在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有關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等內容的法律規范構成。另一類是以大陸法系為代表的基本法立法模式,科技法律體系具有基本法,例如法國的《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規劃與導向法》、日本的《科學技術基本法》。這些基本法對國家整體科技發展目標與布局、科技發展政策評估與制定、科技資金管理等宏觀事項進行原則性規定,成為科技法領域的統領,指引具體法律法規的制定,推動一國科技法律體系的形成(朱贊,2005)?!吨腥A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對科技研發與應用、科技創新、科研人員保護、科技合作等基礎問題進行規定,具有科技法領域基本法的性質。
自1985年科技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加速科技領域立法進程,出臺多部法律法規。隨著科技安全內涵與外延的擴展以及科技安全面臨風險的復雜化,現行科技法律體系仍有補充的空間。為了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給予科技安全更為全面、細致與有效的法律保障,應當立足我國國情,順應國際科技立法趨勢,持續完善我國科技法律體系。
4.1 適時出臺《科技安全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國家安全確立為“民族復興的根基”,強調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意義,并要求在黨和國家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中堅持維護國家安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近年來,為依法維護國家安全,我國不斷推動國家安全領域的立法工作。國家安全法律體系的基本構建邏輯是圍繞國家安全重要內容的重點領域,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修改相關法律,以此構建國家安全領域的法律制度。具體領域的國家安全法律制度由該領域的國家安全基本法和配套的專門法律組成,目前,我國已經圍繞生物安全、網絡安全等領域建立相關法律制度[25]
科技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觀下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是規范科技管理、防范科技風險、支持科技創新、促進科技研發、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前提。維護國家科技安全離不開法治保障,加強科技安全領域的立法能夠為科技創新發展與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基礎。在國家安全重要性日益凸顯的時代背景下,適時出臺《科技安全法》是完善科技法律體系與健全國家安全法律體系的共同需要?!犊萍及踩ā吩诳萍及踩芍贫戎袘哂谢痉ǖ牡匚唬途S護國家科技安全工作的基本方針、目標任務、基本原則等作出規定,對科技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科技安全風險防控體制構建、科技安全能力建設、具體科技風險防范化解等重點事項進行統一規定,確保維護國家科技安全的具體工作能夠依法開展??萍及踩馐芮趾罂赡芤l嚴重后果,《科技安全法》應當對科技安全的司法保護進行原則性規定。可以基于我國現有公益訴訟理論成果與規范依據,構建科技安全公益訴訟制度,明確科技安全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受案范圍、訴訟流程、懲罰性賠償的適用等內容(何士青等,2015),以此進一步加大科技安全法治保障的力度。
4.2加強科技倫理立法
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前沿科技成果的研發與應用對一國科技創新能力與科技實力具有重要影響,但新興科學技術在研發與使用過程中也會產生諸多不確定性風險。前沿科技,尤其是生命科學、醫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不當研發與應用會引發嚴重的倫理風險,威脅國家安全。因此,強化前沿科技的法律保障必須加強法律對科技倫理風險的規制,以法治手段鞏固倫理底線,避免前沿科技研發及應用過程中產生負面影響。
在我國現行法律規范體系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等法律對科技倫理審查、治理、監督等內容均有所涉及,但存在規定分散、內容抽象等不足,科技倫理領域仍存在立法空白[26]。加強科技倫理的法律保障,需要重視3個方面內容。一是明確科技倫理審查主體,為科技倫理治理提供組織保障。科技倫理審查是科技倫理治理的重要手段[27],西方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倫理審查的主體構建與工作開展,例如德國在實踐中發展出較為成熟完善的科技倫理審查委員會體系,不斷加強傳統領域與新興領域科技倫理審查委員會構建。德國通過明確各審查委員會的工作領域與工作職責,推動各領域審查委員會的專業化、精細化發展,加強其與相關聯合組織的聯動協作,充分發揮科技倫理審查委員會的積極作用[28。英國擁有較為完備的科技倫理監管法律體系,在各領域新興技術監管工作中強調整體監管與靈活監管相結合,強調對科技計劃項目的倫理監管,高度重視信息化平臺在科技倫理監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9]。《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等相關法律明確了科技倫理委員會在科技倫理審查工作中的主體地位,但現有規定存在覆蓋領域不全面、體制機制不健全、權責規定不明確等問題。未來應當通過立法,明確科技倫理審查主體的準入要求,以增強相關組織專業性;健全國家與地方層面立體化的科技倫理審查組織;厘清科技倫理審查主體的權力與責任,增強相關組織的獨立性??萍紓惱韺彶楣ぷ鲬斣趫猿终鲗У幕A上構建多元治理模式,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擁有相關知識的專業人才積極參與科技倫理審查工作。二是通過統一規定與專項立法,為科技倫理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應在相關法律文件中規定科技倫理審查工作、科技上游研發及下游應用中相關科研人員應遵守的義務與承擔的責任,構建基本的科技倫理法律框架;加快推進專項立法,對生命科學、醫學等科技倫理問題突出的前沿領域進行專門規定,提供更具針對性、更有效的法律保護。三是通過試點先行與審慎立法提高科技倫理立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萍紓惱盹L險與科技創新和科技研發應用相伴而生,且科技倫理問題具有專業性、復雜性與易變性,在不妨礙科技發展的前提下有效防范科技倫理風險、化解科技倫理問題并非易事。為了尊重法律安定性的同時兼顧及時有效地應對科技倫理挑戰,可以采取試點先行的方法,通過地方立法積累經驗,考察分析地方立法的效果后再推動相關法律制定,以此提高科技倫理立法的科學性與精準性。
4.3推進科技人才安全立法
在科技競爭激烈的當今世界,各國日益重視對科技人才的培養與保護,紛紛出臺法律法規以加強人才培養、保護人才權益。我國科技人才安全面臨復雜嚴峻的風險與挑戰,加強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不能忽視科技人才領域的立法完善。
健全科技人才領域的法律法規需要重視兩個方面的立法工作。一是不斷完善有關科技人才培養與選拔的法律法規,提高我國科技人才的數量與質量,從根本上維護科技人才安全。我國歷來重視以法律手段保障人才培養與選拔,202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為規范學位授予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據,完善了人才培養法律保障。在未來的立法工作中,應當進一步明確科技人才培養的目標、任務、實施措施與保障機制,為科技人才培養提供專門的法律支撐;進一步細化明確科技人才的選拔、聘用、晉升機制,努力實現人盡其才,為國家選拔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的科技人才;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健全包含財政撥款、稅收優惠、專項基金扶持等內容的科技人才培養投入機制,為科技人才培養的物質投人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以法律手段防止科技人才過度外流。避免科技人才過度流失是新時期科技安全工作的重點內容,要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歸屬認定、科技成果獎勵、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人才激勵、知識產權保護、科技人才交流等領域的立法,為科技人才提供全面、有效的法律保護,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讓科技人才更愿意留在國內從事科研工作;要建立科技人才安全管理機制,加強科技人員管理與保護,及時回應科技人才的訴求,減少科技人才外流[30];對重要領域、掌握重要秘密的科技人員流動應當進行嚴格的審查與監管并進一步完善競業禁止規則,避免因科技人才外流導致核心技術、重要秘密外泄對我國國家安全造成威脅。
4.4健全科技創新法律體系
國際科技立法正處于“科技創新”立法時期,世界各國科技立法的主要內容包括將創新納入法律規制范圍、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要素在法治軌道內運行、防范風險以維護科技安全、建立健全促進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31]??萍紕撔碌闹匾饬x與價值已為世界各國所重視。美國通過長期系統化的科技立法推動創新主體多元發展、創新系統自組織演化以及創新環境協同開放,以實現國家科技創新范式從線性創新向生態系統性創新演變(魏瓊,2023)。日本通過調整科技創新戰略和不斷完善相關立法,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科技產品研發應用(宋佳寧,2020)。加強科技創新的法律保障是國際科技立法趨勢,也是完善我國科技法律體系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推進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生態文明、防范風險、涉外法治等重要領域立法\"[32]。加強科技安全的法律保障,必須持續推動科技創新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立法的廣度與深度,完善科技創新法律體系,尤其是202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設專章規定了科技創新治理相關問題,體現出我國科技立法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為鞏固現有科技創新成果,回應科技創新發展的新需求,在推動科技創新法律制度健全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以下3個方面內容。一是實現科技創新主體多樣化。鼓勵更多主體加入科技創新事業,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所有權歸屬、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等制度,不斷提高多元主體科技創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加強政府、高校、企業、非營利機構等不同科技創新主體間的交流互動,構建各主體之間的協同共生關系。二是注重以法律形式明確科技教育與科技人才培養、基礎科學促進、科技合作保障、科技信息保護、科研資金配置、國家實驗室管理以及科技成果保護與獎懲等內容(楊利華等,2022)。三是通過立法營造多元開放的科技創新環境。加強對科技創新主體的資金、政策扶持,推動科技交流與合作。在開展科技創新立法工作的同時,要不斷健全科技創新法律規范的配套細則、規章與司法解釋,增強相關法律規范的明確性與可操作性,有效引導科技創新法律保障工作的實施。
5結語
總體國家安全觀作為一個內涵豐富、邏輯嚴密、不斷發展的思想體系,在黨和國家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導地位??萍及踩鳛榭傮w國家安全觀下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明顯,科技安全遭受侵害后可能引發嚴重后果。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應著重發揮法治的作用,完善科技法律體系,加強法律對科技安全的維護與保障。應當進一步加大法律對科技安全的保護力度,拓寬法律對科技安全的保護領域,以此鞏固我國科技安全狀態、增強我國維護科技安全的能力,為提升綜合國力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推進科技立法時,應當嚴格遵守科技立法的基本原則,堅持人本主義與現代化治理相結合(初萌,2024),統籌兼顧發展與安全。
參考文獻:
[1] 杜博士.中國共產黨科技自立自強思想的歷史與現實邏輯[J].科學管理研究,2023,41(4):7-15.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3] 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6-06-01(002).
[4]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001).
[5] 王一鳴,李國杰,張柏春,等.關于科技創新賦能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8(5):759-765.
[6] 崔宏軼.新時代科技創新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意蘊、突破與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23,43(4):15-23.
[7] 黃群慧,盛方富.新質生產力系統:要素特質、結構承載與功能取向[J].改革,2024,37(2):15-24.
[8] 蒲清平,黃媛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6):1-11.
[9] 陳文博.我國關鍵科技領域安全:內涵、現狀和對策[J今日科苑,2020,24(9):40-48.
[10] 周秋菊,楊帆,冷伏海.國家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十一大學科領域整體分析[J].科學新聞,2023,25(6):35-42.
[11]滿云冰,程躍.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效率評價及均衡發展研究——基于超效率 SBM模型與Dagum 基尼系數[J].科技創業月刊,2023,36(8):1-10.
[12]杜立.前沿生物技術應用監管的現實困境與法律對策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
[13]李建軍.基因編輯嬰兒試驗為何掀起倫理風暴[J].科學與社會,2019,9(2):4-13.
[14]鄭延譜,薛賽賽.人類基因編輯行為的刑法規制及思考[J].法律適用,2023,38(7):78-90.
[15]賈元.基因技術利用行為的刑法規制[J].法學,2024,64(4):77-94.
[16]譚九生,胡健雄.自動駕駛的安全風險及其治理[J].學術交流,2023,39(8):131-147.
[17]章誠豪,張勇.生成式AI的源頭治理:數據深度運用的風險隱憂與刑事規制[J].湖北社會科學,2023,37(11):127-135.
[18]李子璇,楊波.中國科研人員的國際流動趨勢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1,65(16):25-34.
[19]李崢.全球新一輪技術民族主義及其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21,41(3):31-39.
[20]劉國柱.特朗普政府技術民族主義論析[J].美國研究,2020,34(4) :45-67.
[21]習近平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EB/OL]. (2023-05-30)[2024-05-31]. https:/www. 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803.htm.
[22]張文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J].法制與社會發展,2023,29(1):5-21.
[2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001).
[24]黃廣平,徐曉林.中國科技安全圖景:成果、問題和未來[J].科研管理,2022,43(1):22-31.
[25]何志鵬,朱志遠.國家安全法體系的邊界[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73(6):118-128.
[26]李店標.我國科技倫理立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學習與探索,2023,45(7):63-69.
[27]曹奕陽.科技倫理審查制度建設中的主體、程序與方法優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6):121-129.
[28]王飛.德國科技倫理審查委員會的體系架構、工作機制及經驗分析[J].中國科學基金,2023,37(3):403-409.
[29]宋應登,霍竹,鄧益志.英國科技倫理監管體系研究與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24,40(8):179-188.
[30]廉思.我國高科技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人民論壇,2022,31(10) :72-76.
[31]賀德方,陳寶明,周華東.國際科技立法發展趨勢分析及若干思考[J].中國軟科學,2020,35(12):1-10.
[32]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N].人民日報,2020-11-18(001)
(責任編輯:萬賢賢)
Legal Prote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 from the Holistic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ecurity
Cheng Cheng1 ,Jiang Lan2,Huang Hongyi3 (1.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Wuhan 430077,China; 2.Law School,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3.Law School,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
Abstract: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securityforms thetechnicalfoundationofnational security.Inthefaceofanincreasinglycomplex and severe global landscape,countries have hastened the development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foster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revolution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Theystrivetoacceleratetheirow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As animportant part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under the overall ationalsecurityconcept,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securityisanimportantforceandsolid foundationformaintainingoverallnationalsecurity,andis thebasic prerequisiteforenhancing nationalsecuritycapabilities.Thedevelopment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related totherejuvenationof thenation,and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s related to the prosperityand strengthof thecountry.Inthecontextof the great changes unseen inacentury,China’s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is facingcomplexand intertwined traditionaland non-traditionalrisks,inthiscontext,howtoimprove the scientificand feasible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legal system,anduse the powerof theruleoflawto maintain and protect the national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isanewisueofthetimes putforwardbysocial development to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work.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as partof the broader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is a comprehensiveand multifaceted approach that encompasses securitystatus,securitydynamics,andsecuritycapabilities.Itis characterized byits systematic,dynamic,and relativenature.Within theframework of overallnational security,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securityextends acrossvarious domains,includingbut not limited tothesecurityof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personne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facilities,and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tivities.
Intoday's world,the important role of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in enhancing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Atthesame time,China's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is also facing complex and severedomestic and foreign risks,and the work of maintaining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ecurity is facing multiple threatsadchallenges.Specificall,first,China'ssecurityinkey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fields isfacingseverechallenges.Second,China'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securityisfacing therisk of uneven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Third,theimproper aplicationofemerging technologies willseriously threatennational scientificand techological security.Fourth,among the multiple risks facing China's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the outflowof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talents isoneof the majorrisksthatcannotbeignored.Fifth,Chinas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is facing complex and severe foreign threats,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The implementationof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of thenew security pattern toensure the new development patern is inseparablefrom the important support provided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 Safeguarding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full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gainst thebackdropof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rule oflaw in China,and given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securityandthesevereconsequencesof threatsand infringementsuponit,thereisaneed tocontinuallenhance theconstructionof thescienceandtechnologylegalframework and tostrengthenlegalprotections for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security.Drawing on China'scurrent norms in scienceandtechnologylawandananalysis of global trends inscienceandtechnologylegislation,thispapersuggests thatitisessntial toissuethe\"Scienceand Techology Security Law\"ina timelymanner,strengthen legislation on ethics in science andtechnology,continuously improve laws andregulations inthefieldofsafetyof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andfurther improve thelegal system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Words:The Holistic Perspectiveof National Security;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