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我國就業政策的重要目標,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質生產力是在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等力量共同驅動下形成的,其核心在于以創新驅動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質的躍升。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使高質量充分就業有了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充分就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要多措并舉,在把握新機遇的同時有效應對新挑戰。
一、 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時代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豐富內涵
在宏觀層面,高質量充分就業主要包括就業機會充分、就業環境公平、就業結構優化、人崗匹配高效、勞動關系和諧等;在微觀層面,高質量充分就業主要表現為勞動者不僅有活干,而且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等。新質生產力發展使得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內涵突破傳統“充分就業率”的單維要素,演變為涵蓋經濟權益、社會公平、技術適配、空間協調等更為豐富和多元的復合體系。
(一)經濟維度:規模擴張、收入提高與分配正義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價值指向。因此,從經濟維度看,高質量充分就業體現在就業規模擴大、勞動者收入水平提高和收入分配正義等方面。提升經濟發展的就業吸納能力和擴大就業規模是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前提,收入水平是衡量就業質量的基礎性經濟指標,勞動報酬的絕對量值構成就業質量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我國各項就業政策的落實,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從 2012年的46769 元增長到2023年的120698元,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從2012年的28752元增長到2023年的68340元。外出農民工群體的月均收入從2012年的2290元增長到2023年的5441元。分配正義作為社會價值的核心維度,直接影響著就業質量的社會認同基礎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社會維度:權益保障與勞動尊嚴
中國式現代化以民生為大,人民至上是高質量充分就業應有的理論內涵。從社會視角看,高質量充分就業需要高度關注勞動者權益保障、勞動者尊嚴及其個人價值實現。權益保障是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制度基礎,完整的就業權益應包含勞動報酬權、社會保障權、職業安全權、集體協商權四大支柱。勞動尊嚴是高質量就業的核心價值,高質量充分就業強調引導和規范資本健康發展,推動資本向善利勞,勞資共生發展。尊重和保障每一位勞動者的基本權利,才能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形成有序的勞動市場,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近年來我國不斷建立健全勞動法體系,逐步將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等基本權利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對勞動關系的監管和執法,多途徑加大對勞動者基本權利的保障力度。
(三)技術維度:技能適配與終身學習體系
顛覆性技術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技術創新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催生出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新技術產品的涌現也持續為勞動者賦能。技能適配是新質生產力下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核心技術維度,本質是勞動者能力與崗位技術需求的動態平衡,在新質生產力框架下,這種適配呈現出技能需求多樣化和更新高頻化的特點。世界經濟論壇數據顯示,2023—2027年勞動力市場將經歷結構性的重組,影響約23%的工作崗位。新質生產力要求勞動者持續更新知識儲備,終身學習體系通過教育資源的泛在化、學習方式的個性化為勞動者持續提升就業能力提供保障,為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就業技術適配提供制度支撐。
二、 全面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對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多重影響
(一)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顛覆性創新直接擴大就業市場規模
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技術顛覆性創新及其產業化應用不斷提升市場的就業吸納能力,擴大就業市場規模。截至2025年3月,我國算力總規模已達280 EFLOPS(一種用于衡量計算機性能的單位,代表每秒可以執行的浮點運算次數);在用數據中心標準機架數超過900萬架,兩年內規模增長約42%。快速增長背后是對算法工程師、算力架構師、數據治理高端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AI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逐步發展形成全新的業務部門和產業門類。視頻生成大模型的爆發式增長帶動了AI內容創作者、AI導演助手等崗位需求激增,生物領域基因編輯與AI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計算生物學家”,政府部門部署DeepSeek-R1模型后出現了“政務AI系統架構師”新崗位。
(二)新質生產力推動就業結構向高附加值遷移
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其對就業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崗位數量的變化,而且體現在就業結構向高附加值遷移。麥肯錫研究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有4億—8億勞動者的工作被技術取代,其中有0.75億—3.75億人需要轉換職業類別并學習新技能;2015—2030年全球與技術開發應用相關的工作崗位需求將增加,約一半為信息科技服務類,預計到2030年將創造2000萬—5000萬個就業機會。在我國,2025年新春開工首周,算法工程師、系統工程師、技術/研發經理等技術類職位的招聘需求數量同比大幅增長,算法工程師需求的同比增長率超過20%。
(三)新質生產力發展顯著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
一方面,顛覆性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知識和技術密集型勞動在社會生產活動的比重,進而提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勞動者的邊際產出,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技術對個體的賦能效應,通過不斷提升勞動者的價值創造能力提高其收入水平。例如,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知識泛化能力使得個體可以更加容易地突破專業壁壘,越來越多原本需要團隊合作完成的任務可以由個體完成。借助AI工具,單個自媒體創作者可以輕松完成從文案生成、視頻剪輯、數據分析的全流程工作。“個人+AI助手”工作模式、自由職業者和個體創業者更加普遍。
(四)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顯著提升就業市場效率、包容性和普惠性
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應用能夠顯著提升就業市場的效率和包容性。在線就業服務平臺提高了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效率,直播帶崗、云面試、電子合同遠程簽署等的出現降低了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的招聘成本。2024年我國網絡招聘行業市場規模達183億元,預計2025—2027年年均增速6.7%。技術創新可以提高就業市場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只要具備基本的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和必要的資源或服務技能,就可能依托網絡平臺實現就業創業。在線教育平臺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可持續提升就業技能和對新技術的適應能力,不斷提升人力資本價值。
(五)新質生產力發展給就業帶來新挑戰
一是“技術替代效應”導致的結構性失業矛盾一定時間內持續存在,技術迭代創新和應用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深化,對勞動者數字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二是新質生產力發展可能加劇區域就業市場發展的不平衡。發達地區對高層次人才需求持續增加,在產業聚集效應、薪資水平、基礎設施等優勢加持下,對人才的吸引力明顯高于欠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面臨“技術替代加速”和“人才流失”雙重挑戰。三是技術應用對勞動者權益保護提出新挑戰。資本的逐利性和技術應用的隱蔽性使得勞動過程受到更嚴格的控制,加劇勞資之間的不平等。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模糊導致平臺新就業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明顯不足。
三、 新時代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對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多重影響,需要綜合采取多種措施加以應對。
(一)堅持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就業帶動力
強化宏觀調控與產業協同是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基礎保障。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以宏觀調控和產業協同為基礎,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創新,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帶來的就業吸納能力,構建就業友好型經濟體系。
一是在宏觀層面,我國已將高質量充分就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要求財政、貨幣、產業、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要建立健全就業優先的宏觀經濟調控機制,例如建立重大投資、產業布局對就業影響的評估機制,并將其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通過重大政策制定前的就業影響評估確保經濟發展方式與就業目標協調一致。
二是在產業層面,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考慮不同產業發展與社會勞動力資源的匹配程度,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和未來產業布局,在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不斷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和挖掘轉崗就業機會。
三是要密切關注產業升級轉型對區域就業的潛在影響,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建立產業規劃的“就業影響評估”體系,創新和完善就業登記與統計監測制度,健全失業預警機制,為就業失業監測和有針對性地制定就業政策奠定基礎。
(二)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特點的人才培養體系,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
“有人沒活干”和“有活沒人干”并存的結構性矛盾是當前我國就業領域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是創新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重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以需求導向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在研究生培養中全面推行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參與的“雙導師制”。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打造開放共享的跨學科生態系統。
二是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將企業新型學徒制與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結合,支持勞動者全周期技能提升。通過創新產教融合機制,實現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有效對接。建立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打造行業主導的“數字孿生實訓平臺”,將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升級為虛實結合的數字化平臺。
三是將人才區域協調發展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實施差異化區域人才激勵政策,優化數字化教育資源與產業布局的區域均衡配置,緩解區域就業不均衡問題。
四是深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影響勞動力和人才跨區域流動的身份、戶籍、地域等制度壁壘,不斷完善市場化、體系化、規范化的人力資源服務。
(三)加快補齊短板,以更加完善的就業支持體系兜住和強化基本性就業保障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和就業的外部環境尚處在快速變化中,不確定性上升,國內經濟轉型持續推進,穩中向好的經濟形勢中仍存在諸多壓力,需要通過“補短板”兜住基本性就業保障。
一是要加快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需要的社會保障體系。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要求,擴大新業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消除異地參保戶籍限制,從健全公平就業、勞動報酬、休息、勞動安全、社會保險制度等多方面,建立健全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勞動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二是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以數字化為牽引提升就業公共服務的普惠性,推動就業公共服務擴面提質。探索利用數字技術加強面向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的就業服務。
三是大力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適應數字化靈活就業勞動者特點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引導和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以創新性方式方法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個性化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創業培訓等。