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影響

2025-08-07 00:00:00穆榮平吳柳潔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5年13期
關鍵詞:協同區域政府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文章編號:1001-7348(2025)13-0036-12

0 引言

區域協同創新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隨著人口、資本和制度紅利的逐步消失,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的要素驅動型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型[1]。從現實情況來看,受自然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我國地區創新水平差異大,創新要素的空間集聚現象明顯,創新要素配置不均衡,導致區域創新潛力得不到充分釋放,進而成為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現實問題之一[2]。為實現全域性動力轉換,以創新要素在區域內充分流動與整合為主要表現的區域協同創新3不僅可以顯著提升區域整體創新績效、創新效率等多項指標[4-6],優化區域產業布局,促進區域產業升級[,而且可以通過協同區域內城市發展速度、結構與規模,達到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王志寶等,2013)。

政府作為區域協同創新的重要推動者和主要參與者,其行為對區域創新要素配置和協同創新績效提升具有重大影響。一方面,政府資助通過增加資金投入、擴大協同創新資金規模,促進區域產學合作(肖丁丁等,2013)。研究證明,針對研發合作的政策性補助是提升區域創新效率的有效方法[8]。如創新型城市試點,通過促進區域創新要素流動、優化創新環境、營造創新氛圍等舉措,為提升城市創新能力筑牢基礎(王曉紅等,2021)。另一方面,政府干預也會對創新主體決策產生干擾,誘發企業尋租行為,擠出個體創新投入,導致政府扶持行為對協同創新的促進效應呈現遞減趨勢[9]

此外,地方政府合作通過創新政策協同、要素配置、技術溢出、市場整合等途徑,增強城市創新能力[10]、提升區域創新水平[11]。在地區創新要素既定的基礎上,地方政府合作通過促進跨區域創新要素流動,實現區域協同創新,對城市創新能力與質量產生影響。

綜上,關于地方政府合作與區域協同創新關系,現有研究主要從城市層面分析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作用[12],且多從城市總量角度關注區域創新水平或創新績效,缺乏對城市關系的細致考察,未能揭示協同創新中要素流動與城市交互的本質。基于此,本文以城市加入長三角經濟協調會作為地方政府合作的準自然實驗,采用多時點雙重差分方法,選取 1994- 2019年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城市雙邊專利合作數據,從城市關系層面探究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影響及作用機制。本文的邊際貢獻為: ① 基于理論分析,提出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影響的相關假設并進行驗證,進而彌補地方政府合作與區域協同創新關系研究的不足; ② 從產業分工、技術價值鏈視角,探究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作用機制; ③ 探究地方政府合作對不同城市協同創新的異質性影響。

1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區域創新系統是指在一定空間內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進而形成資源互通、創新支持的區域創新組織[13]。創新主體與各子系統之間存在著廣泛聯系并相互影響,通過跨地域合作創新,共同推動區域協同創新。

區域協同創新是一定范圍內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等系統主體通過整合資源,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創新模式,具體表現為創新要素在區域內有序流動與高效整合[3]。協同創新強調系統內創新主體間緊密互動,區域協同創新則是以城市為載體,強調創新主體的跨區域活動[14]。地方政府合作通過創新合作平臺搭建、政策協同、項目制共建等舉措,減少行政壁壘、地方保護主義、外部性補償機制缺失等因素制約[12],引導創新要素在區域內有序流動和高效配置,進而促進區域協同創新。

地方政府合作有助于將差異化的創新主體目標與區域發展目標相協調統一。在區域協同創新過程中,各創新主體有著不同的利益目標與價值追求。通過地方政府合作,一是有助于協調創新主體關系、平衡各方利益、建立合作紐帶[9],在引導與協調跨區域創新活動時,通過引入科技服務支持機制,建立信任機制、激勵機制以及利潤分配機制,促進關鍵共性核心技術研發;二是地方政府合作有助于拓展研發資金籌措與成果轉化渠道,緩解區域創新體系中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社會性供給不足的問題(肖丁丁等,2013),推動各主體在創新過程中形成創新合力,實現各地區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良性循環格局。

此外,地方政府合作有助于強化知識溢出,發揮創新外部效應,促進區域協同創新。由政府行政壁壘形成的市場分割是限制創新要素流動的主要障礙[15],而地方政府合作有助于弱化行政和地理邊界效應[16],是打破行政壁壘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手段[12]。對于創新基礎雄厚的地區,地方政府合作有助于加快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溢出與擴散[1],拓展市場規模,同時,降低主體研發風險、知識搜尋成本與溝通成本,進而提升主體創新效率,增加創新產出[18];對于創新基礎欠佳的地區,地方政府合作可提供人才交流、設備共享渠道,在吸收頭部城市正向溢出效應、改變落后生產方式的同時,市場規模的拓展使得本地區創新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推動地區創新績效提升,增強地區創新能力。

在地區創新要素稟賦既定的基礎上,如何引人其它區域創新要素、高效整合內外部資源、推動地區創新活動開展、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地方政府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而創新水平也是地方政府官員普升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申宇等,2018)。為解決共性問題,地方政府通過完善溝通和利益共享等機制,促進政策協同,不斷優化核心一邊緣的產業布局,進而助力區域協調發展。

綜上,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 :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具有促進作用。

H2 :地方政府合作通過縮小地區創新能力差距,促進區域協同創新。

區域協同創新活動開展也是基于創新主體間存在一定技術鄰近性[19],以在技術價值鏈上實現有效銜接。這是因為主體間進行知識交流與溝通的前提是具有知識基礎相似性,以便于合作雙方理解與吸收對方知識,降低交流成本。同時,差異化的產業基礎有助于促進創新合作[20],這是因為地區產業高度相似或存在大量重復建設時,其既不利于地方政府合作,也不利于開展協同創新活動。換而言之,產業距離是地區間實現技術交換的前提,而技術鄰近性被視為促進地區間交流的基礎。地方政府合作通過人才交流、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項目聯合攻關等舉措,可能帶來短期內的區域協同創新水平提升,要長期促進區域協同創新水平提升,需要具備多元化的產業結構以促進優勢互補。據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3 :地方政府合作通過增加技術、經驗交流與合作,促進技術溝通,提升技術鄰近性,促進區域協同創新。

H4 :地方政府合作通過多元化建設,增加產業異質性,擴大產業差距,促進區域協同創新。

2 研究設計

2.1 樣本背景

長江三角洲地區資源稟賦得天獨厚,無論是其所轄面積、常住人口數量,還是包含的城市數量,都是中國現今最大的城市群,也是我國經濟活動最活躍、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進入新時代,長三角地區合作發展更是受到高度重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進一步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構建區域聯動協作、城鄉融合發展、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長三角地區作為全國最早開始探索地方政府合作的區域之一,分析其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作用,有助于為其它區域未來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以下簡稱“經濟協調會\"成立于1997年,是長三角地區地級以上城市自愿組成的跨區域城市合作組織。其前身是1992年由上海、南京、杭州等14個城市政府協作交流部門共同發起的長三角協作辦(委)聯席會議,1997年4月升級為市長聯席會議,并更名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經過5次擴容發展新成員,至2019年滬蘇浙皖一市三省

41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部加入經濟協調會,其演變歷程具體見表1。

表1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城市Table1Member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Economic Coordination Commitee

自經濟協調會成立以來,其圍繞跨界共建共享、區域協同發展等理念,經歷了信息共享、專題合作以及共同市場建設等階段[21],在長三角地區逐步建立起區域合作的三級運作框架,通過分部門決策、協調與執行,跳出單一管理、各自為政的局面。20多年來經濟協調會深耕區域合作,在基礎設施、環境、產業布局、創新發展等方面努力促進互聯互通,打破了長久以來的地區分割狀態[16],并取得了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提升、產業結構轉型加速升級等成效,隨著時間推移,該促進效應將更加顯著[12,16]。因此,從某個角度而言,經濟協調會成立對于促進城市合作、相互賦能具有重要意義。

2.2研究方法與模型構建

為了檢驗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影響,本文將城市加入經濟協調會作為促進地方政府合作的準自然實驗,使用多時點雙重差分法進行政策效果評估與效力解釋。

重力模型最早出現于國際貿易研究中[22],用以描述兩國貿易量隨經濟規模擴大而增長、隨距離增大而降低的經驗事實,主要用來分析區域關稅[23]、互惠政策[24]等舉措的影響,而后逐漸引人知識流動與創新研究領域[25],以探究地理距離與邊界、技術距離、共同語言等因素對雙邊合作的影響[26]。根據本文研究問題,假設城市雙邊協同創新水平與兩個城市的創新活動總量正相關,與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負相關,利用城市雙邊專利合作數據,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重力模型如式(1)所示。

(1)

對等式兩邊取對數,可得:

其中, 為在 Ψt 時間節點城市 i 與城市j 的雙邊發明專利合作次數, ?atentsi,t 和paten tsj,t 分別表示在 χt 時間節點城市 i 與城市 j 的專利申請量, 分別表示城市 i 與城市 j 在 (t-2) 時間節點是否加人經濟協調會, Xi,j,t-2 為多維距離控制變量,包括 (t-2) 時刻城市雙邊發明專利申請量、社會發展距離、經濟發展距離等, γ?t 代表時間固定效應, μi,j 代表各地級市個體固定效應,以覆蓋非動態變化的解釋因素。

2.3變量定義與數據來源

2.3.1 被解釋變量

進行區域協同創新水平測度時,現有研究主要使用專利合作數據[27]、論文合作數量[28]、新產品銷售收人[29]、產學研合作科技經費(刁麗琳等,2014)、基于引力模型測算的資金流動與人員流動[4、采用進口科技類產品的比重[30]等指標。本文的區域協同創新更多關注產學研層面的直接創新成果,由于合作論文中企業參與較少,故使用反映創新活動的專利數據測度區域協同創新水平。專利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門戶網站。由于發明專利從申請到公開需要6個月初審以及時間不等的實審過程,加之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專利數量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對經濟、社會、創新等方面造成巨大影響,因此本文以1994一2019年為樣本期,檢索該時期申請方位于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發明專利數據,共檢索出102萬余條。根據申請方名稱,調用百度地圖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進行地理編碼、逆地理編碼,得出專利申請方所在地級市列表,刪除沒有匹配到正確地址和個體申請者后剩下96萬余條數據,涉及約15萬個主體。按照“單個專利原始主體所在城市列表[A,A,B]轉換為關系記錄列表[AB,AB],原始主體所在城市列表[A,B,B,C]轉換為關系記錄列表[AB,AB,AC,BC,BC]\"的規則,形成三省一市合作矩陣。

2.3.2 解釋變量

核心解釋變量為地方政府合作關系,若某城市在某年份加入經濟協調會,則加入當年及以后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對于城市雙邊合作關系,則有3種情況,具體見表2。

表2核心解釋變量賦值情況Table2Assignment of core explanatoryvariables

為方便使用雙重差分方法進行檢驗,取情況三、情況一和情況二的合集作為核心解釋變量,雙方均加入經濟協調會的當年及以后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

2.3.3 其它變量

其它變量包括控制變量和機制檢驗變量,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1994一2019)、《中國工業統計年鑒》(1994一2019)和專利局門戶網站,缺失部分使用線性插值法補齊[11]。從計算方式角度,主要包括如下三類:

(1)基礎類數據。城市雙方創新基礎使用當年全市范圍內的專利申請數表征,具體分析時采用滯后兩年數據,以表征在城市雙邊創新基礎上通過合作、知識交流、專利研發等活動促成區域協同創新的時間差。

(2)多維鄰近性類變量。其主要根據多維鄰近性[19]概念拓展而來。其中,技術基礎鄰近性根據國際專利分類號(InternationalPatentClassification,IPC)中的部和大類號,將專利類型劃分為131類,某年單個城市構成 1?131 個向量,將同一年份兩兩城市IPC向量的Pearson相關系數作為城市間技術基礎相似度指標。同理,產業距離采用城市雙邊產業人員向量夾角表征(黨興華等,2013),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 ,構成某年單個城市的19個產業向量。經濟對外依賴結構采用當地內資、港澳臺、外資工業企業當年總產值構成的向量表征,采用兩兩向量的夾角表征城市對外依賴結構的相似性。

(3)距離類變量。以人均GDP、人均財政支出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代理變量[31],以其差值反映城市雙邊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差距[32],以當年發明專利申請量的差值反映城市雙邊創新實力的差距。

各變量基本情況如表3所示。

表3變量基本情況Table3 Basicinformationofvariables

3 實證分析結果

3.1 描述性統計

(1)從總體來看,區域協同創新合作次數呈現穩步提升并逐漸收斂的趨勢,近年來體量略有縮小,具體如圖1所示。其中, 1994-2000 年增長速度波動較大,2000-2019 年增長速度呈現波動下降趨勢,尤其是自2016年以來節奏顯著放緩。這說明區域創新合作整體趨于穩定和收斂態勢,反映出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態勢良好。

(2)不同城市間區域協同創新水平差異巨大。1994一2019年區域內發明專利合作次數顯示,上海的專利合作總次數達22533次,地級市中最多的南京達17276次,但第四名杭州與第五名合肥間出現斷崖式下降,從13091次驟降至4796次;1994—2019年區域內跨行政區合作次數低于1000次的城市達28個,其中,合作次數低于100次的城市有10個,區域內城市合作次數呈現出冪律分布的長尾特征,如圖2所示,即少數頭部城市擁有大比重連接,而大部分城市的區域內合作活動較少。

分年份來看,長三角地區呈現出頭部城市協調發展、城市間差距逐漸縮小的趨勢,如圖3所示。如1994年上海市“一家獨大”,合作數量在區域總體合作量中占 33.34% ,2019年該比例降至 14.72% ,與南京、杭州、蘇州等城市多極并行,區域內呈現多中心化發展;1994年長三角地區前四名城市創新合作量占比高達 88.89% ,2010年下降至 65.50% ,2019年下降至 62.29% ,反映出地區內差距逐漸減小; 1994-2019 年單個城市創新合作量在區域總體合作量中占比的標準差呈現漸進式下降,亦表明地區間差距呈現縮小態勢,但對于大部分城市而言,相較于頭部城市,其它城市合作次數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地級市中最大合作量和最小合作量差距達上百倍,體現出區域內城市間協同創新水平極差巨大。

圖1 1994-2019 年區域發明專利合作次數Fig.1Annual regional patent cooperation times,1994 to 2019
圖2 1994-2019 年區域內部發明專利合作次數(城市)Fig.2Intra-regional patent cooperation times,1994to 2019(perctity)
圖3不同年份城市發明專利合作次數占比Fig.3Proportionofpatentcooperation timespercityindifferentyears

3.2基本估計結果

采用面板數據構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如表4所示,結果發現,地方政府合作顯著促進城市協同創新。具體為:在沒有納入控制變量、納入部分控制變量、納入全部控制變量的情況下,城市雙方均加入經濟協調會、達成地方政府合作行為均可以顯著提升雙邊合作創新產出。列(3)顯示,地區雙方均加入經濟協調會、達成地方政府合作,促使雙方創新產出增加7.43% ,提高區域協同創新水平。

3.3 穩健性檢驗

3.3.1平行趨勢檢驗

為檢驗城市雙邊處理組與對照組發明專利合作次數

的時間趨勢動態效應,驗證雙重差分方法的科學性,在模型(2)的基礎上構建多期處理效應模型,如式(4所示。

ιi,ji,j,t

其中, 表示城市雙邊 i,j 在T 時刻發生地區政府合作行為,即雙方均加入經濟協調會,估計結果見圖4所示。可以看到,在地方政府進行合作前的8年內,系數未出現系統性差異,表明處理組與對照組的平行趨勢假設基本成立,初步說明地方政府合作能促進地區協同創新。

表4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影響Table 4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注:Standard errorsin parentheses;
圖4地方政府合作影響區域協同創新水平的平行趨勢檢驗Fig.4Parallel trend test for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3.3.2 安慰劑檢驗

考慮到隨機擾動會對估計結果造成影響,參考文獻31,多次重復生成1000個隨機樣本,進一步驗證估計結果的穩健性。具體方法為:隨機設置達成地方政府合作的城市與時間,模擬政府合作達成過程,從而確定虛擬實驗組和政策沖擊發生時間。該方法的優點在于能夠同時隨機選擇控制組樣本和政策沖擊時間,并通過增加模擬次數提高檢驗結果可信度,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結果與真實結果的差異。由圖5可以看到,估計系數基本呈現出以0為中心的正態分布,說明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積極影響并不取決于某些未被觀測到的偶然因素。

3.3.3控制時間趨勢項

考慮到區域創新合作是一個具有較強時間慣性的長期現象,各樣本的初始稟賦條件可能隨時間推移持續影響估計結果,因此將基準年(1994年)城市雙邊特征分別與時間的一次項、二次項交互,作為時間趨勢項。估計結果顯示,地區初始稟賦特征并不會隨時間推移對地方政府合作結果造成估計偏誤。

圖5地方政府合作影響區域協同創新水平的安慰劑檢驗結果Fig.5Placebo test for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3.4 機制檢驗

本文主要采用中介效應模型進行影響機制分析。由于地方政府合作帶來的影響不是一蹴而就的,故選取一個平均的時間滯后期以測量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促進作用。創新過程中,主體產業結構存在一定異質性,能夠優勢互補[33],同時,基于技術相似性,能夠為知識交流提供基礎[34]

表5列(1)(2)分別檢驗地方政府合作對城市間技術鄰近性和產業距離的影響。可以發現,地方政府合作通過提升技術相似性促進協同創新,即研究假設 H3 成立;地方政府合作通過影響城市產業而產生結構性差異,進而促進協同創新的影響渠道是不成立的,即研究假設 H4 不成立。這是因為技術鄰近性是創新者識別、理解和吸收外界知識的基礎,地方政府合作有助于形成知識交流基礎,產生相似環境,縮小地區技術差距,更好地發揮技術輻射功能,進而促進區域協同創新。以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為表征的地方政府合作,通過促進科技層面的城市交流協作,增加城市創新合作的可能性,進而促進區域協同創新。第一,地方政府合作推動科技儀器共用平臺建設,促進技術、人才、成果、資金等創新要素交流互動。在經濟協調會第五次會議上,南京、無錫、馬鞍山、衢州等16個城市達成共同協議,啟動“長江三角洲區域科學研發儀器設施共用服務平臺”專題項目,由上海市科委牽頭,按照總體設計要求,分步實施。在長三角地區中小科技企業密集分布,建設區域儀器設施共用平臺,可以促進地區開放與區域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實現資源共享,降低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成本,推動高技術企業孵化與交流合作。第二,經濟協調會在專題研討、調研等基礎上,通過試點示范、合作聯盟等方式,推進多主體多渠道參與協同創新。針對長三角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問題,2004年滬蘇浙三地聯合設立“長三角區域聯合科技攻關計劃”,集中區域科研力量,重點攻克擁有一定研究基礎、滿足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具有重大突破性的關鍵技術項目。《長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08一2010年)》提出,實施“高新技術產業技術跨越”“傳統產業提升”“民生保障科技”“資源環境技術攻關”“科技資源共享\"五大科技行動,啟動14個優先主題,加大區域科技合作力度,拓展科技合作領域。

此外,地方政府合作并沒有顯著改善城市間創新能力差距逐漸擴大的趨勢。如表5第(3)列所示,城市加入經濟協調會雖然提升了城市雙邊協同創新水平,但創新基礎較弱城市與頭部城市創新能力的差距并沒有通過地方政府合作在短期內得到顯著改善。如圖3所示,1994一2019年長三角城市協同創新水平多極突起,但區域內部城市創新能力的差距仍然巨大。

表5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影響機制的檢驗結果Table5Test resultsof mechanismsfor the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onregionalcollaborativeinnovation
注: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plt;0.1 ,** plt;0.05 ,*** plt;0.01

3.5 異質性分析

3.5.1 時間異質性

由表6可知,在城市個體層面,加入經濟協調會較晚的城市,其地方政府合作影響效應大于較早加入協調會的原位城市,這是因為加入經濟協調會更有利于其獲得研發資本和技術[14]。在城市雙邊層面,不同城市達成地方政府合作的時間不同,對于城市區域協同創新表現的影響也不同。本文以每四年作為一個時間窗口[19],觀察樣本隨時間變化的動態趨勢。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合作對于區域協同創新的積極意義顯著存在,并且該促進作用呈現出先增后減的發展態勢,即短期內促進效應明顯,長期內促進效應緩慢發揮。

表6基于時間的異質性分析結果Table6 Analysisresultsbased on temporal heterogeneity

3.5.2 文化異質性

由表7可知,與本省主流文化相差較大的省界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也往往相對落后。相較于擁有相同文化的城市(0.051)間,擁有不同文化的城市間達成地方政府合作更有助于促進區域協同創新(0.094),表明地方政府合作在促進不同文化城市協同創新方面具有顯著成效。這是因為通過地方政府合作,不同文化城市加深交流,打破文化隔閡,進而推動更具活力與創造力的協同創新活動。

表7基于文化的異質性分析結果Table7Analysisresultsbased oncultural heterogeneity

3.5.3城市距離異質性

地理鄰近性是指創新主體在地理空間上的接近程度,一般而言,地理上越鄰近,越有利于研發主體交流合作,促進隱性知識外溢。同時,地理鄰近性有利于增強本地根植性,為創新主體抱團式共同抵御風險提供有利條件,對于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形成具有顯著促進效應[28]。長三角地區城市間平均距離為 308.41km ,最短距離為 21.20km ,最長距離為 802.01km 。根據城市距離,本文將城市距離按照小于 200km 、 200~400km 、大于 400km 進行分組回歸。

由表8可知,對于距離較短或較長的城市雙邊,地方政府合作雖然對協同創新有顯著促進作用,但其影響程度遠不及城市間距離適中的情況。這一現象符合既有研究提出的“鎖定效應”(lock-in)理論[32],即地理上的過分鄰近反而可能抑制創新活動。簡言之,地理鄰近性對區域協同創新的影響呈現出“U”型特征。過近的距離可能導致同質化和路徑依賴,限制創新思維多樣性和突破性;而過遠的距離則可能增加協調和溝通成本,阻礙有效合作。因此,適中的地理距離能夠在提供充分交流和合作機會的同時,避免過度鄰近帶來的負面效應,從而有效促進區域協同創新。

表8基于城市地理距離的異質性分析結果Table8Heterogeneityanalysisresultsbasedon geographic distance between cities

3.5.4創新基礎異質性

區域創新基礎并不必然驅動地方政府合作[35],因此本文將探究不同創新基礎下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促進作用。根據城市創新基礎水平,并且考慮到年份、城市差異、總體申請情況等因素,按照創新基礎較好城市當年專利申請量與創新基礎較弱城市當年專利申請量的比值與閾值3.0相比,以及城市雙方當年專利申請總量與閾值200.0相比,對城市雙邊關系進行分組。

由表9可知,創新基礎差距較大城市間的地方政府合作對協同創新水平的促進作用最顯著,其次是創新基礎都比較好的城市間。這也側面證明創新基礎較弱城市更容易從地方政府合作中受益[36]。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雙方創新基礎都較弱的城市而言,地方政府合作并未帶來較高的協同創新水平,相反,可能造成協同創新水平下降。這是因為創新基礎不足城市的研發能力較弱,且經濟規模小、產業落后,相比之下,頭部城市擁有完善的研發基礎且研發投資規模大、研發能力強,因此創新基礎較弱城市與頭部城市合作更有助于其提高創新水平。地方政府合作為這樣的需求提供實現平臺,通過強化頭部城市集聚優勢,促進以頭部城市為核心的知識溢出和合作渠道拓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轉移創新基礎較弱城市的注意力,降低它們與創新能力相近城市合作的可能性。綜上所述,雖然地方政府合作能夠推動創新基礎差距較大城市的協同創新,但對那些創新基礎都較弱城市的協同創新卻產生負面影響。

表9基于創新基礎的異質性分析結果Table9Heterogeneityanalysisresultsbased on innovation foundations

4進一步討論

除加入經濟協調會外,長三角地區地方政府合作還有很多形式,如G60科創走廊。G60科創走廊興起于2016年,橫跨長三角地區的三省一市。2016年5月,上海市松江區率先提出沿G60高速公路構建產城融合科創走廊的理念;2017年7月,在上海市與浙江省的聯合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上,松江區、嘉興市、杭州市正式簽署《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戰略合作協議》;2019年6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在安徽省蕪湖市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了G60科創走廊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具體舉措,滬蘇湖、商合杭高鐵沿線的蘇州市、湖州市、宣城市、蕪湖市、合肥市以及G60沿線的金華市均加入該組織。

由于G60科創走廊形成與長三角經濟協調會成立存在時間上的部分重合,故需要考慮該因素對上述研究結論的影響。為控制G60科創走廊相關政策可能造成的潛在影響,本文在回歸方程中加人“G60科創走廊合作關系\"變量以控制該政策影響。針對G60科創走廊合作關系變量,構建方程模型如式(5)所示。

其中, 分別表示城市i 與城市 j 在 (t-2) )時刻加人G60科創走廊。研究結果顯示,加入G60科創走廊未對基準回歸結果產生方向性影響。此外,通過對比系數可以發現,G60科創走廊對長三角地區協同創新水平的影響大于經濟協調會的影響,如表10所示。這是因為G60科創走廊對科技創新合作、產業協同升級等方面更具有針對性,其主要覆蓋G60沿線地區,區域面積較窄;經濟協調會旨在推動長三角地區城市間協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覆蓋面廣,但針對性較弱。

表10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影響的進一步檢驗結果Table1oFurther tests on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onregionalcollaborativeinnovation

5 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5.1 研究結論

本文以加人城市經濟協調會作為地方政府合作行為產生的準自然實驗,使用多時點雙重差分方法,研究地方政府合作與區域協同創新關系及內在作用機制,得出以下結論:

(1)從城市關系角度,地方政府合作顯著提升區域協同創新水平。地方政府合作通過增加城市間創新交流合作,促進城市技術基礎多樣性發展,培育創新合作“土壤”,推動城市雙邊協同創新。

(2)從時間角度,短期內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邊際影響不顯著,隨著時間推移,其影響效應逐漸凸顯。在剛加人經濟協調會的前10年,地方政府合作尚處于建設階段,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促進作用不明顯;加入協調會 15~19 年后,地方政府合作對協同創新的促進作用顯著并達到峰值。

(3)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促進效果受到文化差異和空間距離的影響。地方政府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削弱文化壁壘對區域協同創新的影響當城市地理距離中等(相距 200~400km 時,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促進作用最顯著;當城市地理距離相距較遠(大于 400km) 時,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促進作用最弱。

(4)地方政府合作對不同創新稟賦城市協同創新水平提升的作用存在差異性。當城市間創新基礎差距較大時,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促進作用最顯著;當創新基礎差距較小時,地方政府合作對強強合作城市的協同創新水平提升有促進效果,但對于創新能力較弱城市的協同創新水平提升有負面作用。

(5)通過對比G60科創走廊與經濟協調會的影響發現,針對特定領域的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促進作用更顯著。這是因為特定領域的地方政府合作多集中在某個或幾個特定領域,有利于開展深度合作,而廣義上的合作則涵蓋多個領域,可能涉及多個產業、多種技術或多個發展領域,注意力較分散,從而削弱影響效應。

5.2 政策啟示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獲得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啟示。

(1)各地區基于自身條件與功能定位,形成合理分工,強化聯系與協同合作。區域利益最大化并不代表單個城市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合作是建立在平等對話、利益共享基礎上的,通過對市場進行政策引導以兼顧城市公平,促進相對落后城市的創新驅動發展,緩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從而達到區域協調發展目的。

(2)地方政府合作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促進作用在短期內不顯著,但從長期來看,作用顯著存在,因此地方政府決策時需要具備長遠眼光。對于地理上相距較遠的城市,應加強溝通,或充分利用數字化平臺建設契機,克服空間距離對城市交流與合作的阻礙。此外,地方政府在選擇合作城市時,應更多地從本地區產業優勢出發,考慮功能互補性,達成區域共贏。

(3)對于創新能力較弱的城市,在評估自身產業特色、吸引創新要素、共建合作平臺的基礎上,要加大創新投人強度,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建設,提升創新體系能級,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4)廣義上的地方政府合作有助于推動跨領域創新,打破各領域、各地區間壁壘,促進知識交流和碰撞,提供更多合作機會;針對特定領域的地方政府合作可以聚焦于特定領域,拓展合作深度,促進協同創新提質增效。在面臨復雜問題時,區域規劃更需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實現區域協同創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5.3 不足與展望

本文尚存在一些研究局限。從數據角度而言,一方面,未匹配到地址的專利約占 20% ;另一方面,大多數專利價值有限,最具價值的 25% 專利貢獻了近 90% 的專利價值[37],表明存在專利價值不均衡性,因而對區域協同創新水平衡量造成一定偏誤。從理論角度而言,長三角經濟協調會主要由經濟發達城市組成,該樣本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時代性和地理特殊性。因此,地方政府合作行為是否受到地區條件影響以及2016年后長三角地區專利合作次數增長速度放緩的深層次原因等問題仍需要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沙考文獻:

[1]王一鳴.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36(12):1-13.

[2]魏江,李拓宇,趙雨菡.創新驅動發展的總體格局、現實困境與政策走向[J].中國軟科學,2015,39(5):21-30.

[3]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張其仔.“十四五”時期我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點任務和政策思路[J].經濟研究參考,2020,29(18):107-119.

[4]白俊紅,蔣伏心.協同創新、空間關聯與區域創新績效[J].經濟研究,2015,50(7):174-187.

[5]邵漢華,鐘琪.研發要素空間流動與區域協同創新效率[J].軟科學,2018,32(11):120-123,129.

[6]范斐,連歡,王雪利,等.區域協同創新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J].地理科學,2020,40(2):165-172.

[7]孫大明,原毅軍,郭然.多主體協同創新對區域產業升級的影響———基于空間溢出視角[J].科研管理,2022,43(5):154-163.

[8]BROEKEL T. Do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amp;D) subsidies stimulate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Germany[J]. Regional Studies,2o15,49(7):1087-1110.

[9]白俊紅,卞元超.政府支持是否促進了產學研協同創新[J].統計研究,2015,32(11):43-50.

[10]董春風,何駿.區域一體化發展提升城市創新能力了嗎——來自長三角城市群擴容的經驗證據[J].現代經濟探討,2021,40(9):109-118.

[11]孔令丞,王悅,謝家平.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擴容、協調集聚與區域創新[J].財經研究,2022,48(12):34-47.

[12]謝其軍,高杰,蘇竣.基于準自然實驗的地方政府合作與跨區域協同創新的關系研究[J].管理學報,2021,18(11):1612-1618,1713.

[13] 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1992,23(3):365-382.

[14]FAN F,LIAN H,WANG S. Can regional collaborativeinnovation impro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 empiricalstudy of Chinese cities[J].Growth and Change,2020,51(1):440-463.

[15]陸銘,陳釗.分割市場的經濟增長——為什么經濟開放可能加劇地方保護[J].經濟研究,2009,44(3):42-52.

[16]張學良,李培鑫,李麗霞.政府合作、市場整合與城市群經濟績效——基于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實證檢驗[J].經濟學(季刊),2017,16(4):1563-1582.

[17]SCHILLING M A,PHELPS C C. Interfirm collaborationnetworks: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firm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20o7,53(7):1113-1126.

[18] BOSCHMA R A,FRENKEN K.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M].Cheltenham: Edward Elgar,2009.

[19] NOOTEBOOM B.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and economies[M].Oxford:Oxford UniverisityPress,2001.

[20] BOSCHMA R. Proximity and innov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J].Regional Studies,2005,39(1):61-74.

[21] 羅小龍,沈建法.基于共同利益關系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合作——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為例[J].經濟地理,2008,28(4):543-547.

[22] ANDERSON J 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equ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9,69(1):106-116.

[23] FRANKELJ,ROSEA.Anestimateof theeffectofcom-mon currencies on trade and income[J]. The QuarterlyJournal ofEconomics,2002,117(2):437-466.

[24] SHEPHERD B. The gravity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a user guide[M].Thailand:United Nations Escap,2013.

[25]PERI G.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flows and their effectoninnova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87(2):308-322.

[26] CRESCENZI R,NATHAN M,RODRIGUEZ-POSE A.Do inventors talk to strangers? on proximity and collabo-rativeknowledge creation[J]. Research Policy,2o16,45(1):177-194.

[27] 夏麗娟,謝富紀,王海花.制度鄰近、技術鄰近與產學協同創新績效——基于產學聯合專利數據的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7,35(5):782-791.

[28] 曹湛,朱晟君,戴靚,等.多維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合作網絡形成的影響一 —基于江浙滬醫學科研機構的實證[J].地理研究,2022,41(9):2531-2547.

[29] PELLEGRINO G,PIVA M,VIVARELLI M. Youngfirms and innovation: a 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l2,23(4) :329-340.

[30] CIBOROWSKI R W,SKRODZKA I.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novative changes adjustment in EU[J].Empirical Economics,2020,59(3):1351-1371.

[31] 武麗娟,劉瑞明.喚醒沉睡的資本:農地抵押貸款的收入撬動效應[J].財經研究,2021,47(9):108-122.

[32] SCHERNGELL T,HU Y.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China:regional evidence from a gravity modelapproach[J].Regional Studies,201l,45(6):755-772.

[33] MORESCALCHI A,PAMMOLLI F,PENNER O,et al.The evolution of networks of innovators within and acrossborders:evidence from patent data[J]. Research Policy,2015,44(3):651-668.

[34] VIEIRA E S,CERDEIRA J,TEIXEIRA A A C. Whichdistance dimensions matter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a cross-country analysis by scientific domain[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22,16(2):101259.

[35] 鎖利銘,張朱峰.科技創新、府際協議與合作區地方政府間合作——基于成都平原經濟區的案例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4(4):61-71.

[36] DE ARAUJO IF,GONCALVES E,TAVEIRA JG. Therole of patent co-inventorship networks in regional inven-tive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19,42(3-4):235-280.

[37]PETERS M, SCHNEIDER M,GRIESSHABER T,et al.The impact of technology-push and demand-pull policieson technical change-does the locus of policies matter[J].ResearchPolicy,2012,41(8):1296-1308.(責任編輯.胡俊健)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Economic Coordination Council

Mu Rongping,Wu Liuji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l0o049,China)

Abstract:Regionalcollborative innovationisanimportantinitiativeforimplementingan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 strategy.Its keytohigh-qualityregionaleconomic development.Existing literature has not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cooperationandregionalcollaborativeinnovationin termsof thedimensionof city-levelbilateral data,and aliterature review shows thatrelevant existing theoretical studies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havefailed to pay much atention to the mechanism of action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and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y exploring the significant roleofregional co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a,particularly inaccordance with the high profilenationalstrategy fo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this studydelves intohow this strategyiscrucial forthe economic transition from high-speed growth reliantonbasicfactors to high-quality growth driven byinnovation.This transi tionis contextualized withinthedisparities in innovationactivitiesacross regions,which areconstrained byregional endowments anddevelopmentalstages,resulting inconsiderable disparities in innovationlevels across diferentareas.It furtherexamines theflowand integrationof innovativeelements withinregions as aprimarycharacteristicofregional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hepotentialbenefitsdiscussed includeenhanced regionalinnovationperformanceandeficiency,optimizedindustriallayouts,andfacilitated industrialupgrades,whichcolectivelyaimtonarrowregionaldisparitiesandpro 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Meanwhile,the government emerges as a pivotal player in this ecosystem,providing bot support through funding and policiesand inadvertently creating barriers through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s thatcandistort market operations.Local government collaborationis highlightedasa keymechanism toenhance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y creating a conduciveenvironment for sharing resources,technologies,and expertise across municipal boundaries.

Us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s Economic Coordination Council 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the study adopts a multipletime-point diffrence-i-differences approach toanalyze theimpactof local governmentcoperationonregional collaborativeinnovationThisstudyuses patentdatareflecting innovationactivities toindicatethelevelofregionalcolabo rative innovation.This involvesa detailed examinationofcity-levelbilateral patentcooperationdata from1994to 2019, 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and various dimensionsof how such cooperation influences regional innovation.It uses a panel data two-way fixed efects model for estimation. Subsequent robustness tests,analysis of the impact mechanism using the mediated efects model,and heterogeneity analysis are made to verify the conclusions.

Keyfindings indicatethatlocal governmentcolaborationsignificantlyboostsregionalcollaborative innovation,particularly throughfacilitatingtheflowofinnovativeelementsacrossadministrativeboundaries.Thestudyalsoidentifiesa\"U-shapedrelationshipbetweengeographicalproximityandinnovationcollboration,suggesting thatwhiletoocloseproximitymayhinderio vationactivitiesduetolock-inefects,amoderatedistancecoupled withcollaborationtends toenhanceinnovationoutcomsMore over,theresearchdemonstrateshowtheimpactoflocal governmentcooperationvariesacrosscitieswithdiferentinnovationcapacitiesandhighlightsthebenefitsthatweakercitiesderivefromsuchcolaborations.Italsodiscussestheinfluenceofcultural diferencesandgeographicdistancsontheefctivenessofcollborativeinitiatives,withfindingssupportingthenotiontatcrocultural and inter-city collaborations can greatly enhance regional innovation.

The studyconcludes with policyimplications,emphasizing the needfor strategic planning and long-term investment in inovation infrastructure tomaximizethebenefitsofregionalcollborative innovation.Itsuggeststhatgovernmentpolicies should focus on leveraging local strengths and fostering cooperation toovercomeregional disparitiesanddri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promotion effectof local governmentcooperationonregional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not significant inthe short term,but exists in the long term,which requires local governments to havecertain long-term investment thinking;forcities withweak innovationcapability,thekeyis toimprove theunderstandingof 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increase the intensityof 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 inputs,create a favorable innovation environment,and create newimpetus for economicdevelopment.Overall,the article provides a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dynamicsof 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 China,o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how government policyand local governmentcooperation can be leveraged to foster a more integrated and innovative regional economy.

KeyWords:LocalGovernmentCooperation;Time-varying Diference-in-diferenceModel;Regional Colaborative Innovation;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猜你喜歡
協同區域政府
協同的3個層次
讀者(2025年16期)2025-08-15 00:00:00
揭示重大工程數字價值創造協同機制
預測(2025年3期)2025-08-15 00:00:00
政府采購內控建設的優化策略探討
經濟師(2025年7期)2025-08-14 00:00:00
區域協同立法的 法律界限與沖突解決
習近平關于政府治理重要論述的理論體系、邏輯創新和時代價值
學習論壇(2025年4期)2025-08-12 00:00:00
動態能力視角下政府數據開放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fsQCA與回歸分析的雙重證據
圖書與情報(2025年3期)2025-08-11 00:00:00
京津冀慈善事業協同發展聯席會第二次辦公室例會在北京召開
慈善(2025年3期)2025-08-06 00:00:00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乱子|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天天操精品| 欧洲亚洲一区|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久久男人资源站|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三级欧美在线| 欧美色99| 国产精品.com| 欧美亚洲欧美|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www亚洲天堂| 91丝袜在线观看|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88av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久久免费视频6|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 色综合日本|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洲91在线精品|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在线免费观看AV|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伊人AV天堂|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91在线|中文|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国产一在线观看| 九九九国产| 免费一极毛片|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免费a级毛片视频|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jizzjizz视频|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